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田福军田福堂手足情深,却为何一次都没同桌吃饭?

赵杰


两人虽是亲兄弟,但是两人一生的交集是很少的。田福堂是个守旧的老农民,思想老派,不知变通。田福军是个新时代的改革者,为国为民的好干部。两人的思想高度决定了两人一辈子的人生走向。因为工作原因,田福军很少回家乡,也是一直辗转于各地。不像田福堂一样,天天窝在家里,无所事事。再者,真让两人在一起聊天,也说不出个什么来,而且两人的身份也是天差地别,呆在一起也是不太搭。所以,路遥一直没让两人在一起同桌吃饭。


小二带你来看剧


首先声明:由于对2015版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不熟悉,本人有关《平凡的世界》的回答全部来自于原著小说。

田福军和田福堂二人,虽身为至亲兄弟,但在书中的交集却不多,甚至明面上从来没有同时出现在一个场合过,他们之间的联系,几乎全是通过作者的背景介绍和二人子女的互动来完成的。这也是题目中“为何一次都没同桌吃饭”的疑问来源吧?

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这对手足感情自然是不薄的,但作者偏偏没有直接把他俩一起吃饭和交谈的场面直接描绘出来。实际上,他们同桌吃饭不止一次,之所以没有正面描述过,是因为他们的谈话吃饭,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没什么影响,没必要专门描述出来。

《平凡的世界》从大的层面上来讲,分为“城乡”和“官民”两条主线。

田福军作为“城”和“官”的代表人物,他的生活轨迹是离农村的哥哥田福堂越来越远的。虽然无论他在哪个层级上,他的作为都能以政策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后者产生影响,但在实际的生活中,他的工作性质和生活节奏,都决定了兄弟二人见面的时间和次数十分有限。

大致梳理一下田福军的生活轨迹(毋宁说是工作轨迹):双水村长大——外出参加革命——上大学——地委工作——蹲牛棚——县委工作——地委工作——省城工作。除掉在双水村的日子,田福军大半生都是在外奔波,担任的职务也是一个比一个重要。

他的工作态度也决定了他是个不会把重心放在家庭中的人。不要说哥哥田福堂了,他自己的老婆孩子也并不是天天都能见得到他。

最典型的例子,侄女润叶是他家的常住人口,就在眼皮子底下,她和李向前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他都不清楚。婚礼筹备全是他老婆忙活,忙不过来赶紧叫田福堂进城。润叶的婚礼,他由于被抽调到省城回不来,也无法参加。女儿田晓霞和孙少平恋爱,他也是在晓霞牺牲后看她的日记才得知。被委任为地区行署专员后,家里老人女人和孩子没办法搬家,他才请了几天假回到原西县,把家给搬到了黄原。

田福军的日子,称不上日理万机,也是经常忙得顾不上回家。而且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是经常泡在办公室和会议室的,就是下到基层考察,也极少有机会回到自己老家。

而田福堂则是呆在双水村,满怀革命的激情,要带领双水村的乡亲们改天换地的。虽然他的官不大,领导的人不多,可他对于工作的热情半点也不逊于弟弟田福军,这从他经常带领大家开会到半夜就可以看出来。如此,他也没多少空闲时间经常去看弟弟。

所以这兄弟二人见面机会自然是很少的。但也不是没有,书中明确写到兄弟俩去对方家里的至少有两处:田福堂进城去筹备女儿的婚事,田福军夫妻回双水村过元宵节。这两个场景下,兄弟俩住在一个屋檐下,同桌吃饭是必然的。

只是他们俩之间会谈些什么呢?大概率是拉家常。

客观地说,两个人的政治觉悟都是相当够的,干不出那种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利益的事。田福军作为县市级(以后越来越高)领导,不可能把手直接伸到双水村,也不可能把眼光只放在双水村;田福堂作为一个村级“领导人”,更没有理由和资格参与高层级的活动。他们的交集也就基本局限在了家人的互动上。

田福军的“使命”是带领读者领略和感受那个时代官场和城市的政治生态,而田福堂的“使命”则是为我们展现当年基层乡村的政治生态。

能够连接这两条线的,又能推动情节发展的人很多:孙少安兄弟是,公社干部徐治功和刘根民等也是,他们的存在,使得城乡之间的联系更加自然,而且场景的展示更加丰富。用不着非要田福军兄弟再在这里面加上几场戏。

综上所述,田福军和田福堂兄弟俩并非“一次也没有同桌吃饭”,只是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和发展影响不大,所以作者没有正面描写。如果想多了解这些隐藏在表面下的细节,还需要我们不断地仔细阅读原著文本。

我是阿财姐姐,用心写字,用心回答。如果您有不同观点,欢迎沟通交流。


阿财姐姐


既然撞上了这样的题目,就乱弹一阵。

田福堂与田福军手足情深?其实书中并无交待,题主非要这样说,就姑且算是吧。

毕竟,田润叶一口一个二爸、二爸这么叫着,和田晓霞是堂姐妹,处得也和谐,可侧面推断,田福堂田福军之间没有矛盾和纠葛。可要说这老两兄弟情同手足,确实过了。



这兄弟,上了一定岁数,如果不带着家属孩子相会,处起来会有些尴尬的,我意路遥先生本人在写作过程中,对于如何写好兄弟关系,也并非成竹在胸。或者说,路遥先生在世俗的眼光里,看待兄弟关系本身就是悲观的。

《平凡的世界》里,有很多对兄弟,先说金家老辈兄弟仨(俊文,俊武,俊斌),都是各过各的日子,写到最后,他们的后辈兄弟金富、金强沦落为盗贼,进了局子。

孙家老辈兄弟俩,更是面和心不和的典范,孙玉厚打心里不待见孙玉亭,只是不撕破脸。日久天长,这种蔑视和怠慢也悄悄传递到了后辈身上,孙少平看不惯二爸的烂包日子,气头上说要把他活埋了,孙玉亭破罐子破摔,来……来……来……看把你能的?!好在旁人拉架及时,才不至于酿成事故。

那么作为年轻辈,孙少安和孙少平的兄弟关系又如何呢?(读者见仁见智,各有体悟)



说回正题,田福堂与田福军,一个是老牌村支书,另一个是步步升迁的政治名星,把他们俩弄一起同台吃饭,对白说辞的描写难度很大,就算有为文造情的必要,你信笔写去,总该有个事实基础吧。胡编乱造,谁信呢?

所有的长篇小说,本身其实没有那么多故事可写,写也就写些人情世故罢了,正可谓人情练达即文章。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有哪个作者,把两个四十岁往上的两兄弟、三兄弟关系写得十分融洽,或者合作着干成了大事业,没有!



我一直以为,两个老兄弟同台吃饭是一件尴尬的事,要按我的体会去写,只有写些尴尬。而路遥先生也有意巧妙地避开了,也正好说明路遥先生的人情练达。

亲兄弟是真不好写!那就写异姓兄弟,当写到少平与金波,矿井下的苦难兄弟,虽无血缘,患难与共,笔下情义至诚,且热情洋溢。

一通乱弹,读者见笑

中秋之际,十五把勾刀祝您节日快乐!


十五把勾刀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描写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十年间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一部长篇小说,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些年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小说中田福堂和田福军是亲兄弟,为什么一次都没有同桌吃过饭?这个问题提的特别有意思,细细想来,的确作品中没有看见过他们兄弟俩在一起吃过一次饭。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他们尽管是亲兄弟,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并不是一路人。



田福堂年轻时跟孙玉厚一样给人家当长工,后来解放了,凭自己的双手挣下了厚实的家业。他虽然是双水村的党支部书记,但对村里的事务不是多么上心,思想境界不高,眼光也就是双水村这片天地。从他对儿女的婚事上就可以看的出,他是那种追求实际的人。他不允许吃公家饭的女儿润叶嫁给少安这个“泥腿子”,听到儿子润生要娶带着守寡还带着一个孩子的老同学郝红梅,他几乎崩溃了:“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逢应上这么气人的儿女……”




田福军从读书开始就离开了双水村,后来参军,中国人民大学进修,进牛棚,参加工作,基本上没怎么回过双水村。他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胸怀宽广,对党和国家以及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对待女儿感情方面也不像哥哥田福堂那样,女儿小霞和少平恋爱的事情他还是在女儿牺牲后从她日记里发现的。

兄弟俩一个太物质,一个太精神,这样两个不在同一个层面的两个人,能坐在一起吗?

当然,也许他们俩在一起吃过饭的,只是太过琐碎,作者没有这而已。


偏爱蓝色


严格的说:不是情同手足,本来就是手足嘛!

福堂、福军虽是亲兄弟两个,但二人的性格却截然不同

题主所为的剧中兄弟两人不曾一起吃饭,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点:

1.性格使然:福堂作为村支书,身上官僚气息很重,官不大架子不小,时时处处以在县里当“大官”的兄弟福军为骄傲;然而福军是个勤勤恳恳一心为民的好公仆,毫不利己,专门利民,更是哥哥福堂的官僚气息和老思想老做派深恶痛绝!

2.年龄原因:剧情一开始,福堂已人过中年,福军也人到中年,父母也早已不在世。各自家庭安好,儿女也都大了。事实上亲兄弟到这个年龄的也都是各自过各自的日子,很少到一块!

3.工作原因:福堂在老家当村支书,福军一开始在原西县,后来又到黄原地区。在那个年代交通并不便利,聚在一起当然是很不容易了~


汇集影视经典Vlog


为了避嫌,他们兄弟感情不好的话会把侄女带身边?感情不好的话润叶也不会去。


159相请不如偶遇


省略了


千里368


没拍出来就不一定感情不好,什么事都不一定拍出来,孙少安结婚是不是你觉得应该把新婚之夜过程也给你拍出来?这问题问的有点不该问吧。


知足194315791


也不知你为何会有这样的问题?第一章最后一节田福军回老家过的正月十五就是住在田福堂家里、他不在他哥家里吃饭难道去你家里吃了?


心造境


两股道上跑的车,走得不是一条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