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門:“印化”學習,是篆刻學習的基本功

收到印友的留言,請我係統化地講一下“印化”的事情。思考了一下,“印化”這件事兒,實在不是一篇文章能夠“搞定”的事兒,它太複雜了,但是它又太重要了,於是,我只能嘗試著去說說這件明知無法說透的事兒,這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第一件事:“識篆”

鄧散木先生有一本書叫《篆刻學》,書中明確說,要學篆刻,第一件事兒就是“識篆”,原話是“摹印家必須以識篆為先務”(見鄧先生手寫本的《篆刻學》開篇一段,周慧珺老師編的《鄧散木書法篆刻學》印刷體本漏掉了這一段,這實在不應該,因為它很重要。)

篆刻入門:“印化”學習,是篆刻學習的基本功

(鄧散木《篆刻學》第一頁)

篆刻篆刻,肯定是先有“篆”,才談得上“刻”啊,所以,認識篆書當然是第一件事。

但是“識篆”並不容易,因為篆書的“種類”太多了。至少可以標明的有下圖這些:

篆刻入門:“印化”學習,是篆刻學習的基本功

(篆書的種類)

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初入篆刻大門的愛好者,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認清各種篆書,掌握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古文……等各種文字的文字特徵(可詳見拙文《“篆書”小傳》),拿到一種古文字就能夠給它準確歸類。實際上這件事工作量並不少,其實是要研究中國的早期文字,從發生到發展,從材料到工具,從文字特徵到地域歸類,知識點並不少。

但這一項工作又不能省略,因為它牽涉到下一步的工作:

第二件事:掌握“印式”

我們前面已經無數次說過,學篆刻,必須要記一些“印式”,因為篆刻藝術是從古代實用璽印脫胎而來的,在其發生、發展的漫長過程中,必然有其母體的遺傳基因起作用,形成篆刻特有的天生的、潛在的“規定性”性質,說白了,它必然會帶有古代璽印的某些形式規定,這些規定,外化的一種表現,就是“印式”。

我們已經整理過中國篆刻史中形成的典型印式,並且也詳細說明過這些印式所使用的篆書種類,字形特徵等,在很多情況下,它們甚至是一一對應的,是“規定”好的:

篆刻入門:“印化”學習,是篆刻學習的基本功

(篆刻史中形成的經典印式)

比如:在古璽印式中使用的文字應當是古璽文字,而在秦印印式中使用的文字是摹印篆、漢印印式中使用的文字是繆篆,要刻元朱文,又必須用小篆入印,用錯了篆書文字或印式都會影響作品的樣式美感,進而導致失去“印味”。

篆刻入門:“印化”學習,是篆刻學習的基本功

(印式與篆書和篆書的對應關係)

知道了這些對應關係並不算完,因為我們將來還要處理更復雜的問題:

“印化”的初級問題

當我們明白了印式,也能夠識別各種篆書,想要創作各種印式的作品時,也知道去各種字典裡去查找相應的文字時,我們已經解決了“印化”最簡單的問題。創作過程相對簡單:確定內容,確定印式,查特定的篆書字典找到相應的字,組成印面,寫出滿意的印稿,刻出來。

但問題是,有時候,我們想要刻的字,在這種篆書體系之下,並沒有這個字,字典裡查不出來,怎麼辦?比如,我們要刻一方秦印印式的作品,於是去查摹印篆的字典(實際上就是《秦印文字彙編》一類的字典),卻找不到這個字時,我們沒有更好的辦法,我們可以到繆篆字典裡去找這個字(也就是《繆篆分韻》、《漢印分韻》、《漢印文字徵》一類的字典),因為漢印文字稍多一些,於是找到了,拿出來並不能直接放到我們秦印印式的作品裡,要對它進行“摹印篆化”。

讓它變得跟摹印篆字形特徵一致,這就是“印化”。

篆刻入門:“印化”學習,是篆刻學習的基本功

(漢朱文繆篆:杜升印信)

實際上就是讓這個字稍稍拉長,更天真一些,更自如一些,不那麼板正,不那麼一本正經……,對,這正是摹印篆和繆篆兩種篆書的細微差別。

推而廣之,同類的問題還有,比如:

小篆的繆篆化,刻漢印印式作品,繆篆查不到,只能從《說文解字》裡查小篆,繆篆化;小篆的璽文化刻古璽印式的作品,璽文查不到,摹印篆也查不到,繆篆也查不到,也只能從《說文解字》裡找到小篆,向璽文樣式轉化……

篆刻入門:“印化”學習,是篆刻學習的基本功

(《增訂漢印文字徵》書影)

你看,如果我們不瞭解各種篆書本來的特徵,這種轉化是不可想象的,也是必然無法完成的。更何況,我們還會遇到更復雜的問題:

“印化”的高級問題

我們是現代印人,未來是必然會跳出“印中求印”的約束,最終走向“印外求印”更廣闊天地的,但印外的文字,比如鐘鼎文字、石鼓文、磚瓦文字、墓誌造像文字等等,它們並不能直接入印,那麼我們必須對它們進行或者璽文化,或者摹印篆化,或者繆篆化,或者元朱文化的轉化,才能把這些文字用於需要的印式,從而創作出來古意盎然的篆刻作品。

篆刻入門:“印化”學習,是篆刻學習的基本功

(漢白文印式:李璋印信)

這中間的問題是,跨度越大的篆書體系,互相轉化(“印化”)難度就越高。要完成這種轉化,創作者必須非常清楚各種篆書產生的文化背景,瞭解其文字特徵,才有可能進行適當的印化。

但做完今天說的這些,“印化”的相關問題,實際上我們只是開了個頭,說完了文字素材的“印化”

,後面還有章法的“印化”,還要考慮邊框與界格的取捨,還要考慮紅與白的空間分割等一系列複雜的“印化”問題。

說白了,“印化”這件事,今天只開了個頭。

掌握“印化”的意義

“印化”是篆刻的高階技能,能夠熟練地完成“印化”,並自由穿梭於各種篆書材料之間,本身就需要長期的知識積累,如果我們審視歷史,能夠將某種特定文字的“印化”解決好,就足以成為一代大師了,比如:吳昌碩大師解決了石鼓文的“印化”問題,於是有了“吳派”:

篆刻入門:“印化”學習,是篆刻學習的基本功

(吳昌碩大師和他的“海日樓”)

又比如黃牧甫解決了金文的“印化”問題,於是有了“黟山派”:

篆刻入門:“印化”學習,是篆刻學習的基本功

(黃牧甫大師和他的“永受嘉福”)

再比如齊白石解決了《天發神讖碑》文字入印的問題,於是,有了“齊派”……

篆刻入門:“印化”學習,是篆刻學習的基本功

(齊白石大師在刻印)

於是,他們無一例外,都成了篆刻史上真正的大師級人物(當然,他們的成就遠不止“印化”這一件事,但“這件事兒”應當是相當重要的)。

總而言之,掌握“印化”對於一個篆刻學習者來說太複雜了,也太重要了。如果要在篆刻這條路上走的更遠,熟練“印化”,加強“印化”學習,是篆刻學習的基本功,也是我們必須要鑽研的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