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疫情之下,谨防把自己吓成了“疑病症”!

疫情下的心理健康系列(四)

详见公主号:读心师

原创:疫情之下,谨防把自己吓成了“疑病症”!


彭老师:你好!

我现在每天都要给自己好多次的量体温,咳嗽几声都很恐惧,我总担心自己会患上新型冠状肺炎,每天神经兮兮的,我是不是心理出现了问题?我也在网上查询了相关的资料,说这次疫情很多人都会出现“疑病症”的反应。什么是“疑病症”?你能给我回信吗?速盼。

焦急的张峰(化名)

张先生:你好!

疫情对我们的考验不只是身体层面的,还有心理层面的,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很多时候不是身体出了问题,而是心理出了状况而不自知,心理先垮了,这对于防护是很不利的。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才能够对自己的情绪有所察觉,进而做好情绪疏导。这次疫情确实来势汹汹,导致很多人在应对疫情时精神过度紧张,出现了一些心理紊乱甚至是患上了“疑病症”。

原创:疫情之下,谨防把自己吓成了“疑病症”!


1、什么是“疑病症”?

疑病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也叫做病理性健康焦虑,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指患者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持久的、先占的观念。比如说这次的新型冠状肺炎,很多疑病症患者内心都会持续有这种观念, “我虽然没有去医院进行诊断,但总是觉得我有肺炎症状,我是不是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时也会有这种焦虑和恐惧,但并不持续,而疑病症患者却持续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以至于严重干扰自己的工作、生活,这就需要及时求助于专业的心理机构来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2、疑病症患者都有哪些表现?

这次疫情中,很多疑病症都会有下列表现:

(1)非常敏感自己身体出现的不适以及体温的变化,也有的人则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胃疼、胸闷等身体不适现象;

(2)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上查询相关的疾病症状;

(3)脑海里不断回忆自己的行动路径和接触的人员,反反复复回想;

(4)回避一切他们认为可能构成健康风险的地点和活动;

(5)反复洗手、消毒、量体温,停不下来,反复纠结一些细节问题。

疑病症患者其实是公共安全问题里最敏感的人群,在疫病流行时期,他们会比平时更加脆弱、敏感、惶惶不可终日。比如说每天一睁开眼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刷微博、刷新闻,看看疫情的最新进展,不看吧,心里没着没落地紧张;看了吧,心里更紧张,然后一个可怕的念头袭来:天哪,我不会被感染了吧?随后就开始过度敏感自己的身体变化,一会儿一量体温,一会儿一洗手,稍微咳嗽了几声,就吓得夜不能寐。口罩漏了一个小缝、不小心摸了下眼睛,都有可能让他们觉得死期将至。

因为疑病症患者内心总被自己可能患上疾病的怀疑和恐惧所充斥,反而因为过度的紧张和焦虑容易导致一些躯体化反应,比如咽喉疼痛、气短咳嗽、睡眠不佳、体温波动大,而这些症状反过来则又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原创:疫情之下,谨防把自己吓成了“疑病症”!


3.疑病症应该如何来进行自我调节呢?

(1)脱离压力源

不要每天过度关注关于疫情的负面信息,将每天关注疫情疾病的信息时间控制在四分之一,主动转移你的注意力,多看一些快乐的影视作品,多做一些家务或者看一些充电的书籍。心理学家发现, 很多时候不是事情本身让我们感到忧虑,而是我们关于这些事情的想法让我们焦虑。

(2)学会释放不良情绪

不要凡事闷在心里,要勇于“说”,勇敢表达,倾诉是一种很好的释放情绪的途径。主动去联络亲戚朋友,亲友间通过聊天、问候都可以获得互相的支持,这是心理健康重要的保障。也可以多陪陪孩子或者是父母,情感是一个人应对焦虑最好的稳定剂。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通过自我表达、写日记等来倾诉心声,释放情绪。

(3)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信心

既然对自己的身体有担心,那就应该用实际行动来增强自己的信心。要让自己 “动起来”, 包括运动、手动、心动和眼动。比如说除了室内健身运动,还可以通过画画(手动),冥想、瑜伽(心动),看电影、读书(眼动)、唱歌(嘴动)等方式进行锻炼和解压。

在心理学上,人类在面对危险时的应激反应是行动,而后才是放松下来,所以“动起来”是人类压力的重要排解方式,加强这些身心的锻炼也会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原创:疫情之下,谨防把自己吓成了“疑病症”!


(4)积极正面的暗示

疑病症在心理学上就是一种自我的强烈的负面心理暗示,当你总觉得自己发烧了,慢慢地就真有可能发烧;你总觉得自己会咳嗽,慢慢地就真的开始咳嗽,因此,我们要学习进行心理上的自我干预,学会积极正面的自我暗示,而不是被这种焦虑恐惧所控制.

(5)学会放松

一个人在生活中要有“幽默感”,学会笑对困难, 调侃、解嘲、段子、笑话都对克服焦虑有所帮助。也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放松的方法让自己平静下来,比如:自我催眠、呼吸训练、正念等。

需要提醒的是,轻度的疑病焦虑可以遵循这些方法来进行自我调节,如果自己无法排解,必要时需要求助于专业人员的介入,比如心理咨询师、医生、社区工作者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