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一生最成功的政治運作:沒有之一

導讀: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敗於東吳陸遜,退守白帝城。從荊州丟失、關羽陣亡、張飛遇刺、到夷陵報仇未成,接二連三的打擊使得劉備一病不起。劉備自知自己時日無多,於是,急召蜀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在病榻之前,劉備對蜀漢的未來進行了安排,這就是著名的白帝託孤。

在過去的5年間,蜀漢接連經歷三場大戰,漢中之戰,雖獲得了漢中的佔領權,但兩年的持續消耗,也耗空了蜀國的家底。襄樊之戰,痛失荊州,使得剛剛有所喘息的局勢又陷入了昏暗。夷陵之戰,大仇未報,蜀中精銳盡失。

如果把漢中之戰前的蜀漢比作一位長跑運動員的話,這三場戰役,就相當於在經過一場馬拉松後,還沒來得及休息,就痛失了一條腿,並獨腿參加了一場中長跑。此時的蜀漢,已經精力憔悴,虛弱到了極點。

深知自己時日無多的劉備,看著自己打下的江山被自己硬生生的拖入火坑,他必須要做點什麼,來彌補自己的過錯

劉備一生最成功的政治運作:沒有之一

電視劇《三國演義》白帝託孤

蜀漢此時面對的狀況:內憂外患並存,一步走錯,萬劫不復。

外患:

一、魏國會不會趁虛而入,奪回漢中的佔有權,甚至直搗蜀漢大本營。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位。蜀吳在夷陵大戰的時候,魏國並沒有趁機出兵,對任一方進行攻勢,說明當時魏國內部一定有自己正在解決的問題。但夷陵大戰勝負已分,蜀漢大敗,敗得體無完膚,就連自己這個一國之君都要奔赴黃泉了,魏國沒有理由放過這個機會,趁蜀中大亂,政權交替的時候對蜀漢進行軍事行動。即可奪取漢中歸屬權,又可將魏國內部的矛盾轉向外部,一舉兩得。

劉備一生最成功的政治運作:沒有之一

電視劇《軍事聯盟》曹丕

二、東吳會不會與魏國聯手趁勢而入,擴大自己的戰爭勝果。

自己為什麼發動夷陵之戰,東吳是清楚的,除了爭奪荊州這塊戰略要地外,還有一點,為關羽報仇。在自己身死後,東吳會不會進行反撲,擴大自己的戰爭勝果。

另外,襄樊之戰的時候,東吳曾與魏國聯手,對荊州進行打擊。現在蜀國的實力遠不如襄樊之戰時的實力,吳魏會不會再次聯手進攻。

劉備一生最成功的政治運作:沒有之一

影視劇中孫權的形象

關於外患的應對之策:託孤諸葛亮。

與歷來皇帝託孤不同,劉備並沒有託孤於一位實力派將軍,而是選擇了諸葛亮這位丞相,劉備是有考量的。

五虎上將已經去世了四位,只剩趙雲。趙雲無論從資歷還是從實力,都可以作為軍方代表進行託孤,且長坂坡趙雲曾救了劉禪一命,和劉禪之間也是有感情的。但在此關鍵時刻,這位軍中重臣必須要坐鎮前線,穩定軍心,一旦魏吳發動軍事進攻,可最大概率的力保前線不失。也就是說,趙雲只能坐鎮前線要比坐鎮成都的作用大得多,如若託孤趙雲,朝內的事務反而會牽扯他過多的精力,得不償失。此外,除趙雲外,雖然尚有馬岱、魏延、廖化等實力不俗的將領,但他們的資歷都夠不上託孤的地位。

劉備一生最成功的政治運作:沒有之一

肱股之臣僅剩其二

而諸葛亮不同,諸葛亮雖然是半路出家,但其在軍方的威信不比這些征戰沙場的將軍們要低,再加上趙雲對劉禪的感情,對自己的忠心,有趙雲在軍方的助力,諸葛亮完全可以在自己死後對軍隊實行絕對把控

其次,有諸葛亮在,可以緩解魏國、東吳帶來的壓力。諸葛亮曾經作為使者,在赤壁之戰的時候促成了孫劉聯盟,是“和平使者”的代言人,託孤諸葛亮,就是在向東吳釋放和平信號。另外,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作為綏南將軍駐守公安,與巴蜀接壤,有著這層親屬關係,東吳也多少會顧忌一下諸葛瑾的感受。只要能再次拉攏東吳這個盟友,達成三足鼎立的平衡局面,給與魏國兩面壓力,魏國有所忌憚,就不敢對漢中用兵。這樣,蜀漢就得到了暫時的安全,在諸葛亮的帶領下,蜀漢一定會從目前的狀態中恢復出來。

劉備一生最成功的政治運作:沒有之一

諸葛亮劇照

內患:派系之爭越發激烈,蜀漢極有可能從內部瓦解

夷陵大戰的失利,蜀漢內部空虛已經毋庸置疑。除了糧餉、財政、軍士上的巨耗外,內部派系的鬥爭,才是劉備最為頭疼的。

蜀漢內部派系矛盾,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從劉焉時期,蜀川本地的益州派就一直受到外來勢力的打壓,到了劉備接手益州,益州派的日子更加難熬,劉焉、劉璋父子執政時,打壓益州派的是東洲派,而現在,則變成了東洲派、荊州派、元老派攜手打壓益州派,究其根本,

還是在於劉備領地小,沒有足夠的利益封賞給那些跟隨自己建功立業的老將重臣,所以,只能打壓益州本土勢力,從益州這塊彈丸之地中分出足夠的利益給荊州派、東洲派和元老派。

劉備一生最成功的政治運作:沒有之一

《虎嘯龍吟》裡的蜀漢朝堂

在夷陵之戰以前包括夷陵之戰,我們不難發現,蜀軍的作戰主力,是以荊州派、元老派為首,東洲派為輔,益州派最次甚至沒有上場機會,這就是標準的打壓行為,你不上戰場,自然沒有軍工,沒有軍工,又何談封賞!

但現在局勢變了。肱骨之臣盡失,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黃權、馬良等大批骨幹,不是戰死,就是投降,而這些人,幾乎都是荊州派、元老派的實力人物。

損失這麼多人,打破了四個派系間原有的局面,引起益州派的反彈。朝中、軍中大量位置的缺口,會成為益州派爭奪的目標。(果然,劉備死後,益州南部率先發生了叛亂,這是後話,此處不表)

如何保證劉禪不被益州派的人欺壓、彈劾甚至驅逐出益州,如何穩定四派之間的平衡,保證蜀漢政權的穩固,是劉備面對的另一個問題。

劉備一生最成功的政治運作:沒有之一

劉備稱帝前曾詢問李嚴的意見

應對內患的解決之策:給諸葛亮拉幫手

尚書令,東洲派領軍人物 — 李嚴

很多人不太明白,李嚴這個南陽人,為什麼會是東洲派的領軍人物。其實,東洲派不是卻只某個地方,劉焉入蜀後,為了打壓當地勢力,除了使用自己帶來的人之外,還從流入益州避亂的中原人中招募了大量兵勇,組建了“東洲兵”,而這些人中,絕大部分都是南陽、三輔一代的流民。所謂同樣是南陽的李嚴,能成為東洲派的領軍人物,就不足為奇了吧。

而且李嚴這個人的履歷很豐富,在投靠劉璋之前,李嚴曾是劉表的手下,所以,他既有東洲派的背景,又有荊州派的情誼。

而諸葛亮雖然作為荊州人士,但他本身不是荊州人,其次,在遷居荊州這麼多年的時間裡,一直隱居,雖有名聲但無威望,身後也沒有荊州世家門閥的支持,雖然在軍方有趙雲為諸葛亮助力,但沒有世家門閥的支持,諸葛亮在朝堂上就寸步難行,沒有自己背後的門閥與自己的動作同步甚至做出暫時的退讓犧牲,諸葛亮就很難攪動目前的政治局面。

所以,劉備必須要為諸葛亮找一個幫手,這個人即要有威望,又要有足夠的實力,李嚴自然就是雙料人選。

劉備一生最成功的政治運作:沒有之一

李嚴劇照

劉備又耍了個小手段,給諸葛亮和李嚴各上了一個鎖釦,給劉禪做了個雙保險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劉備對諸葛亮說: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很多人說,這是劉備大公無私,心繫漢室社稷,不惜讓諸葛亮取代劉禪,但我卻不這麼認為。沒有一個帝王,會將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讓人,歷朝歷代皆是,即便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也是各方利益交換的結果。

況且這句話只出現在《諸葛亮傳》,而在《先主傳》中並無記載。且不論這句話的真偽,即便劉備說過這句話,我認為他的真實意圖,是對諸葛亮、李嚴的雙重震懾。

劉備一生最成功的政治運作:沒有之一

諸葛亮、劉禪劇照

對諸葛亮而言,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相信你的才能,放手去做。你名義上雖為輔佐劉禪,但實際上,大事都由你來定。但即便劉禪不適合當君主,你也要衡量一下你有沒有取而代之的實力,‘君可自取’可不是說其他人也一定會支持你”

這句話即給諸葛亮加了一重保險,也上了一個鎖釦。保險的意義在於:說這句話的時候,李嚴也在場,讓劉禪認諸葛亮為相父,告訴諸葛亮君可自取,充分表現了劉家對諸葛亮的信任與重視,李嚴就要考慮如果與諸葛亮對著幹的後果。鎖釦的意義在於:‘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標準,劉備並沒有說,到了什麼境地,什麼地步,劉禪做了什麼事,諸葛亮可以認為劉禪這個君主需要換了,這都沒有實際明確。你諸葛亮可以認為劉禪不行,但李嚴可以認為劉禪行,諸葛亮自取之的後果,也許是諸葛亮不能承受的。所以,我認為這句話即表達了對諸葛亮的重視,信任,又隱隱的有一層震懾的意味。

劉備一生最成功的政治運作:沒有之一

對於李嚴來說,這就是完完全全的震懾:別看諸葛亮身後沒有世家支持,但我支持他,我死後,我會讓我的兒子支持他。你與他同心同力,我劉家勢必會念你的好,承你的情,記你的功。你要是有其他心思,就要考慮自己有沒有和劉禪、諸葛亮以及圍繞在他們身邊的那些人作對的資本。

但劉備也知道“要想馬兒跑,先要馬吃飽”的道理,因此,他任命諸葛亮為託孤丞相,李嚴為託孤副丞相,這就是對二人未來利益的許諾。

結語:劉備從涿縣起義,一生經歷蹉跎,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其短板也是政治手段不足,因此,當年得徐庶、諸葛亮等智囊時,劉備都視若珍寶,求之供之。然而在臨終之際,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宏圖霸業,為了自己後代的榮華安危,窮自己一生的政治智慧,下了一招精妙絕倫的“棋”。

劉備一生最成功的政治運作:沒有之一

出現在劉備心中無數次的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