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明明趙國境內也有路可以進入秦國,為何六國卻傻傻地硬攻函谷關?

天眼觀世界


“通向羅馬的路不止一條!”那麼其實熟知戰國知識的讀者也知道,“進入秦國的路豈止一條”,但是公元前241年,楚、趙、齊、衛等六國合力攻秦之際,卻唯獨三番幾次將矛頭對準了函谷關,最終也是兵敗無果。函谷關是自古以來的雄關要塞,始建於西周時期,歷經千年屹立不倒,函谷關在歷史上共分為三座。題目中所述之函谷關也是距離秦關最近、進入秦國必經之之關隘。此處函谷關西臨高嶺、東挨深澗,南接秦嶺,北踞黃河之說法,另有“天建函谷鎮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的磅礴氣勢。李白曾在《蜀道難》之中,鮮用筆墨描述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閣關,但其實函谷關與“蜀漢古道劍閣關”不相上下,都可成為天塹。如此易守難攻的天塹函谷關,必然會打破六國合攻秦國的夢……

翻看史書便可知,戰國時期能夠進入秦國的路共有四條。①函谷關。此關素來有秦軍把守,秦軍依託此關隘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易守難攻的特點,在此駐守雄兵悍將,所以說六國是無論如何都從此關難以通過的,對於守關將士來說,如若丟失此關,那麼將直接宣告了實力尚不強大的秦國的滅亡。

②楚國之武關。想當年,劉邦與項羽曾比賽,看誰先一步進入秦國。而後因為項羽被秦國章邯大軍所牽制,故比劉邦來晚一步。當時的劉邦就是所經楚國之武關。這條道路相對於其他三條道路來講,可謂是康莊大道、皆為平原。但其一:武關距離秦國路途太過遙遠;其二:武關位於楚國境內,如果當時其餘五國選擇由武關進入秦國的話,那楚國勢必不會同意,畢竟戰國諸侯割據四方,說不好到時候這五國再反咬一口,滅秦不掉,反倒將楚國而滅。所以說,身為東道主的楚國是不會答應的。

③趙國之河東路線。趙國居於戰國之當時來說,實力還是首屈一指的,可以和當時的齊國相提並論。趙武靈王很同意行走這條路線,但是此路歷來荒僻,而且長期處於趙國管理不到的狀況之下,如若想要從此路經過的話,也面臨兩個問題。其一:羊腸小道,不足以六國大軍通過;其二:河東路線比起函谷關來,路途甚是遙遠,如果六國大軍經由此路的話,後勤給養和軍餉是否要多支出。

④《蜀道難》之巴蜀路線。這條路線便是要求六國大軍必須跨越“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秦嶺,跨越秦嶺得選擇,對於當時社會來說,那簡直比登天還難。如果要走此路,自身傷亡不說,就算成功翻越,秦軍也早已以逸待勞了。

六國聯合之攻打秦國,結果是失敗的,六國軍隊遲遲卡在函谷關而動彈不得,最終精疲力盡的六國大軍被秦軍擊退,此次縱橫兼併算是完美失敗。其實,六國並不是輸在了軍事實力上,而是敗在了六國之間的相互猜忌和防備之上,這個問題是最難避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