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如何理解?

封护胜463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玉门关在哪?

凉州,也就是河西走廊,因在黄河以西、形似走廊而得名,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丝绸之路西段的咽喉,从汉朝以来就是中央政府经略西北的军事重镇,意义和作用非常重大。

而玉门就扼守着河西走廊的最西段,自然具有异常重要的地位。

“玉门”这个名字据说还是汉武帝给起的。当时从西域向汉朝运输玉石的时候必须经过这个关口,因此得名“玉门关”。

实际上,玉门关就是当时的“海关”,玉门关的关外就是西域,关内就是中国领地,所以历史上的玉门关向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二、春风为什么吹不到玉门关?

王之涣说“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春风都吹不到玉门关这个荒凉的鬼地方。

的确,春风真就吹不到玉门关,这是地理大环境所造成的。

河西走廊是一个狭长的地理通道,地处中国大陆的腹地,北临蒙古高原,南接青藏高原,西东达黄土高原,各个方向距离海洋都非常远,所以河西走廊的周边是一个干旱少雨、荒丘和沙漠密布的区域。

而玉门关处在河西走廊的西段,大陆性气候更加明显,一系列山脉阻挡,各方面的温暖气流经过长途跋涉到这基本就所剩无几了,这就是春风为什么不度玉门关的根本原因了。

王之涣虽说是凭感觉来的,但基本符合地理事实。当然,他说“春风”是不完全准确的,应该是“湿润的气流”不度玉门关。

 

三、春风另有所指?

如果写诗只是就事论事,那么王之涣在人才辈出的大唐朝根本不可能仅凭6首诗就获得如此高的名声。

我们先来看看王之涣写这首诗的历史环境。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是726年,也就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王之涣辞官,一直到741年,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四处游历,或居家闲散,或远游塞外,《凉州词》应该就是这15年间创作的。而这15年间唐朝发生的几件重大事件,直接影响了唐朝的走向。

737年,唐玄宗李隆基听信所宠武惠妃谗言,将三个儿子废为庶人并杀害。同年,武惠妃病死。

738年,李隆基将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招进宫里,没过几年就册封杨玉环为贵妃。

为了讨贵妃的欢心,李隆基可谓费尽心机,大臣们更是投其所好,比如我们熟知的专门为贵妃做衣服的裁缝达700人之多,专门用御道千里运送贵妃爱吃的荔枝,还给贵妃的家人加官进爵,其兄长杨国忠还成了日后的宰相。

而其实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737年唐玄宗做了重要的军事制度改革:边境的戍兵全用募兵,人权、财权、兵权集于一身的节度使可以自由招募兵卒。

换个角度来说,以前府兵制的时候,边境的士兵知道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皇上给予的,而到了募兵制时代,士兵的一切都是节度使负责的。也就是说,此时的很多士兵只知“节度使”,不知“唐玄宗”。再加上此时的玄宗有了杨玉环,生活奢靡,这种情形传到了日日受风沙侵蚀的士兵耳中,会是什么心理呢?

我们常说“如沐春风”,王之涣这里的春风应该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有了上面的理解,我们不妨用白话文再来翻译一下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更别说远在高堂的皇帝了!







公文部落


唐代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理解如下:

一,出处。

这两句出自王之涣的边塞诗《凉州词》(其一),全诗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一首写征夫思乡的诗,前两句写边塞苍凉壮阔的景象,后两句写征夫悲凉的乡愁。

二,“羌笛”、“折杨柳”曲、“春风”、“玉门关”浅释。

羌笛双管四孔,在唐代,是边塞中才能见到的。是以羌族人为代表的边塞少数民族所吹奏的、以及戌边将士们自娱自乐的乐器。

格调古朴的羌笛声,本身就赋予了边民的呐喊之声和戌卒动人心魄、悲欢离别的情怀。

折杨柳曲。北朝《鼓角横吹曲》说“ 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说的是折杨柳枝、吹折杨柳曲送别亲人远赴边塞。

春风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指皇上的恩泽。

玉门关是内地通往西域的关隘,此诗中即指西北边关。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含义。

何必用羌笛来吹奏哀伤的“折杨柳”的曲调?春风本来就度不过玉门关,本就无杨柳可折。

戌边的将士们,在没有春天的恶劣环境里,保卫祖国和人民,但封建统治者的恩泽是惠及不到这里的。悠扬激越的笛声,抒发了深入骨髓的思乡之情,也表达了对统治者隐晦的怨愤。虽有怨愤但并不颓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将士们的心声。


初晓兒


历史背景

1938年6月7日,古龙出生。

金庸、古龙和梁羽生是武侠小说的三巨头,金、梁都是以博览群书著称,古龙小说的风格则更为简单随意。但是实际上,古龙的小说中,也化用了许多典籍。以部分人名为例:

楚留香:楚人江南留香久,海上渐有白云升。

李寻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陆小凤: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花满楼:春半上阳花满楼,太平天子昔巡游。

叶孤城: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西门吹雪:剑吹白雪妖邪灭,袖拂春风槁朽苏。

慕容秋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林诗音:对榻遇清夜,献诗合雅音。

水灵光:君看灵光湛止水,塾与明镜行秋空。

白玉京:天下白玉京,五楼十二城,仙人抚我顶,结发授长生。

王怜花: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

傅红雪: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727年(开元十五年)至741年(二十九年)。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六叔爱写字


诗词出处:《凉州词》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全诗的意思:

远远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白云间,黄河上游上,一座独立的孤城玉门关屹立在万仞高山之中。

何须用羌笛吹出杨柳曲去埋怨春风迟迟不来,本来春风都吹不到玉门关来呀。

作者简介:王之涣,盛唐诗人,40岁时被人诬陷辞去衡水主簿,后15年间赋闲在家,55岁补文安县尉,就在当年死于疾病。王之涣,善于文章,精于写诗,多用于歌词传唱。

诗写作背景

据王之涣墓志铭,这首诗写与他辞官在家期间,当时正是唐王朝兴盛时期,他没事就与友人做诗,听曲,而这首诗就是他与友人打赌写出来的。

诗创作故事

开元年间,王之涣和友人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伶人唱曲,三人约定写诗词让伶人选唱,每人三首谁被唱的多,谁就赢。结果几次唱的都没有王之涣,他急了就说如果下一首在再不是我的,我以后就再也不写诗了。结果最漂亮的那个伶人出来后,就唱了这首诗。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在唐朝,主要用于边塞乐曲的演奏。

杨柳古时候代表离别之意,柳谐音留的意思。杨柳也是杨柳词的意思,杨柳词唱的也是离别和思念之情。

在唐代,特别盛行折柳赠离别之人。

玉门关就是唐朝重要的军事关口,是塞外到大唐的必经之路,守护好玉门关,就等于给国家,给百姓一个安乐的环境。

赏析

本来前面两句诗写的是景色,有山,有水,有城,有人,好一幅边塞静默画。突然画风一转,一曲《杨柳词》打破了这寂静的城门传到每个人的心间,一声声悲凉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可是这又能怨谁呢?春风都不会吹到玉门关呀。

一问一答间写出玉门关守卫从埋怨到自我安慰的过程,自问自答间彰显守卫自我心里建设和完善,让人感受到他们的无奈又骄傲。对于不能回家见亲人的无奈,对于守卫重要关口保卫国家的骄傲。

突出了人生总有些东西难两全的境地。家和国,选家就没法护国,护国,就没法顾家,自古忠义难两全。

这两句写出了守卫的埋怨,无奈,以及对于自己责任的坚守。

写出了守卫们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同时又对于坚守岗位的无奈,孤独和坚定。

想到自己守着玉门关,家人可以安心生活,国家可以得以发展,又有什么好怨的呢?只牺牲一个我,却可以让千万家人安心团聚。想到这些,又有了安慰,有了继续下去的目标。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个远离家乡的守卫们从思亲想家,到认识自己责任重大的一个过程,让人“看”到他们的自我建设和完善,最后完成了从舍家的心里到护国为己任的自我升华。

诗句的三重意思

一、借喻春风讽刺盛唐最高统治者享乐于长安城,不顾远离都城的玉门关守卫们,让他们没有机会回家团聚亲人。

二、玉门关守卫埋怨羌笛弹出的悲伤思念杨柳曲,让他们想起亲人。想起自己的责任,想起遥远的家人因为有自己的守护而安于生活,又安慰自己,好好守护这关口,为国家,为家人护航。

三、作者用春风怨朝廷对他的不关注。他在盛唐时期,被冤枉辞官无人来问候,无人关注。转身又安慰自己,都城太远,可能照顾不到自己。

“怨”的妙用

一个怨字突出军人的无奈,一个怨字看出作者对于用词的灵活。

是守卫的怨呢?还是作者的怨呢?

守卫怨我好好守门,为什么要唱歌让我想家

作者怨我好好的当官,现在被冤回家,朝廷一句话都没有。

为什么不用闻,不用听呢?

用闻或者听写不出诗的韵味,一个“怨”字让你不仅感觉守卫在听,还在想,还在怨,也在自我安慰,一个字可以让你想出这么多的意境。

本来是安静守卫的人,突然一个怨字让我们“看”到了守卫的内心活动。

巧用一个字就概括出边塞守卫的多种心情,王之涣被称为四大边塞诗人之一,名不虚传呀!

最后

王之涣的《凉州词》一篇,仅仅只有四句,却写出了唐王朝的气势磅礴,玉门关的荒凉境遇,守卫们的孤独坚守,同时写出了守卫们保家卫国远离家园的崇高精神。

虽然是一首悲情的思亲怀乡之诗,却没有半点消沉之势,充分体验了边塞诗人王之涣的豁达胸怀。


花家名趣屋


谢谢。

被后人誉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的《凉州词》,已经渡过它千年时光,在这千年的春光里,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轮回中去品读。王之涣在他的朝代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写这首诗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被誉为唐诗压卷之作?如何理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带着如上疑问,且看娓娓道来。

王之涣是盛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凌,今山西绛县人,年少时善击剑通晓武术。文章文采过人,曾与高适,王昌龄是要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吟诗唱和。早年出任翼洲衡水主薄,因遭人诬陷辞官归乡。十五年后又复出文安县蔚,病故于任上。

王之涣一生的诗歌作品仅存六首,《登鹳雀楼》《凉州词》《横吹曲辞出塞》《送别》《宴词》《九日送别》。令人惋惜的是他的诗歌失散的太多,没能让我们领略更多的精华诗篇,千古遗憾啊!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是个非常务实,积极向上的人,为人处世有长者之风,身心修养很是高尚,不与阴暗狡诈之人为伍,正气凛然胸怀坦荡。这也是让高适和王昌龄敬佩的朋友。

王之涣是唐代四大边塞诗人之一,也是边塞诗人之首,一首《凉州词》文盖天下,雄魂激荡。

王之涣写这首词的背景,凉州;不仅仅是甘肃省凉州区,自汉朝建郡以来,“凉州”的名字换了多次,有时叫“武威”,有时叫“姑臧”,有时叫“西凉”,有时叫“前凉”……,其疆域,也时大时小。最大时,把大半个甘肃都占了,还扩延到周围几省,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

凉州地处西北,大漠沙如雪,烽烟四起时,唐代为了抵御胡人入侵,常年有大量的将士戍守边关。戍守边关之苦,王之涣被军人的本色深深感动,于是有一天他来到了塞上边漠,仰望蓝天写出了千古绝唱。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起句七个字就把祖国的大好河山,无限风光写的气韵神闲,广阔无垠,令人浩瀚于黄河滚滚之上,畅游于白云之巅,真乃神来之笔。

一片孤城万仞山;看到了翻滚的白云,真好像到了边关的孤城,又如进了万仞群山。既有孤独的苍凉又有险峰相伴,情景交融遐想无限。

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西北地区的一种乐器,吹起来悠扬哀怨,尽显愁肠百千。但是也不能瞒怨杨柳飘荡,居无定所啊!

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这个地方可能是太为遥远了,连春风都吹不到这里啊!

整篇诗词韵律和谐,比喻拟人夸张得体,意境深远,朗朗上口,是七绝之冠,全唐诗压卷之作。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还有一个深层理解,就诗人本人来说,怀才不遇,空有一身报国之志,感叹当权者埋没多少人才的悲哀,春风是永远不会吹到这里的。

第二层;戍边的三军将士,如同杨柳一般在这里苦渡冬夏,唯独盼不到春天的来临。因为朝廷根本不理会他们的苦衷,一曲悠悠的笛声寄托了多少人思乡之情。玉门关,白云,风沙,是这里最美丽的风景,

军人的职责所在,还是像白杨一样,坚守着祖国的疆土。没有怨言只有担当,他们一直都希望”春风”能来到这里。


禅悟净慧


王之涣这首诗写的是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

诗前两句写的是景,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远眺黄河奔腾而去,好像流入白云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也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

兵士们何必吹着羌笛奏起哀怨的《折杨柳》,温情的春风难以吹过玉门边关。因为那里是非季风区,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要知道皇帝的恩惠是不能到达边关的。“杨柳”和“春风”是一语双关。




文创一砥


我国西北部的玉门关,在地理位置上,处于非季风地带,雨水偏少,地界荒凉,植被不广,没有鲜花着景的春,也没有草木旺盛的夏。它当时是一个天高皇帝远的边锤重地。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刚到凉州时作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西北部羌族的一种乐器。杨柳,指北朝乐府《折扬柳歌辞》。凄凉幽婉的笛声吹出了戍边者军人处境孤单和危险,谁人邻悯谁人过问,笛声充满强烈的怨恨。戌守者他们深深知道:此处天高皇帝远,才有了杨柳不青和离开人想要折杨柳寄情而不能实现愿望。






回忆经典的美丽好时光


你好!很高兴作答。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是王之涣《凉州词》的后两句。我的理解是诗人以诗为歌吟,让朝廷知道戍守边关将士们的辛苦与艰难,希望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王之涣,是性格豪爽之人,倜傥有异才,常常与高适、王昌龄一起唱和。当时,他的诗被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

王之涣存诗六首,都是有名的好诗,《凉州词》是代表作之一。

凉 州 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塞外的旷野,向西可以看得很远很远,黄河没有尽头,好像一直流到天边,孤零零的玉门关背后是那万仞高的群山。苍茫开阔,情景悲凉。忽然听到有人在用羌笛吹奏巜折杨柳》哀怨曲,如诉如泣。有人埋怨说,你为什么吹这种折杨柳曲呢?玉门关没有可折的柳树,和煦的春风不可能吹到玉门关啊。将士们眼中的景物,听到的乐曲,怎能不勾起思乡的忧伤呢。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景物开阔博大又富含哲理,为千古绝唱。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夕阳傍着苍茫的中条山西坠,滔滔黄河向东奔流入大海。浩瀚壮阔,雄浑苍茫,震撼心灵。你想看到更远的地方,见到更多的景色,体会更多,你要站在更高一层的楼上。

诗人王之涣,把我们放在他开阔的景物里,他不写出自己的感慨,让我们自己体味,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

【大家好!我是赵旭666。希望喜欢我的原创文字。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共同进步,传承文化。】


赵旭666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 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初心不忘chuxinbuwang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是写自然景物。就是说,吹起羌笛,不要怨恨边塞的杨柳比正常的季节要绿得晚一些,也就是说,边塞的杨柳长出叶子,要比内地迟。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春天的风吹不到玉门关,所以导致杨柳发芽长叶都要比正常的季节迟一些。从字面上看,表达了作者对春风不度的抱怨,抱怨什么?抱怨上天的不公平。都是天下的树木花草,凭什么我玉门关的杨柳就要比其他地方开枝长叶都要迟一些呢!?看起来是怨春风,实际上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托物言什么志,这里的志不是志气,而是心里的想法,借景抒什么情,抒发了人的感情。什么人的感情?守卫边塞的士兵。因为诗人是出塞来到了玉门关,看到这些士兵常年守卫在边疆,有的士兵按照正常的轮值,应该回去了,回到家乡去了。为什么要回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有的士兵老了,有的士兵伤残了,难道他们不应该回去吗?但是皇帝的命令没有下下来,他们等了一天又一天,或许是等了一个月又一个月,甚至等了一年又一年,这种情况,你说会不会产生怨恨?这种离乡思乡之情,会不会汹涌澎湃?所以这看是写景的诗句,实际上是表达了边塞的士兵等不来皇恩浩荡的一种怨恨。所以诗人才把心中的话说出来,吹起羌笛不要怨恨迟绿的杨柳,这都是因为春风没有吹到玉门关的缘故啊!弦外之音是:不要怨恨边塞的士兵有点儿抱怨情绪,这是因为皇帝的恩惠还没有到的缘故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