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是一場匆匆上陣的裸考,來不及複習的重點知識考驗成色

前言:這是一場人與幽靈的作戰

多少人放長假不上班的願望,居然靠一場疫情實現了,17年前無處不在的壓抑感捲土重來。樓下理髮店阿姨說,她開店幾十年,還是頭一次遇見過不能開業的情況。

這是一場意料外的戰爭,敵人看不見摸不到,只能靠戰損揣摩對方:

一是不知何方妖孽,世衛臨時命名2019-nCoV,國家衛計委臨時命名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簡稱NCP,世衛正式命名COVID-19,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命名SARS-CoV-2,它是誰?

二是無藥可治,全靠免疫和命數,最新療法是以毒攻毒,需要康復者血清。

三是荼毒範圍遠超非典,此病毒智商奇高,防不勝防,給人一種生化危機的壓迫感。有人用衡量病毒傳染能力的RO指數做出模型,新冠放到歷史中也是頂級,如果不人為全力干涉,將成浩劫。

大年初二,我接到緊急通知,取消休假,回崗防疫,短期內看不到休息可能。但我畢竟身處二線,一線的醫護人員才是度日如年,他們的身心壓力,難以想象。

丘吉爾評價不列顛空戰,人類歷史上,從沒見過這麼多人把命運託付給這麼少的人。

現在國家也面臨類似境況,少數醫護人員沒有進攻武器,卻要用血肉之軀連起長城守住多數人,堪稱悲壯。其餘人能把口罩和防護服送到他們手中,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支持了。

很多人習慣了歲月靜好,不曾經歷這樣的危機,正因如此,疫情才像沒時間複習的國考,讓所有匆匆上陣的人都表現的非常真實。

防疫是一場匆匆上陣的裸考,來不及複習的重點知識考驗成色

一、疫情是一場梳理系統能效的考試:

盲點:

1、居安不思危的管理惰性,如溫水煮蛙。

疫情蔓延,個別地區管理能力難辭其咎。

對交易野生動物的潛在風險,放任不管,其中是否有利益糾葛,暫時無暇顧及;疫情出現苗頭後,預警不足,蔓延後又掩蓋消息,未發現人傳人帶偏了節奏。

沒有任何人希望疫情蔓延,但防疫沒頭緒,顯然懵了。

比如黃石唐主任,基本業務數據一問三不知,其實疫情爆發後她也很忙,只是忙的業餘。

長期安定環境,讓個別地方管理者延續求穩的思維慣性,習慣養尊處優後,也就失去了危機意識,最後退化成職業官僚,只會做官不會做事。

2、亡羊亂補牢的系統能效,滯後於發展。

疫情發酵後,又暴露了地區在應急、組織協調方面的軟肋。比如某紅十字用了半個月時間沒分配明白囤積的物資,換個企業接手,兩小時搞定了,讓人哭笑不得;重災區臨陣換將後,確診數大幅上漲,可見前期積壓的工作量。

其他地區防控優於武漢,得益於兩點:一是感染人數少,儲備的行政和醫療資源尚能應付;二是試錯成本已經讓武漢承擔了,本地很難重蹈覆轍。

假設疫情沒發生在武漢,就不存在類似問題嗎?在我看來,如果疫情中心在別處,未必局面更好,除了個別經濟發達和公共效率高的城市。

個別地區防疫一刀切,挖路,封高速,不通融,基層人員過度用權,硬核掩蓋了缺乏科學防範方法的事實;還有個別地方以文件名義,打劫重災區採購的口罩,這連大局觀都沒了,仔細觀察這些地方通常是經濟落後地區。

反之一些大城市比這些地方人口更聚集,交通更便捷,防控壓力更大,病患更多,不封城也一樣防控,這種系統能效的差距表現在平時,就是經濟和社會發展上的差距。

3、填表報數式的形式主義,屬於亞擔當。

疫情對系統治理能力的考驗,勝過病毒對個體免疫力的考驗,防疫就是一場選拔性考試,連老百姓都能看出哪些做的實在,哪些在應付。

個別基層的形式主義,連防疫也不放過。個別地區缺乏整體協調機制,下屬諸多部門各自為戰,同一件事反覆開會,鄉鎮街道社區反覆填表報表,把基層防疫人員累的焦頭爛額,這種累還多是無用功。

疫區之前所謂核查率98.6%,與真實聲音感覺對不上。我不相信現在敢造假,但數字不準只能有一種解釋了,被指標壓力催到心亂如麻了,但防疫還搞形式主義,等於害人吧?

未雨不綢繆,亡羊亂補牢,形式應付,體現了個別地區系統運作能力不足,習慣了在國家庇護下過安逸小日子,危機意識消磨掉了,真出了問題,心裡沒數,一通折騰,手忙腳亂,最後呼救。

疫情還暴露了其他短板,不列表,只能過後彌補,消滅新冠肺炎才是眼下最重要的事。

亮點:

1、全局協調上,舉國優勢無可替代。

個別地區在大樹庇廕下,淡化危機感,可大樹能夠參天一定是受過風風雨雨的,一種體制的形成,即是基於自身力量的認識,也是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

中國特色,就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國家組織專家團隊給予武漢技術援助,鍾南山明確人傳人,幾乎是力挽狂瀾的轉折點;各地醫療團隊、醫療專家,醫療和生活物資,也在國家組織調配下,匯聚武漢,漫天都是逆行線。

比如火神山和雷神山,從平整地基到管線架設,再到安裝空調和電視,還得符合防疫衛生標準,全過程開著長鏡頭向世界直播,建設難度非常大,卻十天搞定,唯一黑點,是直播間沒開打賞。

這速度嚇到一批外國朋友,他們感嘆,咋比我們裝有線電視快?其實中國人搭過手工長城,有基礎,有雄心,今天還有世界上最完備的工業體系,短時間搶工期也有能力。

還有各種方艙醫院,徵用了很多大型場館,在正常時期,總有人調侃這些大型場館是面子工程,沒料到還能有這用場。

體制存在的價值,在於有能力調配各類資源達成個人不能達成的目標,體制越有力,調配資源的效率就越高。中國體制優勢就是有能力辦大事,有底氣應付任何挑戰。

2、技術處理能力,已經今非昔比

國家每天通過各種資訊平臺及時公佈防疫最新進展,數字精確到個位數;可以時刻直播新聞發佈會,及時在各網絡平臺闢謠。

個人也能第一時間接收各類信息,可以查詢所乘交通工具有沒有發熱病例,可查確診者與自己的距離。

防疫能在短時間內形成自上至下的行動力,構造一張大網,將病患精準篩查隔離,並且能有效的調配物資,離不開國家信息技術的發達。每個社區,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微信群,防控布控,互相提醒,彼此分享信息,形成了有效的基層聯防聯控體系,為上面減輕了很大負擔。

雲數據下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節點,國家就是總的數據處理器,能在疫情遍佈各地的前提下,把防疫工作打成人民戰爭,很多決策離不開今天的技術與信息。

而中國領先於世界的生活便捷度,也讓個人的居家生活變得有條不紊,在移動通信與AI等領域,中國處於第一梯隊,才有能力讓大海撈針變成事實。

這次防疫規模和力度,換非典時期幾乎是難以完成的任務,防控新冠難度遠超非典。

3、有力的組織動員,激發了個人信念

各級組織核心作用體現出來了,用書面話說,就是發揮了戰鬥堡壘作用。除了中心區決戰,一聲號令,外圍各戰區馬上進入狀態,上到首都連番開會部署,下到村書記大喇叭勸告村民,每個層級每個地區每個系統都統一運作,連成網格,各負其責。

中國有14億人,人口素質參差不齊,個人處理信息能力有高有低,對防疫的專業認知水平也有限。

如果缺乏有力的組織協調,是很難控制局面的。沒有黨紀黨規就無法形成高效的組織動員力,沒有黨員的黨性和宗旨,也就少了很多熱血逆行。

不否認現在很多年輕人入黨,優先考慮自身發展,除此外沒深思過精神層面的價值,但到較真兒時刻,黨員兩個字可以在年輕人心中迴歸信仰,轉化為精神能量,這是身份認同感和崇高榮譽感的覺醒。

關鍵時刻,老百姓需要你像堵槍眼一樣堵疫情,這就是你的職責,不然入啥黨?

我對組織的理解,是國家和人民意志的集合。上到國家,下到村和社區,有組織的地方就有挺身而出力挽狂瀾的信念,有信念的地方就有奇蹟,奇蹟多了,也成就了今天的中國。

不管老百姓平時怎麼吐槽,怎麼寫段子,遇到大災大難了,什麼明星啊,偶像啊,只能湊個熱鬧,有能力保護老百姓的,還是組織。

防疫是一場匆匆上陣的裸考,來不及複習的重點知識考驗成色

二、疫情是一次對所有人內心的歷練:

盲點:

1、要謹防塔西佗效應帶來的傷害

李醫生去世,輿論掀起前所未有的風浪,我當時也很激動,但剋制住了自己,沒有寫什麼,一來我不是自媒體,不想蹭流量;二來我過了腦子一熱就光膀子較勁的年紀。

這種決堤的情緒發洩,不是偶發,李醫生只是堰塞湖堤被鑿穿的一個孔,大家對某類現象積累的諸多不滿才是根本。某些地方管理者,為了個人仕途,罔顧防控疾病的科學規律和整體大局,掩蓋事實,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卻突然碰到一件在他們能力掌控之外的事。

平時,有些人喊愛國口號出於跟風,有些幹部勤奮工作想的是出人頭地。而疫情讓大家認識到了天下興亡真的無法置身事外,如果在這種事上無法獲取正確信息,所有人都會倒黴,所以李醫生才觸動了從下到上的良知。

所謂塔西佗效應,就指因信息不透明而讓公信力受損,導致說者以後說什麼,聽者就不信什麼。

在未發現人傳人時,是未形成塔西佗效應的,老百姓選擇相信權威,可是事件真相暴露後有可能讓權威聲音落入塔西佗陷阱,所以上面才快速反應,果斷處理。

2、天下為公的良心,被個別自媒體當人血饅頭

這次疫情,各行各業損失很大,但有少數行業迎來風口,比如線上教育,因為好用被打0分的釘釘,比如自媒體,每天都有大量素材可蹭,各種情緒可挑逗。

客觀說,自媒體鋪天蓋地的渲染,提升了老百姓對病毒的恐懼,促進了防控局面的形成。

大部分自媒體還是講良心的,能夠為防疫做一份自己貢獻,哪怕傳播一點防疫知識,哪怕喊一些加油口號凝聚人心;但也有少部分自媒體,胡編亂造,沒有下限,陰謀論,反科學,誇大恐懼,渲染仇恨,他們眼裡沒有天下為公,不講尊重事實,只要能吸引眼球就行。

畢竟有眼球才有流量,有流量才有收入。

在李醫生事件中,為了迎合大眾情緒,不少自媒體被外來勢力利用,無意中帶偏節奏。不否認有些事就是咱自己沒做好,但在大災面前首要任務是抗災,我們都是壘長城的人而不是自拆院牆的人。

這次疫情,中小企業,諸多揹負房貸車貸的普通人,能思考到國泰民安定的意義,拆院牆不會讓誰的日子更好,控制住疫情,過消停日子才是正道。

3、刷存在感的造謠與從眾心理的傳謠

任何年代都少不了造謠與傳謠。

管理危機的塔西佗陷阱之前提過,我們雖然沒有落入這個陷阱,但信息很難對稱是真的。

權威消息很難快過謠言,因為權威信息要承擔責任,要經過程序審批才能發佈,過程十分嚴謹;而小道消息就是上嘴唇碰下嘴唇,善於抓人心理軟肋,哪怕一傳十十傳百後衍生出諸多經不住推敲的版本,仍比權威信息顯得接地氣。

造謠者多是生活中平庸的人,利用虛構信息來重新塑造自我,刷存在感,而傳謠則利用了大眾普遍焦慮下的從眾心理。

謠言在經濟落後地區,學歷偏低人群中具有市場,減少謠言的最有效途徑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這不是一天兩天改變的,短時間內只能闢謠。

謠言止於智者,起於智障,我建議看到一則貌似有道理又打動內心的信息,先別急著分享出去,提高個人分析研判信息的能力,信息環境才會清澈,一旦讓信息環境陷入塔西佗陷阱,真相只能越來越遠。

4、道德綁架與認知缺失仍然存在

除了造謠還有道德綁架,比如NBA球星科比去世後,緬懷科比一度被抨擊。

典型說法,在防疫期間緬懷和我們不相干的外國人就是不愛國的表現。緬懷科比是私人情懷,與公心不矛盾,這個人打球20年,陪伴很多男生少年和青春,沒必要道德綁架扣帽子。

道德綁架典型特徵,是以愛國為由,顯得自己比他人品德高出一個檔次,類似言論還有,為什麼某些明星捐那麼少的錢?為什麼不關注我們的科學家和醫護工作者?

實際上持有這些觀點的人並不比別人更愛國,我曾和一個鍵盤俠私聊,他並不知道南仁東是誰,也不知道去年中科院去世的科學家都有誰,但他卻要求你必須知道,否則你不配和他對話,看這一本假正經的邏輯,可笑不?

道德綁架帶著封建迂腐色彩,和造謠一樣,是一種刷個體存在感的下意識行為。

但道德綁架和真正的損人利己比起來,還真不算什麼。

國家有難處,好好配合國家,管住自己就是愛國,偏偏有人當規矩不存在,輕則出門故意不帶口罩,強闖檢測點兒,罵防疫人員;重則明知自己有病不配合調查,隱瞞行程,感染多人,給家庭和所在地區帶來很大負擔。

還有些商家,趁機哄抬物價,擾亂市場,發國難財。

自私自利,沒有大局意識,公德意識,缺乏個人與國家關係的認知,不懂國之福祉關係到個人命運。對這類人,一句話,不求你感恩,請你別添亂,哪怕為了你自己的命運。

還有個特殊群體,海峽對岸,這裡就不多費口舌了。

亮點:

1、危難時刻,仍有很多人具備擔當與犧牲的精神。

家鄉有個剛畢業不久的小護士,爭著報名去武漢,為此事和家裡人幾乎鬧翻,她是獨生女,家人不敢讓女兒冒風險。最後她去沒去成我沒打聽,但她表現出來的精神讓我讚歎,去與不去不重要了。

像她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只要有動員的地方,就有主動請命的醫護人員。

去武漢防疫,和支教奉獻不同,是有死亡幾率的,在這樣的前提下,逆行者仍然比煽風點火的人多,這是國家文明能夠綿延的答案,也是國家精神的燃燒。

總能在新聞上看到類似的事,明星捐款,企業義務趕工,出租車免費拉送,普通的市民,來到派出所或醫院前臺,扔下錢或物就跑;一些自身生活拮据的老人,甚至是拾荒者,非要捐獻有限的積蓄,他們的行為不靠誰強制,都是自發行為。

當然,我個人很不贊成那些老人或生活困難者拿出有限積蓄支援前方。我讚賞他們的愛國精神,但國家存在的意義是讓老百姓過好日子,表達感情應該量力而行,讓自己過好也是愛國。

2、對集體主義的重新解讀

中國集體主義的優勢,除了強制色彩讓組織工作變得有力,還離不開感情上的因素,換角度看,集體主義也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動力。

倘若下達一道命令後,領命者多數不情不願,遇到災難是沒法力挽狂瀾的,而在中國,命令背後還有一呼百應,還有自告奮勇,這就不能僅僅用體制優勢來解釋了。

相較於制度,立場,我更相信中國人的犧牲特質出於淳樸善良的天性,出於對國家苦難記憶的敬畏,出於對家國情懷的理解,最終都化成樸素的愛國情懷,所以遭遇重大危機時,挺身而出是下意識的。

這種集體主義,就是一種超越制度的家國情懷,是生存互助的本能,而不是喊口號和表演團體操。

中國這樣一個人口規模巨大,歷史負擔沉重,地域習俗千差萬別的國家,能夠經歷這麼多磨難後,仍舊成為一個完整的、強大的國家,一靠文化,二靠家國情懷,把這些因素定義為集體主義是狹隘的,不如定義為民族精神。

3、面對災難的韌性沒有被時代鈍化

武漢因疫情封城,在千萬人口城市啃骨頭的難度,在歷史上也是罕有的,換別的國家大概率失控了。

之前因為醫療資源緊缺,組織無序而面臨崩潰,但武漢憑著有限的醫護人員24小時咬牙,熬到了國家接手。街道社區的基層防疫人員也是極限操作,極力的穩控著局面。

直到方艙醫院裡的病患有心情跳舞,重新燃起樂觀情緒,這就是求生韌性。

98抗洪,衝在一線的戰士以70後為主,08汶川,80後也衝在抗震一線,今年抗疫一線的白衣天使很多都是90後年輕人。

這幾代人都成長在改革開放後的和平年代,見證了國家蒸蒸日上,但沒經歷過真正災難性的歷史事件,所以碰到的這幾次災情,對他們來說就是人生經歷的大事件。

中國歷史,多災多難,不管經歷什麼樣的考驗,中國人最後都能熬過來,換句話說,哪代中國人面對災難時,不是對個人抉擇的挑戰呢?可是每一代人都能經受住考驗,不存在垮掉的一代。

這種韌性是傳統,是經歷過太多苦難後積澱的民族習性,通過愛國教育,通過文化傳承,成為一種潛意識,一旦遭遇災難,這種潛意識就會被激發,變成強大的求生欲。面對災難的韌性和求生欲,在國歌歌詞裡體現的最直接。

防疫是一場匆匆上陣的裸考,來不及複習的重點知識考驗成色

結語:

作為普通人,我無法站在大角度上看問題,只能挑揀主要方面說說自己的理解。這次疫情,很多家庭破碎,很多企業瀕臨倒閉,無數人的人生規劃被打亂,可事實它就這樣發生了,沒法逃避。

這次防疫,在所有短期規劃和長期振興目標之外,始料未及,新冠病毒的狡猾頑強世之罕見,國家防疫力度也是歷史罕有。

說病毒是試金石也罷,照妖鏡也罷,都有道理,它的確是國家駛向復興征途中一座突然冒出的冰山。到底破冰而行,還是繞開?考驗的都是一艘鉅艦的整體動能。總在平穩水域行駛,不叫乘風破浪,無法檢測老化的零件和需要改善的功能。辯證看,破冰損失是短期的,收穫經驗教訓方能助力長途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