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最大的改變就是對父母沒有了脾氣嗎?你怎麼看?

蘑菇鹹魚


世上有狠心的兒女,沒有狠心的爹孃。任意的對父母發脾氣,與家教和文化沒有關係。一娘生的孩子還不一樣,有的孝順,有的自私,有的還打罵爹孃。拾荒的能養父母,高學歷高工資的人卻嫌棄父母,這種例子數不勝數。孩子在外邊有了委屈回到家裡跟父母發發牢騷,有點小脾氣,父母是理解的。但是現在很多己經不是小脾氣了,早已超越了底線。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不要嫌父母嘮嘮叨叨,更不要嫌父母久病纏身,人生來到世上就是一次次的輪迴。


一山一水一活著


桂蘭雨滋回答:

這不是改變,而是必須的而為之才對,不敬地說我38歲沒有了父親,40歲沒有了母親,兩個至親雖說沒享上我的福,但提起我是非常驕傲的,我爸說,我叫爸爸格外的好聽!老媽說,就盼你回來,娘夥裡說說心裡話,你看如果他們都在我有多幸福哇!可惜!因當時小企業剛剛起步!非常艱難!他們二老有病我只有上午在店裡,下午去醫院!守在老爸的病床前,一點一點幫他掏卡在喉嚨裡的粘液,好爸真沒白疼我,竟一點也不嫌髒!每天這樣直到他走那天!老媽是冠心病,不孝的我並沒有多陪伴她,因為可愛的妹妹天天守侯,我只有下午才去一個小時,就勿勿離開,因為下午四點銷售高潮我必須在,每次想起就覺得非常內疚,所以中年己後只要有空就多回家陪陪父母,讓年老的我們不留遺憾!另外!陪他們時說話儘量溫柔點!就好了!





桂蘭雨滋


我對父母從來沒有脾氣,所以說這句話要看對象。從小到大我是老大,做什麼我不開心只會自己流淚,又或者去想一些好的事情,我現在人到中年,父母卻因病走了,我原以為自己可以做的更好,讓父母以我為榮,但是我卻只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所以我覺得這句話是偽命題。


阿梅的小屋


日積月累,緊箍咒越來越多,虛的緊箍咒就變成了孩子實實在在的頭痛病,也會讓孩子懼怕父母遠離父母,既害了孩子又害了自己,孩子性靈被牢牢的禁錮了損壞了,好奇心消失了,創造力消失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銳氣也消失了。智慧無所從來,越想讓他學習好,他的學習會越來越不好,與家長的期望越來越背道而馳。這都是用脾氣管孩子的結果。

君子反求諸己,只有改變自己的性格,孩子才會被你改變。“兒孫不用管,全憑德性感”這是有深刻道理的,要改變我們生氣發火的脾氣秉性。對孩子要採取“率性”的教育辦法,率是統帥,把孩子的性往好的方面引導,要經常找孩子的優點肯定孩子閃光的地方,多鼓勵孩子。在表揚的同時,勸化引導孩子改正不良的習慣嗜好。幫助孩子打開性靈的寶藏。

同時,怨傷脾;恨傷心;惱傷肺;怒傷肝;煩傷腎。大家應該警醒,不要看輕日常的小小煩惱脾氣。人到中年一般處於亞健康狀態大部分原因主要是因為煩惱不健康的性情所致。而父母粗暴,子女就也會衝父母發脾氣,家庭的和睦歡樂就沒有了。

衝孩子發脾氣會讓孩子失掉靈性

【1】如果孩子喜歡譴責別人,是因為平時我們對他批評過多。

【2】如果孩子凡事喜歡抱怨,是因為我們總是挑剔他。

【3】如果孩子喜歡對抗,是因為我們對他有敵意和強制。

【4】如果孩子不夠善良,是因為我們是一個缺少同情心的人。

【5】如果孩子膽小、羞怯,是因為他經常被嘲弄、辱罵。

【6】如果孩子不跟我們說心裡話,是因為我們捉孩子的話兒把,翻老賬。

【7】如果孩子不辨是非,是因為我們專制,沒有給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機會。

【8】如果孩子很自卑,是因為我們對孩子總是失望,不能耐心鼓勵。

【9】如果孩子嫉妒、敏感、怕受傷,是因為我們的家庭沒有寬容和溫暖。

【10】如果孩子不喜歡自己,是因為我們對他缺少接納、認可和尊重。

【11】如果孩子不上進,不努力,是因為我們對他要求過高他做不到。

【12】如果孩子很自私,是因為我們對他太溺愛,要什麼給什麼。

【13】如果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是因為我們沒有教會他理解別人。

【14】如果孩子退縮、逃避,是因為遭到了我們的輕視和打擊。

【15】如果孩子懶惰和依賴,是因為我們替孩子做的事和決定太多了。

偶爾發脾氣 應對有妙招

有時候孩子太調皮,實在不能不讓人生氣發火,火總是憋著也不是辦法啊。於是發火不能,不發火也不能,內心糾結得很!

不過,父母是人,不是神,所以會有喜怒哀樂各種情緒,讓我們永遠不發火,永遠溫和且堅定,永遠冷靜不失態?那做一場父母,是不是也太委屈了?!

其實,育兒方法永遠都是供我們自我提升作參考用的,而非絕對化的條條框框。說白了,父母是有權憤怒的。正如一位老師所說,“憤怒與快樂對人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標峰理評論



人到中年,最大的改變不僅僅是對父母沒有了脾氣,是看什麼都順心了很多,也許這就是傳說中的四十不惑吧!

先說說對待父母

到了中年後,自己已經經歷了兒童、少年到中年,經歷了自己當父母的辛苦和不易,自然也最理解父母的時候,不同時代的人也會有不同的差距和看不慣的地方,也慢慢的也適應了那種模式,因為你根本改變不了別人,更別說了上了年紀的父母。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想改變別人,是神經病。”

雖然聽起來有點偏激,但想想真的是這麼回事。

就從家裡最親的親人說起。

父母之間似乎一直嘗試著改變對方,至少我的父母如此,但結果呢,兩敗俱傷。

比如最簡單的一個小例子。

我的父親總喜歡將撥完的毛豆殼留下來放在花盆裡,但老媽最不喜歡這種毛毛的東西,我經常看到的場景是父親悄悄將毛豆放到花盆,老媽也會乘父親不注意,趕緊扔進垃圾桶。

看到他們樂此不彼的玩著這個遊戲,我只有笑。

因為這件事情完全沒有對錯,只有個人感覺。

他們之間尚且如此,我們又何必有什麼看慣與看不慣呢?

再說說我們自己

到了中年,上有老下有小,還有無盡的房貸車貸,孩子的學費,哪還有那麼多的時間去折騰改變誰誰誰。

把自己的小日子過過好,有時間儘儘孝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了,哪有精力去做更多的改變?

更有甚者,還在啃老,當然這種啃父母也是快樂的,父母不要看不慣就幸福無比了。


生活就是這樣,無論對父母還是其他,順其自然就是最好!


樂活xuda


每個人在年少的時候,總會有一段叛逆的時期。生活中很多人大抵如此,習慣將自己最好的情緒留給陌生人,將自己最差的脾氣留給父母。仗著父母的寬容,就為所欲為,殊不知,這種行為只會讓你在日後悔恨。

有個農村父親早年喪妻,一個人辛苦的拉扯大兒子,並培養上了大學考進公務員。父親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去北京看升國旗、和天安門合個影。兒子聽後告訴父親很簡單,說改天一定帶他去!結果,因為工作忙,慢慢就忘了。直到父親去世,也未能實現這個心願。兒子捶胸頓足,悔恨不已,悲嘆無論多少錢、事業多成功,也再也買不回已經失去的父愛。

不生孩子體會不到父母的偉大,不帶孩子不知道父母艱辛。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最能體會父母的不容易,一個人真正讀懂父母,便是讀懂了整個人生。

我們時常感嘆,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中年人的世界,就是冷暖自知。人到中年,才明白父母親人最重要。單位缺少了你,照樣運行;朋友離開了你,同樣能行;家庭沒有了你,無法穩定。父母漸老,孩子太小,家,才有你最需要照顧的人。

畢淑敏說:“每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擊的脆弱。”


葉喃秋風


大家好我是阿力很高興邀請,在這裡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人到什麼時候對父母不能有發脾氣的心裡,這樣是對長輩的大不敬, 我想起有這麼一段話說的非常通透,

“養兒方知父母心”。人到了中年後,你對父母的脾氣肯定會越來越小了,主要是因為歲月的磨礪,生活的蹉跎,你自己有了兒女以後,一步一步逐漸體會到了做父母的不易與苦心。其實你對任何人的脾氣不也小了很多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是一條客觀規律,誰也無法抗拒。珍惜過往的每一天吧,能成為至親的一家人,這可能是三生三世才修來的緣分吧。下輩子,不管恩怨,都不會再見!和顏悅色的對待與尊重父母,本身就是鍾最佳的回報!幸福和諧的一家人,每天能看到太陽昇起的時候,而我們依然還活著真的是太好了其實啊!人生在世不圖你能成為什麼樣的人能做到無愧我心比什麼都重要...

搜索





阿力301


大家好,我是小娟,是一名生活領域創作者!針對"人到中年最大的改變就是對父母沒有了脾氣嗎?你怎麼看?"這個話題我來談一下個人的看法

首先我認為無論你是哪個年齡段的,都不應該對父母有脾氣,為什麼要對父母有脾氣呢?父母生你、養你,辛苦了一輩子、付出了一輩子太不容易了,同樣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知道養兒方知父母恩,心疼父母還來不及哪有資格對父母發脾氣。小的時候不懂事可能會對著父母亂髮脾氣,這是可以理解的,小孩子嘛,懂什麼?但是當我們上學了、成年了、工作了以後步入社會,一直牽掛著我們的也就只有父母,他們會擔心你在學校裡能不能吃飽、步入社會以後會不會不適應、會不會受欺負,無論孩子多大,在父母眼裡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他們對孩子一直牽掛,父母希望我們生活的更好、希望我們能不用那麼辛苦,他們在你困難的時候還想著怎麼能夠幫到你,生孩子以後會想著幫你帶帶孩子,幫你收拾收拾家務、做做飯,只為了能讓你輕鬆一些。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

人到中年,我認為最大的改變應該是多抽出時間陪陪父母,有條件的話帶他們出去玩玩,旅旅遊,父母辛苦一輩子不容易,應該趁他們身體還好的時候帶家人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風景,常和父母團聚,讓父母感受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時光。我們人都到了中年了,父母已步入老年,我們對待他們就應該像對待孩子一樣有耐心,能成為父母眼中的孩子,孩子眼中的父母,這是緣分,我們不僅要做好作為子女應該盡的孝道,更應該給孩子們樹立一個好榜樣,讓他們從小就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如果有來世還願意做他們的孩子!


呂嬋娟工作Vlog


人到中年對父母有無脾氣,是對還是錯?我覺得從三方面去分析:

一、子女應盡的義務,孝敬父母不能有脾氣。

二、對父母有明顯的錯誤或“過分”的要求,自己條件確實解決不了,可以向父母講清道理,但不能"大聲喝斥"

三、對父母有違人倫道德和違法亂紀行為應該阻止、制止。

你知道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另兩"不孝"是什麼內容嗎?

另一:家境貧窮,不去考取仕途吃“奉祿”以養老。是一種不孝;

另二: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止,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也是一種不孝。


堂哥哥堂


人到中年才知對父母撫養自己的辛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中年之後父母開始進入老年,不由得我們心生關懷。

另外,這個年齡也開始面對同齡人失去父母的哀痛,由此更加珍惜父母在世的幸福。

有人說“父母是擋在死亡路上的一堵牆,父母在人生還有出處,如果父母不在了人生就只剩歸途了”。

人到中年,也才懂得父母不一定是完美的,但是父母的愛心都是無缺的,只不過方式方法不一定跟得上子女的要求。任何年代父母與子女都有數不清的問題,那個說爛了的理由:“代溝”,總是最主要的問題根源。

人到中年也才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遺憾真的是: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有多痛。

父母是心的家,珍惜給我們靈魂港灣的爸爸媽媽是我們幸福的根。

這一切,都是基於理解,都是基於閱歷,哪裡還有脾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