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更没有梦想?

机器更没有梦想?

活在一个用三位数来标定你是一个怎样的人的世界,是高效,还是恐怖?

美国发明了一个三位数的信用评分体系来评价每一个人的信用状况。而近些年来许多中国公司,也在通过各种大数据来分析人们的网络行为,以此来得出每一个人的信用评分。那么在未来,对每一个人的信用评级的体系,是否会抽象成仅仅是一个数字呢?信用评分的未来究竟会是怎么样的呢?

机器更没有梦想?

我们先来聊一聊信用分数的起源。在1956年,电气工程师比尔费尔和数学家厄尔艾萨克在旧金山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名字叫做费尔艾萨克公司,也就是现在家喻户晓的FICO。这家公司的主要创新,是使用了电脑的数据分析,将一个人的信用情况和他的财政历史,转换为一个简单的分数,用来预测人们按时的偿还贷款的能力。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在他们提出这个信用分数的评级体系之前,评价一个人的信用基本上只能依赖于这些人身边的朋友和他周围与他有过接触的人。比如他的房东邻居。而这样的话,对一个人的信用评价就会有很多的主观成分在里面。而费尔,艾萨克提出的这种信用评分的概念,就是一个更加公平和科学的方法。在1989年,FICO公司正式引用了我们现在熟悉的三位数的评分体系,打分的范围是从300分到850分。这个评分在美国的征信系统中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应用,可以说一直处于一种垄断的地位。而美国最主要的三大信用公司Experian, Transunion和Equifax都使用FICO的信用分数。而根据FICO官方网站指出,他们的客户涵盖了95%美国最大的金融机构。

机器更没有梦想?

而如今在中国非常流行的芝麻信用分数,也是通过向FICO公司学习的产物。中国在最近一直对社会信用分数的体系的构建进行很多的探索。而中国的信用分数的探索有两条不同的路线。一条是政府层面的,而第二条那就是科技公司的努力。

机器更没有梦想?

在政府方面,中国政府在2014年就宣布要全面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国务院也多次公开呼吁建立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评定系统。目标是到2020年,要建立涵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但是这一条路也是比较艰难,因为中国人口流动性太大了,而且人口基数也很大。中国政府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提出过要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比较落后,而一时无法实现。

而到了2010年的时候,江苏省的睢宁县成为了信用体系的首批试点之一。政府用一系列的标准来评判公民,包括教育程度,网络行为,以及是否遵守各项法规。虽然整体的体系还比较粗糙,但是却是一个比较积极的探索尝试。在这个试点之后,全国的其他城市也在发展自己的信用体系,这些尝试最终都将会被整合到全国的信用体系当中。

机器更没有梦想?

我们再来看中国的科技公司,最有名的就是支付宝旗下的芝麻信用了。支付宝之所以牛,就在于它拥有的庞大数据。

他是一个非常大的生态系统,包含了各种第三方的应用,比如说你可以用支付宝去购物,叫车,付一些水电费的账单,而支付宝那就可以通过这些你的行为来收集你的各项数据,进行信用评分。

机器更没有梦想?

本文的作者做了一个的预测,他说政府和科技公司将来将会形成一种合作关系。中国的互联网监管机构也正在考虑收购大型科技公司的股份,而央行未来也会将考虑将那些指标纳入到信用衡量评价当中,同时央行也会使用科技公司的提供的信用分数来作为补充。

作者关于信用分数的未来也提出了她的想法。她说未来,每一个人都将被一个分数所代表。而如果你身边的朋友都是一些高分的人,那么对你来说就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事情;而如果你身边都是一些分数比较低的人,那么对你来说将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事情。所以古人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被当今发达的科技,赋予了更加现实的意义。

机器更没有梦想?

If your friends are high-score people, it is good for you. If you have some bad-credit people as friends, it is not nice.

世界如此荒凉,只能培养一颗寂寞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