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都送孩子出國留學了!我們送還是不送?

出國留學利害並存,某些情況下利佔上風,另外情況下害又佔上風,學子及家長們需要權衡利害,最大可能地趨利避害。


對於出國留學,眾人褒貶不一。

在某些年輕人及其父母眼裡,國外發達,帶著距離的美感,走出國門去留學意味著修行和“鍍金”。

從北上廣深到內地三四線城市,都有許多家長把留學當作子女往上躍一個階層的渠道,以致中國有一支浩浩蕩蕩的留學大軍,2018年出國留學人數達66.21萬人,領跑全球,澳、英、美、新加坡、韓、日都出現了“中國班”。

在英國,2019年,中國學生的申請數量比 2018 年增加了 23.5% ,從2018年的 1.7 萬人一下飆升到了2019年的 2.1 萬;此外,截至2018年12月,在澳大利亞留學的國際學生中,中國學生佔比最高,約30%。

別人家都送孩子出國留學了!我們送還是不送?

不少家長還“從娃娃抓起”,“低齡留學”成了一種新熱潮,考託福、考雅思,練就了一名名“神童”、“聖童”。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炮轟出國留學生,“敗家子”、“拿父母的錢國外逍遙”、“不愛國”、“野雞大學毀人不倦”、“留學經歷已非金字招牌,海歸變‘海帶’(海待,待業)、變‘海藻’(海找,找工作)”,濟南市民賣掉大明湖畔小院供女出國留學,回國後卻難找工作……

雙方對峙之下,沒有鮮明自我主見的父母深陷糾結之中,若不出國上學,別人家的孩子出國了,自己的孩子豈不“掉份”?

在“小時候比孩子成績,長大後比孩子薪水”相互攀比的社會關係中,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優秀的標準定義成“比得過別人家的孩子”;若披荊斬棘,漂洋過海,將孩子送出國門,可中國正在崛起,中外摩擦加劇,外國政府會不會將算盤打到中國留學生身上?

也擔心孩子在外不適應、成不了才,真的成為“反留洋派”、“仇富派”口中的“啃老族”、“報廢族”。

就學的國別擇向已經成為中國父母最新一輪的焦慮病,到底還要不要送孩子出國留學?

01

出國留學的好處

其實,對留學過度吹捧或過度貶低,都是妖魔化留學。

客觀地分析出國留學的正負兩面,或將能夠得出理性的判斷,順應時代的趨勢。

去國外學習的好處大致有:

(1)能夠開發個人的潛能。

國內,課堂上是整齊劃一的桌椅擺設、統一的穿著要求、厚厚的書本和堆積如山的練習,老師永遠是主角,學生被磨滅了個性,只得接受填鴨式的教育,死記標準化的解題思路。

別人家都送孩子出國留學了!我們送還是不送?

而國外多大師,且教育模式不同,更偏重學生的思考和動手能力。學生face to face(面對面)地上課,老師更像是組織者,設置某個議題,全員參與討論,有的學生若沒有看老師事先掛在網上的閱讀書目或者毫無想法,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即使老師和同學不說什麼,自己也會感到羞愧。所以,國外課堂更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2)歷練個人的獨立應事能力。

出了中國海關那一刻,學生們就領悟到,接下來的路只能自己對自己負責。國內沒有朋友陪伴就不舒服,國外獨遊歐洲二十國;國內花錢大手大腳,國外餐廳打工掙生活費;國內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國外除了學習、社交、語言、融入等,還要獨自跟寄宿家庭打交道、處理水電煤氣、買菜、做飯、洗衣、打掃等,顯然,會促使孩子獨立、強大。

(3)放大個人的格局。

過去固執己見、唯我獨尊,到國外就得傾聽不同的聲音。一個班上的同學可能來自全球十幾個國家,學子們將體驗到多元化的文明和價值觀,這不是能用數學公式來計算投資與回報的,但可以為學子提供“另一種可能”——讓其成為擁有國際化格局、充分包容的世界人。

以上凝聚著中國學子出國留學的熱忱。

02

消極的另一面

然而,正如上世紀90年代國民劇集《北京人在紐約》中的經典臺詞——“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這兒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這兒是地獄”一樣,國外留學還有著消極的另一面。

第一,存在安全隱憂。

發達國家一度被視為富足、民主、安全的地方,但現在經濟危機及富足相伴的兩極分化、外來移民等問題,不斷製造槍擊、綁架、暴亂事件,這些國家正在承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章瑩穎被謀殺,女博士閆思宏在英國遭襲擊遇難,中國留學生在德國遭碎屍,悉尼華人留學生被拳打、吐口水等,都引起中國家長的恐慌。

尤其是疫情出現後,在某些國家更是出現中國人在海外被歧視、排擠的情況,比如,在德國,有中國女生就被吐口水、撕扯頭髮、毆打;在澳大利亞、韓國等都出現了留學生被排擠的情況。

第二,小樹苗容易“長歪”。

國內學校管理很嚴,男女生分宿舍樓,相互一般不得入內,還有集體晨跑、晚上統一查寢,黨總支、輔導員、班幹部層層監管。而一旦溫室裡的樹苗被連根拔起移栽到國外,能否在異鄉生根、茁壯成長完全未知。

還有的是因為孩子國內成績不太理想,想通過出國留學另闢蹊徑,但很難想象一個差生到了國外就會鹹魚翻身,有了更多的個人自由反而更麻煩。

別人家都送孩子出國留學了!我們送還是不送?

來自中國北京的密西根州立大學學生酗酒、吸毒,多名中國女留學生東京賣淫,出國鍍金反變“垃圾”,令人觸目驚心。

第三,產生吃苦與年齡的錯位。

很多家長認為“如果孩子輸在了幼兒園,那麼下個小學環節也會輸;如果輸在了小學,中學也會輸;如果輸在了中學,大學就會輸;如果大學環節輸了,那麼就會輸掉整個人生”。

用一句話概括這串“糖葫蘆”,那就是“如果孩子在幼兒園環節輸了,他/她就會輸掉整個人生”。這個結論非常恐怖,導致大家都在幼兒園階段開始拼,上各種培訓班,進民辦小學,雞血式地刷題,吃盡與年齡段不相匹配的苦。

但到了大學前夕,由於國內高考競爭激烈,有些父母又不忍心孩子受應試教育的苦,反倒送向國外,這很弔詭。

第四,去國外接受新觀念、新思想已被互聯網釜底抽薪。

移動互聯網將世界不同文明、思想、觀點都收攏在“掌上”方寸,比親自去留學更平等、更自由、更開放、更有效率地傳達給個人,花錢接觸新思想、新觀念的留學方式最疲軟、最不具有競爭力。

03

權衡利弊的三大要素

出國留學的利害並存,某些情況下利佔上風,另外情況下害又佔上風,學子及家長們需要權衡利害,最大可能地趨利避害。

還要不要送孩子出國留學,取決於以下前提因素:

一,個體差異。

若孩子身心發育成熟,具有較強的學習、適應和自理能力,社交方面能夠理智、具備自制力,出國學習走偏的概率就不太大;

相反,若孩子是“媽寶男”、“爹寶女”、“玻璃心”,或者隨波逐流型、放任自由型,硬去留學,類似於租房子遇到黑心房東、小組作業遇到刻薄搭檔、上課聽不懂、坐車坐錯方向等細微事情就可能吞噬其人。

選擇的城市和學校也存在差異,在當下正承受百年鉅變的國家和城市,如德國柏林、美國芝加哥,女留學生上街必需隨身攜帶胡椒噴霧或者防狼棒,稍有疏忽,就可能是悲慘結果;

反之,奧地利、丹麥等國政局穩定,即便是不安全的英法德等國,也存在相對安全的城市,再結合專業的強弱,優劣等級取向分明。

別人家都送孩子出國留學了!我們送還是不送?

二,是否去投機化。

逃避國內苦逼的高考,或者因為國內學習不好而借出國扭轉現狀,又或者把孩子出國的目標簡單定義為掌握新語言,這些投機的做法意義並不大。

留學生的世界裡,沒有“容易”二字,充滿了趕不完的討論、論證,寫不完的發現和論文,熬不完的考試周。生活也不會因為出國而改變,只會因為努力而改變。抱著投機意識出國終將走不出來。

三,是否具有正確的得失觀。

寄希望於留學在國外出類拔萃、一定要取得永久居住權、“鍍金”回來必然對應“高薪優崗”等,都屬於苛求完美。

客觀形勢是,市場化及30多年的時間跨度已足以讓留學的光環褪色暗淡。成功的“真理標準”更多向擴大格局視野、豐富看待生活的方式、多層次的幸福觀等切換。

思想堤壩堅固,才不至於使落差感成為“壓垮駱駝的稻草”,“不揹包袱”地走出國門。

至此,“要不要送孩子出國留學”有了內(孩子自身的性格、出國動機、如何看待得失)外(就讀城市和學校的安全度、專業性)參考座標。

總而言之,出國留學也要先做好“功課”,那些率先預見和把握出國留學新趨勢的家長、學生將避免走彎路、走錯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