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唯一探花郎:张岳崧,清末禁烟运动中一个不该被遗忘的角色

导语:说到清末禁烟运动,诸位一定会想到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林则徐,福建人,曾任湖广总督,是禁烟运动的领军人物,作为钦差大臣来广州主持领导“虎门销烟”。“虎门销烟”中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在这次禁烟运动过程中林则徐功不可没,但有一个人也不该被遗忘,那就是海南唯一探花郎——张岳崧。

海南唯一探花郎:张岳崧,清末禁烟运动中一个不该被遗忘的角色

虎门销烟

一、英国为何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这里先给大家交待一下,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走私的数量以及危害。

十九世纪初的时候,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原来的手工工场变成了机器大生产的工厂,生产效率提高了,因此也就需要更多的原料和市场。英国本土已经无法得到满足,而在当时,世界上完全没有被殖民者践踏的大片土地除了非洲腹地外,就是中国了。据人口史学者研究,鸦片战争前夕,中国人口已猛增到4.1亿,市场非常庞大。英国侵略中国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产物了。

海南唯一探花郎:张岳崧,清末禁烟运动中一个不该被遗忘的角色

停泊在广州港的英国货船

刚开始,英国人还算比较老实,纯粹地想和中国做生意。早期英国对远东的贸易是由东印度公司专营的,这公司是个商人的联合组织。可当时中国是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国家,生活中所需要的产品能自己生产就尽量自己生产,所以英国生产的产品比如纺织品、毛织品、玻璃等在中国根本卖不出去,更可笑的是还有些商人把吃西餐用的刀叉运到中国。而英国又要从中国进口大量茶叶,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已经是以千万磅计,销量非常大。

海南唯一探花郎:张岳崧,清末禁烟运动中一个不该被遗忘的角色

英国伦敦码头卸下的中国茶叶

当时英国人有个习惯,那就是全民喝下午茶,甚至必须喝下午茶,一到下午时间,全英国的人都会停止工作去喝茶,比我们海南的“老爸茶”还要疯狂。

东印度公司就觉得,总是从中国买茶叶,而自己产品却在中国打不开销路,只能从墨西哥或南美等地运来白银跟中国做生意,长期下去就亏大了。英国人希望用一种新的替代物来打破这种贸易结构的不平衡,于是,他们想到了鸦片。

二、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的危害

所以后来在英国一度有人说,什么鸦片战争,根本就是茶叶战争。当然,这种说法肯定是不对的了。

鸦片这东西就是毒品嘛,一旦吸食就容易成瘾。在缅甸和印度古已有之,只是当地人用来治病、提神而已。这东西流入中国后销量一下猛增,贸易结构格局打破,原先是英国人的钱往我们这里流,现在是我们的钱往外流,并且出现了财政危机。

此外,吸食鸦片会让人变懒,体质弱,面黄肌瘦,而且当时还出现大量士兵和官员都在吸食。有人就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开始有人主张禁烟了。

海南唯一探花郎:张岳崧,清末禁烟运动中一个不该被遗忘的角色

鸦片吸食者

三、探花郎张岳崧生平

张岳菘(1773-1848),字子骏,号觉庵,海南定安县高林村人。原籍福建莆田。南宋嘉定年间来琼当官,任琼山县尹(县长),定居琼山灵山镇。清乾隆年间迁到定安县高林村定居。为何迁到这里,史书记载:先祖宏范公得到江西著名地师洪丽芳的帮助,购得白石岭一处风水宝地“青龙降世之地”。

张岳崧从小就聪明有觉悟,12岁考中童子试,16岁补弟子员,嘉庆辛西年(1801)以优行举贡,嘉庆甲子年(1804)科举考中广东省举人,嘉庆己已年(1809)考中进士一甲第三名,名扬天下。皇帝惊呼:“何地无才乎。”

海南唯一探花郎:张岳崧,清末禁烟运动中一个不该被遗忘的角色

清朝科举考试

探花,是帝制社会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殿试的第三名。科举考试开始于隋唐,不断发展。明清期间,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共一至两百人左右)。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若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科考是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各朝代录取率极低,“引无数士子竟折腰”。

海南从北宋出现第一位进士开始到清末废科举,历时796年,海南共出现进士96人(另一种说法是106人)。

海南唯一探花郎:张岳崧,清末禁烟运动中一个不该被遗忘的角色

张岳崧画像

这里有一个传说,当年洪大师为张氏先祖宏范公选得“青龙降世之地”时留下一首诗“今天我看贪,他年知我廉。等到己年开科考,我孙等一你孙三。”果然,十六年后,张岳崧命中探花,而状元正是洪大师之孙洪莹。

张岳菘命中探花后,先后担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试同考官、陕甘学政、浙江布政使、湖北布政使、护理湖北巡抚(二品,仅次于总督,相当于湖北的二号人物)等职。

在湖北任职的五年,是张岳崧事业的最高峰,也是鸦片在中国最泛滥期间。在给林则徐的信中提到:“刚开始是一些纨绔子弟吸食,后来发展到士大夫、士兵、商贾、农民、手工业者等男女老少。”

四、张岳崧力主禁烟

当时统治阶级对鸦片问题主要分为两派:驰禁派和严禁派。

严禁派的代表人物就是林则徐与张岳崧。张岳崧在任翰林院编修期间结识林则徐,并建立深厚情谊。在禁烟运动期间曾有多封书信来往,商议禁烟办法。

张岳菘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奏议查禁鸦片章程折》中痛陈鸦片的危害“鸦片流入中国,笨会有数千万两白银外流……”“要想禁止鸦片为害,就必须加重罪名,严厉查处贩卖者与吸食者。”除了内禁外,还要积极防御外来者,特别是各海口。严令外国船只一到广东,就要催促进入港口,不许在海上停留“违者不准开船售货,亦不准置货归国。”


海南唯一探花郎:张岳崧,清末禁烟运动中一个不该被遗忘的角色

道光帝

道光十八年(1838),张岳崧继母病故,回家守孝期间不忘禁烟。招集乡绅,设局收缴烟具,发药劝戒,并规定吸食者不能参加科考。查到文昌县城时,张岳菘因劳成疾,连写字的力气都没有。由此可见,张岳崧对禁烟之极端重视,不仅措施得力,而且又讲究策略。

在林则徐和张岳崧等有识之士的积极主导下,1839年6月3日(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轰轰烈烈的销烟运动开始了,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这次运动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结束语:这次禁烟运动大大地增加了中国广大民众对鸦片危害性的认知,使很多人看清了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本质,唤醒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向在这次禁烟运动过程中作出贡献的每一个人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