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腦子裡真有兩個小人,但是他們不會打架

你的腦子裡真有兩個小人,但是他們不會打架

日常生活中,在你考慮要不要去運動,或者睡前要不要吃點零食的時候,常常會有“腦子裡有兩個小人”的聯想。一個小人代表勤奮和剋制,一個小人代表懶惰和放縱,他們總是對立,吵得不可開交。

這也是你常常糾結的原因。

但現實情況卻往往是這樣,比如說起床的時候,腦子裡還是有兩個小人:一個小人說,“好睏啊,再睡會兒吧”。另一個小人說,“好啊好啊!”​​​

這個時候,你沒有了糾結,但事後卻有更多懊悔。

身為心理學家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著有《思考,快與慢》。他在書中提出,我們的大腦有兩種思考模式,或者說有兩套系統:系統1運用直覺,進行快速思考;系統2運用理性,需付出努力,運行相對慢很多。

你的腦子裡真有兩個小人,但是他們不會打架

系統2接收系統1的信息和判斷,能監督系統1的運作,但往往自身能力有限,而且系統2比較懶惰,常常擅離職守。這就像我們大腦中有兩個小人的比喻一樣,決定了我們的很多個人行為和社會現象。瞭解這兩個小人的特點,也能讓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掌控生活。

01 敏銳的直覺,常常造成錯覺

直覺總是很敏銳的,我們可以在瞬間捕捉到身邊人面部表情的變化,也可以在人群中一眼就認出熟人的身影。而這種敏銳的反應,在我們面對危險的時候也顯得至關重要。

作為運用直覺的系統1,快速且高效,但在我們如今複雜的現代社會中,也有兩個致命的弱點。

第一個弱點,就是認為所見即所得。我們總是傾向於不去懷疑信息的真實性和片面性。

所以我們明知道很多時候照片是“照騙”,卻依然樂此不疲地去發佈或者欣賞。在我們用通訊軟件和他人聊天時,如果對方的頭像是一隻可愛的貓咪,我們也會下意識地把對方和可愛聯繫起來。

如果我們聽到有人介紹“阿飛從小就是個性格開朗的人”,大腦自動地就會把了解到的有限信息,構建出一個阿飛在開懷大笑的畫面,而會忽略掉阿飛在漫長的一生中,其實也會有很多不開心的時候。

書中也提到“光環效應”,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這個人的全部。中文裡我們說“愛屋及烏”,就是不僅喜歡這個人的全部,包括這個人身邊的一切也都喜歡。“光環效應”也有反面的效果,不喜歡一個人,就不喜歡這個人的一切。比如,如果我們覺得一位運動員很醜,我們就很可能會低估他的競技能力。

第二個弱點,是替代原則。也就是說我們會用一個簡單的問題,來替代一個複雜的問題。

當有人問“你最近覺得幸福嗎?”,我們會快速地回想最近是不是有什麼開心的事情,如果足夠開心,就會是肯定的回答,而會忽略掉其他時候的體驗。

書中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找一批年輕人,然後分別詢問兩個問題:1. 你最近覺得幸福嗎?2. 你上個月有多少次約會?最後發現他們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沒有相關性。

然後這個實驗再找另一批年輕人,同樣問這兩個問題,只是把提問的順序調換一下。最後發現,他們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有很強的相關性。也就是說,第一個問題回答約會次數越多,對於第二個問題,就越可能覺得自己幸福。

在實驗中的第二批人,下意識地用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回答了第二個問題。當然,我們也不可能把每一件事情列一個清單,分別進行幸福度的評估,再最後得出結論,來說明自己最近是不是幸福。日常的對話和思考,往往都是在幾乎一瞬間完成的。

02 謹慎的理性,常常內存不足

當系統1的運行遇到阻礙時,便會向系統2尋求支持,請求系統2來解決當前的問題,比如碰到了“17×24”這樣的乘法題的時候。

我們常常說“理性的光輝”,但《思考,快與慢》告訴我們,運用理性的系統2總是有兩個問題:忽視和懶惰。它在需要運用理性的地方,常常缺席。

書中提到錨定效應,是指我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容易受到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支配。

比如在討價還價的時候,雙方總是在最先提出的價格基礎上進行調整。

另外,系統2也負責抑制系統1產生的衝動。但正如我們在最開始提到的兩個小人的例子,懶惰和放縱的小人總是會有更強大的能量,使得我們在需要自我控制的時候,常常做不好。

03 一個大腦,兩套系統

丹尼爾·卡尼曼也認為,我們可以把兩個系統“想象為大腦內部的兩個人,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特徵、能力和侷限性”。

你的腦子裡真有兩個小人,但是他們不會打架

而在這兩個性格迥異的角色支配下,我們總是忽略事實上的概率,只關注身邊和最近發生的事情。同時我們又容易樂觀和自信,常常忽略競爭,在規劃項目的時候總是不會去過多考慮潛在的風險,因此延期或者追加投入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這樣的兩套系統,並不是相互衝突的。正好相反,他們是相互補充,相互支持的。系統1和系統2,直覺和理性,造就了我們之所以為人的特徵和稟賦。在一些情況下會是弱點,但也讓我們擁有自我察覺和自我改進的能力。

而也正是因為我們擁有的這兩套系統,讓我們生存至今,從其他動物中間脫穎而出,演化出如今這樣燦爛又輝煌的社會和文明。

結語

丹尼爾·卡尼曼從不同人的不同特點中發現:有些人傾向於系統2,而有些人則更接近於系統1。也就是說,有些人傾向於用直覺,有些人傾向於用理性。

我們自然知道,偏向於兩個極端的情況,都是不可取的。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時刻保持警覺性並不是一件好事,想要這樣做也並不實際。總是質疑自己的直覺,會使我們的生活非常枯燥乏味而且低效。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找到一種平衡:找到自己可能會犯重大錯誤的情境,然後在風險很高的時候,盡力避免這些錯誤。

另外,雖然在很多場景下,我們的大腦有弱點,但發現別人的錯誤總比發現自己的錯誤更容易。所以我們作為可以進行良好溝通和協作的物種,多和他人溝通,多聽取他人的意見,可以讓我們在工作生活中做出更好的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