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美人演義——昭君(一)「清」素閹主人

第一章 總論和親

  • 颯颯寒風和標篥,紫臺青墳吞聲泣。
  • 廟堂戰勝仗蛾眉,詎曰佳人傾城國。
  • 肉食者鄙謀帷幄,畫工之賤操黜陟。
  • 長抱琵琶鎮玉門,嗚呼佳人難再得。
  • 黃沙攪地翼天飛,不改冢草青青色。
  • 嗚呼佳人難再得,徒殺畫工亦何益!
  • 這首詩,是詠漢代用昭君和親的故事,其意歸咎漢皇。說是堂堂中華,對於單于之強橫,竟無勇將精兵,保守邊疆,謀臣策士,設計退敵。只把個女子,送往塞外,使之身冒寒風,耳聽□篥,忍泣吞聲,苦不堪言。這不是要仗著女子,決勝於廟堂之上麼?況且身為一國之主,大邦之君,理宜英明果斷,不受矇蔽,方可謂之中華之主;如今反任用一般食肉鄙夫,使之上立朝廷,執掌國政,以致退敵無方,籌邊鮮策,乞憐於兒女,以保國家,豈不可恥!並且待信畫工之言,使朝廷黜陟之權,為最卑最賤之畫工所操,把個傾國傾城,絕世難得的佳人,生生葬送於匈奴,使之長抱琵琶,悲吟浩嘆於玉門關外!
  • 漢皇雖有四海之富,萬乘之尊,要保一個心愛的美人,也不可得。便該自怨自艾,倍加修省,力改前轍,才是人君之度。
  • 又復不知己過,因為可惜佳人,遷怒畫工,把個毛延壽,拿來殺了。但是佳人已去,傾國傾城,不可再得。徒殺畫工,有何益處呢?
  • 以上所言,便是這首詠昭君詩的大意。但是以我看來,漢皇固然昏庸闇昧,咎所難辭,那昭君卻於不幸之中,獲得大幸。
  • 為什麼說昭君於不幸之中獲得大幸呢?因為昭君生成一副花容月貌,美麗無雙,又復知書識字,能詩善賦,真可算是仕女班頭,美人魁首,理應在漢宮為妃為後,享受富貴榮華,方不負他這一副美貌花容,和他這錦心繡口的才調。
  • 如今只以不行賄賂,遂為畫工改竄圖形,非但困守深宮,而且賜婚單于,去到黃沙撲面,紫塞傷心的匈奴國中,受那酷漿毳帳的風味,領略背井離鄉的苦處,豈非是不幸麼?
  • 但是昭君應詔入宮,若不是畫工索賄不遂,改竄圖形,以他的美貌容光,必定合得漢皇之心;既合漢皇之心,不過在宮中做個才人或是封為貴妃,也難免身歸黃土,化為異物,安能千載留名,傳為美談呢?
  • 今昭君雖為畫工所誤,身歸匈奴,歿葬異域,而漢室賴其一人之力量,得免數世之邊患,至今冢草青青,播為佳話,傳之史冊。文人韻士,且形諸吟詠,作為詩歌。甚至傾倒昭君者,恨不能馱黃金至千萬裡外,市駿骨而返諸漢土。
  • 使昭君而不下嫁單于,老死漢宮,不過一白首無名之宮人,芳名能這樣的流傳,歷千萬年而不磨滅麼?昔蔡中郎之女蔡文姬,淪於胡域,作胡笳十八拍,以表其哀怨之思,曹孟德憐之,使人齎金帛贖回漢土,重行婚嫁。
  • 後人有詠文姬詩譏之道:寧為湘瑟聲中死,不作胡笳拍裡生。同一淪於胡也,而文姬之聲名,與昭君比較,相去不啻有霄壤之隔者,因文姬無裨於漢,且回國之後,重行婚嫁也。
  • 昭君則箝制單于,使其不侵漢室邊疆,其利及於數世,且身入胡地,不隨胡俗轉移節操,竟以子婚其母之俗習,仰藥而死。使胡人之陋俗,從此改革。
  • 漢人之禮教,被於沙漠,是昭君不但為漢之功臣,且為匈奴之烈婦矣。身死之後,一靈不泯,猶令冢草皆青,以表其心向漢室,到死靡他之意。所以千古芳名,至今不滅也。
  • 但是推究昭君得名之由,在於下嫁匈奴。昭君之下嫁匈奴,在於畫工之改竄圖形,不令漢皇知其為美貌佳人。照此言來,畫工毛延壽,又為昭君之功臣了。在下這番議論,並非過於推崇昭君,閱書的若明白了昭君歷史,就知道在下說昭君在不幸之中,獲得大幸這句話,並不是無因而發了。
  • 要知昭君歷史,請看下文自然明白。

第二章 深宮選妃


  • 話說漢朝,自高祖劉邦手提三尺劍,斬白蛇,起義滅暴秦,平西楚,統一中國,雖有匈奴屢為邊患,而國內平安,民物豐阜。歷代相傳,直至第十一代,孝元皇帝之時。
  • 這位元帝天資英明,政清刑簡,上承歷聖之遺謨,下賴文武之協濟,治得閭閻安靜,四境清平,又加屢歲豐稔,兵甲全消,民間十分富庶,百姓謳頌太平。
  • 真個是府庫之財朽貫,太倉之粟紅腐。廊廟之上,毫無缺事。深宮之中,自然不用宵旰勤勞,可以垂拱而治了。那知晏安為鴆毒之媒,歡樂實憂患之基。
  • 這位孝元皇帝因為朝廷無事,政治清簡,便覺得日長無事,難以消遣這閒中歲月,未免辜負了大好韶華,意欲在宮娥繡女之中,挑選幾個美貌佳人,輕年麗姝,封作妃嬪,可以朝夕盤桓,不致長宵寂寞。
  • 無奈漢高祖以平民為天子,深知民間疾苦,所以即尊之後,便更定製度,凡宮中承事的宮娥太監,皆有額數。又因挑選繡女騷擾百姓,為患甚巨,故把選繡女一事,限定二十年一次,垂為祖制。後世子孫,不得任意變更。
  • 到得孝文皇帝,更加節儉無比,宮院之內,除了幾個承事後妃的宮女以外,連高祖所定的額數,多不充足。
  • 後來的景帝、武帝,又都是英明之主,雄略之君,對於挑選宮女一事,竟是毫不注意。
  • 歷代秉承文、景二帝之訓,雖然因宮中不敷給使,選過幾次宮女,不過略略選擇,在相貌才調上,並不研求。
  • 元帝時代的宮人,還是前朝遺留下來的。所以挑選起來,非但容光煥發,晶貌妍麗的不能挑得,就是年紀在二十歲上下的也不能夠了。
  • 元帝初時,命妃嬪挑取,因為沒有合得心意的,疑惑妃嬪們懷著嫉妒,不挑好的進御,便親自點選一遍,看見那些宮女雖非雞皮鶴髮,老態龍鍾,卻是半老徐娘,難以中選了。
  • 元帝見如此情形,不覺興致索然,欲待罷了此事,不行點選,旨意已意傳出,那般宮人深處宮幃,長門困守,欲得君王一顧,也不能夠。好容易盼來盼去,盼到今日,君王親自挑選,這一選中,不是封妃,便是封嬪,至少也有個貴人才人的位置,豈不是從九幽之中,直提到青雲之上麼?
  • 那些宮女得了這消息,早已一個個薰香理鬢,擦脂抹粉,年紀長的面上已有皺紋,也要把脂粉搽得厚厚的,好將皺紋遮掩起來。年紀略輕的,又怕自己沒有風韻,難中上意,便扭扭捏捏,做張做致,裝出許多風韻來。相貌醜陋的,雖然明知自己的尊容,不堪入目,拿得定沒有巴望,但這種機緣是希世難逢的,也要插釵帶花,更換衣裙,前去碰碰機會。或者前生曾種福田,此番竟得中上意,也未可知。那相貌略美麗的,雖知自己的品貌在許多宮人裡面,要算得鶴立雞群,可以大有把握,但皇帝親自挑選,不比妃嬪揀擇,定然法眼深嚴,不易中選,也不得不濃裝豔裹,穿綾著羅,顯出十分風騷,一段美麗來,好巴望皇帝看得中意,升為妃嬪。
  • 所以這些宮女無論年老的、年輕的、俏的、醜的、陋的、美麗的,都裝扮得齊齊整整,花花綠綠,一班一班的排列在那裡,等候著元帝挑選。
  • 一眼望去,高矮不齊,長短不等,頭上的釵環,耀日光明,身上的綾羅,到眼生花。並且那般脂粉之氣,一陣陣撲鼻吹來,倒也很覺芬芳馥郁。
  • 元帝見了這許多人,眼睜睜的巴望自己挑選得中,預備著做妃嬪,如何好說收回這道旨意,不行挑選呢?只得帶了兩個妃子,升了龍座,等候眾宮人朝拜見了,命兩個妃子,依次點名,看視了一遍,短中抽長的,選了幾個。
  • 那些未曾選中的宮人,乘興而來,敗興而返,未免怨恨皇帝無情,不把自己選中;又羨慕那些選中的人,都是修來的福命,竟能合得上皇帝的心意。今日和我們還是姊妹,明日受了封號,便要稱他作貴妃娘娘,叩頭朝拜,尊為主人了。這些宮人議論紛紛,自行退去。
  • 未知無帝選了宮人,究竟如何,且待下文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