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彪打仗”到“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不是新鲜事儿。1980年,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称“大数据”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


从“林彪打仗”到“数据分析”


林彪在我国战争史是上的传奇我们应该是有些了解的:年仅21岁就在井冈山担任“朱毛红军”主力红28团团长,23岁任红四军(“朱毛红军”)军长,25岁任红一军团军团长。人们都对“军神”林彪出神入化的战术运用叹为观止,下面我们看看林彪是如何运用那些繁杂、枯燥的数据作出睿智决策的?

一、数据的采集与积累

从红军带兵时起,林彪身上就揣着一个小本子。每次战斗结束后,林彪都会详细登记此次战斗的缴获、歼敌数据,以及敌方指挥官的个人资料(包括指挥风格等)。这是对数据的采集和存储。

不过,在林彪的搭档聂荣臻(红一军团政委)眼里,这是林彪对战果“沾沾自喜”的表现。很显然,聂政委不懂数据的价值。可也是,“数据的价值”根本在于——将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交付到正确的人手中。

1948年辽沈战役开始之后,在东北野战军前线指挥所里面,每天深夜都要进行例常的每日军情汇报:由值班参谋读出下属各个纵队、师、团用电台报告的当日战况和缴获情况。

那几乎是重复着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数据:每支部队歼敌多少、俘虏多少;缴获的火炮多少、车辆多少、枪支多少、物资多少……

司令员林彪的要求很细,俘虏要分清军官和士兵,缴获的枪支,要统计出机枪、长枪、短枪,击毁和缴获尚能使用的汽车,也要分出大小和类别。

经过一天紧张的战斗指挥工作,人们都非常疲劳。整个作战室里面估计只有定下这个规矩的司令员林彪本人、还有那个读电报的“倒霉”参谋在用心留意。

林彪几乎终日倒骑着椅子面对着墙上的地图,长时间不许别人打扰,一个人对着地图观察和思考。他要精确计算到进攻时有全胜的把握,还要留出退路。而这些精确的部署都源自那些看上去乏味的数据准备。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那些大量繁杂、枯燥的数据,除了报战果请功外,并无什么特别意义。但林彪却非常重视这些数据。

二、用数据分析找到最有价值用户

1948年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用了30小时就攻克了对手原以为可以长期坚守的锦州,并且在全歼了守敌十余万之后,不顾疲劳挥师北上,与从沈阳出援的敌精锐廖耀湘集团在辽西相遇。一时间,辽西大地国共双方几十万大军形成了混战。战局瞬息万变,谁胜谁负实难预料。

然而,一件几乎无人注意到的小事却改变了双方的命运……

在大战紧急中,林彪无论有多忙,仍然坚持每晚必做的数据功课。一天深夜,值班参谋正在读着下面某师上报的其下属部队的战报。说他们下面的部队碰到了一个不大的遭遇战,歼敌部分,其余逃走。与其它之前所读的战报看上去并无明显异样,值班参谋就这样读着读着,林彪突然叫了一声“停!”

他的眼里闪出了光芒,问:“刚才念的在胡家窝棚那个战斗的缴获,你注意到了吗?”

参谋一脸茫然。因为如此战斗每天都有几十起,不都是差不多一模一样的枯燥数字吗?林彪扫视一周,见无人回答,便接连问了三句:

“为什么那里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比其它战斗高?”

“为什么那里缴获和击毁的小车与大车的比例比其它战斗高?”

“为什么在那里俘虏和击毙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比其它战斗高”

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思索,等不及的林彪司令员大步走向挂满军用地图的墙壁,指着地图上的那个点说:

“我猜想,不,我断定!敌人的指挥所就在这里!”

林彪可以如此笃定,取决于他每晚必做的功课,这些战报汇集成林彪脑中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一旦出现差异,林彪便及时获取准确信息,找出关键价值所在。

虽然当时的林彪还不掌握“云计算”技术,也没有对数据进行扫描处理的软件,但林彪还是从那些杂乱无序的数据中将信息集中、提炼,分析出了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

林彪从“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小车与大车的比例”以及“俘虏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这三项数据中,敏锐地判断出——“敌人的指挥所就在这里!”。

这就是由大数据产生“洞察力”和“决策力”的典型案例

三、服侍好“廖耀湘”类的VIP

得出结果之后,林彪立即口授命令,追击从胡家窝棚逃走的那部分敌人,并坚决把他们灭掉。各部队要采取分割包围的办法,把失去指挥中枢后会变得混乱的十万敌军切成小块,逐一歼灭。司令员的命令随着无线电波发向了参战的各部队……。

而此时的廖耀湘,正庆幸自己刚刚从偶然的一场遭遇战中安全脱身并与自己的另外一支部队汇合。他来不及休息就急于指令各部队尽快调整部署,为下一阶段作准备。可是好景不长,紧追而来的解放军迅速把他的新指挥部团团围住,拼命攻击。

漫山遍野的解放军战士中,不断有人喊着:“矮胖子,白净脸,金丝眼镜,湖南腔,不要放走廖耀湘!”

把对方指挥官的细节特征琢磨到如此细微,并变成如此威力巨大的顺口溜,穿着满身油渍伙夫服装的廖耀湘只好从俘虏群中站出来,无奈地说“我是廖耀湘”,沮丧地举手投降。

廖耀湘对自己静心隐蔽的精悍野战司令部那么快就被发现、灭掉,觉得实在不可思议,认为那是一个偶然事件,输得不甘心。当他得知林彪是如何得出判断之后,这位出身黄埔军校并留学法国著名军校的国军精锐新六军军长说:“我服了!败在林彪手下,不丢人。”

当找到关键价值所在之后,林彪下达命令,及时告知战斗在前线的战士们他的特征——“矮胖子,白净脸,金丝眼镜,湖南腔!”才能一击即中。当我们找到最有价值的用户后,要及时让第一线的战士们清楚地知道用户的特性和需求,才能知道如何攫取用户的心。

取得这场重要战役胜利的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出于获胜方的统帅夜半时分,对一份普通遭遇战之后的战报的数据分析,来源于他“从红军带兵时起,身上有个小本子,上面记载着每次战斗的缴获、歼敌数量”的优良军事素养。


【启示】:数据的战略意义不仅是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还在于对这些有价值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另外,数据挖掘是很重要,如果前期没养成良好的数据积累习惯,不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即使你看到了关键数据也分析出不来!数据的根本,在于分析和运用。这是一支优秀团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没有它,你永远是匹夫之勇。

因此,我们还是不要天天空喊什么“大数据”了!给你点小数据,能产生“睿智的决策力”吗?数据的后面,隐藏着很多的事情,就看你看得到!所以要想玩好数据,先跟六十多年前的数据牛人林彪好好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