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因有土德之瑞又出生在黃土高原,所以被後人尊稱為黃帝。作為五帝之首,黃帝的偉大在於草創華夏文明,創造了文字、音律、醫藥、農業、指南車等,還有就是統一了各個氏族部落,創建了華夏曆史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黃帝創五千年之中華文明史開端,因此被後人尊為“人文初祖”,享受後人的祭祀。

2014年8月陝西黃陵縣黃帝陵門票91元(不含區間車)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崩,葬橋山”。中國現在有三處橋山和至少五處黃帝陵。古人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歷史記載最早舉行黃帝祭祀的是秦靈公。秦靈公三年(前422),於陝西橋山“作吳陽上畤,專祭黃帝”。陝西橋山(另兩處分別在河北和山西)在陝西延安黃陵縣,子午嶺中部向東延伸的支脈上,狀如橋故名。1961年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中,陝西黃帝陵被編為“古墓葬第一號”,2017年黃帝陵標識碑在黃陵縣黃帝陵景區落成,等於把“橋山”和“黃帝陵”的位置坐實了。如今,這裡是黃帝陵景區。

黃帝陵景區分為兩個部分,軒轅廟和黃帝陵。

軒轅廟景區

黃帝陵號稱“天下第一陵”,又稱“華夏第一陵”,中華第一陵”,學者多認為此處黃帝陵為衣冠冢。

軒轅廟(黃帝廟)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軒轅廟古稱“橋陵”,俗稱黃帝廟,是供奉和祭祀軒轅黃帝的場所,座落於黃帝陵所在的橋山東麓。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規定:凡天子陵寢旁必設廟宇,用於供奉和祭祀,於是在橋山西麓始建軒轅廟。宋太祖開寶年間遷建至今址。後因唐睿宗李旦陵也在陝西(蒲城縣),也稱橋陵,民國二十九年重修黃帝陵廟時,為了便於區分而改為黃帝陵。

軒轅廟分古柏大院、中院、祭祀大院。院內主體建築沿南北軸線依次排列,有山門、誠心亭 (過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東西兩側為碑廊及陳列展覽區。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軒轅廟山門為五開間廊廡式,仿漢花崗岩建築。匾額“軒轅廟”為原國民黨陝西省政府主席蔣鼎文於1938年清明祭陵所題。其任職期間,三次代表民國政府祭祀軒轅黃帝。

過了山門就來到古柏大院。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院內有古柏10數棵,門內左側一株古柏相傳是軒轅黃帝手植,樹高20米,胸圍11米,算起來距今五千餘年。當地諺語稱:“七摟八拃半,圪裡圪瘩不上算”,意思是七個人手拉手還合抱不攏樹幹。1982年英國林學專家造訪時讚譽其為“世界柏樹之父”。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掛甲柏又名“將軍樹(柏)”。《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帝將自己的盔甲掛在這棵柏樹上,以示莊重虔誠,不料竟在樹幹上留下了斑斑甲痕,於是得名掛甲柏。現場看可發現樹幹上斑痕累累,遍佈洞孔,縱橫成行,彷彿鎧甲上的乳釘。軒轅廟內還有18株樹齡在3千年以上的古柏。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北宋嘉祐六年(1061),宋仁宗皇帝降旨坊州(今黃陵縣)縣令,在橋山植柏共1415株,並差三戶人家巡察,免其差役糧稅,成為官方最早的一批專職護林人員,一直延續至今。千百年來祭祖植樹已經成為習俗延續至今。如今橋山上共生長柏樹十萬餘株,百年以上古柏81600多株,千年以上的30000多株,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柏林,也世界上人工栽植最早、面積最大、樹齡最長、保護最完整的古柏群。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過誠心亭即到了中院。誠心亭又稱過亭。古往今來,凡來軒轅廟朝拜的人,無論貧富、身份,都要在此亭稍作停留,以便整理衣冠,清除灰塵,檢視祭品,然後懷著虔誠、崇敬的心情走向祭祀大殿。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軒轅黃帝的正殿,也是整個古柏大院的主體建築。大殿重建於明,後代屢有修繕之舉。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正中門楣上懸掛的“人文初祖”匾額系原國民黨將領程潛於1938年祭陵時所題隸書。意為黃帝是華夏文明和統一的先祖。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碑亭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樹碑立傳,歷代祭奠黃帝的碑石聚集成林,與漫山遍野的千年古柏交相輝映,構成中國古老文化的一大景觀。

隨著碑石不斷增多,2007年新建東西碑廊126間。東廊主要是國家領導人的題詞、中國傳統書法藝術作品及保護和整修黃帝陵的團體及個人功德碑。西廊按時間先後展示了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1963年保護維修記事碑和祭祀祭文及詩文碑。

1936年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國共兩黨開始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戰。1937年清明國共兩黨同派代表齊聚橋山,毛澤東代表中共和蘇維埃政府親筆書書寫了祭文。

(毛澤東親筆祭文)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蔣中正題“黃帝陵”碑。原碑題於1942年,至1958年前立於黃帝陵祭亭內,現碑是根據蔣介石手跡拓片所制。蔣題碑後的1944年,當地縣名由原來的中部縣更名為黃陵縣,一直沿用至今。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另有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委派代表團赴黃帝陵致祭,並書寫的《黃帝贊》碑,1988年鄧小平同志的題字“炎黃子孫”碑。

臺灣光復紀念碑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中日甲午戰爭結束之後,1895年《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了日本。1945年9月,日本帝國主義戰敗投降,10月25日臺灣迴歸祖國懷抱。臺灣光復一週年之際,1946臺灣知名人士自發組織了“臺灣光復致敬團”,代表全島人民赴黃帝陵致祭。致敬團在到達陝西耀縣時為大雨阻隔,於是在耀縣舉行了遙祭,此為致敬團成員們的深深遺憾。60年後的2006年,在中華臺胞聯誼會的幫助下,他們的子孫後輩來到黃帝陵前,與當年的同一天——9月12日,在黃帝陵前恭讀了當年的祭文,並碑刻立於軒轅廟內,了卻了父輩們的心願。

香港迴歸紀念碑、澳門迴歸紀念碑

分別由特首董建華、何厚鏵親筆題寫碑文,於1998年和2000年清明節立於軒轅廟內。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祭祀大院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在此立漢闕式欞星門,象徵著黃帝至高無上的地位。進入陵園後,左側是漢武帝修築的祭臺。石碑立於嘉靖七年(1528)。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史記》中記載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武帝命大軍每一人一戰袍黃土,一夜之間築起了眼前的這座高臺,臺高14米,上圍23米,下圍120米。次日清晨,他獨自登上高臺,祭天、祭地、祭祖,留下了“漢武仙台”。現臺有臺階,右77,左78級,登臺一次,增壽一歲,右上左下。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1536)碑刻“橋山龍馭”。傳說黃帝乘龍昇天之處。塚前為一祭亭,最早在秦代以前就建有祭亭。現祭亭為民國三十三年(1944)建。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祭亭之後,陵墓之前,原立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敬題“古軒轅黃帝橋陵”碑。黃帝陵古稱橋陵,民國三十一年(1942)改稱黃帝陵,原碑磨去,改刻蔣中正題寫的“黃帝陵”。1958年新中國政府重新整修黃帝陵祭亭,受毛澤東委託,郭沫若敬題,再次把原碑磨去重刻“黃帝陵”碑。有語云:“漢代立廟唐擴建,到了宋朝把廟遷。無論誰來當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陵土封高3.6米,周長48米,環塚砌以青磚花牆。祭陵以逆時針繞陵一週,有時光倒流、追昔懷古、緬懷祖德之意。

龍馭閣,位於陵軸線的最北端,是聳立橋山之巔最高的標誌性建築。登上此閣可以領略橋山山水蒼柏。

(龍馭閣俯瞰)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黃帝陵景區

1992-1997歷時5年,縣政府修建了軒轅廟前的黃帝陵景區。廟前區氣勢恢宏,面積約10000平方米。入口廣場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原始、粗獷、厚重,寓意黃帝率領先民們草創五千年悠久燦爛文明的艱辛。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中央甬道取形八卦符號,佈陣“五行石”,寓意黃帝創陰陽、定五行。東側七塊原石綴成北斗星造型,隱喻黃帝母親乃感北斗而生黃帝的故事傳說。西側有四塊座石,構成“二十八宿”,古人把天空中可見的星分成二十八組,叫二十八宿。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沿中軸線依次為軒轅橋、龍湖、龍尾道。每年清明節,萬人祭祀盛典的隊伍由此浩浩蕩蕩經過。

軒轅橋全長66米,為花崗岩石橋,九跨全用石材卯卯相扣,無一絲鋼筋水泥,堪稱中國近代全石材第一橋。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龍湖,橋山的三面被沮河纏繞,狀似龍而得名。相傳龍湖乃黃帝洗印、鑄鼎之湖,所以又稱印池、鼎湖。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龍尾道。俯瞰橋山,山形猶如一條盤龍,此處正是龍尾區域,故取名龍尾道。它共有九十五級臺階,象徵黃帝“九五至尊”的崇高地位。

沿著龍尾道拾級而上便是祭祀大院,是黃帝陵景區最恢弘大氣的建築,整個祭祀大院包括祭祀廣場、三出闕、軒轅殿、角樓等建築。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祭祀廣場由花崗石鋪就,廣場臺階兩側分列56面黃旗,九鼎八簋,陳設“三山五嶽”石。北端分置“聞天”大鼓和“龍魂”大鐘,它們是公祭軒轅黃帝的兩大禮器。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軒轅殿建在廣場北端高6米高的三層石臺上。大殿簷下正中懸掛著著名書法家黃苗子先生書寫的隸體“軒轅殿”匾額。

整個大殿為仿漢全石材建築,由高4米直徑1.2米的36根圓形花崗石柱圍合成邊長40米的方行空間,四周無牆無圍,覆鬥形屋頂,整個空間顯得恢宏神聖而通透明朗,體現了“黃帝明堂”風貌。大殿中央有直徑14米的圓形天光,取“天圓地方”之意。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地面採用青紅白黑黃五種彩石鋪就,隱喻傳統的“五色土”,象徵黃帝恩澤祖國大地。大殿內安放著黃帝線性石刻雕像浮雕像,浮雕像的背面,鐫刻著《史記·五帝本紀》節選: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軒轅廟和黃帝陵兩景區之間距離很遠,需要坐電瓶車。

很多遊客是從西安方向來的一日遊,當然也就看不到自古有的“橋山夜月聚風光”了。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有時間,還可以到夜市去逛逛,來一盤洋芋擦擦。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人文初祖,拜黃帝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