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不如他父亲赵奢的地方在哪里?

鹏友程


后世嘲笑赵括“纸上谈兵”,实际上是典型的以成败论英雄。以长平之战时秦、赵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国君的战略意图来看,即使赵奢在世,赵国可能仍会失败,不过一定不会惨败。

因此,对于赵括比赵奢差在哪里,我们不能主观臆测,现结合其父母对他的评价来略加探讨。

打仗态度:谨慎周到的赵奢,轻率冒进的赵括

赵括自幼熟读兵法,理论知识甚至超过了父亲赵奢。但赵奢并不因此就认为儿子是一位优秀的统帅,他的理由如下: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意思是说:行军打仗万分凶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为帅者需抱着如履薄冰的态度;而在赵括看来却如同儿戏,所以如果由他当统帅的话,赵军一定大败。

赵奢的话,反映了中国兵家对于战争的态度:谨慎,《孙子兵法》开篇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一理念也成了指导中国历代军事家的训言,我们看白起、项羽等战神领军打仗,表面上有如水银泻地般酣畅淋漓,却不知背后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

俗话说,满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这就跟如今我们开车一样,越是老司机,态度越慎重;新手反而大大咧咧,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

战略大胆、战术谨慎,赵奢成名的阏与之战,就是秉承这种态度。

在廉颇等一众老将都认为阏与没法救的时候,赵奢却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主动请战;

在出发后,他采取了麻痹秦军的战术,离开邯郸不到三十里就按兵不动,这一待就是28天,甚至旁边的武安被攻打他也丝毫不为所动;

在抓到秦军的间谍后,赵奢客客气气的伺候着,完了还送其返回。秦将真以为赵军被吓破了胆,毫无顾忌的围攻阏与。

赵奢隐忍了这么久,要的就是这效果。他送走秦国间谍后,立即全军拔营急行军,两天一夜到达阏与外围并且迅速的筑起营垒;秦军猝不及防,前来迎战;赵军则抢先占据北山后全线进攻,秦军大败,撤围而逃。

阏与之战,是秦军在商鞅变法后少见的野战失败。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赵奢以超强的耐心与隐忍,把迷惑战术发挥到极致,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雷霆之势直抵秦军背后,最终获得大胜。

而他的儿子赵括却完全相反,在白起的诱敌战术下,他率领的赵军主力丝毫不留退路的全部压上,结果被秦军包了饺子。当然,可能是因为他不知道秦军的主帅已换成了白起,所以才如此冒进。

最终赵军45万精锐一战尽灭,东方头号军事强国从此一蹶不振。虽然有双方国力差距的原因,但赵奢把战争看得太容易,绝对要承担头号责任。

对待将士:赵奢大气,赵括吝啬

在赵王任命赵括为主将时,赵母曾比较过他们父子俩的巨大区别:

赵奢为将毫无架子,平时所获得的赏赐全部分给将士,因此打仗时军士无不舍身搏命、奋勇争先;在接到出征命令后,赵奢丝毫不管家事,一心一意的投入到前线。

但赵括完全是另一种风格,盛气凌人的他,令将士不敢仰视;赵王赐给的奖赏,他全部带回家,并且到处物色有升值潜力的田宅。

因此,赵母认为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完全是两种人,担不起改变长平战局的重任。

平心而论,赵括的上述方式并不一定就是错的。赵奢与将士打成一片,与军事奇才吴起很像;赵括的高傲与严格,则与西汉天才霍去病有几分相似。赵军粮草断绝46天而不崩溃,体现出赵括治军有他的独到之处。

但当时赵国所处的严峻形势与霍去病时不同,他的等级分明治军方式,也许并不适合实际需要。不然,为什么秦国会费尽心思的施展反间计,怂恿赵王用赵括替代廉颇?

其实,史书中对于赵奢、赵括父子的介绍甚少,我们对他们的评价,完全是依据他俩截然不同的领军结果。但当时的毕竟具体情况,我们现在无从得知;赵国长平之战的失利,也许有很多因素。但无论如何,总指挥赵括首当其冲,很不幸的担当了背锅侠。

对于当时赵国如何才能反败为胜,或者退而求其次,如何全身而退,后世没有一个人能给出有效的答案。所以我们没有资格对赵括指指点点,如果换一种形势,也许他会成长为一代名将。


正史漫谈


赵括不如他父亲马服君赵奢的地方并不是所谓“纸上谈兵”,而是他在一个不恰当的时候,领了一个不恰当的使命!一切所谓“纸上谈兵”都是胜利者说的,如果那一战赵括大获全胜了,还有人会指责他“纸上谈兵”吗?

孙膑马陵一役大败庞涓,庞涓谓之曰“竖子成名”。试想,如果马陵一役孙膑败给了庞涓,孙膑又是什么呢?无非一介“竖子”、残废而已!谁还会看中他的《孙膑兵法》?如此一来,孙膑不同样是“纸上谈兵”吗?

马服君何以成名

阏与一役,名不见经传的赵奢一战成名并因此战功受封马服君。赵奢何许人也?他原本只是赵国的一名税官,如果没有意外,估计一辈子就在税务系统混下去了。可赵奢这个人注定了要一鸣惊人,因为平原君家仗着平原君的势不肯交税,赵奢居然一口气杀了平原君家九个主事的家臣!事后,平原君觉得丢了脸面,勃然大怒、扬言要将赵奢千刀万剐。可赵奢硬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做通了平原君的思想工作,不仅没有受到处罚,反而获得了平原君的赏识,踏上了仕途的快车道。这样的胆识和气魄,也注定了赵奢的命运!

秦军攻韩,老将廉颇认为救援风险太大,拒绝领兵出征。赵惠文王转而问乐乘,乐乘同样认为风险太大,拒绝领兵出征。赵奢看清了赵惠文王的意图,主动站了出来,请命援救韩国。此举与赵惠文王一拍即合,随即赵奢被赵惠文王派往了战场。结果众所周知,赵奢在阏与大败秦军,一战成名。赵奢为何能够获胜?有一个最大的前提,那就是秦军轻敌。

在阏与之役前,赵奢名不见经传,并没有什么名气,尤其是在军事方面。而赵奢恰恰利用了这一点麻痹了秦军,在离开邯郸三十里之后便停住了脚步,并且下令有谁来军事进谏者处死,摆出一副畏战自保的态势。有人谏言援救离秦军较近的武安,赵奢直接将谏言之人给杀了!秦军奸细潜入,赵奢命人好酒好肉伺候着,待奸细吃饱喝足之后,将他们礼送出境。这一系列举动让秦将错误地认为赵奢畏战、不足为惧,便放松了警惕、对他疏于防范。

趁着秦军疏于防范,赵奢命士兵卸甲、轻装行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抵达距离阏与五十里处扎营。等秦军发现、反应过来赶往阏与时,赵奢早已占据了制高点的有利地形。秦军抵达后仰攻赵奢本就“先天不足”,这时阏与守军也倾巢出动,与赵奢前后夹击,致使秦军大败,阏与之围遂解。用现在的话说,赵奢就是利用了自己小人物、没名气的优势,跟秦军玩起了“扮猪吃老虎”的游戏,有意给秦军造成自己畏战的假象,趁秦军不备玩了一出偷袭。如果当面锣、对面鼓地和秦军拼硬实力,赵奢恐怕还真未必赢得了这一仗!

赵括的悲剧

赵括最大的悲剧就是因为他有马服君赵奢这样一位父亲。在赵奢的光环之下,加之赵括的自我标榜,各方力量对他的期望值都太高了!赵国希望他再续赵奢在阏与的辉煌,秦军因为赵奢的原因也不敢再掉以轻心,赵括想再来一出“扮猪吃老虎”几乎没有一点可能性,只能和秦军拼硬实力!

这一次,秦军的统帅也非同寻常,是号称“战争屠夫”的名将白起。在赵武灵王被儿子赵惠文王活活饿死在沙丘宫之后,秦赵之间的实力也逐渐拉开了距离,赵国正在走向没落。在这样的情况下,守住赵国的地盘才是王道!头脑清醒的老将廉颇选择了坚守。但是,年少气盛的赵孝成王不干了,他急于求成,想要主动出击。加之秦军奸细散播谣言,说秦军最担心马服君的儿子出任赵军主帅……赵孝成王天真地认为,你秦军怕什么,我偏偏就给你们来什么!于是,老将廉颇被赵孝成王换下,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赵括就这样被推上了战场。

实力本就不占优势,当以坚守为第一选择,可赵军偏偏选择了大举进攻。结果可想而知,白起兵分两路,一路诈败、诱赵括追击,一路迂回、从背后偷袭了赵军的粮草辎重,将赵军分隔为了收尾不能相顾的两个部分,分割包围。赵括被困四十余天,近乎断粮了。不得已赵括选择了铤而走险,率精兵突围,结果四次都未能成功,赵括也在突围时中箭身亡。仅从战死沙场这一点而言,赵括倒不失名将之后的风范!只可惜,他在不恰当的时候,领了一个不恰当的使命,失败早已注定,只是时间问题。就算换作他父亲马服君赵奢在世,恐怕也回天乏术了……

主帅阵亡,赵军再无心恋战,几十万人成建制投降了秦军。后来的事情众所周知,白起一夜之间竟坑杀了四十万赵军降卒,举世震惊!赵国也因此元气大伤,短短几十年后,秦灭赵,赵亡。

赵括之所以被史家“重视”,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长平之战是赵国亡国的开始,正是因为赵括的大败,直接导致了赵国实力的迅速衰落,最终导致了亡国,历朝历代的史家们自然揪住不放!亡国的黑锅必须有人来背,而赵括成功为赵孝成王背上了黑锅,成为了“纸上谈兵”的典型。

赵括真的错了吗?未必!不管他能力到底如何,他已经被赵孝成王推上了战场,他只能进攻。如果后退、哪怕是改攻为守,不仅会毁了赵奢的一世英名,甚至连自己全族的性命都得搭上,他别无选择!明知是个坑,也只能往里跳。别说是赵括一个“新兵蛋子”,就算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廉颇,在这样的形势下,恐怕也是无能为力。要论长平之战失败的祸首,非赵孝成王莫属!赵括只是一个“背锅侠”而已。


农民工歪说历史


赵括比不得他的父亲名将赵奢,首先是单独指挥军队的经历,长平之战赵括担任赵军的主帅,之前赵括从来没有单独指挥过任何一支部队打过仗。而赵奢在公元前279年赵国参与由燕国名将乐毅主导的“五国伐齐”时,赵奢指挥赵军攻下了齐国的麦丘城。以军功扬名起家,所以公元前270年秦军攻赵,是否出兵援救阏与,廉颇信心不足,而赵奢则力主出兵,赵惠文王就任命赵奢为主帅带兵出征,赵奢在“阏与之战”重挫锋芒气势无敌30年的秦军天下震动并不是偶然。第二点是赵括时运太差,长平之战的对手是早已成名的名将白起,白起还是躲在幕后指挥的,甚至秦军都没几个人知道白起到了长平前线。而阏与之战时赵奢的对手是白起的学生和部下胡阳。第三是赵括连“纸上谈兵”的时间和机会都没有,他在长平必须执行赵孝成王主动进攻击退秦军的命令,只需要发挥对军队组织调遣的指挥能力,谋略是基本用不上的,事实上赵括的指挥能力真不算差,据说秦军伤亡也超过30万。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不听白起继续进攻赵国的建议,秦国损失消耗巨大伤了元气再战难以为继是个重要的原因。长平之战秦赵两国都出动了倾国之兵,总兵力超过了100万,而阏与之战的规模小的多,秦赵两军总共不过20万,而且赵奢有决定攻守进退的活动余地,先是按兵不动28天,趁秦军有所麻痹松懈突然出兵抢占阏与城外的北山高地,吸引秦军来攻,和阏与城里的赵军形成前后夹击最终把秦军打的大崩溃,秦军主将胡阳兵败自杀。长平之战却是拼举国之力的消耗战,比的是谁兵多粮多就能熬到胜利,很不幸,赵国国力比不得秦国。赵括无法突破秦军防线还战死了,断粮达46天的45万赵军在饥饿里丧失了军心士气和战斗力,放下武器投降而惨遭坑杀。赵括是最合适也是当仁不让的那个“背锅人”


立志成虫


赵括不如他父亲赵奢的地方是运气。

到了赵括为赵将的时候,天下大势已经非秦莫属。个人能力再强,也无法抗拒天下大势,这也真是没办法的事。

赵奢在赵国为将时,赵国是超级大国,实力雄厚。到了赵括为将时,赵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被秦国拖垮了一大半。

不过赵括的父亲赵奢也还是知道赵括少了战争经验,不能率兵打仗。

所以赵奢也曾说过:“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

其实赵国兵败也不全在赵括一个人身上。因为赵国已经没有经济实力与秦国拼,所以赵王才不合时宜地临阵换将。而临阵换将也是兵家大忌。


虽然说赵括是因为运气不如他父亲赵奢运气好,没有参加过任何实战磨砺,缺少实战经验而兵败,没有胜败乃兵家常事为借口。

但一战就全军覆没,四十万将士们死于赵括的用兵不当上,也是个严重无法原谅的错误。

“纸上谈兵”也算名副其实。


吴百兰


一一机会!

赵奢经无数次战争的洗理才会有阏与一战大败秦军。而赵括没有机会在战场上锤炼,一上来就是决定两大国命运的大会战!而且在战场上他也没有机会决定守或攻,赵国既将崩溃的供给使他不得不冒险出击。

命运弄人,将星陨落。


金甲战象


赵括没有什么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实战经验。但更要命的是他资历太浅,深浅太快,得罪了廉颇等军中元老,导致他始终无法完全掌握军队的指挥权。而赵奢则有很高的威望,资历老,在军中有许多故旧门生,所以他对军队的掌控能力远超儿子赵括。


大丁奇谈


赵括不会带兵,让手下的将士绝对服从命令,现代考古发掘长平古战,赵括用兵是得当的,但手下将士没有很好的服从军事指挥,让赵括被秦军包围击杀


用户2047714708659


虎父无犬子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很显然是位厉害的角色!赵括母亲对赵王说,“赵奢活着的时候曾评价赵括轻言兵事,不能带兵打仗!”出自慈母的劝谏,能信几分?

况且,孙膑到了齐国,见到齐王也是言兵事,齐王重用!

庞涓到了魏国,见到魏王也是言兵事,魏王重用!

孙武见吴王,倒是拿宫女演练了一番!

韩信见刘邦,一个逃兵,直接封为大将军!难道萧何之外没人反对?

诸葛亮……

时也!

赵括打了一场被赵王指挥的战争!

廉颇为什么被调回?固守!

赵王需要的是决战,不是固守,赵国的粮仓都空了,比国力,秦国略胜,但秦国远道而来,只要固守就可以不战而胜!但情况不允许,赵国的粮食倒是先掉了链子!

赵王启用赵括,战略意图昭告天下!我要进攻,赵括首次领兵,学廉颇固守?赵括当然知道固守一定可以取胜的道理,固守还等于自断前程!

于是赵括进攻,是赵王和赵国决定的!赵括相当于去执行了一场战役!

命也!

赵王大张旗鼓的把赵括送上前线,秦王却秘而不宣,敢泄露者斩,将白起偷偷送上战场!两厢对比,知己知彼的是秦国,未战先败一半!!!

白起是谁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我写的那篇白起,嘿嘿!)!

换做赵奢也打不赢这场战争!

换做其他人结果差不多!因为谁去都是打一场被掣肘的战争,何况还不知到对面的主帅已经被换掉?

除非像李牧那样,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管你赵王怎么说,要是用我就按我的打法来,最后李牧被赵王给杀了!

出道就遇到战国打仗最厉害的大魔王!

命也!


(图片来自互联网,侵权的话你看着办,反正我很穷!)


一世嘉文


赵括不如乃父的地方在于:没有经过战争的锻炼,!没有丰富的战争经验,对秦军的强悍认识不足,冒进有余持慎不足。


渺渺小子


赵奢大公无私,礼贤下士,淡泊名利

赵括自私自利,自大自傲,贪得无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