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古诗的意象都这么有含义,作者们当时真的是能想到这么多嘛?

赵杰


你好,我是成都秋水长天。

每次古诗的意象都这么有含义,作者们当时真的是能想到这么多吗?

个人认为,文学艺术作平的欣赏本身就是一次再创作。个人的阅历、领悟与欣赏的交角度等因素综合下,就会每个人自己的理解。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和受到的教育不同,对一件事物的理解也不相同,这就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也许那些经典的作品在作者创作时也许本身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么多,但他们创作出来的意象却切近了人类普遍内心的深层,也就触动每个不同个体内心深处的某些点,由此生发了不同的理解与领悟。

希望能对你有所裨益。


成都秋水长天


每次古诗的意象都这么有含义?作者当时真得能想这么多吗?

答:直击问题,当然古诗意象都有一定的含义,真得想象很丰富,表面都平淡无奇,内容都寓意深刻,让人久久不能忘记,启发人积极进取,下面就举两个例说明:

1,墨梅 元 王冕

五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2、现介绍一下作者:王冕(1287—1359)画家,年少时曾放过牛,屡次没考上“进士”。

这首诗意思是:我家洗砚池门口有一颗梅花树,朵朵梅花都开是淡淡的墨色,自己画上去颜色。不鲜艳,只要留清香满乾坤。你看是想象的吧,是很丰富。寓意我追求美好事物,不用别人来夸,我就是我,我要像墨梅那样,开出淡淡清香,我比不了鲜艳红色,橘色,的梅花,我只留清香满乾坤。,看图墨梅和红梅,橘色比较。

2、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这首诗意思;半亩方形池塘水像打开的镜子一样明亮,天空的光彩和云的影子,一同在镜子里来回晃动,要问方塘的水怎么这么清澈,为有源头送来活水,才能清澈无比。意象,也就是想象很丰富,借景喻理,借池水清澈照映万物,比喻读书,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一个人学习也要像池水有源头,才能有所长进,。“源头活水”成语比喻新鲜事物发展要有源泉和动力。

最后请您观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您的活水来了没有啊?











兰花幸子


你好,我是榛名,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每次古诗的意象都这么有含义,作者们当时真的是能想到这么多吗?我的看法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和受到的教育不同,对一件事物的理解也不相同,这就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来举个例子。韩寒文采飞扬,取得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一次语文测验时,老师用韩寒写的做题目,让学生答题。韩寒心中暗喜,这次可以拿个高分了,等成绩出来顿时傻了眼。这道阅读理解题,出了八个问题,他只做对了三个,很过分的是其中一题让写出划线部分作者想表达的含义,他居然做错了。这件事情后,他多次说过: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语文总喜欢把别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比强行加上别人的看法。

如果说你对韩寒受教育水平低来怀疑的话。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例子。报社记着周南大学毕业,在2008年发表过一篇文章,在2009年被选为福建省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周南先生自己做了一遍试题,只得了一分,而这道题总分十五分。和韩寒一样,有道题让选择哪个答案说出了作者最真实的意图,他做错了。

教育水平是高中还是大学毕业,都没有改变这个理论,我们对作者思想理解偏差,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的解读,都是自娱自乐罢了。





榛名


不管是古诗词还是课文,还有名著,过度解读是通病

就像写论文,实在没得写了,把杜甫的“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恰恰”也拿来长篇大论!

当然老师教导我们写论文不要大而化之,从大处着笔,这样会导致写得不深刻 而片面肤浅。应该从小处着笔深挖,深挖该怎么选择,这是一个问题。选材很重要,有的人“小题大做”就写的很有益有用,可读性强。这需要功底。

还听闻一件事,一些红楼梦学者开国际学术研讨会研究“晴雯玩骰子”。

当然文章的作者有作者的意思,一首诗必定包含一定意象,意象是诗眼也是诗的灵魂。读者可以有读者的理解,过度的理解应该收敛一些吧。

首先从教科书开始,从应试教育考试开始。允许说真话说实话,可以说长篇,不要说假话套话废话。


文乎


我们小学的时候,几乎每篇课文都要总结一篇中心思想。鲁迅先生的“两棵枣树”,也被总结为什么作者孤独寂寥的心情啦处在旧时代无力抗争啦如何如何。现在想起来,不仅可笑,简直可悲。

古人受到的基础教育就是那样,许多用词典故,用现在的话说,也是“套路”。明清的文学批评家为此没少讽刺这事儿。我们现在看来意象深远境界高深,在当时或许只是一部分基本素养的体现,因为大家大都这么写。当然,优秀的诗词作者功力深厚,观察力敏锐,的确能发现一些寻常诗词写手发现不了的东西。但你若说当时的作家个个都能想的像现在的注释、解读说的那么多,打死我也不信的。

有篇课文说欧阳海的,在火车开过来之前他推开了在铁轨上的惊马,拯救了奔驰而来的列车。电光火石之间,作者却精细的描摹了欧阳海一大段心理活动,也真是醉醉的,把真英雄写假了。这就是典型的过度解读了。


史鉴人生


确实有的古诗词是作者那时的心态情感流露,但是,也有好多信手捏来之作,我们我们不做历史研究,大可不必追求他们怎么想的,只要你能感悟到那份美或者凄美,甚至那份情操,能与你共鸣而喜欢足够。任何事物,要么来装扮自己,要么来梳理自己,要么充实自己,要么极乐之乐,要么,痛之切痛。


我是一典


有时候也许没有读者想的多,但也可能想的更多,谁知道呢?


设置未来YH


我创作诗歌的亲身感受。以及我对古诗的理解。希望能够帮。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fb31bb6cd2bd4b81b78c1823681644fb\

八零后大圈主


有的确实是作者想到了这么多,甚至更多。有的是作者没想到那么多,是我们过度解读了。


6217734701364523


不见得,一些是评论家的拓展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