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终结者》系列怎么样?

FU先生的录像厅


终结者第一部于1984年10月26日上映,那个时候这部电影的特技给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剧情也很精彩四部全球总票房12亿以上,那是相当的有名,而施瓦辛格更是凭此片深入人心啊 我觉得很好看。我个人看《终结者》前二部,

终结者由阿诺饰演,超级震撼,当时他还年轻,剧情方面也贴得挺紧的。

对于第四部,采访过广州去看首映的观众,大多数人都这样说:“剧情单薄,但场面壮观”的确,第四部导演McG的种种爆破场面是非常壮观,非常震撼,可是太注重场面还不够,没有在剧情里下功夫,使得剧情有些时候觉得很无聊。最经典的还是第二部,最近上映的第六部黑暗命运终结者迷也值得一看,很多情怀的元素在里面,这也是州长施瓦辛格最后一次饰演T-800了。





阿健IORI


终结者系列改变了我的生活

我是85年的, 我是在1997年初看的T2,与大家不同的是,我头一次看的是黑白的!那年我还不到12岁。那是家里刚刚买了VCD机器的第二天,借了2套光盘,一套是谭咏麟的黄飞鸿,一套是终结者2。那时候的老土的我对于“大片”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倒是对于“黄飞鸿”系列电影很喜欢。正值寒假,父亲一早教给我简单的使用方法后就上班去了。其实父亲也尚未摸透VCD机,画面是黑白的。我看先看了谭咏麟的黄飞鸿外传,觉得不错,于是又开始看终结者2(封套上叫未来战士续集)。和大家一样,我当时被开场的人机大战给震住了!由于没有看过终结者1,加上是英文发音中文字幕,对于剧情只是明白个十之八九。

《终结者2》是我看过的第一部英文发音中文字幕的外国电影;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震撼是空前绝后的。打那以后,我变得喜欢看国外电影,崇拜施瓦辛格,并且也喜欢上了健美运动。阿诺在我心里就是力量和智慧的象征。虽然我现在有很多喜欢的明星,迈克尔杰克逊,科比,莱昂纳多,汤姆克鲁斯等等,但还是最爱阿诺德施瓦辛格,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有了电脑后,我便反复的观看T系列,越看越认为T系列是经典中的经典,没有其他能与之媲美的。现在,T6出来了,虽然毁誉参半,但我还是很热爱T6,因为,T系列的所有影片都是经典,永远是经典!


娱乐斯巴达


施瓦辛格的《终结者》系列电影,好莱坞经典科幻片,寅意深刻,教育人们发展机器人,更要发展自己,不然过度依赖机器人的后果就是机器统治世界。影片视觉效果奇炫,詹姆斯卡梅隆终结者T-800的钢铁骨架模型做的好,施瓦辛格钢铁般的肌肉身材,坚毅俊朗的外表,将T-800机器人塑造的栩栩如生。据说电影《终结者》的灵感来源于卡梅隆的一次梦境。一天夜里卡梅隆睡着后梦见一个骷髅机器人追杀自己,无论自己怎么跑都不能逃脱机器人的追补,而卡梅隆也经常夜里梦见自己是个女人。导演卡梅隆于是便据此拍出了一部抽述机器人从未来穿越回现在,追杀人类反抗机器奴役人类军队领袖的经典好莱坞科幻大片。

《终结者》的出现是个偶然,因为它源自一个噩梦。但也是个必然,因为噩梦具备了坚实的现实基础。现实世界的核战阴影营造了挥之不去的毁灭气氛,美国和苏联的核竞赛将人类放到了悬崖的边上。电影里萨拉·康纳在铁网外对着一无所知的民众嘶喊,一切却哑然无声,民众在无知中嬉笑喧闹,在忽然从天而降的大火中化为灰烬,这就是现实的最好写照。只有很少的人意识到,人类曾经距离全体毁灭那么近。

我能否回到过去,改变已经发生的历史?而历史一旦被改变,对事实上来自未来的我们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如果你回去杀了你的爷爷,那么你会存在么?如果你已经不存在了,你又怎么能回去杀了你的爷爷呢?这个经典的悖论入斯芬克斯之谜一般,长久以来吸引着众多聪慧的脑袋为之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线性关系,在科学的衬托下,呈现出无限变化的可能。

人类追求机器的智能化,依靠机器让自己变得强大,但越来越强大的机器是否会永远听从人类的指挥,又该如何与人类共处?而从更深层次来说,这是人类对于“上帝造人”说的模仿和反思。众所周知,西方宗教文化中,神创造了人,人却奢靡骄逸,不守规则,最终触怒上帝而降下神罚,用大洪水毁灭了人类,仅留下诺亚方舟上的少数人,人类的原罪自此而始,这也是“审判日”的由来。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探讨的是同样的命题,作为上帝的创造成果,人类有资格踏入神的领域,创造新的生命么?人类又如何与自己的创造成果共处?这是个永恒的难题。从《银翼杀手》到《我,机器人》,都在探讨这个问题。

梅隆拍这部电影可谓是用心良苦,既多角度地展现了人与机器人慢慢建立起来的信任,又表达了未来机器人随着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最后导致反人类的结局。 这不跟当下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担忧有着






王然看电影


《终结者》系列是美国科幻片,至今仍是美国经典科幻电影的经典之作,非常值得观看。

终结者系列目前一共有6部,分别是

1《终结者1》讲的是2029年,核武器毁灭地球,地球被电脑程序“天网”统治,人类仍然和“天网”对抗,“天网”于是派遣机器人时光穿梭回到过去想改变人类领袖得过去,从而战胜人类。

2《终结者2:审判日》讲的是承接第一部派遣机器人回到过去想杀害人类领袖失败,再一次派遣机器人去暗杀,而人类领袖也作出反击,也派出机器人回到过去对抗“天网”的暗杀。虽然是简单的剧情却呈献了震撼的视觉冲击。

3《终结者3》仍然是老剧情,仍然对抗“天网”但这次“天网”打击目标也更为广泛,人类和天网一直持僵持状态,而天网也派出终极机器人杀手,仍然是简单的对抗剧情但是仍旧是世界毁灭之前人类领袖对“天网作出反击。这一部范围更广泛,特效更加逼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终结者2018》这一部讲的是上一部大战后的十几年了,人类仍然抗争着,但此时人类内部出现分歧,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人性,最终仍旧逃不过“天网”捕杀。而“天网”也在完善着进一步研究更加厉害的机器人。

5《终结者:创世纪》这一部感觉就是特效,特效,还是特效,高科技特效,比如金属可以任意变化形态,能够模拟任何东西,感觉就是一场科技秀,但仍然是一部精彩的影片。

6《终结者6:黑暗命运》这一部也是最新的一部,这一部其实体现的的是机器人功能的强大升级,仍然是由施瓦辛格扮演,这一部更加让人反思,一个可以复制真实人类的机器人对人类的意义,相比前5部,这部添加的更多的是让观众的思考。

以上就是《终结者》系列的情况,还是非常棒的系列电影,值得推荐。


五毛说电影


这是一个未来的世界,天下已经由机器人来操控。机器人想完全占有这个世界,把人类赶尽杀绝,然而却遇到了顽强抵抗的人类精英康纳。

于是,终结者机器人T-800(阿诺•施瓦辛格 Arnold Schwarzenegger饰)受命回到1984年,杀害康纳母亲莎拉(琳达•汉密尔顿 Linda Hamilton 饰),目的是灭掉康纳的出生。

康纳得知后,火速派战士雷斯(迈克尔•比恩 Michael Biehn 饰)前往救援。雷斯来到1984年的洛杉矶,及时搭救了被机器人追杀的莎拉——她当时还是一个大学生。

然而,人们把雷斯当成疯子,不相信未来机器人统治世界。 直到莎拉又一次遭到机器人追击,她才相信了这一切。奔走中她和雷斯相爱,怀上了未来的康纳,而雷斯也陷入和机器人的苦斗当中。人类世界能否从因为这场斗争改变原来的噩运。



安徽小来


从当年的第一部《终结者》(The Terminator,1984),到最新一部《终结者:黑暗命运》(Terminator: Dark Fate),总共不过区区六部电影,居然磕磕绊绊地走了三十五年。而且,相较于这个电影系列的第二部《终结者2:审判日》(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1991)的极致之美,后面的三部续集《终结者3:机器的崛起》(Terminator 3: Rise of the Machines,2003)、《终结者2018》(Terminator Salvation,2009)、《终结者:创世纪》(Terminator Genisys,2015)无一不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却又败多胜少令人惋惜。这一次的《终结者:黑暗命运》,不止是在重复过去。

《终结者:黑暗命运》海报

一、机械美学之缘起:《终结者》(1984)

《终结者》当年的电影海报

时间回到1984年,这一年年轻的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导演刚刚三十岁,这个时候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不仅已经鼓捣完了他的《星球大战》三部曲,而且旗下的工业光魔公司已经成了电影特效行业里的龙头老大;大导演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也早已凭借《大白鲨》(Jaws,1975)、《夺宝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1981)、《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等影片名满天下;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这个时候也有《异形》(Alien,1979)、《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两部科幻经典在手。相比之下,这个时候的詹姆斯·卡梅隆在告别了卡车司机的职业生涯之后,只导演过一部小成本的B级片《食人鱼2:繁殖》(Piranha Part Two: The Spawning,1981),而且整个拍摄过程不堪回首。这样一看,好莱坞的1980年代初还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美好年代,而这个时候的詹姆斯·卡梅隆妥妥的是一个落后青年。

《终结者》最初的创意,全部始于詹姆斯·卡梅隆的一个梦。在梦里他被一个金属骨骼的机器人追杀。据詹姆斯·卡梅隆自己回忆,当年他完成这个剧本之后不少人想买,但他坚持要自己当导演自己来拍。有趣的是,在开拍之前,卡梅隆其实没想要用施瓦辛格来演机器人,因为他觉得长成施瓦辛格这个样子会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机器人;而施瓦辛格也以为自己是要演英雄主角,结果却被导演安排来演一个傻了吧唧的机器人,满心以为这是一部烂片。许多年以后,詹姆斯·卡梅隆和施瓦辛格在《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James Cameron's Story of Science Fiction ,2018)里面对面话当年的时候,施瓦辛格这位前任州长爆粗了。

最终,这部《终结者》成了小成本高票房科幻片的典范。尽管影片在制作成本上只有区区几百万美金,但最后完成的效果却是超预期的。这是卡梅隆和施瓦辛格两个有才华的人的首度合作。没有这一次的合作,便不会有两个人后来在《终结者2:审判日》和《真实的谎言》里的合作。为了让施瓦辛格演出机器人的质感,詹姆斯·卡梅隆反复给他这样说戏——你要想象你是一台机器,你是一台机器,你是一台机器。施瓦辛格在演的时候心里也在不断重复——我是一台机器,我是一台机器,我是一台机器。这是多么难得的一种演技啊。应该说,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人类演员饰演的机器人能比施瓦辛格更像机器人了。

影片结尾最惊心动魄的场面,是施瓦辛格饰演的终结者机器人被大火烧掉了外表层,只剩下一个金属质感的骷髅骨架。虽然这里的特效制作在今天看相当简陋,而且采用逐格动画做出来的机器人的走路运动显得很不连贯,但这一段其实奠定了《终结者》这个电影IP最基本的美学特征,那就是,将金属效果的机械美感,和生物属性的人体形态合二为一,并且用前者来展现后者,从而创造出既吸引观众眼球又刺激观众神经的银幕效果。

《终结者》里的终结者机器人,金属质感与人体骨架合二为一

二、技术艺术双巅峰:《终结者2:审判日》(1991)

《终结者2:审判日》电影海报

《终结者》之后的詹姆斯·卡梅隆在事业上有起有落。先是编剧的《第一滴血2》(Rambo: First Blood Part II,1985)被史泰龙给改得面目全非,其后凭借自编自导的《异形2》(Aliens,1986)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之后又因为影片《深渊》(The Abyss,1989)票房折戟。这期间,电影CG特效技术正在悄然发展,而无论是詹姆斯·卡梅隆还是施瓦辛格,都正处在创造力的巅峰状态,于是在1991年有了《终结者2:审判日》这部永远的经典之作。

在这一部里面,施瓦辛格饰演的终结者T-800在设定上延续前作,依旧是一往无前的钢铁之躯。詹姆斯·卡梅隆需要做的是,设计一个升级版的终结者来当反派,创造出新的银幕震撼效果。在这件事上,这位大导演可以说榨干了当时电影CG技术的可能性。在当时,用计算机技术创造一个活生生的生物出来还闻所未闻,这件事得再过两年斯皮尔伯格在《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1993)里才能实现。而用CG创造一个活生生的人出来,其难度更是比复活恐龙高出几个数量级。在这个问题上,《终结者2:审判日》里打造的终结者T-1000液态金属机器人,可以说充分发挥了技术上的扬长避短。先用真人饰演终结者机器人,然后把CG技术统统用在最关键的地方,让CG创造出来的那种流动的银色金属质感,和人类外形的机器人巧妙结合,从而创造出T-1000这一经典的终结者形象。就纯粹的CG技术来说,这里其实主要用的是当时已经成熟的电脑三维动画变形效果,但好钢统统用在了刀刃上,这才是电影创作的关键命门。

《终结者2:审判日》里面让人不寒而栗的液态金属终结者T-1000

T-1000这个终结者角色经典到了几近永恒,以至于在这部《终结者2:审判日》之后的三部《终结者》,尽管CG特效技术早已经是一日千里,但却普遍想象力匮乏,片中出现的终结者依旧是液态金属质感,再没见到比他更高明的创意出现。甚至从银幕效果来说,后面的几部《终结者》里的反派终结者还不如这部《终结者2:审判日》。

这部《终结者2:审判日》里令人过目难忘的液态金属机器人T-1000再次证明,电影创作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活儿,而是看一群有才华的人在一个最有才华的人的领导下,怎么样把技术这玩意儿玩的最艺术。T-1000的经典形象离不开詹姆斯·卡梅隆的个人才华,离不开CG技术的艺术化运用,同样离不开罗伯特·帕特里克(Robert Patrick)这位演员的精湛演技。这往往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个环节。同样是饰演机器人,施瓦辛格在首部《终结者》里面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台机器”;而在饰演T-1000这个角色的时候,罗伯特·帕特里克想象自己是一只鹰——这个若不是演员自己说出来,对于看客来说恐怕还真是只能感觉到却想不到的一件事。

罗伯特·帕特里克这位演员的表演对于创造T-1000这一角色来说同样不可或缺

在故事的绵延发展中,詹姆斯·卡梅隆还为施瓦辛格饰演的T-800这个角色注入了细腻的人性特征。人性元素的细腻注入,是《终结者2:审判日》成为经典的又一原因。实际上,《终结者2:审判日》里面有两条叙事线索,明线是莎拉·康纳和约翰·康纳在终结者T-800的帮助下阻止核战改变未来,而作为暗线的是终结者T-800在约翰·康纳的影响下渐渐的有了“人性”,学会了用钥匙开汽车、学会了微笑和说俚语,直到最后理解了人类的眼泪是怎么一回事。正因如此,这台终结者最后和约翰·康纳的分离告别才感动观众。总之,这部《终结者2:审判日》从各方面看,都几近完美。

终结者机器人T-800正在学习人类的微笑

三、虎头,却蛇尾:《终结者3:机器的崛起》(2003)

《终结者3》的电影海报

在《终结者2:审判日》之后,这部《终结者3》让影迷一等就是十多年。按照有钱必须赚的好莱坞铁律,《终结者3》肯定是要拍的,关键在于怎么拍。离开了詹姆斯·卡梅隆,这一部《终结者3》还玩不玩得转。影片拍摄过程当中传出来的消息说,《终结者3》是一部全新的终结者的故事,除了施瓦辛格之外,影片从班底到故事全都是新的——真要能这样情况可能反而会好一点。可惜,从最后完成的影片来看,创作公司显然没敢迈出这么大的一步。毕竟,一亿七千多万美元的投资即使搁今天也不是闹着玩的(其实这里面施瓦辛格的片酬拿去很大一块)。

最后完成的这部《终结者3》在各方面都显然摆脱不了《终结者2:审判日》的阴影。影片的编剧再一次挖空心思,从已然被终结了的《终结者2》的故事里面重新生造出一个《终结者3》的故事出来——审判日并没有被改变,只是到来的时间比原来推迟了。这样做的结果是,不光是让《终结者3》的故事放不开手脚,而且捎带着把《终结者2》也搞变味了。《终结者3》的问题,同时也是很多给经典电影生造续集或者重启IP时最容易犯的问题。既想要照顾到原作的框架设定不敢放开手脚,又想要搞点适度的创新,结果反而弄得影片失去了完整性和流畅感。

事实证明,虽然《终结者》这个IP可以从一家公司换到另一个公司,从一个导演手里换到另一个导演手里,但詹姆斯·卡梅隆始终是唯一的一个詹姆斯·卡梅隆。这部《终结者3》的导演在执导这部《终结者3》之前,大概只有《猎杀U-571》(2000)这么一部能拿得出手的大制作的影片,直接上手《终结者3》有点蜀中无大将的意思了。和《终结者2》相比,《终结者3》的前半段也还算是饶有趣味。影片一开始,施瓦辛格以同样的造型第三次出场,按照惯例应该走进酒吧抢一身嬉皮士的衣服当行头,但是这一次却走进了一个全是女人的派对;出门时从口袋里拿出墨镜戴上,却是一副花里胡哨的女式眼镜,装酷没装成反成搞笑。这些细节既是对《终结者2》的戏仿也是对《终结者2》的致敬。而反派这一次被替换成一个美女外形的液态金属机器人,虽然在战斗技能方面跟上一部相差无几,但也算是能有个新看点。可惜的是,这部《终结者3》并没有把这副从容姿态贯彻到底,尤其是越到后半段越显得捉襟见肘,感觉像是少了很多场戏一样。

《终结者3》里面美艳的液态金属机器人及其“真身”

影片的故事情节虽然勉强算是编圆了,然而整部影片的高潮戏安排却大大值得商榷。在影片的结尾,约翰·康纳要完成阻止核战的任务被置换成终结者终于完成了救人的任务,而核战真的爆发了!这样的结尾,让影片本该在最高潮的地方却急转直下,给观者造成一种极大的不满足感。看到结尾处可能所有人都会傻半天——这电影完了?就这么完了??

实际上即便是这样的结尾安排,至少在场面上也可以做的更好一些。至少应该加上一场两个终结者机器人争夺直升飞机,然后展开空战,最后抵达基地展开近身搏击的戏,而且应该做的比前面大街上的那场追逐戏更火爆更紧张激烈,然后再在结尾处给后面的《终结者4》留一个尾巴。然而导演在这里的处理过于简单直接,当当两声,两架直升飞机就这么撞进来了。施瓦辛格饰演的第三台终结者机器人拿出肚子里的电池自爆,两个终结者就这么同归于尽了……

总之,让影迷苦等十多年的《终结者3:机器的崛起》,虽有虎头,最终却以蛇尾收场,相当遗憾,很不过瘾。

这部《终结者3:机器的崛起》给人的观影感受是——很不过瘾

四、另起炉灶的抱憾之作:《终结者2018》(2009)

《终结者2018》当年在中国上映时的海报

演完《终结者3:机器的崛起》,施瓦辛格便去当州长了。于是这部很难被称为《终结者4》的《终结者2018》既没有了詹姆斯·卡梅隆,也没有了施瓦辛格,成了一个全新系列的开山之作。然而遗憾的是,这部电影上映之后票房惨淡,其后电影公司倒闭,开山之作也随之成了绝响。

其实从创意上来说,这部《终结者2018》也算是颇具野心。虽然影片最后以失败告终,但绝非一无是处。在世界设定上,这部《终结者2018》第一次把前三部《终结者》中提到的未来人类与机器人大战的背景放到了前面,这个动作本身就很有气魄。买下《终结者》IP的这家公司原打算做一个新的《终结者》三部曲,讲述未来人类和终结者机器人之间的战争。真要能把这样的一个三部曲给做出来,论规模论格局论气魄可都比前三部《终结者》大多了。为了打造这样一个新的世界观,创作团队设计了各种型号的终结者机器人,甚至还有巨型的既能飞又会变形的家伙。人类和机器人之间发生全面战争,这样的场面在前几部《终结者》里只是作为故事背景一闪而过,而这一次在《终结者2018》里面成了整部电影实实在在的想象世界。这原本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宏大的世界设定,相应的故事却相当蹩脚。

《终结者2018》里面各种不同型号的终结者机器人

照理说,人类和机器人作战,在很多方面都会处于劣势。比如机器人火力强劲、结实抗揍,不会有像人一样的恐惧感,不会退缩等等。假如未来人类和机器人之间发生战争的话,人类这边除了前面说的劣势之外,有没有什么可以超过机器人的优势?这样一场事关全人类生死存亡的战争,从战略和战术上应该怎么个谋篇布局,这些原本都是可以大挖特挖的脑洞。然而《终结者2018》却把这个创意给倒过来了,从头到尾讲的是一个机器人卧底到人类的别扭故事。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饰演的约翰·康纳虽然中规中矩,但剧本所限从头到尾缺乏变化,显得存在感偏低;而萨姆·沃辛顿(Sam Worthington)饰演的是一个被改造成机器人的人类,戏份虽多却难以引起观众的认同感。天网系统想要消灭人类,派出千军万马的终结者军队直接上去硬推就行了,为啥还要用安插卧底这么LOW的办法?而且最后还聪明反被聪明误,功亏一篑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影片的故事要多拧巴有多拧巴。片中不止一次提到萨姆·沃辛顿饰演的这个半机器人有个哥哥,很明显是为了给续集做铺垫用的。但遗憾的是,由于接手《终结者》这个IP的电影公司破产,重启三部曲这个项目也随之流产,恐怕我们有生之年是不大可能看到这个《终结者2018》故事的后续发展了。

《终结者2018》里的巨型终结者机器人

另外这部《终结者2018》当年在上映档期上刚好撞车了《变形金刚2》(Transformers: Revenge of the Fallen,2009)。这原本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电影,但放在一起一看,两部电影在题材方面居然有颇多雷同,而《终结者2018》里各种型号的终结者,跟《变形金刚2》里眼花缭乱还会变形的各式变形金刚比,显得土鳖不少;整部电影的暗黑基调跟《变形金刚2》的炫目风格相比又矮下去一截;《终结者2018》的导演是籍籍无名约瑟夫·麦克金提·尼彻(Joseph McGinty Nichol),和当时正如日中天的《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贝(Michael Bay)更是难以比肩。各方面因素相加,这部《终结者2018》最后落得惨淡收场也算是在情理之中了,只可惜了那个人类和机器人之间全面战争的世界设定。

《终结者2018》,既是开山之作也是绝响

五、不思进取吃老本:《终结者:创世纪》(2015)

《终结者:创世纪》中国大陆版电影海报

对于《终结者》系列的第五部,这部《终结者:创世纪》来说,好消息是詹姆斯·卡梅隆回来了,坏消息也是詹姆斯·卡梅隆回来了。从当年的《终结者》(1984)到这一部《终结者:创世纪》(2015),电脑技术、人工智能,这些在过去这三十年里翻了不知道多少倍,而由詹姆斯·卡梅隆亲自编剧的这部《终结者:创世纪》,其编剧思路却并不比当年同样由詹姆斯·卡梅隆编剧的《终结者》和《终结者2:审判日》高明多少。从编剧的角度来说,考虑上时间跨度,没有进步便是退步。伟大的詹姆斯·卡梅隆导演这一次没能当成一个好编剧。

事实上,影片从一开始便抱定了吃老本的思路,片中那个绕来绕去的什么“创世纪”到最后不过是个噱头,整部电影的剧情主线不过是个俗套的时空穿越。穿越到《终结者》(1984)里的时间线,把施瓦辛格这个肌肉型机器人的梗又玩了一遍;穿越到《终结者2:审判日》里的时间线,把那个液态金属机器人T-1000的梗又玩了一遍。对于没有看过前两部《终结者》的观众来说,很可能都不知道这里面玩的是个什么梗。想不出什么新创意的时候,适度的消费一下情怀也还可以接受。但后面的故事就更蹩脚了。男女主角穿越到2017年,后面的故事主线居然成了亲爹亲妈跟自己亲儿子对战的奇葩思路。已经老态龙钟的施瓦辛格大爷在里面似乎可有可无,而约翰·康纳彻底被黑化,从救世主变成了终极大BOSS,这个剧情让人在情感上,实在有点难以接受。这个设定的出发点也许不光是要毁《终结者:创世纪》这部电影,而且要连前面几部《终结者》也一股脑全毁掉才痛快。

人类救世主约翰·康纳在这部《终结者:创世纪》里黑化,而且黑化后战斗力平平

甚至仅说特效,这部《终结者:创世纪》也乏善可陈。黑化后的约翰·康纳依旧还是液态变形,一点没看出来比当年的T-1000高明多少,只不过是从银白色金属质感变成了黑色类似于石油的质感,这又哪里算得上是什么新意。

总之,一部《终结者2018》,一部《终结者:创世纪》,前一部是步子迈太大了,而后一部是过于消费情怀吃老本,不思进取不进反退了。这部《终结者:创世纪》的票房平平,电影制作公司也就刚刚回本。而假如撇开这里面的情怀因素的话,仅就电影的水准成色而言甚至都值不了这么高的票房。

《终结者:创世纪》里面老态龙钟的施瓦辛格大爷,和CG制作的年轻版

六、情怀已被透支:《终结者:黑暗命运》(2019)

看完《终结者:黑暗命运》,有点失望。之前放出来的预告片已经把所有剧情几乎全讲清楚了。

终结者机器人从未来穿越到现在,一个要杀人一个要救人的老思路。里面的反派机器人跟《终结者:创世纪》里的BOSS看上去好像也差不太多,还是液态变形,黑色质感。这种液态变形的特效,放在1991年看自然是惊艳无比,可眼下都2019年第六部《终结者》电影了,还在玩这样的噱头,多少有点审美疲劳了。

《终结者:黑暗命运》里的反派终结者

这部《终结者:黑暗命运》与其说是续集,其实更像是一部《终结者2:审判日》的重拍版,而且还是一部降级重拍版。施瓦辛格和琳达·汉密尔顿两位主演已上年纪不好强求,年轻的两位女主角全部缺乏魅力,反派终结者身上也未见有什么新的光彩,反倒让人怀念二十多年前《终结者:审判日》里的那个T-1000。那才是演技。

这部《终结者:黑暗命运》整部电影要动作有动作要特效有特效,照理说应该好看才对,可看的时候偏偏就是热不起来,因为所有的剧情设置都是原来的既定套路,所有的梗都是老梗。

从创意上来说,我倒更希望能够看到一部《终结者2018》那样设定世界背景,讲述人类和终结者机器人之间展开全面战争的新的《终结者》电影,而不是每次都从未来穿越过来俩机器人杀来杀去。把一个《终结者》的IP做到这个地步,已经不只是在消费情怀,而是透支情怀了。



如果宋冬野没有了


算上上映的《终结者:黑暗命运》,《终结者》系列已经出了6部电影。

这6部电影中,血统纯正的卡神三部曲是《终结者》、《终结者2:审判日》、《终结者:黑暗命运》。

而另外三部,一部换一个导演。

演职员中换的最频繁的就是我们人类反抗军领袖约翰·康纳,在之前上映的前五部中,除了第一步约翰没有出现,其他四部都是有的,而且每一部演员不一样。

看《终结者》感觉乱,思绪不清,主要还是因为该系列电影导演编剧频繁更换,从而每一部思路不一样,造成混乱。

其实看《终结者2:审判日》就不难看出来,卡神已经做了一个收尾,片尾讲到2027年没有发生核大战,拉沙已经高龄了,约翰也是从政,所以看得出来 这样的结局,卡神是没有想再做《终结者》续集的意思。

但是呢,片方感觉到热度大 为了赚钱,选择无视那样的结局,强行拍了《终结者3》《终结者2018》《终结者:创世纪》,有点导致该系列的混乱, 甚至后面把电影表达的思想都搞乱了。

如果你将前五部一起统一看,你会发现这个系列表达的主题是:该来的还是会来,能够改变未来、过去的事必定会发生,只能延后,无法阻止。 但是你只看前两部的话,你会发现电影表达的想法和上面说的完全不一样,第一部还是第二部都在强调:未来可以被改变,审判日可以被阻止。 只是那个2029年,派回自己父亲保护自己的康纳的世界没有改变,约翰依然是派遣凯尔·里斯回到了1984年。而我们看到的《终结者2:审判日》中康纳一行人毁掉了赛博格电脑公司,改变了人类的未来,创造了新的平行宇宙,这个平行宇宙中是没有出现审判日的。

一个是命运无法改变,一个是没有命中注定。可以看出3.4.5与卡神拍的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完全是不一致的。因此你真的要读懂《终结者》系列的话,可以只看第一步第二部就好,加了3,4,5进去,就送你乱了。


深海碧蓝


把《终结者》六部曲连起来梳理一下。

《终结者1》(1984年)

1997年8月29日,人工智能防御系统“天网”觉醒,将人类视为敌人,发动核战毁灭了30亿人类,幸存者将这一天称为“审判日”。

人类开始反击天网和机器人时,约翰·康纳出现了,他仿佛是一位先知,熟悉天网的一切。

2029年,约翰·康纳带领抵抗军打败了天网。

于是,天网将终结者T-800传送到1984年去杀约翰·康纳的母亲莎拉·康纳,从而将约翰·康纳扼杀在摇篮。

约翰·康纳这边也没闲着,也派了凯尔·里斯穿越到1984年去保护莎拉·康纳。

最终莎拉·康纳和凯尔·里斯打败了T-800,凯尔·里斯也因为伤势过重而牺牲。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期间莎拉·康纳和凯尔·里斯日久生情,并且产生了性行为。

原来,凯尔·里斯就是约翰·康纳的父亲。

是凯尔·里斯将天网的一切信息告诉了莎拉·康纳,莎拉·康纳再告诉约翰·康纳,从而让约翰·康纳成为先知,打败了天网。

也是莎拉·康纳告诉约翰·康纳:未来一定要将一个叫做凯尔·里斯的人传送到1984年,否则就没有你了。

《终结者2》(1991年)

《终结者1》中,2029年的约翰·康纳将凯尔·里斯传送到1984年;

凯尔·里斯又和莎拉·康纳生下约翰·康纳。

《终结者2》也有类似的设定:

正是因为2029年天网将T-800传送到1984年刺杀莎拉·康纳,才让人类得到了T-800的芯片和机械臂。

迈尔斯·戴森从中得到灵感,发明了天网。

天网又将T-800传送到1984年杀莎拉·康纳,从而留下芯片和机械臂,无限循环……

第一部T-800刺杀莎拉·康纳的行动失败后,天网又派更高级的终结者T-1000穿越到1995年去杀小时候的约翰·康纳。

同时,约翰·康纳也改造了一个T-800,把他传送到1995年来保护小时候的自己。

最终莎拉·康纳、约翰·康纳、T-800打败了T-1000,还说服迈尔斯·戴森炸掉了自己的所有实验成果。

这也意味着天网从来没有被发明出来,从而达到真正杀死天网的目的。

由于T-800的头上还有一块芯片,为了防止被人类得到,他选择了走进熔炉,终结自己。

他在熔炉中向约翰·康纳竖起大拇指的一幕也成为影史最震撼瞬间之一。

电影最后,莎拉·康纳、约翰·康纳、T-800拯救了世界。

1997年天下太平,审判日并没有降临。

不得不说《终结者2》还是很反套路的。

比如《终结者1》T-800是反派。

第一次看《终结者2》的时候你就会误以为T-800还是反派,T-1000是来保护约翰·康纳的。

看到后面你才会发现事实是相反的。

再比如《终结者1》中人们都不相信莎拉·康纳,不相信有天网、终结者、审判日……

《终结者2》也是如此,人们都不相信她,还把她关进了精神病院。

同样的剧情再拍一遍就没意思了,卡梅隆是不会做这种事的。

果然后面又反转了:

人们嘴上说着不相信莎拉·康纳,另一边却派人研究T-800的芯片和机械臂。

他们并不是不相信莎拉·康纳,而是觉得这件事是机密,不能让别人知道,所以要逼她说谎,逼她承认这一切都是她的幻想。

太可怕了。

《终结者1、2》都是约翰·康纳打败了天网,所以天网要提前杀死约翰·康纳或者他的母亲。

虽然说每一部《终结者》中约翰·康纳和天网都是敌人,但其实他们是相生相克的,谁也离不开谁。

如果没有天网,就不会有时光机,约翰·康纳就不会把凯尔·里斯传送到1984年;

如果没有约翰·康纳,天网就不会被约翰·康纳打败,就不会把T-800传送到1984年来杀他的母亲,1984年的人类也就不会得到T-800的芯片和机械臂,也就不会发明天网。

线

所以《终结者:黑暗命运》中约翰·康纳死了,未来也没有天网了。

约翰·康纳和天网要么一起存在,要么一起消失,谁也无法独自存在。

PS:由于《终结者:黑暗命运》和《终结者3~5》没什么关联,对《终结者3~5》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跳到最下面看《终结者:黑暗命运》的部分。

《终结者3》(2003年)

《终结者3》推翻了《终结者2》的结局,莎拉·康纳、约翰·康纳、T-800并没有阻止审判日的降临,只是推迟了它降临的时间,从1997年推迟到了2004年。

2032年,约翰·康纳和妻子凯瑟琳已经成为了人类抵抗军领袖。

于是天网派比T-1000更高级的终结者T-X穿越到2004年刺杀约翰·康纳、凯瑟琳,以及约翰·康纳未来的战友。

凯瑟琳也将一个T-850改造,让它穿越到2004年来帮助自己和约翰·康纳。

最终T-850虽然杀死了T-X,但是并没有阻止天网的觉醒,也没有阻止审判日的降临。

2004年7月24日,审判日还是来了。

约翰·康纳和凯瑟琳在地表之下的避难所躲过核战。

《终结者2018》(2009年)

《终结者》系列唯一一部不涉及穿越的电影,保留了《终结者3》审判日在2004年降临的设定,故事背景发生在2018年。

天网派机器人抓住了当时才十多岁的凯尔·里斯。

天网的目的不是杀了凯尔·里斯,而是把凯尔·里斯当做诱饵,让约翰·康纳来救他,从而自投罗网。

约翰·康纳来到大本营把凯尔·里斯救了出来,但自己也生命垂危,最终一个叫做马库斯的机器人将心脏捐赠给了他。

《终结者5》(2015年)

《终结者5》是《终结者》系列剧情最复杂的一部,也正是这一部把《终结者》系列的时间线搞得太乱了。

影片抛弃了《终结者3》《终结者2018》,审判日仍然是在1997年降临。

凯尔·里斯还小的时候差点被机器人杀死,幸亏约翰·康纳救了他。

后来约翰·康纳把凯尔·里斯训练为了抵抗军的一员。

2029年,天网战败前夕,天网将T-800传送到1984年杀莎拉·康纳。

约翰·康纳也把凯尔·里斯传送到1984年保护莎拉·康纳。

这一切都和《终结者1》一模一样。

然而当T-800和凯尔·里斯来到1984年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T-800一来到1984年就被另一个T-800“老爹”和莎拉·康纳制服了;

凯尔·里斯则是遭到了液态机器人T-1000的追杀。

原本T-1000应该出现在1995年,如今却提前了11年来到这里,专门等待凯尔·里斯的到来。

幸亏莎拉·康纳和老爹及时出现,救了凯尔·里斯。

莎拉·康纳不再是《终结者1》中的服务生,而是经验丰富、战斗力超强。

凯尔·里斯穿越到1984年是为了保护她,实际上却是反过来的,是莎拉·康纳保护了凯尔·里斯。

而且此时的莎拉·康纳什么都知道了,知道凯尔·里斯是约翰·康纳派来的,还知道约翰·康纳是她儿子。

原来,早在1973年,就有一名T-1000穿越而来想杀死当时才9岁的莎拉·康纳。

就在莎拉·康纳束手无策的时候,遇到了从未来穿越过来的T-800老爹。

从那时候开始,莎拉·康纳和老爹就在等待1984年,T800和凯尔·里斯的到来。

所以莎拉·康纳和老爹能及时制服T-800,并且救走凯尔·里斯。

凯尔·里斯从2029年穿越到1984年的过程中产生了另一段记忆,审判日从1997年变为了2017年。

于是莎拉·康纳和凯尔·里斯又从1984年穿越到了2017年。

然而此时约翰·康纳早已被天网改造成了机器人T-3000,成了反派。

最终莎拉·康纳、凯尔·里斯、老爹合力打败了已经黑化的约翰·康纳,并且炸掉了天网的大本营。

片尾彩蛋:天网的本体其实在天网大本营的地下,它并没有被炸掉,反而活得好好的。

《终结者5》前30分钟还是很精彩的,时间、地点、人物、服装、台词、分镜通通都是复刻《终结者1》,但是剧情走向又和《终结者1》完全不同。

后面约翰·康纳、莎拉·康纳、凯尔·里斯、T-800同框更是让老粉热泪盈眶,《终结者1》上映31年后终于看到了这一幕。

可惜电影把时间线搞得太乱了,而且漏洞百出,估计导演自己都无法解释。

烂到什么程度呢?烂到后面的电影都没法拍了,所以《终结者:黑暗命运》直接抛弃了《终结者3》《终结者2018》《终结者5》,直接讲述《终结者2》之后的故事。

原本片方想以《终结者5》为起点打造新三部曲,后来又改为以《终结者:黑暗命运》为起点打造新三部曲。

看来《终结者5》不会有续集了,电影里挖的坑也不会解释了。

《终结者:黑暗命运》(2019年)

《终结者3》推翻了《终结者2》的结局;

《终结者5》抛弃了《终结者3》《终结者2018》;

《终结者:黑暗命运》又抛弃了《终结者3》《终结者2018》《终结者5》,是《终结者2》的直接续集。

1998年,一名T-800杀死了约翰·康纳。

于是从此再也没有约翰·康纳和天网了。

虽然没有了约翰·康纳,但是又出现了丹妮;

没有了天网,又出现了军团。

2042年,军团派终结者REV-9穿越到2020年杀丹妮。

另一边,丹妮也派格蕾丝穿越到2020年来保护当年的她……

T-800的结局和之前相同,《终结者2》《终结者3》和敌人同归于尽,《终结者5》差点同归于尽。

不同的是以前都是“我还会回来”,这次是“我再也不会回来了”

《终结者:黑暗命运》就是融合了《终结者1-5》,丹妮相当于约翰·康纳,格蕾丝相当于凯尔·里斯。

这在《终结者2018》和《终结者5》中尤为明显。

《终结者5》中小时候的凯尔·里斯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遇到了约翰·康纳;

《终结者2018》中约翰·康纳誓死保护凯尔·里斯,因为凯尔·里斯不能死,未来还需要穿越到1984年和莎拉·康纳生下自己。

《终结者:黑暗命运》也是如此,小时候的格蕾丝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遇到了丹妮,后来丹妮把她训练为了抵抗军战士,然后把她传送到2020年来保护自己。

电影最后丹妮和莎拉·康纳还去看了小时候的格蕾丝。

看来《终结者7》应该是讲终结者穿越到过去抓小时候的格蕾丝了,对应《终结者2018》天网抓凯尔·里斯。

《终结者2018》天网抓凯尔·里斯的目的不是杀他,而是引诱约翰·康纳来自投罗网;

《终结者7》终结者也可以去抓格蕾丝,来引诱丹妮自投罗网。

当然,我非常希望下一部不要这样拍,玩玩新花样。

但考虑到《终结者:黑暗命运》的剧情也没有什么新意,下一部也不见得能有什么新花样。

导演要是有什么很新颖的想法早在这一部就用了,不会留到下一部再用。

距《终结者2》上映已经28年了,还是没有出现比T-1000更惊艳的终结者。

整整28年了,终结者REV-9和T-1000唯一的区别就是可以分成2个机器人,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技能,全是《终结者2》玩剩下的。

把女主角从“英雄的母亲”变为“英雄本身”,就是导演所能想到的最有创意的想法了。

卡梅隆真是个心机boy,只拍2部,然后就不拍了,等其它人来拍续集。

3、4、5、6上映后,观众发现还是卡梅隆拍的那2部最好。

不是每一部《终结者》都是《终结者2》,不是每个导演都能成为卡梅隆。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卡梅隆亲自拍的正统《终结者3》。


韩语自学


很荣幸能回答您的提问

首先简单的评价下《终结者》系列1-6部,

《终结者》是系列开山之作,塑造了《终结者》系列的故事背景和世界观,逻辑严密,情节紧张,由于其成功才有了后面《终结者》系列的续集。

《终结者2:审判日》是世界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电影,成功塑造了T-800的经典银幕形象,是《终结者》系列最好的一部作品,我能断言以后所有的《终结者》续集都无法超越这部电影。

《终结者3》是强行狗尾续貂之作。

《终结者2018》是一部吸取了《终结者3》失败的教训,放弃了终结者现在的时间线,彻底拍摄终结者未来世界故事的电影,是《终结者》系列电影中最不像《终结者》系列的一部《终结者》电影。

《终结者:创世纪》是一部吸取了《终结者2018》失败的教训,将故事重点又放回到我们熟悉的年代,但让人感觉强行续命,使《终结者》系列彻底走进了死胡同的一部电影。

《终结者:黑暗命运》是延续《终结者2:审判日》的卡神的正统续作,它开启了《终结者》宇宙的新的系列故事,为《终结者》系列探索出了一条可以跳出死循环,继续前进的道路。只是成功塑造了T-800的《终结者》和《终结者2:审判日》注定难以超越,而这部电影本身也并不出彩,让人对《终结者》电影的新系列的未来感到担忧。

话说《终结者》系列出了6部了吗?第三部不是才出吗?

《终结者:黑暗命运》不会是卡神参与制作终结者系列的最后一部影片。

要说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卡神在《终结者:审判日》上映28年后,又回归参与到了《终结者:黑暗命运》的制作?

卡神离开《终结者》系列28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之前没有《终结者》系列的版权。当年卡梅隆为了拿下《终结者》的执导权,不惜以一美元的价格将自己写的《终结者》剧本及版权贱卖给了制片人盖尔·安妮·赫德。此后,《终结者》系列的版权几经流转,制片、导演、约翰·康纳的扮演者也都是流水似的一部一换,只有铁打的T-800始终是施瓦辛格。

美国法律规定创作者具有在影视版权售出35年后无条件收回版权的权利,2019年恰恰是《终结者》上映35周年,在今年《终结者》系列的版权已经重新回到了卡梅隆手中,因此他才会在今年上映的《终结者:黑暗命运》中回归,并担任了制片人和编剧。

从《终结者:黑暗命运》的结局来看,《终结者》系列是肯定有下部的,而且《终结者:黑暗命运》是《终结者》宇宙新系列的开局之作,下一部《终结者》,应该会讲述莎拉和安妮如何行动、阻止军团降临的世界末日。

那卡神还会不会继续参与《终结者》系列的制作呢?等了35年,好不容易收回了《终结者》系列的版权,之后卡神还会放弃自己的成名作吗?毕竟现在的卡神已经不是1984年还未出道的小导演了。

实际上,早在两年前,卡神就已经开始和当时《终结者》系列全球版权的持有者——大卫·埃利森(天空之舞制片公司CEO)商谈合作创作新的《终结者》续集,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终结者:黑暗命运》。

而且2017年卡神当时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我们的方向是,做一个新的三部曲。”

《终结者:黑暗命运》的结尾也印证了这句话。

那卡神将如何参与到未来《终结者》系列的续集当中呢?

雪夜猜测,应该和这部《终结者:黑暗命运》的模式一样,卡神将继续担任后续《终结者》电影的制片人,并大概率继续担任编剧,毕竟卡神在创作剧本时,不可能孤立的创作《终结者:黑暗命运》,一定把后面的设定也早就想好了。

但是,卡神亲自执导后续《终结者》电影的可能性不大,也会像《终结者:黑暗命运》这样找一个小一辈的导演来执导。毕竟,卡神在未来几年,还有导演的4部《阿凡达》要紧锣密鼓的上映呢,这才是重头戏啊!





浅蓝君影视剪辑


影片体现了科幻娱乐片应体现的一切美德,T2的伟大之处和真正令人感到兴奋的地方是,一切不可能的打斗,强烈的末世感让科幻片的艺术指导如此喧宾夺主。让刚硬的欧美科幻头一次融合了几分东方式的圆滑,而这一以柔济刚的结果却又如此犀利而恐怖,可谓对一切坚冷的机器概念的史无前例的。 该片是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作品的巅峰之作,也是詹姆斯·卡梅隆尝试转变的成功之作。在该片中,导演早期影片中阴暗的噩梦心理已经逐渐转化为一种信心和勇气。影片不再徘徊于封闭压抑的工业化基地,而是转换到明亮开阔的室外,未来也不再是难以扭转的灾难结局,而是有了更多努力改善的可能。当然,除此之外就是一如既往地对女性、母性的极端崇拜。《终结者2:审判日》难得一见的全面超越了前作的续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饱满的角色、深刻的主题、丰富的内涵、划时代的电影特效,堪称90年代动作片的典范之作。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要数片中完全用电脑生成的液态金属机器人T-1000,他是电影特效史上划时代的成就。每次给人的感觉都是热血沸腾,非常的不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