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老一辈的人都喜欢囤东西吗,为什么?

浅色澜海


这些老人小时候大都经历过苦日子,养成艰苦朴素的习惯,年老了就舍不得扔旧东西。其实,很多老人攒破烂,并不是为了用得上,而是为了让自己有安全感,他们需要有丰富的物质来构筑安全感。

很多老年人认为,除了很多东西以后没什么机会用到,家里东西堆太多太乱、没有必要过度节俭也是重要的因素。“以前是计划经济,什么东西都要省着,毛衣穿几十年,旧了就拆掉重新打了再穿。现在冬天,孩子们都给我买羊绒的衣服,又轻又暖和,所以我把那些老毛线衣都处理掉了。”其实有些老年人虽然把很多东西囤着,但也没有派上用场的时候,“我当然可以理解,都是那个年代过来,但也要跟上现在的社会,提高一下生活质量。”

总之,儿女应该多体谅,并尊重老人的选择,我认为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有趣的灵魂猎手


老一辈年轻的时候经历过物资匮乏,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应该是对缺吃少穿有了阴影。我小的时候有段时间吃饭总是会剩一些吃不完,总是被我妈教育:这世剩饭,下辈子要饭。这些肯定是我的姥姥姥爷教的啊,那时候的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更喜欢沿袭一些更老一辈的人的说法。

我妈就喜欢很多年不穿的衣服旧鞋留着不扔,堆在那里,吃灰。节俭咱能理解,但与此相反的是,我妈每次做饭还喜欢做很多,剩饭剩菜留在那里,下一顿热热再吃,比较夸张的是,有时候一碗剩菜能剩3天还没吃完,就是做的太多了。我说这次多了下次咱少做点啊,下一顿还做新的,做的也不少,结果越是剩的久,越是没人吃。剩的久的菜,有点发酸了还在那吃。我就跟我妈说,这个坏了,咱别吃了,老人家脸一沉:都是钱买的,你不吃我吃!所以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不爱吃放了醋的菜,因为我实在分不清是菜坏了我妈才放醋,还是放太久,菜发酸了。直到后来上学了,在学校吃到一些酸甜可口的菜,我才知道,放醋的菜还可以这么好吃。

现在我妈学会用拼多多,常常买一些便宜货。好处是,东西实在堆不下,终于舍得扔一些了~


生活大话家


我的父母都已近花甲之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从小是在农村长大,深受乡土气息的熏陶。前年过年前半月回到老家,搞大扫除时发现老旧的东西到处都堆到有!之前没有太注意父母有收集老物件的习惯!可能是我出去太久的原因吧,发现父母很多与自己的观念不同之处,比如这次,我说打包全部拉走,父母表示很多东西都还可以用的。

看到母亲在收拾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小时候的衣服,算起来这些衣服最老的都得二十年了吧,我说这些衣服都没用了为什么不扔掉?母亲没有回答我,还是继续埋头收拾,来来回回收拾了好多次,但终究还是一件都没舍得扔掉。我没有想明白为什么?

我是学经济的,对我来说,不能为我产生价值的东西就是负资产。比如这些衣服,没有价值还占用空间!

岁月如梭,现在我也为人父了,儿子长得快,才5个月就有3箱子穿不了的衣服了,本想收拾一下把不要的就扔了,可内心潜意识有个声音:留着不要扔!看着这几箱子衣服,满脑子都是儿子出生后的点点滴滴!最后决定还是先放着吧,理由是:说不定二胎能用上呢!

刚做完留着的决定,忽然一股不一样的心绪涌上心头,顿时豁然开朗!父母年迈,那些老旧物件或许是他们保存回忆最好的东西!想着自己兄弟姐妹四人常年在外,对于不会用智能手机的父母,睹物思人或许是最好的方式!

我们年轻人总是指责老一辈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说有代沟!可年轻的我们有多少人能反过来想想,我们经历过的年代,父母也都经历过,而父母经历过的年代除了道图听说实际上我们一无所知。如果说这是代沟,那一定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没能理解父母!

献给天下所有的父母,祝身体健康!


来聊聊车吧


为什么喜欢囤东西,以我看来原因有二。

一饿怕了。所谓的老人家都是六十以上的,年纪大点的是经历过八年抗战,四年内战,还有连年的灾荒,中国几个史诗级的电视剧如《闯关东》《走西口》那个不是缺吃的,活不下去,才背井离乡豁上命去刨口吃食,还有1942年河南百年不遇的大灾,饿死了三百万人,老百姓饿到什么程度吃树皮,观音土,都吃完了怎么办,易子而食,逃难的路上以至于稍微有点力气但凡能走的动道的人都不敢倒下。为什么,你倒下了,要么被人吃了,要么被野狗吃了。(详情可以看下刘震云的书1942,或看下冯小刚的同名电影)。就算是六十多岁的也经历过改革开放之前,合伙在村大队挣公分换粮食的日子,那时土地产量低,全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在加上当时家家户户人口都多,少的也要有五、六口人,家里壮劳力不够怎么办,只能饿肚子。听村里老人说,为了能多吃一口粮食,就用发下来的白面去和壮劳力多的人家换吃了喇嗓子的黄面,还有棉花籽的那种面,吃了拉不出来。就这样还吃不饱,那你能怎么办,不是为了活着吗。

二就是穷怕了。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普通老百姓不是连年战乱,就是灾荒不断,百姓们连好好活着都难又怎么会有积蓄,现如今这盛世向前推个几十年他们怕是连想都不敢想,年纪大了,受过苦了,就不想儿孙在受苦,在他们眼里怕有天,出了天灾人祸没人能救,只有囤在自己手里实实在在的票子才能救一家人,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句话对他们这代人来是一步血,一步泪走出来的。


知其然百科


个人认为大部老人是这样的,长年的经历使老人懂得,存物防寒。其次,很多老人性同小孩言真纯语,但情不同,老人知世事,懂感情,囤东西是因为失去了劳动能力,自认为好的东西留下来儿女使用,回报一些对自己好的亲人后辈。比如:每到春节期间,总要去看望长辈,长辈们都会拿些囤物送给我们,老人心里就会舒服开心,如果你不接受老人的东西,老人心里会难过的。记得有一次去80多岁的大姑,也不知放了多久,也可能是没有洒干,豆子都生虫了,舍不得吃,留着送给我。说是乡下的,没有打药的。收下了她的豆子,可开心啊!等我们老了也可能有囤东西的习惯,理解老人,理解老人的心情。谢谢你!




用户徐g华3246


囤东西,不只是老辈人喜欢做的。随着时光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回忆、恋旧之心与日俱增。在年轻人眼里看着一文不值的旧东西,在上岁数人的心中,却是无价之宝。因为它蕴含了满满的回忆,记录了一段永远难忘的时光!这种情怀,恐怕只有你经历了,走过了,再回头时才能深深地理解!说白了,一双鞋垫、一个信封……都是对走过的日子那种永远无法释怀的念想!











妻贤子孝2


嗯咋说呢,一个地方一个风俗,我们这里的人啥都囤,屯粮,囤水,囤钱。老一辈的传统,一直流传到现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就是最好提现,粮食家家户户屯粮,都有三四千斤,过年了家家户户都会去加工点磨面,谁家都有一百多斤面粉,过年买的大米基本都买,都是五六十斤,甚至八九十斤,还有好几百斤的大白菜,白萝卜,胡萝卜。过年买菜招待亲戚都是鲜菜,鸡鸭鱼肉,好酒好烟。家家户户都有水井。就是困家里两三个月都没事,如果都一点东西都不存,跟现在城里的人一样,一封城封社区,彻底完蛋了,吃喝都成问题。所以老人的话都不错,家有余粮心不慌,手有余钱心不忙。老人说的话都是至理名言,听了不吃亏。要是都跟现在的月光族一样,一旦碰到啥突发事件,彻底手忙脚乱,哭爹喊娘,完蛋了就。


晴空万里王庆生


这个问题好理解!首先说老一辈人的年龄跨度!这些老人都是六七十岁以上的!他她们都经历了国家最困难时期!国家三年自然灾害!那个时期国家和苏联老大哥关系恶化!国家还外债!国人也是勒紧腰带过日子,所以也相对的比较困难!。而且那时候都是供给制。家里人口多,普遍都是吃不饱饭。所以这些老一辈人心里留下了深深地烙印!今天的生活虽然改善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但是他们骨子里的那种忆苦思甜,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依然存在,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习惯!


踏雪云峰


喜欢囤东西是人的天性,老辈人大多经历过艰苦朴素的日子。勤俭节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单纯的一种物质必须,看见浪费就很不自在,心理学家研究过都说这与他们曾经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科学证明这种现象在女性老年人中更为常见。

建议你不要阻止,如果你制止他会很伤心的,如果情况不严重,老年人喜欢做就让她做吧。

做儿女的何尝不想让老人过一个安享晚年



微领域


囤东西是人类的天性。人在小时候和老了之后都会展现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或者说想到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做什么。

去除了年轻时候的伪装、去除了年轻时候的修饰。

人生就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都是在同一条线上的。



人生就是一个三角形,出发点和结束点在同一条线上


人类从幼年到壮年,再从壮年到衰老,就是三角形左边到三角形右边的过程。当到了三角形的顶点之后,就会慢慢地回到跟开始一样的状况,直到慢慢地回到右边的原点。

所以企业家总告诉年轻人,“创业要趁早。”张爱玲告诉年轻人,“出名要趁早。”

同样是在告诉年轻人在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情,有些机会错过了就永远不会回来,眼界和心性都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改变。

40岁不会一直保持20岁什么也不怕的拼劲。他的顾虑、认知和经历都会告诉他,有些事在40岁的时候是不可以做的。



再说回囤东西是人类的天性,从人类诞生起就是这样,原始人需要在粮食丰富的时候存储够足够的粮食应对突然情况。

人类身体的脂肪也是囤积衍生的产物,原始人在食物足够的时候囤积足够的脂肪,脂肪对于现代人是多余的,对于他们来说是可以救命的。

在没有粮食的恶劣环境,可以通过燃烧多余的脂肪让他们能撑得更久,以至于扛过眼前的灾难。


到了现在也是一样,只是屯的东西不一样而已,有些人屯的是“钱”,有些人屯的是“垃圾”,这些对他们来说同样是财富,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