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亿规模的公司接连出问题,钱到底哪去了?


数千亿规模的公司接连出问题,钱到底哪去了?


疫情期间,有一个听着似乎很有趣,但事实很残酷的段子:

老板:由于疫情,公司推迟两天上班,

员工:好的,老板(窃喜中……);

过了两天,

老板:由于疫情加重,17号来上班,

员工:好的,老板(窃喜中……);

十天后,

老板:不用来上班了,公司没了

员工:……

实际上,这不是段子,每天都在上演,但有的不为人知,有的却影响颇大,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两家规模颇大的公司,一个是北大方正集团,一个是海航集团。方正集团有资产3600多亿,而海航集团资产则超万亿。

2月18日,北京银行申请法院对方正集团进行重整;2月29日,应海航集团请求,海南省政府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派出专业人员共同成立了“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全面协助、全力推进集团风险化解工作,即传说中的“海南政府接管海航”。

数千亿规模的公司接连出问题,钱到底哪去了?

王选创建了方正集团

目前,方正的员工有35000人,而海航的员工更是多达数十万人。尽管据称企业还在正常生产营业,员工工作也未受影响,但不可否认,事件对员工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在社会上产生的不良影响恐怕不容忽视。

比如,3月9日,海航集团召开全面复工复产及合规治理专题会议,除对“复工复产”作出要求外,还要求对于债权人和资本市场要有诚信之心和敬畏之心,诚心诚意地沟通,不躲避、不逃避,真心实意地想办法化解困难等。

两家企业出事后,立马引起了学者和企业界的关注,出现不少分析文章。确实,如此巨大体量的企业不是说倒下就能倒下的,更不能说是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结果。

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问题出在哪?

截至2019年9月底,方正集团总资产为3657亿元,负债约3030亿元,资产负债率约83%。其中,集团本部负债约700多亿元,包括300多亿元债券融资,400多亿元银行贷款。目前,集团每天都要亏损1000万元以上。

事情的起因是在2019年12月,北大方正20亿债券“19方正SCP002”到期未兑付引发债务违约风暴,后经债券持有人同意,展期至2020年2月21日。2020年1月18日,方正发行的另一笔私募债“16方正01”未能按期足额偿付利息;2月21日,“19方正SCP002”再次违约无法兑付。除此以外,方正集团还有存量人民币债券23只,余额345亿元,债权人对方正集团流动性枯竭的担忧逐渐成为现实。

数千亿规模的公司接连出问题,钱到底哪去了?

方正集团

鉴于此财务状况,作为债权人的北京银行对方正集团做出了评估:“方正集团未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不具备清偿能力,但具有重整价值。”于是向法院申请对方正集团进行重整,2月19日,北京一中院裁定受理。

再看海航集团。

截至2019年6月底,海航集团总资产9806亿元,总负债7067亿元,同比资产负债率72%,短期偿债压力巨大。

海航的问题出现的更早,早在2017年,海航就出现了现金流问题,2107年5月,海航向员工兜售理财产品以缓解资金压力,2018年6月,产品到期钱却拿不出来了;2018年3月,媒体曝出,海航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 10 万人,其时,海航集团在全球有员工41万人,占总人数近1/4。

从2018年底开始,海航集团的工资开始延迟发放。2019年,充斥媒体的都是海航的“卖卖卖”,为了缓解现金流的压力,海航甚至卖过飞机。但这一切并未奏效。

到如今,海航终于扛不住了。在“海南政府接管海航”的同时,海航改选了部分董事。

按照一般理解,公司的负债率在60%以下是正常的,70%就是红线了,由此可见,方正集团83%的负债率、海航集团的72%,都是相当高的,如若处理不好,极容易到资不抵债的边缘。

数千亿规模的公司接连出问题,钱到底哪去了?

陈峰

钱都那里去了?

从上面的描述不难看出,都是钱的问题,简单说,都是借来的钱还不上了,那么,许多人不禁要问,具有数千亿甚至万亿体量的公司,钱都哪里去了?

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今日简史》里讲过一个故事。A开了一家银行,B向里面存了现金100万,C向银行贷款100万。C请B来工作,支付酬金100万。B现在总资产为200万了,但事实上这三个人之间转来转去还是那100万。

这是钱的游戏。实际上,市场上很多钱其实就只是个数字,很多企业都是贷款用来发展,银行也是不遗余力的去寻求别人贷款,把自己的钱都送出去。表面上看起来钱很多,但实际上都是泡沫。

这从海航集团的发展可见一斑。

创立于1993年的海航集团,起家时不过才1000万元身家,第一架冲上蓝天的飞机,甚至是租借的,在与国航等竞争中处于劣势。不过,海航独辟蹊径,依靠大幅举债,通过并购疯狂扩张,并不断增加杠杆。2014年,海航集团跻身《财富》世界500强,2017年总资产逾1.5万亿,晋升至第170位。

然而,美好的光景未能持续,仅仅在几个月后,海航就爆发流动性危机爆发。此后,海航系上市公司股价大幅降低,海航控股的股价在2018年更是经历了断崖式下滑,市值大幅缩水。2018年年底,海航已处置包括金融地产等在内的3000亿资产。

进入2019年,海航的债务危机仍未能缓解,仍然走在变卖资产还债的路上。仅上半年就处置了上千亿的资产。甚至卖了起家的飞机。今年2月,海航旗下的渤海租赁,以7.26亿美元的价格卖出21架飞机,平均每架2.42亿元。

……

但即使是变卖资产也没有能够度过危机,海航从“买买买”到“卖卖卖”的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在资本的诱惑下,不顾实际地疯狂扩张,片面的贪大求全,表面上看是发扬了企业家不怕冒险、善于开拓的精神,实际是把公司置于危险的境地,是极为不负责任的行为。重压之下,海航董事长陈峰不得不承认:“近年来,集团发展求快求大、偏离主业,导致在发展战略、思想文化等方面积累的系列问题骤然爆发,千亿债务集中到期,流动性困难利剑高悬,P2P平台兑付泰山压顶,公司股票市值缩水,海航集团重要创始人不幸意外离世……海航这艘商业巨轮在时代的浪潮中风雨飘摇。”

不可否认,要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不通过并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3月1日,被《财富》杂志称为“20世纪最佳经理人”、曾是通用电气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长杰克·韦尔奇去世了,很多媒体都发表了纪念他的文章。作为世界500强企业的董事长,他曾说过,通用每年都要进行100多次兼并。但他接着说出了关键的一点,对于这些兼并,关键是“要利用好他们”。

兼并不是目的,兼并的最终目的是要战略更大市场,是要扩大客户群体,是要创造价值,是要获取竞争优势;如果不能创造价值,兼并就是失败的,对发展将毫无益处。海航的兼并就属于后者,一味只求大而全,不顾自身的承受能力和管理水平,疯狂购买海外资产,结果是这些资产只能增加海航的体积,却不能为海航创造价值,成为了沉重的包袱,我们熟知的泡沫就这样形成了。

数千亿规模的公司接连出问题,钱到底哪去了?

海航集团

如果不是“命悬一线”,海航断是不会求助于政府的,因为这将极大地消耗公司的信誉。但作为一家资产过万,有数十万员工的企业,海南省政府也是不会轻易让其倒下的,但甩包袱、去泡沫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

再来看方正集团的那些事,实际上市场已经分析了千遍万遍。总结起来,无非是股权纠纷,还有因股权纠纷导致的形象“降级”和信任危机,以及现金流持续恶化,生产经营连续亏损,多处资产被查封冻结,等等。

不过,人们还是要问,已经是老牌高科技企业的方正集团,借来的钱怎么就还不上了呢?

方正集团是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发明“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王选是她的奠基人,是我国最著名的校办企业,拥有方正科技、方正控股、北大医药、北大资源、方正证券、中国高科等6家上市公司。2019年,北大方正凭借1333亿的营收,位列中国500强企业第138位。

头顶高科技企业的耀眼招牌,拥有多家上市公司,发展30余年,按道理积累了不少家底,如今却到了资产重组的境地,令人唏嘘。

据悉,北大方正账上有钱,但不能用于还债。有投资者爆料债权人会议内容:集团账上现有450亿现金,但其中有地产公司款预售监管,融资保证金等260多亿,不能动用,有140亿是旗下上市公司的钱,集团总部还是不能动。本部之前有不到80亿资金,但后续存在银行抽贷,资金链捉襟见肘。

有钱不能用,导致债务压力极大,可能赚的钱还不够还利息的。目前,集团负债总规模3000亿,其中有息负债1900亿,成本年化平均8%,到期年份集中在2020-2022年,现在每月平均到期100亿负债。

此外,方正集团还有另一个棘手问题,2017年6月,中央第十三巡视组向北京大学党委反馈专项巡视情况时明确指出,北大校办企业管理混乱,廉洁风险突出。方正集团官网的一则新闻中则写到:方正集团个别原高管通过各种方式巧取豪夺,侵吞巨额国有资产。原因涉及2004年北大方正的改制问题,十分复杂,如果不处理好,估计方正集团的危机也不易度过。

中企思智库副研究员,

《核心内参》主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