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枕頭饃,宋朝曾經是餓時吃、困時睡的軍糧,成就抗金的勝利


阜陽枕頭饃,宋朝曾經是餓時吃、困時睡的軍糧,成就抗金的勝利

看到枕頭饃幾個字,你一定腦洞大開,枕頭饃啥玩意,像枕頭一樣的饃嗎?恭喜你,答對了。枕頭饃是阜陽特產, 一種讓你吃後還想著的食物。

民以食為天,中國凡叫得響的小吃,幾乎都有歷史典故,都與名人有瓜葛。牽強附會也好,捕風捉影也罷,憑空杜撰,拿來主義等等,似乎沒有典故名人,小吃便失去了光環,便味同嚼蠟了。可阜陽的枕頭饃絕不會有以上類似情形,絕對有真實的歷史出處。

先簡單介紹下枕頭饃基本情況。

枕頭饃在阜陽稱大饃或大卷子饃。每個長約1-1.5市尺,寬約0.5--0.8市尺 ,厚約0.3---0.5市尺,重約2--6斤。堪稱饃中之王。其做工甚細,先選用精細小麥面揉和百遍,然後用鐵鍋以文火蒸制而成。饃焦金黃,厚達半寸,饃瓣潔白,層層相包。吃在口中,香酥柔潤,雖幹不燥,耐嚼而又鬆軟。存數日之久,不黴不硬。

阜陽古時又稱順昌,南宋初年,金兵冒犯。守城將領劉琦率八字軍兩萬多人抵抗。城中有糧,但加工麵粉石磨有限,麵粉供應不及。部隊只得將小麥煮熟吃,引起疾病流行。劉琦心急如焚,束手無策。一日劉琦夜巡,發現一士兵臉朝下啃枕頭,大為驚詫。俯身問:“吃的何物?”士兵翻身坐起,把一形如枕頭的東西給劉琦:“這是我爹送的寶物,可吃可睡”。劉琦一看,是一大饃,掰一塊嚐嚐,味道好極了。士兵一見說“將軍如不嫌棄,明日讓俺爹送兩個來。劉琦大笑,多多益善。士兵叫劉柱,當兵離家時,其爹怕其捱餓蒸了枕頭饃,讓兒子捲進包裡。劉琦大喜,當即派人到城外各村,連夜蒸饃。鄉親相應,蒸饃送到劉琦軍中。劉琦下令,每日一人一饃,餓時吃,困時睡。士兵士氣大振。劉琦率兩萬人擊退金兀朮十萬人。順昌大捷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枕頭饃成就劉琦抗金的勝利,成就阜陽的輝煌,也註冊了自己光榮的”身世"。枕頭饃從此成了阜陽人獨特的手藝,一直流傳至今。

阜陽枕頭饃,宋朝曾經是餓時吃、困時睡的軍糧,成就抗金的勝利

阜陽曆史悠久,自古就是“襟帶長淮,控扼陳蔡,北接齊魯,南引吳楚”交通要道。阜陽地處黃淮平原南端,安徽西北部,在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交界處,地理位置較特殊。阜陽北方稱之為南方,南方稱之為北方;對人的叫法更是讓人啼笑皆非,北方人稱阜陽人蠻子,南方人稱阜陽人侉子。阜陽屬暖溫帶南部邊緣,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集南北方氣候之長,水資源優於北方,光資源優於南方,同是兼南北方之短 ,有些年份少雨乾旱,有些年份多雨成澇。俗話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千里沃野淮北平原屬沖積平原,平坦舒展,一望無際,一覽無餘,阜陽人就像莊稼地裡的紅高粱那般樸實、心胸就像平原寬闊坦蕩,性格豪放粗狂並不粗魯,感情細膩細微並不膩歪 ,遇事拿得起放得下,有擔當有責任。

阜陽枕頭饃,宋朝曾經是餓時吃、困時睡的軍糧,成就抗金的勝利

枕頭饃的柔韌和大氣,似乎就是阜陽人的真實寫照。枕頭饃做法不復雜但也不簡單。將小麥麵粉放在案板上,加水,快速將面揉成一團;使用特質鐵棍軋面,將麵糰壓扁後撒上乾麵粉,不斷重複;等到面坯柔軟且有韌勁即可;將麵糰做成饃坯,再不斷搓來揉去。饃坯越來越柔軟有彈性。將做好饃坯放進蒸籠蒸半小時即可。枕頭饃主要營養素是碳水化合物,是人們補充能量的基礎食物。能保護腸道,胃酸過多、肚脹、消化不良人吃後,會感到舒服並減輕症狀。食用方法,切成薄片或塗醬豆、辣椒醬等中式吃法,塗果醬等西式吃法。你要是夾阜陽黃牛肉吃,絕對是天下美味。加熱簡單,微波爐轉幾分鐘,或鍋裡餾一下即可。

阜陽人對枕頭饃,情有獨鍾;外地人吃後讚不絕口。在阜陽上學的人忘不了枕頭饃,因其留下青春烙印美好回憶;遠在外地的遊子,枕頭饃有著濃濃鄉情、鄉思。枕頭饃現已通過互聯網、線下走出阜陽,漸漸為更多人接受、喜歡。

阜陽枕頭饃,願疫情過後,重新走進千家萬戶。

作者簡介:葉輝,男,安徽建行阜陽分行供職,中國金融協會會員。報紙、雜誌發表文章近百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