人類流感簡史

“西班牙流感”並非起源於西班牙,這一名稱其實是個誤導。


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交戰國政府都害怕報道自己人力損失會給敵人以鼓舞,因而對嚴重流行病的報道進行嚴格審查。西班牙不是交戰國,所以該國允許發表有關遭受嚴重流感侵襲的消息。

流感是一種神秘的病,還未被人充分了解,在歷史上也說法不一。實際上,流感不是單一的,而是數種病合在一起,是由幾種快速突變的病毒混合引起的,甚至是由人患的流感病毒與鳥獸患的病毒雜合在一起造成的。流感的不穩定使得難以生產出真正包容範圍廣的疫苗(這在本書結論部分還要提及),這也就是為什麼這類新病會造成全球性危害的原因。人類大多數這類病都有很短的潛伏期,病人發病時間不長但病情嚴重,幾乎產生不出抵抗力,也就沒有免疫力。人們已辨認出標為A、B、C三個世系的病毒,一種以德國發現者R.F.J.普法伊弗爾名字命名的桿菌一度被認為是一種病原體。據說,就是這種桿菌“誘使許多科學家浪費了大量時間,結果發現毫無意義”。確實如此,亞歷山大·弗萊明1928年在最初研製粗陋的青黴素時,就把它當做一種“試驗用抗菌素”以獲得沒有感染力的普法伊弗爾桿菌培養體。後來,這種細菌常被稱為“流感桿菌”(Bacillusinfluenzae)。在十多年中,弗萊明全然沒有注意到青黴素作為人類藥物中一種抗菌素的潛力。


流感並不一定就是比較新的病,其名稱來自意大利文,出現在18世紀或是更早,意大利文原意是說這種病是由天體的影響造成的。這種普通傳染病的一個特點是會消失很長時間,在再次出現時廣為流行,病情逐漸加重。雖然不是一成不變,這種病典型的是在冬季幾個月發病,可能是那種“兩天流感”,症狀是發燒、喉嚨疼、頭痛,在一年後再次出現時就會是一種更危險的病,有併發肺炎的危險,病人在幾周內精神不振。


由於流感有多種症狀,這就使得在古代記錄中找不到明確的診斷。實際上,在15世紀前是否有這種病還無定論。一種爭議較大的說法把流感定在1485年最早出現的汗熱病或“英國汗熱病”(SudorAnglicus)。這年8月22日,亨利·都鐸在博斯沃茨戰役打敗了國王理查三世。據說,一種至今不明的病襲擊了勝利之師,他們把這種病帶到了倫敦。亨利在戰場上被宣佈為國王,他有必要儘早加冕以確立其君權神授。但他的軍隊帶來的疾病造成許多人死亡,隊伍渙散,儀式不得不推遲到10月30日舉行。這是第一次記錄“英國汗熱病”,病的時間不長,得病者在幾小時內會死去,或是在復原前重病幾日。症狀是發高燒、喉嚨灼熱、頭和關節疼痛,有時腹痛嘔吐,而且總是滿身臭汗,這種病也就因此而得名。在那不洗澡的年代,滿身大汗使人身上味道難聞,但出汗被當做最明顯的病症表明這種病引起了高熱。材料表明,最富的階級得病最嚴重,許多死者都是年輕人。這種病第一次流行只持續了幾個星期,然後就像它的神秘出現一樣神秘地消失。


在一個世紀中,類似的病多次出現,有四次已被確定:1507年、1528年、1551年、1578年。1528年那次還傳到德意志,病名為“英國疫病”。同時還有另一種病出現在歐洲,與現代的“普通流感”更像,1516年那次影響到整個歐洲,經常被當做是流感最早明確出現的證據。1557年和1580年,這種病在歐洲又開始大流行,然後在一個多世紀似乎只在小範圍流行,直到1729年才又在歐洲範圍內流行,隨後在1732年、1781年和1788年幾次大爆發。1781—1782年那次不僅流行範圍廣,而且病情嚴重。據說約有四分之三的英國人得了病,而且一直傳播到美洲。後來疫病再次消失,直到1830年才重新有流行記錄,然後是1833年的第二次流行和1847年的第三次流行。此後流感似乎完全消失,直到1889年才再次出現。


1889—1892年的流行要比以前的大多數流行都嚴重得多,留下的記錄也更完整。這也是第一次將流感按它設想中的發源地命名。“俄羅斯流感”1889年12月出現在聖彼得堡,到1890年3月已傳遍世界大部分地區。這也是第一次明確知道流感的流行呈現出病情輕重的“波浪”變化。1889年冬季病情嚴重,1891年春季更重,1891—1892年秋季和冬季病情緩和。這場流感至少殺死了25萬歐洲人,全球的死亡數字或許高達100萬,甚至更多。這場“俄羅斯流感”看來持續了不少年,後來逐漸不再那麼流行,那麼嚴重。


1918年,一場疫病在全世界流行的條件已經成熟。第一次世界大戰四年的塹壕戰,戰士在以前從未見過的睏乏條件下作戰,給疾病流行創造了極好的溫床。飢餓或是半飢餓使得歐洲大多數民族與世界上地位低下的國家一樣危險。人們預料到,一種遠比“單純流感”糟糕得多的病將襲擾歐洲,並由速度迅捷的蒸汽船帶往全球各地。實際上,這次流行病是流感的一種毒性較強的世系(現在稱為H1N1)。


人類流感簡史

“一戰”中的塹壕戰導致流感橫行

流感的一個特點是,它好像同時襲擾許多隔得很遠的地區,因此就難以確定1918年流行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當時的名稱“西班牙流感”肯定是誤導,起名的原因也很有趣,當時的交戰國政府都害怕報導自己人力損失會給敵人以鼓舞,因而對嚴重流行病的報導進行審查。西班牙不是交戰國,所以該國允許發表有關遭受嚴重流感侵襲的消息。


流行的第一波是在1918年初夏,在美國或是美軍駐法國的軍營中流行,但因為病情不重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第二波就大為不同,是在8月出現在好幾個地方。塞拉利昂的首都弗里敦、美軍在法國登岸的港口布雷斯特和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都在同一天受到傳染。這種病不僅傳染性強,而且特別兇險。症狀是典型的嚴重流感病症——高熱、喉嚨痛、頭疼、四肢痠痛、虛脫——但也常有腹痛,得肺炎的特別多。雖然老人和幼兒病得很重,但死於肺炎比例特別高的是20~30歲年齡組。在馬薩諸塞的一座兵營,9月12日診斷出第一例流感患者,不到兩個星期就有12604名士兵得病。在波士頓得病的人不少,大約佔總人口的10%,其中差不多三分之二死亡。聖弗朗西斯科醫院接收了3509名肺炎病人,其中四分之一死了。據估算,8月至10月間,美國陸軍中有20%的人生病。總之,有2.4萬服役人員死於流感和併發肺炎,與之相比,戰場的傷亡總數是3.4萬。


這些數字表明瞭第二波中的發病和死亡情況。第三波出現於1919年春天,病情同樣嚴重。在整個流行期間,只有聖赫勒拿島、新幾內亞和幾個太平洋島嶼倖免於難,另外在中非、亞洲和南美也有些無人知曉的地區沒有受到傳染。死亡人數是驚人的——僅在英國就超過15萬——全世界有2100萬到2500萬人死亡。(甚至就是這麼大的數字也有可能是低估了。一種較後的計算將世界範圍的死亡人數增加了一倍,給英國的死亡人數加了5萬。)1918—1919年的大流行無疑是自黑死病以來單獨一場病損失人口最多的一次,雖然按人口基數的比例,死亡率可能要比1347—1350年那次低得多。


飢餓、惡劣的生活條件、緊張和作戰的疲倦大大降低了人的抵抗力,對發病和死亡人數產生了很大影響。這次的傳播速度比1889年時可能要快,因為戰爭使大批軍隊在國家間運動,但即使考慮到這些不正常因素,1918—1919年的流行也仍是獨特的。最大的殺手不是流感本身,而是隨之而來的病毒性肺炎。以前從沒有一種呼吸道傳染病造成過這樣高的死亡率。在當時以及隨後一些年,不時會有人將責任歸咎為牲畜的傳染病,認為可能是豬瘟的病原體傳給了人。在許多世紀中養豬是為了給人提供食物,結果在生活中豬與人就有了密切接觸。假如豬得了瘟病,那麼這種病不用蝨子、跳蚤做傳播媒介就傳給了養豬人。


由於這個原因,也因為症狀相似,有人相信1918年流行是“英國汗熱病”的再現,但這樣的看法並不意味著1918年的天災不是流感。相反,它的意思是,“汗熱病”可能是第一次有記載的流感,起源於英國,開始時也侷限於英國。認為這是一種豬病或是別的家禽家畜病傳給了人的說法,或許能用來解釋流感為何在歐洲的疾病中較晚出現。假如這種說法是對的,那麼流感就是英國給予世界的一件不受歡迎的禮物。


人類流感簡史

【英】弗雷德裡克·F.卡特賴特

邁克爾·比迪斯 著 陳仲丹 譯

ISBN 9787508090689

定價:39.8元 華夏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