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战争到底能剩多少老兵呢?

一发老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战场的伤亡,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严重。

当然,前提是双方都是专业性很强的军队,军队一切又运转正常。

如果是游击队或者其他非正规军,或者军阀混混部队,这就很难说了。

《兄弟连》是2001年播出的美国10集电视连续剧,改编自Stephen Ambrose的畅销书《Band of Brothers》,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戴米恩·刘易斯、马修·赛特等众多好莱坞明星主演。

它描写美国101空降师506团E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真实故事。在二战中,E连的阵亡人数是该连编制人数的1.5倍。

看看,是不是很吓人,但其实没有这么夸张。

E连主要伤亡还是在特殊的巴斯托涅围困战。

在20天防守中,他们经历了天寒地冻、缺衣少食,被敌人团团围攻下,伤亡率高达56%。

而正常美军达不到这么搞的伤亡率,一般达到30%就是非常惨重的伤亡,军官可以在没有明确命令情况下,自行考虑放弃阵地撤退。

另外,虽然E连的阵亡人数很多,但死亡的主要还是新兵。

《兄弟连》中有一集,说的是新任连长戴克中尉无能,导致E连伤亡惨重。

戴克中尉据说是某位将军的亲戚,西点军校毕业,担任E连连长是为了积累作战经验,好为进一步晋升做铺垫,根本无心参加战斗。加上此人胆小怕事,生性懦弱,缺乏主见,欠缺指挥才能,在下级军士眼中是一个只会天天躲在散兵坑里的胆小鬼。

在电影最后,一个很像戴克中尉的人中弹死在了战场,该连官兵互相庆幸终于摆脱了这个家伙。

实际上,被打死的是一个新兵,戴克中尉躲在草垛后面没有受伤,只是被解除职务回到了师部而已。

实际上,战争结束的时候,E连还剩下大约30名参加过诺曼底战役的老兵,他们都没有受伤残疾(包括原连长索贝尔上尉)。

而E连本来有140人左右,经历1年多战争,还剩下30人也就是还有大约四分之一幸存,如果再加上伤员和残疾的士兵,数量还是不少的。

但大家要记住,E连是伞兵部队,他们需要空降到敌人后方作战,伤亡率远远大于普通美军部队。

就普通美国陆军来说,大部分士兵还是可以没有伤亡退伍的。


萨沙


1937年8月中旬,王耀武第51师接到命令从汉中出发驰援淞沪战场时,是齐装满员的两旅四团(第151旅、第153旅)12000人。而从宜昌到达汉口整训再赶赴上海的俞济时第58师,则是已经完成部队和装备改制的“调整师”,也是下辖两旅四团(第172旅、第174旅)的规模,按调整师的编制该师兵力定额为10923人,两师9月间合组为第74军。



说明一下,第58师名列第二批调整师名单,虽然人数貌似少于王耀武师,但装备要好的多,是按所谓“德械师”的标准配备的武器,拥有重机枪54挺、捷克式轻机枪274挺、掷弹筒243个、山炮野炮16门(内含6门德制榴弹炮),大口径迫击炮和战防炮30门。而第51师则是准备第三批进行“调整”的部队,结果还未开始战争即已爆发,可以发现,第74军成军时兵力也就是24000人不到,因为几乎还没有什么军直属部队。

在长达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中,王耀武师的表现要好于第58师,主要还是老王在指挥上很有想法和大胆,即便如此,第51师伤亡也达到4707人,战损达到40%左右。按一线步兵占全师兵力的60%计算(之前有过专答),则第51师的一线部队伤亡超过65%!换句话说,最初上战场的老兵健在的只有35%,损失可谓惨重。



其实第51师还算是战力保持最好的,胡宗南第1军伤亡高达80%,这就是第1军没有参加南京保卫战的重要原因,因为该军已经被打残了只能调往江北整补,空出来的战斗位置就落到了第74军头上。淞沪会战期间,各主力师都进行了多次补充,补充的成分主要是周边各省的保安团,这算是比较好的兵源了,好歹经过一定的军事训练。

原来的方法是调上来的保安团士兵平均分配给各作战师,陈诚打着打着发现这个办法不合适,开始将补充士兵全部拨给主力师,因为这些师虽然伤亡较大但仍然保持着架子,得到补充后还能具有相当战斗力,而若补给后上来的杂牌师则两天即垮,连架子都不在了。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顾祝同也深有同感,因此第74军在整个战役期间虽然骨干老兵损失较大,整体战斗力下降的不算严重。



撤到南京后第74军又进行了整补,可惜部队中新兵已占相当成分,因为附近好一点的保安团已经在上海消耗光了,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义务兵的现代兵役制度,保安部队用光后再抽就只能是壮丁了。由于南京保卫战组织和撤退的混乱,第74军撤到江边时已经没有船只了,多亏关系深厚的俞济时掌握了一条小火轮,以每次载300人的频率运送部队逃过江去。

在南京保卫战中的伤亡再加上渡江的损失,第74军撤到浦口时点验:第51师仅余3000余人、第58师仅余4000余人,撤到蚌埠后又收容到接近2000人,这样全军残余兵力大约不足10000人。按照整补后的满员24000人计算,第74军南京保卫战的伤亡大约为42%,一线老兵的伤亡则高达70%,大约还剩3成,可如果再累乘淞沪会战的3.5成,那残存比例可就惊人了。



1938年4月,再次经过补充的第74军在湖北黄陂接受军政部“校阅”时,考评为“良好”,随即调入薛岳的豫东兵团参加兰封会战,不过该军在这次会战中的发挥很是平常,主要原因就是一下子新兵补充过多,整训时间又仓促,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会战结束后第74军经平汉线到达汉口再转九江,6月间调往江西德安布防,仍然隶属于薛岳的第一兵团。

在万家岭战役中(德安大捷),第74军战力有所恢复,为重创日军第106师团立下汗马功劳,当然也损失不轻:截至1938年10月15日,该军伤亡失踪高达9900人,伤亡七名团长和十三名营长,参战部队损失约为50%。再按一线步兵的比例推算,该军从河南和安徽补充算起,部队老兵又剩下2成,即便加上伤愈归队者,也就在3到4成左右。



所以从时间点上看,第74军在武汉会战后经过两年的整补,期间完成装备的人员的补充,尤其是伤愈老兵的归队和新兵的训练,至1941年春才基本恢复元气,方能在上高会战中表现出色,真正做到了一战名扬天下。要注意,在1939年6月之前第74军只辖第51和第58两个师,第57师并没有参加万家岭战役,该师是在上高会战中防守不动如山才有“虎贲”之名。

毫无疑问,第74军这支抗日铁军是抗战时期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它的损失率肯定要低于平均线,而如果是战斗意志和装备人员较差的其他部队,则作战伤亡肯定要大大地高于第74军,也由此得见抗战期间我方的巨大损失。尤其是没有现代的兵役制度,造成在南京保卫战之后,只能大量使用毫无军事训练的壮丁补充部队,有经验的老兵越打越少,战损更加远高于日军。


度度狼gg


其实在一场战争中能够生下多少老兵这个其实是不确定的。

比如:有些比较的惨烈的战役可能会导致全军覆没,但是有些战争中战损率不倒三成就会被长官要求撤下来。

其实在普遍的战争中,军队的极限阵亡率一般是三成,如果超过这个比例还在持续战斗的话,那么这一支军队基本上就不存在了,纪要面临解散、重组部队了。

因为如果说阵亡率在三成以下的那还可以勉强的维持主军队的编制不会被打乱掉,还可以继续补充进兵源,然后继续战斗。

而一旦超过三成,这就意味这这支部队减去阵亡、受伤,非战斗人员(包括后勤,通讯等等兵种),战斗人员大大降低,很多时候都无法单独执行一个命令指示,因此还在战争中的话,这支部队就面临被拆散编入其他战斗单位,继续作战了。

而且战损率超过这个数以后,带个部队更多是负面情绪,尤其时在战争中,严重点的甚至可能会葬送了整个部队,所以一般的部队长官都会把这样一直部队撤下来。



要知道越是纪律严明的军队都能够承受的阵亡率越高,而即便是一直铁血强军的战损率都不过三成。

在古代一般战斗的战损率可能不倒10%就会面临崩溃。所以我国古代那些以几千兵马对战几万兵马大获全胜是存在的。


这个历史很正


这个一场战争范围太广范,老兵的概念也很模糊,所以一场战争到底能剩多少老兵这种事情根本没办法量化。打个比方,我们把三年解放战争最终归纳为“一场”战争的话,这场牺牲巨大的战争里,无数的先烈用自己的生命祭奠了共和国的诞生,这是事实,可是另一个事实是这场战争中人民军队中成长起无数的老兵,光说老兵是比战前多的,号称八百万的蒋军,起码有一半成为解放战士。二战欧洲主战场上的德国、英国、苏联,在战后幸存下来的士兵,也几乎都可以称之为老兵,单论苏联,二战后的老兵恐怕比战前的军队都多。然而到一些具体的战役当中,在中国战场,整师整旅全军覆没比比皆是,这就很难产生老兵。



战国时杀神白起,动不动就斩首多少多少万,坑多少多少万,就是用这种灭绝性方式彻底解决敌国威胁。如果二战德国在敦刻尔克也用上白起这种手段,英国军队后来的恢复会相当吃力,几万败军是地道的老兵,休整过来恢复士气之后所能产生的战力,可以几倍于完全从头训练出来的新兵蛋子。我们国家有一条古老的战争智慧:伤其十指不及断其一指!

有时候想想,几乎就是专为指导后人别打那种伤其十指,为敌方培养老兵的仗。近几十年来,各种影视作品,各种媒体,各种论坛,在军事上一直培育着一个“特种兵”概念—— 选拔体、智具有特性天赋的神奇年青人,通过残酷的超量训练,再投入一些地区性秘密战线磨砺,最后成就各军事强国“兵王”的传奇,这种人设确实相当有爆点,足够吸睛,可惜在真正的士兵眼里,所谓的兵王也就是一种流量明星式人物,不接地气,跟士兵们自己的圈子没多大关系。真正在士兵们中间流传的传说人物,尤其在战争年代,身经百战而连伤害身体机能的伤都没受过的老兵,才是士兵们自己的神话人物,而且士兵们并不在乎这种“身经百战”的百战到底是胜战还是败战,因为士兵们这个时候的视界是完全自我的视界,至于战争的胜负,那是大人物们的视界。

究其根本,对士兵而言,能从一场可怕的崩溃式大溃败里活下来,难度系数远非从一场荡气回肠的大胜仗里活下来可比,那么能连续从一场接一场溃败中存活下来的老兵,一但有了合理组织,得到他所能认可的指挥官,被动员起战斗热情,那才是真正可怕的兵王级别的存在,这种老兵没有所谓特种兵那种变态的体质,实际大多数战场也并不需要那种变态体质,只要正常健康的身体就足以应付,这时候老兵可怕的战场嗅觉、几乎和本能一样的战术选择,才是让敌人头疼的事,老兵在战场上存在感很低,轻易不动火,一动火枪枪咬肉,等发现对方有这种老兵时,基本已经该吃的亏都吃到了。
对于己方,一个老兵还可以影响相当范围一批新兵的情绪稳定,所以在战场牺牲颇巨,或者来不及正规化建设的军队中,老兵往往就被当做士官使用,一个打老了仗的老兵,别说基本班组战术指挥,你直接喊他指挥营连一级部队,都能头头是道。所以战争中所谓消灭地方有生力量,很大程度上就是试图阻止给对方产生大量老兵的机会。


李三万的三万里


那就有一个问题了,什么是老兵?在和平时代还老兵指的是在军队里面服役超过一定年限,并且具有一定资历的士兵,这些士兵的可以称之为老兵,但是呢,即使在战乱时代大家都懂检验士兵的最好办法,那就是战争打了一场战争,生死大战下来,你就算不是个老兵的也就是个老兵了!

一场战争打下来究竟能剩多少个老兵?这是一个宽泛的命题!很多人都提到很多惨烈的战役,但实际上不惨烈的战役也有老兵能活下来几率也很大!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活着才有输出,一个老兵在战场上面之所以这么宝贵,最重要的原因他就是懂得战场什么的一些生存规则能够利用战场上面的这些因素活下来活着输出对敌人造成最大的杀伤,这个才是老兵!

老兵不是消耗品,相反,他是军队里面一种宝贵的财富!也正是因为这些老兵的存在,能够间接的带动新兵或者是带动部队向前发展,所以这些老兵才是军队里面的抢手货!

关于老兵这个命题,其实抗日战争期间主要的案例,那当然就是当时的八路军和74军!

八路军的问题大家都知道,长征结束以后保存下来大量的作战骨干和老兵,这些老兵是整个八路军最好的财富!但后来经过百团大战以后,八路军的士兵虽然得到大幅度的扩充,可实际上扩充了大部分都是新屏,这些不慎老兵的新兵在后来面对日军残酷的反扫荡运动里面,(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遭到了严重的打击,损失惨重,但是事实上只要经历过反扫荡并且突围出去的士兵,那都是老兵,按照这个存活率来讲的话,你这还真算不清楚!

所以说你这个问题到这里就很难说的清楚,一场战争周劲松上来多少老兵,都是老兵啊!你要算的话也只能算一个阵亡率!

至于说74军!作为国民党的五大主力,蒋介石的御林军!74军,他的战斗力主要体现在他的老兵配备上!74军最巅峰的时候,老兵配备和新兵之比大概是五比一,这样一个态势,就算是到了后期,也就是当时在国内战争的时候,74军的老兵和新兵比也达到了三比一!当然这些老兵有一部分不是74军自己招揽的,而是蒋介石塞到74军里面的,可以说74军的待遇还是挺优厚的!当然蒋介石不可能保证所有74军的士兵全是从其他部队调过来的,很多士兵都是通过74军一步一个脚印打出来的,也就是说74均通过战争不断地磨砺加入到自己部队里面的那些士兵,并且将她磨砺成一个久经战场的老兵,通过这种老兵带新兵新兵经历战火再一次变成老兵,所以74均可以大规模的生产高素质的士兵,并且成为抗日铁军。

你在战场上面如果真的算老兵的阵亡率的话,是不可能,战争哪有这么多条条框框!

其实如果程院长遭遇战来算的话,也就是突然遭遇,并且能够快速脱生的话,在战场上面老兵的存活率还是比新兵较高!但是如果遇到攻坚战或者被包围的情况之下,指挥官一般情况之下会先集结老兵进行突破或者是攻坚作战!很显然老兵在这上面更具有经验,并且能够正常发挥带动新兵!所以这个时候老逼作为挺身而出的一种,肯定会阵亡率超过新兵,但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值。


漩涡鸣人yy


战争有多残酷?九死一生是乐观估计,即便胜仗伤亡也可能超90%

有朋友问,一场战争,到底能剩下多少老兵?

问这个话,是因为还没弄清楚战役和战斗以及战争的区别。

战争,指的是两个政治实体之间爆发的持续性暴力对抗,从宣战或不宣而战,到签订和平协议或停火协议。

战役,指的是参战人数上万(或者是师以上单位作战)的军事斗争。战役的结束常常以一方溃败或一方被全歼为终点。

战斗,指的是参战时间较短、参战人数较少的军事斗争,一次战斗人数可以少到一两人。战斗通常以团或团一下的某一个战斗单位达成战斗目标为结束。

具体来看,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而三大战役这种作战区域超过数万平方公里,参展人数超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尝尝被称作"大会战"。

一场大会战之下,往往有多个战役。比如淮海战役,包含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徐东阻击战和碾庄圩战役为主,第二阶段以歼灭黄维兵团的双堆集战役为主,第三阶段以歼灭杜聿明三个兵团的陈官庄战役为主。

淮海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徐州剿总是一场大会战,歼灭某个兵团或多个兵团也是战役,歼灭某个师或某个军也是战役(歼灭孙元良兵团只用了一晚上,严格来说算是战斗)。如果以团以及团一下单位展开,那就是战斗。比如,双堆积战役中,经历了大王庄、小王庄、尖古堆、平谷堆等多次战斗,解放军逐个村庄逐个房屋进行攻坚,每一次战斗,都有很大的伤亡。

说完这些,我们来讲讲一次战斗后能留下多少老兵。

淮海战役中惨烈战役特别多,最有名的应该是大王庄战斗。

大王庄战斗,传统的说法是,一天一夜时间内,国共双方7个主力团几乎拼光。这句话基本符合实情。

承担大王庄战斗的主要是华东野战军7纵20师58团、60团攻下大王庄,消灭老虎团1个营,俘虏1个营。然后由59团1营和中野6纵46团1营、3营驻守大王庄,全部打光后,最后只剩2名营长。7纵首长的警卫连150人增援,打得只剩17人。失守后,59团、60团1营、46团合力反击夺回,然后又失守,最后,60团反击再夺回。至此,20师基本失去战斗力。

简单计算一下,大王庄战役中,守卫大王庄的59团和6纵46团混编团3000人的只剩下2人,生还率不足0.1%。20师在这次战役中基本上失去战斗力,无法参加后来的尖古堆和平谷堆战斗。

与20师同属于华野7纵的19师,在徐东阻击战后也基本失去战斗力。损失绝对超过了50%。

可见,淮海战役中硬仗恶仗,华野的主力团伤亡率通常在50%以上!

这是针对国军的精锐部队,如果对上国军的鱼腩部队,我军有可能实现零伤亡。

比如

1948年7月日,中原野战军12旅以伤亡二十六人的代价,在谷城南山地歼灭国民党军163旅大部,俘敌副旅长以下一千八百人。(刘伯承《襄樊战役总结》)。

1947年1月的鲁南战役中,解放军攻克齐村,歼灭国民党军113旅2500人,"缴榴弹炮二门,山炮、战防炮各四门,迫击炮八门,轻重机枪约二百挺。我伤亡仅百人。"(粟裕《利用战斗空隙进行休整》)。

1947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在柳河县红石镇伏击国民党军,更是仅以九人牺牲的代价,全歼汤恩伯的起家部队,美式装备的十三军八十九师一个整师,共计七千八百人,取得震动全国的"柳南大捷"。

放眼整个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从原本的45万人,伤亡了13万人,最后还扩军到58万。这个过程中,华野新增的26万人,大部分来自于国民党俘虏兵转化而来的解放战士,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华东军区地方部队升级而来。

所以,到了战役这个级别,基本没有新兵什么事,要么是调转枪口的解放战士,要么是立功升级的民兵战士。

你问还有多少老兵,全是老兵!

你问还有多少原先的老兵,老兵们面面相觑,一个连的战士,还没来得及认识,就已经战死了!

数据显示,淮海战役中调转枪口的国军俘虏兵,在渡江战役中很多都担任了连排长职务,大部分成了军队中的中坚力量!

仅仅一次战役,最初参战的连排级以下的老兵,到最后恐怕能剩下10%就不错了!

即便如此,他们每一个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士,没人敢说他们是新兵。

反观国军在抗日中的表现,战士们几乎没有成为老兵的机会。刚上战场,还没摸到枪就被打死,这才是最悲催的。

如果在战争这个层次,100个人恐怕都剩不下一个!

如果在革命解放战争这个20多年大概念下,恐怕一万人才能活下来几个!

比如有名的黄麻暴动,3万革命青年参军,活下来的大都成了开国大校开国少将这个级别,只可惜只有100多人。

即便是只算土地革命战争,也是九死一生。秋收起义队伍有5000多人,后来到达延安的只有7个人,从最高统帅到各级军官只有7个人,他们还一起合影留念。合影后不久,其中一位被糖衣炮弹腐蚀,开了小差,他是周昆。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他们中很多都没有留下名字!


历史知事


到底要看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战争,如果新战争的话,可能最后只死了一两个人,有些时候可能就是一个人没死,或者全部被杀死了,根本没剩下一个人。



战争并不是一场游戏,而是现实之中最残忍的一种杀人手段,简直就可以说是一阵阵的屠杀,像凡尔顿战役就被叫做绞肉机,完全都是把人民当做硬币一样投进去,最后化为了灰烬。

能够在战争之中活下来,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赐,这也是一种随机,很多老兵都认为自己能够生存下来,完全是靠着运气,而不是自己的本事。

在刚开始的古代战争之中,也就是远古部落争夺地盘,那时候都是拿一些非常粗劣的武器,甚至都没有铁武器,打起架来也不过就是像群架一样,最多的时候就是可能有上千人和后面的战争是无法比较的,但是在经过后来的人描写之中,这就变成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很多人都是成了神,但是在这场战争之中死的人并不特别的多,而被俘虏的那些人有可能就是被杀了,也有可能当做了奴隶。


到后面到了一些王朝,尤其是在周以后的春秋战国,春秋的时候还是非常的好,因为大家都还懂礼貌,有周朝留下的规则,所以很多时候很多人都是非常讲原则的,但是后面随着战争的升级越来越残酷了,到了战国的时候可以说是有百万级别的战争,尤其是在秦朝统一七国的时候,秦朝当时为了打败赵国,可以说是发动了上百万的战争,可能说是有上百万人,但是实际的话可能就是几十万人,这也是非常残酷的。

为了打败赵国,秦始皇可以试下了所有的本钱,虽然当时他还只是一个秦王,但是他发动了全国的战争,最终是将赵国打败,而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而在照顾这一边,就是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带领着赵国的部队,最终是被秦国打得落花流水,整整几十万人被俘虏了,可是秦国对于这些人都没有想利用,直接把他们杀了。

在这样的战争之中,可能就遗留了几个人而已,而且都是为了收尸,这样的战争是真的可怕。

很多人说这是古代而已,到了现代都会非常的好,这可能很多人都是想多了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日本人也没有心慈手软,对于中国的俘虏没有按照日内瓦公务员所做的那样善待俘虏,反而是用很多人去练他们的新兵,可以说是非常的无耻。


但是日本人呢,后面在快要投降的时候被俄罗斯人打败了,当时俄罗斯已经是用他们的机械化部队,直接把日本百万大军给搞得投降了。日本人损失严重,但是俄罗斯人可是轻松的很,用坦克去撞日本人的骑兵,根本没有几个人死亡,而日本人却付出了几万人的代价,直接投降了。

而现在科技非常发达,未来甚至是要爆发一颗原子弹才能够解决,那个时候可能就是彻底的没有生存的希望,就连假死的都没有办法。


最帅汪公说


笔者认为,一场战争到底能剩多少老兵?根本就没有一个量化的数字,这要看战争的规模,地点,时间,战法,以及作战双方的综合实力对比情况,更何况,就近代战争而言,以少胜多的案例也举不胜举,所以说,一场战争到底能剩多少老兵?确实没有一个量化的准确数字;


就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忻口会战为例,这是一场保卫太原的中心战役,1937年10月11日,素有“钢军”之称的板恒第五师团在飞机,重炮,坦克的掩护下,向国军第9军阵地发动猛攻,这也代表着忻口会战正式打响,此战役,我方参战兵力达到了28万之众,日军也达到了14人,从表面上看,我方参战兵力是日方的2倍,但是,这场战役打下来,我方付出了10万人的伤亡代价,消灭了日军3万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其主要原因,还是作战双方的综合实力悬殊所致,虽然卫立煌领导的中央军,号称国军当中精锐中的精锐,但是,他们与日军相比,无论在武器装备上,还是在战法上,都与日军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取得这样的战果,也实属不易,完全是衣靠着我方军人的坚强毅力打下来的;



以敌我双方的战损比来看,我方参战部队为28余万人,日方为14万余人,我方的伤亡率超过1/3,也就是说,这场战役下来,平均每人3人参战,就会至少损失1人,而日方的伤亡率为接近1/5,也就是说,平均5人参战,就会损失1人,当然,这也只是抗日战争期间的一次战役而已,就在抗日战争期间,比忻口会战打的惨烈的战役多的是,所以说,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因素太多,根本无法量化,五一场战争到底能剩下多少老兵。


关注小柳聊聊兵,更多精彩内容观看


小柳聊聊兵


一场战争到底能剩多少老兵?这涉及到多种因素,不是一个原因所能决定的。其中包括战争的规模,战争的年代,作战双方的综合兵力,战时装备时间地点等等,古代战争多数是人肉战争,比拼的就是谁家人数最多。兵力最多的一方往往占据优势,能够赢得战争。但是现代战争多为信息化战争,人员伤亡普遍减少。


就拿最惨的台儿庄战役来说吧。台儿庄大捷又称血战台儿庄。时间是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到1938年4月15日结束。这次战役虽然我军取得了胜利,但是损失惨重。在这次战争中敌我兵力悬殊。我军军队有约29万人参战。但是日军的参战人数仅为我军的1/5。导致这场战役中中方伤亡惨重。有5万余人伤亡。日军伤亡两万余人。这场战役凭借我军的顽强拼搏,与日军殊死抵抗,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企业。同时也坚定了我军。抗战的信心。鼓舞了我军的士气。也在国际上留下了良好的声誉。这场战争消灭了大量的日本有声的兵力,也是抗日战争中取得的最大胜利。


这场战役由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指挥。这些将领后来都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是参加这场战役的老兵有多少目前无法考量。但是这场战役带来的正面影响不可估量。


猎鹰追风


看作战单位,一般大单位伤亡20%就要调整,否则影响士气。团以下比如连排级的那就战斗,就不怕了,可能打光都不一定。老兵是宝贝,不是万不得已指挥员谁都不愿打光,有种子就能把建制再带起来,这也是为何八路军那三个师能打为何千方百计不用到正面战场的原因,那都是经过长征留下的精英,是我党的宝贝疙瘩,八路军主力训练和素质比国民党军强多了,但明知这点兵力根本不足以扭转战局,那就不能轻易消耗掉。老兵不死,是指有老兵部队就不会完蛋,哪怕就剩一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