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买了3套房,我都是“装”出来的

01


你可能不相信,很多事情装久了,就成了真的。


一个合作方的部门经理临时休假,来不及交接太多,就让他的助理临时顶上。几家合作公司开项目沟通会,看到经理助理从容地主持会议,我们在底下都暗暗感叹:


“这小子不简单呐,言辞老练,气场够足。和之前看到的样子不太一样。”


开完会,几个比较熟的人开玩笑:X总果然没看错人。


这位助理有些不好意思:“没有没有,我都是装的。”


两年买了3套房,我都是“装”出来的


实际上,他上司因为家里有事突然休假,大部分事情都来不及仔细交接。经理助理最初一脸懵圈,压根不知道咋应付,弱弱地和上司说他估计连例会发言都会心慌。


经理丢下一句话:业务你很熟悉,装做不慌就可以了


没办法,助理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 内部例会时,他学着经理的样子,让各项目负责人汇报完,再一一询问细节和安排任务;
  • 向老板汇报时,他按照经理之前的汇报流程做好PPT,提炼好重要数据和结论;
  • 与甲方沟通时,他模仿经理的态度,说话时有理有据、不卑不亢。


还别说,一番“装模作样”后还真挺像样的。


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发现,一个人如果表现得很有美德,他最终会成为一个颇有美德的人。


这条规律放到今天,可谓历久弥新


哈佛商学院管理专家埃米尼亚·伊贝拉,曾在《能力陷阱》一书中提过个有趣的观点。


她认为,要想成为优秀的领导者,你得先装作是这样的人。先在行为上表现得像领导者,思想上才会和领导者一样思考。


两年买了3套房,我都是“装”出来的


不信你想想:


诸葛亮在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自己无兵御敌的情况下大开城门,在城楼抚琴,造成对方错觉吓到跑路,没准诸葛亮那时心率也飙升至120。可还能怎么办?只能装淡定啊。


《皇帝的新衣》里,那位国王从容自得地假装穿了新衣,大家也假装他穿着,如果不是小孩子不懂事说出实话,估计这个场景还会持续很久。


其实,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逆向思维。


有时不是你先有了思维再有行动,而是先有了行动,再让思想上发生改变。


02


刚毕业那会儿,我一个同学很爱看巴菲特、彼得·林奇、索罗斯等投资大神的书籍和视频。


大家就调侃:“你整天看这些不切实际的书干嘛?人家多少钱,我们才几个钱啊?”


同学一本正经地说:看多了就会假装自己是富人,然后才能像富人一样思考


当时他和几个同学合租,离市中心十几个公交站的套房,4个人住,每月只要300多块。糟心的是,每天上下班通勤2个多小时。而且由于是拆迁房,住户密集,不少业主拆成隔间出租,经常凌晨3,4点都有人进进出出。加上隔音一般,晚上吵得无法入睡。


他果断搬出,租下公司附近的三室一厅。


打扫装饰后,加了点儿价格把租房信息发到网络,市中心的房子很快就招来租客。折算下来,他这个“二房东”每月实际租金不过比原先高了一些。


将原本的负债,变成了资产。


后来,他成为同学中最先买房的人、然后又买了第二套小户型,自己却始终租在公司附近。靠两套房的租金不仅抵扣了自己的房租,还给他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两年内,就买了3套房。


两年买了3套房,我都是“装”出来的


人们在收入乏善可陈时,往往会忽略其他更需要关注的东西,掉入稀缺陷阱。


这种心态其实很难改变,可当你假装富人时,考虑的角度可能就发生微妙变化了。


举个例子。


大部分买股票的人,只想别人推荐几只赚钱的股票,或是热衷挖掘“内部消息”。


实际上呢?


短期预判股市,几乎等同蒙眼接飞镖;内部消息若能流传到老百姓的饭桌上,这含金量你品品?最可能获利的方式,是成为长期价值投资者。


就像巴菲特说的那样:我们根据“护城河”、它加宽的能力以及不可攻击性作为判断一家伟大企业的主要标准。品牌、产品、销售、成本等,都是“护城河”的主要来源。


所以你看,哪怕暂时穷困,如果大量接触经典的投资理念,你的思考模式、一言一行都将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一步步把你往财富之路上推


03


为什么说想做成什么事,先从“装”开始?


首先,人是会自我验证的


就像开篇提到的那位经理助理,他自我暗示“装作不慌就可以了”,之后行为尽量保持稳定冷静,真的就开始平静下来了。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有过一段描述:


如果你不开心,那么,能变得开心的唯一办法是开心地坐直身体,并装作很开心的样子说话及行动。


如果你的行为散发的是快乐,就不可能在心理上保持忧郁。这点小小的基本真理可以为我们的人生带来奇迹。


听上去是不是有些鸡汤?事实上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两年买了3套房,我都是“装”出来的


心理学上有个“赫布定律”,用官话说,是指一起放电的神经元会互相连接。用人话说,大意是做一件事的同时做另一件,这两件事就会产生联结。


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在自我暗示和成长上,会让你更快进入良性循环。


其次,“装”有时是一种模仿。


比如我那位很爱看投资经典书籍的同学,模仿富人的思考方式,行为和判断默默发生变化。


人容易受到收入、环境、职业等因素影响,视野难免有限。如果能找到一个标杆,不仅将大大加快进步脚步,同时想法也会拓宽很多。


连你家的猫猫狗狗看几次开门可能都学会了,更何况人这种高级灵长类动物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多从厉害的人那儿偷师,久而久之,自己也会慢慢变成一个厉害的人。


04


对“装”这个字,在我眼中更确切的定义是:学会给自己带节奏


利用外部因素和自身行为,让内在想法发生改变。最终让自己越来越好。


两年买了3套房,我都是“装”出来的


我一个朋友比较自卑敏感,说话时对方眼神稍微有点儿变化,她都怀疑是不是自己说错话了,或是对方有什么想法了。


甚至一度在内部讨论时,她发言时手都在抖。


她老板给出的建议是:你看那个谁谁发言时特别自信对吧,你就装成她那样,抬头挺胸看前方,保持笑容,就可以了。


朋友试了一次,状态好转不少,发现好像没那么难嘛。


再试了几次,同事们看到变化也开始称赞,得到正向反馈后她愈发自信。


真是完美印证了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向前一步》中的那句话:认可自己,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受欢迎;当感觉不到自信时,假装自信


这种假装,不是虚荣心作祟地买奢侈品、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而是用正面的行动反哺思维,让行动走在思考前面,实现知行合一。


假装可以做到,直到真正做到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