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拼圖》:“調和”,助你擁有更好的人生

內向?外向?讓我們用一個畫面來比喻二者之間的區別:當外向者燃放煙花時,內向者卻在享受爐火帶來的溫暖。既能享受放煙花之樂,又能享受烤爐火的愜意,那是屬於混合型性格,即擁有雙重性格特點。

內向者,假如你的上司要你去放煙花,你該怎麼辦?

如果,你非常不情願地、甚至感覺委屈地出門去放煙花,那麼等放完後回到屋裡,你可能連爐火的溫暖都感受不到了。再如果,你有意識地調整自己,興高采烈地與外向者一起放完煙花,再回到爐火旁邊,此時你可能覺得全身更溫暖了;而外向者,覺得房間跟平常沒什麼兩樣。

看完這個例子,許多人自然得出混合型性格最好。其實,無論外向或內向性格,都不是絕對的,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自由空間——異彩紛呈的中間領域!

標題中“調和”一詞指的是,為了更好的自己,如何去中間進行領域探索。不僅是兩種性格怎樣相互滲透,讓自己兼具雙重性格;還包括與另一種性格的人合作以達成目標;甚而至於乾脆從事另一種性格擅長的工作,對自己而言就是陌生的工作。

西爾維亞•洛肯博士在《性格拼圖:如何拓展自己的舒適圈》中指出:你的性格類型塑造了你,但沒有鎖定你!這無疑是相當樂觀的態度和結論。

《性格拼圖》:“調和”,助你擁有更好的人生

你的性格類型塑造了你,但沒有鎖定你!

作者告訴我們,性格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生物遺傳、社會環境以及個人意識的探尋。生物遺傳因素指“從孃胎裡帶來”的東西;社會環境則是後天的影響;然而通過自由意志做出決定才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因素,這種決定有可能導致一個內向者某天做出外向型的行為,或者一個外向者陷入內向型的情緒中。

真正的性格形成,正是一步步自我實現的過程——尋找自我價值和目標的過程。

我們性格的發展和演變是通過生理、社會環境和自我決定的共同作用完成的。

作者還告訴我們,沒有所謂“更好”的性格。很多內向者喜歡寫作,因為寫作是內傾性行為,內心活動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相比寫作,許多外向者更加偏愛演說,因為演說更加快捷、直接、即興,而且可以和參與者零距離交流。因此,內向或外向只能說明他們擅長不同的領域而已。儘管如此,現實中仍不乏性格外向的優秀作家,或者性格內向的傑出演說家,只是這種情況比較少見而已。

那麼,“什麼會阻礙我們?”“什麼能幫助我們?”如果能清晰認識到、並順利解決這些問題,身處職場的人們就會從中獲益。我想,阻礙自己的,正是自己的性格特質;而幫助自己的,則是懂得調和自己的性格特點,甚至利用自己的性格特點。如果你發現自己趨向於某一種性格,也應該對另一種性格保持好奇,願意去理解對方!現實世界裡充滿了複雜的協作關係,不僅要學習如何區分,更要學習如何利用。


西爾維亞·洛肯創作這本書的目的很明確:讓我們相處得更加和諧。為此,作者提出合作改變世界的觀點,這是有現實意義的。

首先,人類的興旺發展需要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合作,我們不只為自己而生,無論內向者還是外向者都需要集體;

其次,說內向者不善於團隊合作是不正確的,內向者只是不需要隨時都跟所有團隊成員待在同一間屋子裡而已。

再次,如果內向與外向者共組一支強大的團隊,並相互促進,那就無往不利了。


內向者和外向者怎樣合作?答案是我們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1.認識差異:內向者需要寧靜的空間來思考,也許再加上一支筆或者鍵盤;外向者需要在對話交流中梳理思緒,尋找靈感。

2.彌補障礙:內向者的謹慎可以彌補外向者的輕率,外向者的行動力、口才、勇氣又能夠限制內向者的逃避和被動。在困難和緊急時刻,這種平衡也許能夠力挽狂瀾。

3.集中優勢:如果內向者和外向者能夠將各自擅長的領域集中到一起,他們將獲得比獨自利用優勢更加豐碩的成果。這種協同效應可以帶來巨大的創造性成果。

第一點是第二、三點的前提和基礎,內向者和外向者應當瞭解彼此,因為最完美的互補和最優秀的團隊潛質會因為自我優越感和對異己的排斥這個障礙而瞬間崩塌。


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在於,《性格拼圖:如何拓展自己的舒適圈》比較系統論地述了性格“調和”的方法——即探索性格類型的“中間領域”,在中間領域生存從而達到拓展舒適圈的目的。為此作者提出以下參考:

一、尋找自我定位,利用自身性格從事陌生工作

我們最原始的衝動是首先尋找“自己的領域”,這樣,我們只需要極少的能量就能保持自己的天性。所以大家認為,利用自己的性格做適合自己的事是天經地義的。然而,當不得不接受與性格相背離的任務時,你就面臨生活在舒適區域之外的考驗了。這意味著,必須以與自己性格相背離的角度生活,也就是說,外向性格在某些情況下做出內向行為,而內向性格則做出外向行為。

尋找自我定位大概是擺在我們面前最大的人生任務之一了。要想找到這種定位,需要我們充分利用性格優勢,甚至更多——為了尋找自我定位而進入陌生領域,就要面對更多風險和更高的能量消耗。內向者和外向者都可以下定決心,先做不熟悉但對自己重要的事,然後再重新獲取能量!

亞歷山大·馮·洪堡(1767—1835年)是一個天生的科學家。一個典型的外向性格。他在一個覺得無聊的環境中生活太久,就會生病。然而,為了將他的世界研究成果和旅行記錄(未完成)出版成一部30卷的著作,他卻花了很長時間坐在書桌前寫作,不惜經歷極度缺乏刺激的過程。而真正的刺激來自於內心活動,這正是內向者的特徵,所以,洪堡作為外向者,為完成自己的探究世界的任務,成功地涉足到內向者的領域——寫作。

生活在“陌生領域”需要耗費能量。由於各種性格自身的障礙,也會帶來不同的風險和副作用。但是,洪堡的例子卻告訴我們,為了創造有意義的人生,不管什麼領域,都可能達到很高的境界的。

二、外向者如何在“內向領域” 開疆拓土

典型的內向領域有:科學研究、工程學和寫作等。

由此可見,典型的內向領域是那些“由內而外”發揮作用的領域,多與思想、概念和內心活動有關。它們需要細緻分析和大量思考,需要構想和把握重點,需要深思熟慮地規劃。

在某些條件下,這些領域對外向者也具有吸引力。比如,那些喜歡探討假想命題的人,把獲取知識看作一次探險的人,對解決複雜問題和艱難任務毫無抵抗力的人……即使作為外向者,也可能對征服內向世界充滿興趣。

以寫作為例——外向者寫作指南

置身人群之中,選擇公共辦公室或者咖啡館,能帶來能量,激發靈感的地方。如果不行,打開收音機或電視。考慮遠程交流,利用社交媒體或者打電話。將新想法、活動、外部刺激安排在日程當中,跟別人一起吃飯、約見朋友、參觀展覽、參加活動等。不要長時間處理一項工作,設置休息時間,做體操或者出去買點東西。即使在寫作高壓階段,也可以在幾篇文章或者一個長篇幅文章的不同章節之間轉換一下。謹記:寫完後的成果將會非常酷、重要、刺激、具有影響力、新鮮。

三、內向者如何在“外向領域”縱橫發展

典型的外向領域有:政治和教學等。

典型的外向領域通常奉行“由外向內”的規律,因而需要參與外部世界並在其中發揮作用;運用切實的行動和雄心勃勃的熱忱,需要在壓力與風險下行動,需要開拓新的領域,還必須有巨大的投入和十足的幹勁兒。

對內向者來說,外向領域在某些條件下也具有吸引力。比如,那些喜歡按照自己想法規劃環境的人,那些享受與他人交流的人,那些把改造世界視為己任的人……即使作為內向者,他們也可能會選擇傳統意義上外向者的領域。

以政治領域為例——

“我很慢,但我從不後退。”

這是1861—1865年出任美國總統的亞伯拉罕·林肯的名言,他是個內向者。當然除他之外,政治界成功的內向者並不罕見。

內向者的政界“生存法則”

利用善於傾聽和有同理心的優勢,發現圍繞在身邊的人究竟有什麼企圖。創造並維護由家人、朋友、同事組成的密友圈。這應該是一個能夠讓你完全信任的小圈子,他們對你的個人隱私保持緘默。毅力和內心的獨立在政治工作中至關重要。為你心儀的項目尋找盟友和支持者。寡言少語沒問題,但在必要時請一定保證足夠的表達,並且注意表達的清晰度。否則,你的安靜很容易給人留下高深莫測、琢磨不透的印象——這不利於建立信任。在公眾面前找到自己的定位,並且保持它。如果安格拉·默克爾在大家面前表現得跟她的前任格哈特·施羅德一樣,那一定很滑稽,反之亦然。利用你的謹慎,保護自己遠離攻擊、陰謀和不必要的衝突。


西爾維亞•洛肯在《性格拼圖:如何拓展自己的舒適圈》中,將不同性格類型的相處問題放在核心位置,她希望內向者、外向者、混合性格者之間默契地相互學習,共同為社會創造價值,讓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

“性格決定命運”是句老生常談。當有人取得成功,許多人用這句話詮釋,彷彿他的成功理所當然。然而,這些人只是放大了成功人士身上某些優勢因素,而忽略了他為了克服那些劣勢因素所做的努力。反之,有人遭遇失敗,許多人用同樣的話解釋,只不過這回他們放大了失敗者身上那些不利的特點,卻忘了這個人也有許多優秀品質。可能失敗另有原因。

以後,建議大家這樣說:性格類型塑造了你,但沒有鎖定你!

無論內向還是外向,無論成功亦或失敗,你都不要停止成長的步伐,努力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意義地生活,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