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普通人都知道是爛片,導演、編劇跟投資方都是“傻子”嗎?

三更青岑



普通人都知道爛片,那麼普通人是在什麼階段知道的呢?顯然是在最後一步,也就是影片公映的時候才知道的,那麼題主所問的『導演、編劇、資方』是什麼時候知道的呢?其實沒有比觀眾早多少,甚至有時候還要晚於觀眾,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那就要從製作一部電影的流程聊起。

首先說資方,資方在什麼階段介入一部電影,有這麼幾種情況。

1、就是電影還啥都沒有,有資方手上有錢或者看見電影市場有錢賺,也想撈一筆,所以就決定投資一部電影,把錢給了自己信得過的製作方,坐等收錢分賬。這種情況下,顯然無從知曉電影的質量,錢已經提前給了,最終是爛片的話,也只能認栽了。

2、電影創作中途介入。這時候可能有劇本,可能有演出陣容,可能有製作團隊的陣容,也可能是有了比較吸引人的創意,或者就是電影製作團隊創作過程中遇到了資金困難要拉『朋友』支援一把。這種情況下,一切還都是向好的方向發現,畢竟資方看見的PPT、創意、陣容等,都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或者憑藉對朋友的信任,於是進行了投資,至於最後電影變成了爛片,那也是沒辦法了,意料之外。

3、電影已經完成了,可以看見成片,需要追加投資。這時候,對於一部電影是不是爛片其實就可以進行判斷了,那為什麼爛片還有人投資呢?其一,這種情況下,看出是爛片還堅持投的,已經不多了,更多是像我之前提到的兩種情況。其二,對項目判斷失誤,資方對於電影不具備審美,說白了,就是還不如普通觀眾,這就沒辦法了,人傻錢多,這種資方確實就是題主說的『傻子』。其三,與觀眾的審美趣味不在一個頻道,我舉個例子,比如《地球最後的夜晚》,大量普通觀眾認為是爛片,但從業人員都會認為還可以。或者《暴雪將至》,看著還可以,但普通觀眾就是不買賬,虧得一塌糊塗,也是沒辦法。

4、投資電影有其他目的。比如洗錢?在這種情況下,資方几乎不管電影是什麼成色,能投就行。

然後,再說編劇。

一般來講,編劇是最早介入電影的。那編劇知不知道是爛片呢?還是分以下幾種情況。

1、寫的好,拍的爛。眾所周知,電影是導演的藝術。有時候,好劇本給爛導演拍,也拍成爛片。這種情況下,編劇不知道最後是爛片,因為確實寫的還可以,最後上映才發現拍爛了。(編劇很少參與拍攝和剪輯,所以幾乎和觀眾同時知道是爛片)

2、 寫的就爛。這種情況下,編劇知道是爛片,因為自己寫的就狗屁不通。但是為了賺錢,為了項目推進,還是要不斷的忽悠投資方或者製作方,如果編劇承認是爛片,那不就換人了麼?這時候看編劇的忽悠水平了,忽悠成功,那麼編劇費拿到手,後面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了,此時編劇可能是第一個知道是爛片的人。

3、 寫的一般,電影是不是爛片自己把握不了。這時候,電影的成色基本上就看導演水平或者製作團隊,甚至營銷各方面的運作情況了。這時候,編劇對於電影確實沒有把握能力,所以在編劇眼中,這種情況是『薛定諤爛片』,結果就是,還是等電影上映了,跟觀眾同時知道是不是爛片。

最後就是導演,一部電影的靈魂角色。

1、拍之前就知道是爛片。導演拿到劇本,看到團隊,預算等各方面,可以預先判斷,拍出來就是爛片。這時候,就出現上面『編劇2』的情況,為了拿錢,硬著頭皮拍了。當然,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但是不乏有大有人在。這時候,導演知道是爛片,為了自己的利益,還是要拍。還有就是雖然很負責任,但是沒辦法,自己知道是爛片,跟編劇聊,跟投資方聊,堅持改劇本,換團隊,換演員,但是各種壓力就來了,要麼是一個月之內必須開機,要麼就是演員必須用這個人已經定了,所以……只好就這麼拍了。

2、 拍著拍著發現是爛片。這時候面臨倆抉擇,不拍了,為了藝術賠償一切損失。繼續拍,有啥事,出了再說。是你,你會選擇哪個呢?

3、 拍完才發現是爛片。這種情況雖然不多,但也不是沒有,比如剪輯不給力,自己又控制不了,或者按照自己的思路拍,發現觀眾不買賬。導演沒有剪輯權這個事在國內不多見,但是好萊塢比比皆是,前一陣徐浩峰導演為了爭奪剪輯權放棄導演署名《刀背藏身》事件就是一個例子,當然《刀背藏身》我沒看過,是不是爛片不作評價。如果導演確實兢兢業業拍了,直到電影上映才被觀眾罵是爛片,那麼這還是屬於導演跟觀眾不在一個頻道上的情況,可能真是好片觀眾不買賬,也可能真是爛片,導演不自知。比如《大話西遊》當年上映時候也是被罵爛片,現在被捧上神壇,顯然就是導演比較超前。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及時電影從業者知道是爛片,也很難讓一部電影的製作停下來。還有就是,大家看到的爛片只是冰山一角,其實還是有相當一部分電影沒上映或者沒有製作完就被叫停了,只不過這種電影觀眾根本不可能見到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