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张爱玲的作品:文坛上最美的收获——《金锁记》

一、作家介绍——张爱玲的传奇家世

张爱玲,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1921年生于上海,1995年离去于美国洛杉叽,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

“中秋节”

祖父张佩纶虽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女婿,但到她的父亲这一辈,家道已经中落。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型人物。母亲黄逸梵是西洋化的女性,几度跨洲越洋去留学,是一个颇具艺术天分和修养的音乐家和画家。二人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之后离异。

这样的身世使张爱玲过早地积累了对人对事的否定性情绪,习惯于以审慎怀疑的态度注视着周围的世界。

如何学习张爱玲的作品:文坛上最美的收获——《金锁记》

1943年她的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发表。代表作有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结集为《传奇》1944年出版),散文集《流言》,长篇小说《十八春》等。

1943、1944年张爱玲成了上海沦陷区最走红的作家,小说集《传奇》1944年出版后,四天就销售一空。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有保持超脱的,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

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二;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二、张爱玲主要作品年表及小说创作的总体评价

(一)主要作品年表:

1.《沉香屑·第一炉香》,1943年5月,收入《传奇》

2.《沉香屑·第二炉香》,1943年6月,收入《传奇》

3.《茉莉香片》,1943年7月,收入《传奇》

4.《心经》,1943年8月,收入《传奇》

5.《倾城之恋》,1943年9—10月,收入《传奇》

6.《琉璃瓦》,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7.《金锁记》,1943年11—12月,收入《传奇》

8.《封锁》,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9.《连环套》,1944年1—6月,收入《张看》

10.《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年5月,收入《传奇》

(二)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总体评价:

1.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文字在她的笔下,真正是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

喜欢张爱玲的人会觉得阅读过程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以莫大的快感。如小说《十八春》(又名《半生缘》)。

如何学习张爱玲的作品:文坛上最美的收获——《金锁记》

(电影《半生缘》剧照——曼桢、世钧在冬雪飘飞时)

张爱玲的作品文字中常常充满了虚无的末日情绪,实际上和许多作家的悲剧意识具有相近之处。在一定程度上,虚无的悲剧意识,是文学的永恒母题。但是,对于悲剧的超越、抗拒方式是不同的。

引入比较:同样有虚无感觉的作家

鲁迅也存在着巨大的虚无感。鲁迅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过客”,在朝着坟墓走去。反抗这种异化的唯一方式是自由意志,在顽强对抗中显示出自己的意义。作品:《铸剑》《野草》。

周作人的也认识到人生的虚无。但是,周作人是自由境界。他以一种宁静的态度面对虚无。最好是坐敞棚车,慢慢地走,一路上可以看风景,听人家的议论。 作品:《月夜》《自己的园地》。

张爱玲对抗虚无与其他作家的不同:

鲁迅与周作人都是选择精神力量来超越虚无的悲剧。一个是尼采生命力量;一个是类似庄禅境界。

张爱玲是怎样对抗虚无悲剧呢?她以世俗欲望的追求,来抗拒虚无。世俗欲望,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欲望,主要是以爱欲为核心,同时,牵连到物质欲望。

解读:

她感到一切都是虚无的,没有意义的,所以,就要抓住世俗人生需要,争取世俗人生的最大满足。张爱玲说:“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这里的“快乐”,就是世俗欲望。就是物质欲望和身体欲望。

张爱玲牢牢地抓住世俗人生的绳索,来消解人生虚无的压力。很有及时行乐的味道。就象她的那句话:“呵,出名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2.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又是如此精致。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

任何悲剧体验,都要涉及到对悲剧的超越。就是说,人意识到自身悲剧的时候,必然同时伴随着对悲剧的抗拒、超越,以减少悲剧的压力,缓和酷烈的命运。如《传奇》、《倾城之恋》。

3.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

  • (1)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
  • (2)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 (3)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

(三)张爱玲的作品总体创作风格

  1. 情调悲凉,大多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
  2. “古典小说的根底”和“市井小说的色彩”融为一体。
  3. 张爱玲的作品还具有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
  4. 语言介乎新旧雅俗之间。

三、作品《金锁记》赏析

(一)作品主要内容:

如何学习张爱玲的作品:文坛上最美的收获——《金锁记》

(影视剧《金锁记》剧照——七巧带着忐忑嫁入姜家)

作品为长篇小说,是讲述一个人性变态和人性异化的故事。

姜家二爷由于患骨痨,娶了门不当户不对的乡下麻油店老板的女儿曹七巧。七巧为了金钱,失去了人伦之乐,熬了半辈子,“夫死公亡”,分得一大笔财产。为了守住这金钱,她拒绝了所爱的小叔子季泽的暗示,在性压抑、性苦闷中煎熬,导致心理扭曲和变态,扼杀了儿子和女儿原本可以美满的婚姻和爱情。她要亲生的儿女用幸福来为她自己不幸福的人生殉葬。那种病态的复仇,狠毒得令人不寒而栗。

如何学习张爱玲的作品:文坛上最美的收获——《金锁记》

(话剧《金锁记》剧照——七巧想尽一切办法牢牢控制住女儿长安)

(二)人性心灵变迁历程:

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1. 嫁入姜家与残疾丈夫相伴,内心备受煎熬。
  2. 自以为是地爱上了丈夫的弟弟——三少爷姜季泽。
  3. 十年后,丈夫和婆婆都去世了,七巧分得一大笔财产,但也心理扭曲、心理变态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4. 将儿子与女儿作为自己复仇的对象疯狂进行报复,剥夺了子女的幸福。
如何学习张爱玲的作品:文坛上最美的收获——《金锁记》

(话剧《金锁记》剧照——七巧的歇斯底里随时都会发作)

(三)悲剧意味与结构特征

1.被傅雷称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的《金锁记》的悲剧意味。

2.结构特点:“完不了”。

(1)完不了”的悲凉

“完不了”和“反高潮”是张爱玲小说结构的二大特征,《金锁记》便是“完不了”的结构典范。

(2)悲剧命运的延续

张爱玲在作品的叙事中已经悄悄地在逻辑的因果链上搭上了七巧女儿长安的内容,七巧已经将自己生命中的不幸转移到女儿的身上,同时也培养起了长安阴鸷、乖戾的性格,长安继承了七巧的性格与不幸,使这个三十年前的故事“完不了”,也使小说产生了更为深沉厚重的内涵和悲剧意味。

(3)另类的亲子关系和绝无仅有的母亲形象

与传统文学中颂扬伟大的母爱不同,张爱玲的笔下,亲子关系被还原为普通的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对母性作出了极个性化的审视。七巧的悲剧是无可奈何的,她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悲剧的根源在她的本性中,她摆脱不了。她就是这样“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的。

(四)月亮的意象贯穿全篇:

如何学习张爱玲的作品:文坛上最美的收获——《金锁记》

1.月亮的意象在小说的开头、结尾多次出现:

有始有终,成为贯穿全篇的主题意象。强调了悲剧的深刻性和一贯性、彻底性。张爱玲在《金锁记》中营构的最鲜明的意象就是月亮,作品中张爱玲不断提到“月亮”,月亮不仅是苍凉、寂寞的象征,而且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一个意象。

2.《金锁记》的开头:

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后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3.张爱玲对《金锁记》的结尾处理独具匠心: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完不了。”

4.作品里不同人物眼里的月亮:

  • 如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象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家族;
  • “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是七巧眼中的月亮;
  • “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儿媳芝寿眼里的月亮……

5.月亮意象的微妙作用:

  • 小说情节的关键时刻、人物命运的重要关头,月亮的意象都会出现,甚至与人物同喜同悲是作者的刻意营造。
  • 对于意象的选择往往以表现人物心理为依托, 也暗示了作品中的叙述视角, 充满了象征意味。
  • 月亮的意象在小说的结尾重又出现,强调了悲剧的深刻性和一贯性、彻底性。

—— 全篇九处写到月亮,有些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琢,《金锁记》把月亮这一意象的微妙作用发扬到了极致。

(五)时空的延伸:

作品写到七巧爱情幻灭时:“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一更……一年,一百年。”

这里的时间从一点扩展到一百年,强调了悲剧的延续与永恒。小说一切深刻的内涵都包蕴在贯穿意象月亮之中,整个人生是一出冗长而庞大的悲剧,千秋万代将不断上演。张爱玲的世界诞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可是百年千年后,推开我们最新文明的窗子,张爱玲的月亮仍将照耀着大地……

(六)小结

总之,《金锁记》借鉴现代中国的通俗文学作品,以及具有通俗意味的新文学作品的同时,融入了外来小说技巧和现代派的手法,其小说中的主题、意象和象征,都是古典小说或通俗文学无法比拟的。文学评论家傅雷在评论中说:“《金锁记》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我个人认为张爱玲作品很大气,但是又不空乏,她作为一个女性作家,把自己对时代、社会、人性大的思考熔铸在细微的世俗情感之中。很哲理,又非常感性。

总之,张爱玲是用一种开阔的人生悲剧感,笼罩大都市的男欢女爱。这两方面组合在一起,这是张爱玲小说的张力所在。

张爱玲小说的世俗魅力,以及高雅意蕴都在这里体现出来。一方面是世俗欲望,可以引起都市社会的广泛共鸣,另一方面是开阔人生的悲剧感,可以引发知识分子的人生思考。

-END-

我是“十里荷塘秋水长”,用文字记录和分享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