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漕运是指用来运货物的航道吗?其作用是什么?

影视超特快列车


“漕运”并不是只用来运输货物的航道,而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将赋税征收的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一种运输方式。

“漕运”的历史非常悠久,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就曾下令通过“漕运”将内地的粮食运往前线了。

作为中国古代独有的历史现象,“漕运”被统治者称为“安社稷之奇策”,可见“漕运”的政治意义十分重大,在经济上,“漕运”还带动了运河交通业的发展,在古代我国的内河水运网的发达程度可以称为“世界之最”,在文化上,“漕运”加强了全国各地的联系,促进了整个社会的交流。

一、“漕运”所带来的政治作用

(1)社会救济:

“漕运”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本身具有超越距离的空间特点,所以各朝统治者,在发挥“漕运”供养京师的作用之外,还通过“漕运”加强了对地方基层的管理,尤其是在社会救济等方面。

宋朝形成南朝北运的局面之后,“漕运”的线路也越来越长,所涉及的城市也越来越多,可以涉及更广阔的空间以及社会区域。

从宋朝时开始,统治者就看到了“漕运”,对于地方调控的价值开始将“漕运”用于解决社会问题,到了明清时期对于“漕运”的利用更加广泛,范围也越来越广,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2)供给中央:

凭借“漕运”所运输的粮食被称为“漕粮”,宋朝时期主要以“籴”为主,到了明清时期以“粜”为主。

朝廷利用中央集权的优势,充分发挥“漕运”的社会功能,在“漕运”的每个阶段都有着严格的把控环节。所征集来的粮食,除了供给中央以外,大多用于地方军饷和仓库储备,储备的粮食,常常用来平抑粮价,赈灾被荒。

明清时凡是地方有灾难的,如果灾难较轻,地方政府就会把仓库中的粮食拿出来进行销售,如果灾情较严重,就会把仓库中的粮食免费用来救济。这两种活动中所使用的“漕粮”,都是通过截流或拨运两种方式完成的。

在清朝康熙年间,地方截留与拨运的粮食越来越多,到了乾隆年间进入高峰状态。从地域上来看,被截留的粮食主要出自长江中下游的各省,而受益地区,主要为江苏,浙江,湖北,山东,河南等省份。

可见清政府充分认识到“漕运”资源的社会意义,利用“漕运”路线的空间优势,发挥了它的流动性。一旦民间有地方发生急需粮食的状况就可以上奏请求转运,相比于过去,路上运输的方式,“漕运”具有快捷、便利、高效的特点。

(3)把握国家财富:

在“漕运”尚未出现之前,无论哪个诸侯国都没有办法,长期大量地征调各地的财富。秦朝封建统治中央集权的政治形态建立之后,“漕运”也随之兴起,于是秦王朝就可以利用“漕运”来收集全国各地的财富,调集千里之外的物资。西汉时,经过“漕运”运输的粮食就达到了600万石,隋朝随着大运河的修建,国家府库充盈。

这为国家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以及军事活动奠定了财富基础,当然这之后也造成了很多朝代无休止的掠夺社会生产成果的问题。

一直以来“漕运”线路都处于持久变动当中,“漕运”所涉及的区域也随之变化,这种变化引发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与此同时它所发挥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强大,对整个中国古代国家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漕运”所带来的经济作用

(1)改变经济格局:

虽然“漕运”从建立初期主要是为了实物赋税的运输,其政治意义较大,但它的发展一直牵绊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宋朝时期,“漕粮”的征集地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的南方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宋代以后的历代王朝,都有依赖南方经济的发展,唐代诗人杜牧曾称江淮漕运为“国命”。

“漕运”线路的变动是政治与经济双重作用的结果。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漕运”线路的变化,“漕运”同时影响了沿岸地区经济的发展。

(2)促进商业交流:

运河引发了区域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动,同时带动了运河经济带的产生,运河经济带是指凭借运河水道发展经济的地区。这些地区凭借水路运输,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生产的产品到达了更远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渠道网。

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可以购买的商品种类越来越丰富,经济发展真正到达一种大融合的状态。

三、“漕运”所带来的文化作用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漕运”的发展也影响了文学的繁荣,其中与文学关系最为明显的就是唐朝时期,唐朝诗人的很多诗文创作都真实的反映了“漕运”状况。

很多诗人喜欢漫游采风,因“漕运”所建立的畅通便捷的水运系统,为他们的这个爱好提供了客观条件,诗仙李白这一生中曾经有两次大范围的漫游生涯,他先沿长江游览了江浙一带。后来又以梁园为中心,“南至吴越,北达幽燕。”

杜甫年轻时也曾漫游过吴、越、齐、赵很多年,可以说唐朝凡是声名鹊起的文人墨客都曾有过这种天南海北的漫游经历,这些经历让他们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各地的人物风情有了更加广泛深入的了解,凭借这些了解他们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四、“漕运”所带来的军事作用

“漕运”具有重大的军事意义,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之下,各地的地方驻军,边境线的防御,四方驻守的战士都必须依靠“漕运”作为物质后盾。

(1)边防:

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边防。在秦朝建立统一的集权王朝之后,为了巩固边防保卫辽阔的疆土,清朝统治者决定“北驻长城,南戍五岭。”之后南北边境都有重兵把守,虽然在边境各地有以屯田为主要形式的物质补给,但是“漕运”依然是最重要的补给手段。

到了汉朝时期,依然延续着这种手段,汉朝时北境边防动荡,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将边境粮草运输视为大政方针,当时的丞相公孙贺被罢免的重要原因就有“无益边谷”。

隋唐时期,唐太宗在远征高句丽时就利用了永济渠的“漕运”,为大军补给粮草。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曾发兵三十多万讨伐契丹,永济渠就在此时承担了军需物质的调运任务,当时永济区沿岸的清河郡被称为“天下北库”。

明朝时期,战事不断,粮仓中的粮食入不敷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统治者下令开始大规模的粮草调拨,通过“漕运”将南方各地的粮草运往边境地区。

(2)地方驻军:

为了维护统治,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着大规模的军队,这些军队,除了驻扎在京师和边境线上以外大多散驻在全国主要地区和军事要地。

为了满足这些地方驻军的物质需求,历朝历代除了通过军队屯田,地方官府供给和各地供应以外“漕运”一直是最重要的粮食供给手段。

总结:

“漕运”在中国古代是一种运输方式,它是在秦朝统一后地大物博的地理情况,以及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下的特有产物,它对于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旧时楼台月


古代漕运,不光是指运货物的航道,还包括一套独特的行政制度了。其作用是指将征收的田赋,通过水路运输到京师或者指定的地方。

一般向江、浙、皖、赣、湘、鄂这六省所征的漕粮,他们是漕粮的主要部分。每年这批漕粮,都是由水路,主要是大运河北运至通州,再转运京城。当然,这是指清代,其他朝代大体上也差不多。

清代漕运较之明代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改军民交兑为官收官兑军民交兑,是指交漕粮之户将粮运至本州县码头,交兑给运军,由运军代为北运。

漕粮从征收到交兑、起运、督催、稽查、交仓等一系列过程中,事务繁巨,涉及的机构、官员、兵丁甚多。这样,导致漕运中的弊端很多,征收漕粮的州县官往往借机向纳户多收。甚至是,有些地方州县官还趁机刁难勒索运军,运军也借此要挟州县官,这里面关系十分复杂。

负责漕粮征、运的官员,既有专职官,又有征漕、运漕相关诸多兼职官。中央的总负责机构是户部云南司,地方上的总负责职官位为漕运总督。

漕运总督掌漕粮运输,督理直隶、山东、江南等七省兵丁运漕。其下还设有直辖的“漕标”绿营,兼辖淮安城守。

粮道。也称督粮道、粮储道,有专职粮道,也有兼守、巡道或其他事务的粮道。各省有设粮道的,也有不设粮道的。有漕八省所设粮道,每省一人,掌督催州县征收漕粮及各项随漕钱粮,监察兑粮,督押运漕,统辖军卫以及佥选运丁和修造漕船,并管用于漕运的钱粮经费。

各漕船领运者为军丁,称为运军,每船一名。一般另配,水手九名,由运军自己雇充。漕船分帮起运,每省数帮至数十帮不等,每帮漕船数十只不等。每帮以守备或千总一人为领运官,另置随帮一人,专司押运。比如,清朝运漕的终点,是京城以东四十里的通州。

简而言之,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一种运输方式。


超凡博弈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山路或用人畜驮运),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

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历史上来看,各个朝代都很支持漕运。水运曰漕,陆运曰转。其后专指历代政府将所征粮食及其他物资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主要是水运,间或有部分陆运。由水路或陆路转运粮饷称为“转漕”。秦始皇为攻匈奴和南越,曾从水路运粮,是为漕运之始。楚汉相争,萧何将关中粮食转漕前线以供军食。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后,漕运关东谷物以供京师,漕粮经黄河、渭水运至长安或洛阳。武帝时,为缩短漕运路程,令开漕渠。唐代漕运江淮田赋,主要靠隋代所凿运河。宋代东南和西北地区的粮食分由汴、黄、惠民、广济四河输入汴京(今河南开封),其中汴河运粮最多。元建都于大都(今北京),漕粮主要靠海运。

明永乐十三年(1415)罢海运后,东南漕粮主要经大运河运往通州(今属北京)、北京,兼有陆运。分支运、兑运、长运三种方式。清初沿明制。顺治九年(1652)改军民交兑为官收官兑,各有漕省分之州县,将漕粮运输水次(小港口)交船帮河运,遂为定制。道光初,因运河淤垫,船行困难,江苏巡抚陶澍、布政使贺长龄等于道光六年(1826)试办海运成功。而次年以运河水量增加,朝命仍行河运。二十六年,改用河海并运的折衷办法。二十八年,苏州、松江、太仓等二府一州漕粮改雇商船,在上海交兑,海运天津。太平军占领镇江后,运河切断。咸丰五年(1855),河决铜瓦厢,运道益梗,海运日益增多。同治末年招商局成立后,用海轮运粮。此后,商运日盛,北方已不缺粮。光绪二十六年(1900),命“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然仍年运一百万石,至清亡始止。宋以前之漕运,一般由民运。元始由军运。明、清以军运为主,间由民运。

漕运对巩固和加强统治实力有重要作用。且因漕运兼搭商货,故对调剂各地粮、盐供应和进行物资交流也有一定作用。


文化星河


众所周知,中国自秦汉以来形成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度,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纳皇粮“)是朝廷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随着历史的发展,维持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需要愈来愈庞大的官僚和军队体系,作为政治中心的京师人口众多,庞大的皇室、官吏、军队、市民需要大量的粮食,而产粮(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在大多数时期是不同的。因此,历代王朝都通过各种手段将大量的物资(尤其是粮食)运往都城,而以水运为主的”漕运“是最有效、最廉价的运输方式。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到:“漕, 水转谷也。一曰:人之所乘及船也”,这充分说明这项工作与水有极大的关系。漕运,简单来说就是在中央政府主导下,将征收的粮食以及其他物资通过水上运输到京师、边疆等地,用于宫廷消费、官员俸禄、军饷、赈济等,借此维护统治。作为“国之大政”,漕运是包括运输水道(运河)建设、船只制造、粮食征收等在内的一个体系工程,它自春秋时期发源,历朝历代都将其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最终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附图,繁忙的运河

中国古代漕运的发展

自秦汉以来,漕运的重要性不断提高,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大都市拥有庞大的人口,因此需要从外地调运大量的粮食以满足消耗。秦汉时期,漕运由东至西;唐宋时期,漕运由东南到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由南至北。漕运线路的转向表明了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即中国的经济重心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南移。

秦汉时期的漕运

漕运始于先秦时期,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秦穆公通过渭河、黄河、汾河将大量粮食从秦国都城雍(今陕西凤翔)运到晋国都城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是为泛舟之役,这是有记录最早的关于漕运的历史纪录。此后在军事需求的刺激下,各诸侯国纷纷开挖运河,如吴王阖闾令伍子胥开凿的堰渎,吴王夫差开凿的胥浦和邗沟,魏国开凿的鸿沟,齐国开凿的淄济运河等。

秦灭六国以后,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初步建立,作为政治中心的关中人口快速增长,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对俸禄、粮饷的需求快速增加,朝廷对漕运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增强,“关中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即使如此,这一时期的漕运大多还是由军事需要所推动,属于临时性的运输,无常制,无常时,无常额,主要依托黄河、渭河等由东向西运输。

《史记·平准书》记载:“天下已平, 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

《汉书·食货志上》记载:“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漕转关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

附图,开凿于秦朝的灵渠

隋唐宋时期的漕运

隋朝建立后,中国进入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时期。隋唐的政治中心处于关中,“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隋炀帝即位后,先后征发数百万人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极大的促进了南北之间的经济交流。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逐渐南移以后,江南赋税的北运成为封建王朝事关国运的大事。到北宋时,漕运已经被视为“国之大计”,来自东南诸路的物资,“自江、淮南、两浙、荆湖南北路”,沿运河运至真、扬、楚、泗州四地,随后“置转般仓受纳”,到京师后由发运使“领之”,所以有“国家仰给诸路纲运”。从宋景德四年(1007年)开始,北宋朝廷规定每年的漕粮为600万石,其中淮南130万石,江东100万石,江西120万石,两浙150万石,湖南65万石,湖北35万石。

元明清时期的漕运

元朝的首都大都位于北方,元大都和元朝军队相当依赖来自江浙的粮食供给,因此元朝廷对漕粮运输非常重视。但和宋代不同,元朝的漕粮运输以海运为主,粮食主要取自江浙行省(今江苏省和安徽省的江南部分、江西的一部分以及浙江省和福建省)。在海运之外,元朝依然十分重视河运,元世祖忽必烈在隋唐大运河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建,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

明清两代是漕运制度的鼎盛时期。明朝建立以后,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他改漕粮海运为河运,漕粮的运输量远远超过明朝。从景泰二年 (1451年) 起,明朝廷设立漕运总督统理漕政,漕府领卫军十二总共12.76万人,运船1.17万只,专职漕粮运输,称为运军。至清代时,漕运系统机构完善、组织严密,发展到极致。

附图,明代运河示意图

漕运的作用与影响

漕运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自产生之日起便触及到社会的诸多领域,如国家政局的稳定、军事的成败、农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交通运输的畅达、社会的安定等等。

供应京师官僚体系与宿卫诸军

随着我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作为政治中心的京师聚集了大量的不事生产的官僚、军队、皇室宗亲等,仅靠京畿附近省份无力供应如此庞大的消耗,因此漕运就显得至关重要。如在明朝,庞大的厂卫体系与宗藩体系耗费了庞大的财政收入,《明史》记载:“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虑者,莫甚于宗藩禄禀。天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诸府禀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天启朝的给事中解学龙曾说到:“国初,文职五千四百有奇,武职二万八千有奇。神祖时,文增至一万六千有余,武增至八万二千余矣,今不知又增几倍。”还是以明朝为例,明朝自永乐以后奉行“守内虚外”的消极军事策略,庞大的军事力量驻守在京师与长城沿线,所花费的给养是一个天文数字,早在景泰年间京师诸军“岁需银四十八万 (两) , 米三十六万 (石) 并它折俸物,动经百万,耗损国储,莫甚于此。”

赈粜和救贫救灾

自宋朝开始,朝廷开始将漕粮用于解决社会问题。古代自然灾害频发,灾荒之时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甚至绝收,官府利用漕粮赈济是常见的补救措施,“凡地方有灾歉之处,轻则平粜,重则赈济”,明清两代更是充分发挥漕粮的社会功能,将漕粮用于地方军饷、仓储、平抑粮价、赈灾备荒等诸多方面。“运漕各省积贮所缺之额,请即于应行运京之漕米内酌量拨留本地,以充积贮”,“一转移间各省仓储俱少买数十万石米谷作为本地之需,官仓盈而额数不缺,民食足而价值不贵,不待耕九余三而旱涝无虞,不须采买而官民无累,一举而数善备矣”。

附图,古代漕粮运输

促进商业的发展

漕运最初只是官方主导下的粮食运输活动,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与指令性,随着漕运体系的深入发展,,与其相关的商业活动越来越广泛。古代陆上运输依靠人力和畜力,费时费力不说,途中消耗甚大,而水路运输则快速、廉价。中国天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大都是由西向东,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不断南移,而政治军事中心却在北方,明人于慎行有言:“三代以前,江北繁盛,江南旷阔。汉晋以下,江南富实,江北凋敝。盖由三国五胡之乱,兵害战争多在江北”。为加强南北之间的联系,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运往京城,漕运就变得极其重要。漕运带动了沿途(主要为京杭大运河)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更催生了一批依托运河经济的城市。

此为个人见解!!欢迎交流与讨论!!!求赞加关注!!!


我没忘记home


漕运,在秦朝建立统一王朝之后的历朝历代,皆为国之“要政”。漕运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含义,主要指中国古代各王朝通过水道将各地的粮食等物资运至京城,以满足官俸、军饷和宫廷的消费。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自身功能的拓展,漕运的含义也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性。漕运是集权政治和小农经济结合的产物。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建立,导致统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即全国性统治中心的确立、从中央到地方官僚体系的形成、庞大军事体系以及全国性社会秩序的建立。这一变化促使王朝必须建立一个有序的、有保障的、以粮食为主体的物资供应体系。然而,以农立国的经济特性,使得统一的集权王朝在建立物资供应体系时,不得不面对广泛而分散的小农经济。集权政治有效地使小农成为赋税与摇役的双重负担者,成为国家的生存基础。这是漕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动因。作为一项大型的粮食征运活动,随着漕运制度的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用途日益广泛,漕运的社会意义与社会功能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漕运重心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化格局;二是漕运与中国社会形成越来越紧密而广泛的关系,日益渗透到社会的诸多领域。秦汉时期,定鼎西北长安,全国的经济重心也在北方,关中和山东最发达,漕粮多半取之于这两个地区,漕运则经由横贯中原的黄河和渭水,方向是由东至西。由于政治、经济制度尚处于初步阶段,漕运体现出无常制、无常时、无常额的特征,漕粮多为军用。唐宋时期是漕运的大发展时期。隋唐两代,仍定都北方,但由于南方经济的兴起和北方长期动荡的社会环境,漕运中心逐渐南移,尤其是到了唐代,漕粮征派日益依赖南方,漕运方向由东西向转为东南、西北向。而此时大运河的开疏工程,也使得它在漕运和南北交通中的重要功能逐渐显现。北宋设都汴梁,以汴河、黄河、惠民、广济四河进行漕运,其中以汴河所运漕粮最多,漕运方向大体也是东南、西北向。由于运河的开通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成为漕运的重心。这一时期是漕运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逐渐形成了相应的成法、固定的职官和额定的年漕量,漕运成为一个较完整的经济体系。元代定都大都,由于种种原因,主要采用海运的形式运输漕粮,但大运河仍为河运南方漕粮的唯一水道。明清两代建都北京,漕粮绝大部分征收于南方,运河成为唯一的南漕北运的河道。这一时期,由于历代的积累和统治者的重视,漕运制度不断完善,漕运的组织、机构、政策十分严密和健全。在漕运方向由东西向到南北向的转变过程中,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尤其是经济重心由北至南的迁移过程。秦汉时期北方农业经济在全国遥遥领先,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宋代“苏湖熟,天下足”谚语流行,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新谚流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这种发展轨迹与特点,在漕运中得到了全面的反映。漕运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大运河时代,在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主体水道之后,漕运借助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便捷条件,将漕粮转运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成为王朝调剂物资、制衡社会的有力手段。尤其是在明清两代,漕运的社会历史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政治领域,漕运始终是维系历代中央政权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后,出现了政治、军事重心与经济重心分离的状况,漕运对于各王朝的政治、军事意义更加突出。朝廷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南粮北运,漕粮几乎供应京城所有居住人员的日常食粮,并极大地支撑着整个中央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与此同时,漕粮成为支撑王朝军事体系的重要物质力量,历代分布各地的庞大地方驻军、漫长边境线上的防御与进攻、四方征讨的各种战事,许多都是以漕运作为强大物质后盾的。宋人张方平曾说:“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张方平:《乐全集》卷23《论京师储军事》,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商务印书馆)其他朝代何尝不是如此!在经济领域,漕粮征派的重点地区,多为农业生产的发达之区;而应漕运之需所进行的水利开发,在一些地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水利的发展。漕运对于商业经济的促动作用尤其突出。漕运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唐宋以降,漕运中出现附载私货的现象,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开始认同这一现象,并制定相关政策予以规范。尤其是清代,对于漕运人员附载“土宜”的数量限制不断放宽,如康熙年间,准许每只漕船附带“土宜”60石,雍正年间,在此基础上加增40石,一年之后,又进一步加增,至每只漕船准许附带“土宜”126石。回空船只捎带北方货物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大运河上年复一年的大规模漕运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的商品流通。在经济领域,漕运对城镇盛衰的影响最为明显,尤其是运河沿线的城镇。一方面,随着运河的开通和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一大批城镇随之兴起;另一方面,运河漕运的日趋频繁,以及它所带来的大量商品和贸易机会,极大地吸引了各地商人小贩及其他各类“趁食”者的汇集,运河沿线城镇的繁荣也成为自然的 ------------- 如果我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一下。或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关注我,给我发私信


红色的音乐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

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山路或用人畜驮运),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杨锦汉2374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漕运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联结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

唐、宋、元、明、清历代均重视漕运,为此,疏通了南粮北调所需的网道,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随商品经济发展,漕运已非必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

历代漕运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粮食,有利于国家统一,并因运粮兼带商货,有利于沟通南北经济和商品流通;但它又是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运费代价过高,尤以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至失误农时,故亦有众多弊端。






奋斗者的岁月


清代漕粮海运起于道光六年(1826),江浙船

商在漕粮海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

时,漕粮海运也对江浙船商产生了重要影

响。当时清政府于前一年(1825)开始筹备,

在上海招募船商运输江苏省漕粮,江浙船商

广泛参与。漕粮在上海受兑,经海道直抵天

津,道光六年八月海运结束。清代漕粮海运

的开启,主要是当时运河淤塞受阻所致。道

光五年(1825)一面是运河水量不足,一面是

借黄济运导致运河淤塞。在此情况下,朝廷

展开了对来年漕粮运输的讨论,在一番讨论

后決定借助沿海船商的力量,运输下一年江

苏省的漕粮


墨舞人生


古代漕运是什么?用来做什么的?

我们先来了解下漕运是什么?

中国古代封建时期,一般首都定在北方,战争也一般发生在北方。比如隋唐宋,元明清。而我国当时主要的粮食和赋税产地处于南方地区,尤其是江浙等东南沿海地区。所以为了将从南方的物资做送到首都或者其他地区,政府政府就创建了专门管理这一块的部门,也就是漕运部门。



漕运是航道吗?

漕运不仅仅包括航道,漕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我国古代以大运河及长江为主。


历史分享者


槽运就是运河水路运输,

概念始于战国时的郑国渠。

以隨代京杭大运河最为著名,

《水浒传》仓州道,沧州道是重要的大运河转运抠扭,

宋代花石纲,

清代槽帮,

南粮北运,北煤南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