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親征伐吳的目的是什麼?他在荊襄九郡還有影響力嗎?

大馬哈魚12


劉備伐吳是抱著一絲僥倖心理在意氣用事,有些操之過急了。

發動戰爭首先要佔據道德制高點,有個名正言順的理由激勵將士們的鬥志,其次要選擇恰當的時機,等待魏國和吳國爭鬥,然後再去征討吳國。就像呂蒙取荊州,是選在關羽全力攻打魏國的時候,一擊得手,讓關羽毫無還手之力。

正是劉備在荊襄九郡已經失去公信力了,所以關羽才輸的那麼慘,劉備曾經處處以仁義皇叔的美名遊走天下,卻接二連三使用陰謀詭計坑害劉表、孫權、劉璋,失去了民心。正因為這樣,東吳一出兵,荊襄九郡守軍不是投降,就是逃跑,呂蒙陸遜沒有用多少時間就穩定了局面。

關羽大意丟失荊州,對蜀國是一個致命打擊,劉備伐吳是又一次重大失誤,這兩次錯誤導致了蜀國後期無力迴天,在小規模消耗戰中等待被滅亡的命運。

關羽死後不久,劉備見曹丕稱帝,自己也稱帝,也是一種盡失人心的做法,曹丕篡漢稱帝,你可以指責曹丕謀逆,以此討伐他。但是劉備自己口口聲聲要保衛大漢,大漢天子在魏國還活著呢,你就急不可耐的登基稱帝了,這不是讓天下人看清了你的廬山真面目了嗎?這難道就是仁義忠君嗎

後人對劉備的評價是知人善任,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劉備與諸葛亮留下關羽守荊州就是一個失誤,關羽攻城略地是不可多得的猛將,但是他性格高傲自大,輕視眾人,荊州北有曹魏,東有孫吳,是個腹背受敵的地方。

如果要貫徹隆中對的長期策略,必須派一個柔和懂得變通的人守備,當時如果諸葛亮留守荊州,關羽入川增援劉備,荊州即便是有損失,也絕不會敗的那麼慘重。諸葛亮會審時度勢,撫卹荊襄人士,通好東吳,並且謹慎做好防守。因為他深知荊州的處境,和聯結孫權的重要性。

荊州徹底淪陷,關羽身首異處,劉備隨之方寸大亂,不顧文武百官勸阻,堅持親自征討孫權,為關羽復仇,這次出兵實際上屬於出師無名,如果說是因為兄弟情意,為關將軍報仇,那是你劉備的私人關係,與其他將士沒有直接關係,身為一國之君,怎麼能因私廢公,置眾人安危於不顧,置國家前途於不顧。

所以,還沒有等到出征,就又出了一個大問題,張飛被手下謀害,割了首級投奔東吳,這更讓劉備情緒失控,寢食不安,匆匆忙忙拿出蜀國不多的家底,與東吳一爭高下。吳國陸遜,依據自身優勢在夷陵佈置好防守,堅守陣地,空耗了蜀國大半年,然後突然全軍出擊徹底擊潰了劉備,從此蜀國定在了三國局中最弱小的位置上。


非想


劉備伐吳的目的是要奪了東吳孫氏的江山。

孫劉兩家合則共贏,分則必敗。這是大多數人的觀點,可是我卻不這樣認為,我估計劉備也不這樣認為。咱們來分析一下:

劉備要幹什麼?劉備要效仿高祖,統一天下、再造乾坤、中興大漢啊,這樣的劉備怎麼可能滿足三足鼎立呢?何況劉備在漢中戰敗曹操之後,達到了人生巔峰,這時候去收拾弱小的東吳再合適不過了。可是畢竟劉備是要仁義得天下的,人家孫權妹子都嫁給你個大叔了,還借你荊州,你牛逼了,轉眼就忘恩負義嗎?所以師出無名啊,他也很難受。

漢中大捷,讓關二爺坐不住了,他的荊州兵一直在休整,正磨刀霍霍呢?劉備呢,也樂意讓關羽出擊,劉備的算盤是東吳要是敢動,正好收拾東吳;東吳不動,攻下樊城,回頭再收拾東吳。可是他沒料到東吳太陰了,“呂子蒙白衣過江”奪了荊州,捅了關羽背後一刀,關羽兵敗,荊州全失,失了荊州的關羽是不能救的,救了也沒啥意義,還不如讓他去死,他要用關羽的死激起士兵的仇恨,師出有名、哀兵必勝。

果然,關羽死後兩年,劉備稱帝,決定親征,這次師出有名、全軍同仇敵愾、劉備親征的目的,就是要吞併東吳,然後與曹魏一決雌雄,這時曹魏還沒從漢中大敗、荊州殘勝緩過來,不會輕舉妄動,何況有黃權防禦曹魏,劉備是很放心的。只要劉備能一鼓作氣拿下東吳,則大事可期啊,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最終劉備兵敗,憤恨而死。

那劉備為啥不聽諸葛亮的話,不等等再打呢?我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年齡,劉備稱帝時都60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啊,人生還有幾個十年啊,滿腔報復,宏圖偉業,難道要帶到地下嗎?換做是你,你甘心嗎?

劉備是我非常佩服的帝王,一個織蓆販履之輩、寄人籬下、顛沛流離、開創一番基業,世上能有幾人呢。




wsbg的小新


劉備剛剛從曹操手中拿下漢中,關羽卻突然失去了荊州,讓劉備有點措手不及,在劉備登基稱帝后不久,就大舉興兵伐吳。那麼從劉備禦駕親征我們能夠看出什麼問題,換句話說,是什麼原因導致劉備一定要親自出馬,而不是派遣大將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第一:劉備與關羽關係十分密切。

關羽,從劉備起兵開始,就一直追隨劉備,在多年的征戰生涯中,關羽始終是劉備最重要也最得力的干將,始終發揮著獨當一面的重大作用。劉備入川,讓關羽鎮守大後方,一方面是關羽乃名將之外,另外一方面關羽在劉備的心目中的重要性。所以,劉備興兵伐吳,根據《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解釋是,“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很顯然,陳壽將關羽被殺,成為劉備親征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二:荊州對蜀漢的重要性。

荊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劉備能夠三分天下,也是從佔據荊州開始,雖然荊襄九郡,劉備只佔其三,但是也對蜀漢全局有著極大的優勢。劉備在囊括荊南四郡的同時,也獲得了一大批對日後事業極為重要的人才,象“鳳雛”龐統、馬良、馬謖、黃忠、魏延等一大批謀臣戰將,完全可以說荊州是蜀漢的一個戰略資源區。加上諸葛亮“隆中對”的基本思想是第一步跨有荊、益,建立兩路北伐的基地;第二步北伐,以荊州之軍向宛、洛,益州之眾出秦川。而孫權襲取荊州,使得隆中對所規劃的北伐條件徹底喪失,蜀漢被困於四塞之地的益州,這一點是劉備所絕對無法接受的。尤其是劉備已經年過花甲之年,冒著幾乎被東吳活捉風險,親自出徵,而且在包括諸葛亮、趙雲等都是反對劉備伐吳的情況下,可見其奪還荊州之心是多麼迫切。

第三:劉備自恃其能力,擁有必勝的信心。

劉備一生征戰無數,除了分兵關羽,基本上都是自己親自統兵作戰,無論是入川之戰,還是漢中之戰,劉備都是自己出徵,戰無不勝,尤其是在擊敗曹操拿下漢中,讓劉備自信心越發強大。故而在劉備東征孫吳的時候,仍舊自信滿滿的御駕親征。加上東吳方面派出陸遜這樣的不知名的大將,讓劉備自認為有必勝的把握。只可惜,劉備再次親征的時候,身邊的猛將不再是老一輩的名將,馬超和黃忠,都相繼離世,謀臣法正也走了,連張飛在出發前,都被部將暗殺,故而劉備這次親征帶的都是一些新人,從而導致在征戰之戰出現劣勢,為失敗埋下了隱患。


微風山古


劉備在建立西蜀政權的時候,是關羽在襄樊大戰中失敗的第二年,距離他這位義弟離世已經有一年辦了,在這一年半中,劉皇叔的白髮可是一天比一天的多,身邊的人都在勸他不要伐吳,連最瞭解他的諸葛亮和趙雲都各種進諫,但是劉皇叔還是鐵了心要伐吳,為了結義兄弟關羽報仇,那麼劉備是真的只想為二弟報仇嗎?

雖然最後的時候,劉備輸掉了這場斷送他終身理想的戰爭,但是我們是從現在的上帝視角來看的。我們設身處地的為劉皇叔想想,他出兵伐吳的原因!

劉備作為前半生都是戎馬生涯的大統領,也是黑暗森林法則下在東漢末年亂世中活下來的最後的遊戲者了,作為一個帝王,所看到的視界和諸葛亮趙雲這樣的臣子還是不相同的,作為一個領導者,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帶領的團隊的定位,蜀漢在劉備的帶領下,已經變成了一個強勢的軍事帝國,在前期打荊州三郡,後來得到黃忠魏延之後轉戰西川,留上將關羽做了荊州軍事集團的總司令,自己則帶領大部隊於曹操在漢中大決戰,在漢中打敗了這個折磨他半輩子的老對手,可以說是風光無限,完全對賬了隆中對上的話,漢室復興指日可待。

荊州這邊,關羽大破魏國,威震華夏,孫權看不下去了,一定要打敗關羽,所以盡了全國的力量,派出呂蒙來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導致關二當家敗走了麥城,可以說荊州的失利,讓劉備集團全部都窩在西川這種地方,隆中對就不存在了,劉備的夢想就破碎了,失去了荊州,劉備集團可以說是一場重創,對於一代梟雄來說,這口氣是萬萬咽不下的。

蜀漢可以說是一臺戰爭機器,不管前朝還是後世,以戰爭為主的國家差不多都是靠著不斷戰勝敵人來維持政權的穩定,在荊州失陷後,劉備集團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場大敗,大量的荊州勢力人員來到益州,與原來的益州官僚勢力相互之間會爆發矛盾,只有一致對外的戰爭,才能讓國內的兩股勢力平衡。劉備這個時候肯定渴望一場勝利,還是大勝,也為自己稱帝之後打下一個威望!

曹魏和東吳,這個時候就必須選擇一個進行征討,曹魏在曹操的經營下早就兵強馬壯,而且作為南方勢力,北伐難度也是很高,關中這個地方,後期諸葛亮幾十年都沒有拿下,可以說只有東吳好下手了,蜀國在東吳的西邊,可以順流而下對東吳開刀,其次劉備在荊州經營多年,當地群眾基礎良好,再者呂蒙死後,東吳並沒有抗大旗的人才,孫權孫十萬這種人在劉備這樣的老領導面前簡直沒有戰鬥力,所以,要不是陸遜的橫空出世,從劉備的視角來說,東吳確實沒有一個能打的。

蜀漢政權對世家之間不是很友好,所以當家的很多人都是草莽出生,劉備也是靠著個人的魅力吸引他們投靠自己,作為最早跟隨自己的二弟關羽被偷襲,三弟張飛被叛徒割了腦袋,作為領導者,不想個理由來為兩位兄弟報仇,恐怕難以對蜀漢集團的所有屬下交代,團隊很有可能就會散,所以劉備是鐵了心要打東吳!

當劉備真正出徵後,也就是收回荊州,只有這樣,當年的隆中對才有可能繼續,自己或者自己的傻兒子才有可能復興漢室,劉備的這一舉動,是完全符合帝王之家的思維的,對於趙雲等人,終究還是當將領的,劉皇叔的智慧和領導才華,在伐吳的時候達到了頂峰,可惜最後過於自大,輸在了一個自己最看不起的黃毛書生手上。

對於這麼多理由,我還是更喜歡他為兄弟報仇這一條,因為這是很多人的正常想法,也正是這種人之常情,讓劉備這位孤高的領導者擁有了英雄氣概,義氣十足,這也就是三國演義最有意思的點了


葡運算元


替關羽報仇不過是一個藉口,奪回地盤擴充實力才是劉備的目的!

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正史,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都有一個同樣的口號—"為關羽報仇"!而這個口號聽起來似乎又有些莫名其妙,古往今來那麼多戰爭,有幾個是因為為某人報仇而引起的?一個人的能量有這麼大?答案當然沒這麼簡單,只不過除了這個口號之外,劉備實在是拿不出別的藉口。


兩年前孫權偷襲劉備佔領的荊州三郡不假,可這地盤也不是你劉備祖傳的吧?當初你劉備能佔據,我孫權為何就不能佔據?更別說你劉備一直聲稱復興漢室,自己甚至自立為漢朝的皇帝,而我孫權沒向曹魏稱臣之前一直是大漢的臣子,你出兵打我又有何道理?可以說孫權搶奪地盤不假,但重奪地盤的目的卻不能公開說出來!

所以劉備才打出了為兄弟報仇的口號,儘管實際目的不是如此,但總不至於讓人挑出毛病,地盤的歸屬權也許是筆糊塗賬,但關羽和荊州兵團是我的人,這你殺不得吧?面對這樣的口號,即便是前來勸說的諸葛瑾也無力駁斥,只能說出這樣一句話:

"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


顯然諸葛瑾也無法在關羽被殺的話題上勸說劉備,最後也只能根據曹丕篡位顛覆漢室江山來勸說其應該調轉槍口指向曹魏,然而在這筆賬上劉備算的也同樣清楚,荊州奪不下來,我連一個廣闊的戰爭發起點都沒有,又拿什麼跟曹魏開戰?從地勢不利的漢中出發?早在漢中之戰時劉備可就嚐到過什麼叫“蜀道難”!

更別說失去荊州也讓劉備帶進入川的荊州派失去了政治資源,重新在荊州佔據地盤和人口才是恢復荊州派勢力的最好方式,因此劉備此戰也帶來了龐大的荊州兵團第二梯隊,也是既關羽失去荊州後,劉備剩餘的荊州力量。


陣亡的前鋒都督張南馮習,荊州人

負責殿後而陣亡的傅肜、馬良,荊州人

黃權投降時,“權及領南郡太守史合等三百一十八人”,除黃權外,剩餘300餘大小官員絕大部分可能都出自荊州。

劉備此戰的目的也是為了恢復荊州派的元氣,以便壓制蜀漢益州派的勢力,然而卻落了一個幾乎全滅的結局。

而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開戰後原本屬於自己子民的荊州士族,有起來響應劉備的反擊嗎?較為遺憾,除了還處於半原始狀態的武陵郡的五溪蠻夷,荊州的中原士族沒人站到劉備這裡,至少在史料中找不到任何記載,親近劉備的地方士族,也許在兩年前的荊州三郡縣偷襲中和零陵郡習氏兄弟回合七縣反擊時(習珍又舉七縣之眾反吳,自號邵陵太守,屯校夷界以事蜀漢)全軍覆滅。只剩下了對劉備不滿或被策反而選擇靠向孫權的勢力。以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說,如果習珍的造反能推遲到一年後的夷陵之戰,整個戰爭的效果也許會好很多。


遼寧資深球迷


演義

劉備東征孫吳是關羽而起,劉備取西川,定漢中,關羽北伐襄樊,席捲大半個中國的大好形勢下,嚇得曹操議遷都避風,這是曹操幕下的司馬懿官小言輕,從202年投曹操到219年,十多年來從未向曹操進過一言,這次他向曹操發聲說:丞相何必擔心,何須遷都,當今劉備紅極必衰,他的失勢已經不遠了。丞相聽我一言:你遺使東吳告訴孫權,派兵討伐荊州,孫劉在荊州問題上有宿冤,並告訴孫權,我們幫你南夾攻討回荊州,這樣既可解我們之急,還討好了孫權。曹操聽了口稱仲達妙計(曹操從來自豪,不肯表楊別人,這次說仲達妙計也是第一次。)

。曹操按計施行,孫權得信曹魏願助我收復荊州,就派呂蒙,陸遜夜襲荊州,關羽在樊城與曹仁急戰,經報稱荊州緊急,從樊城退兵救荊州,己經來不極了,荊州以潘浚為首將士不用命降降,關羽大意失荊州,被孫曹南北挾擊,敗走麥城,麥城難守連夜出逃,中了吳軍埋伏,關羽此已乘十幾名隨從,父子殉職,全軍覆歿。

。張飛聽傳報,二哥辭世,為了兄弟之情,準備起兵報仇,張飛本性如烈火,下達了不合實際的死命令,要求兩付將在三天之內打造三千白衣白甲方旗,如完不成提頭來見,兩付將商量,這是死命令,必死無疑,決定由我們死,還不如讓他先死,當夜兩付將乘張飛熟睡之時將張飛刺殺割了腦袋投吳去了。

。劉備得信失了荊州,失了二弟,性急如焚,決定發七十五萬兵馬東征報仇,當時諸葛亮說主公不可,當下炎夏不宜出兵,等秋後也不晚,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同時大將趙雲也勸主公,炎夏不宜發兵,劉備不聽,帶著黃忠等一批偏牙將東征,謬化當先鋒,聲勢浩大,震驚東吳,吳侯遣使漢營,願將荊州發還,並將殺張飛的的兩賊和張飛的頭臚交還,罷兵求和,劉備不從,並殺了來使,表明不滅吳決不退兵。

孫權沒法,只所謂狗急跳牆,只有商量抗敵,任陸遜為大都督,劉備集擊夷陵,因天氣炎熱必須速戰速決,陸遜見天氣連日不利於劉備堅守不出,等待時機。劉備連日烈陽,軍營如鍋底,劉備營中連日中暑死亡兵士很多,吳兵又不出,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好萬不得意移營樹陰下避暑,陸孫得息劉備移營樹陰下,對眾將說今夜半夜出擊,軍隊各執稻草一束,準備火攻,三更時分,劉營見吳軍來襲,馬上出擊已來不及了,大火四起,只有保了劑備逃走,火燒連營八百里,逃到白帝城,見諸葛派來三千救兵(因探子報給諸葛,劉備紮營不妥必有此敗,所以發救兵),陸遜見蜀漢有後援也就收兵回吳。

。劉備敗入白帝城也就病倒了。劉備此行就是不聽諸葛,趙雲之苦揀而敝氣,諸葛,趙雲都不用才有次敗。


老龔166916589


打劉備伐吳勢在必行,奪回荊州是現實意義收復了無論是打誰都會遊刃有餘!為關羽報仇是最好的藉口!確實也是東吳做得不對,奪地還殺人!親如兄弟的人,出生入死!這樣做對朋友是個交代,對下面人也是激勵!古人重義嘛!再者無論是誰都不會想到劉備會速敗!劉備也不會真想滅吳!實力不允許,北面還有曹丕呢,自己敢深入江南嗎?不是夷陵意外失敗,劉備很可能見好就收!名有了,替兄弟報仇,無奈敵軍能守,總不能強攻損失那麼大!陸遜是在猇亭憑險堅守,不死守,後面就是一馬平川了!


幸福最重要753


劉備伐吳,興無名之兵,不過是為二弟報仇而已,可惜他沒資格伐吳,荊州本來就是東吳的,你賴著不還,這沒道理嘛!關羽之死完全是他自己招的禍,死了活該/劉備伐吳,荊州人也不會響應他的


Gjfwxws123


因為劉備是想把荊州和河南以及河北奪回來,如果並且並且孫權的手下呂蒙殺死了關羽,和張飛的兩個手下殺掉了張飛,並把張飛的頭顱帶回了東吳,投降於東吳


愛玩遊戲的死神


美其名曰為兄弟報仇,實則想滅東吳,他的思想是先滅弱的,再滅強的。

關於影響力肯定是有的,畢竟他佔據荊州那麼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