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经乃万物之至根,是万事不变的“常道”

此经乃万物之至根,是万事不变的“常道”

道德经由上篇道经下篇德经组成,是春秋时期老子的代表著作, 其思想照烁古今泽被后世,穷究万物本源,从根本入手认识世界。 其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 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当为“万经之王”。

此经乃万物之至根,是万事不变的“常道”

大成说道,品享《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原文:

天地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此经乃万物之至根,是万事不变的“常道”

白话文:天地万物都有起始,这个起始可作为万物的本源。既然知道了本源,就能认识万物;既认识了万物,又能把握住万物的本源,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塞住欲望的孔穴,闭起欲望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辛劳烦忧之事。打开欲望的孔穴,就会增添辛劳烦忧之事,终身不可救治。能够观察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 运用“道”的光芒,!的同时,再返照自身以达到明,这样便不会给自己带来灾殃,这就是万事不变的“常道”。

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有道的圣人把自己置身众人之后,却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把自身置于度外,却能保存自己。因为他无私,所以能成就自己。

圆满地把一件事情做好,就要收敛隐藏自己的锋芒,这才符合自然规律。

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生没有危险。

最好的统治者,百姓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委曲才能保全,

善于行车的人,不留下车痕;善于说话的,不会留下瑕疵让别人追究;

圣人要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除去极端,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死而不亡者寿。 身死而精神不亡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功成名就,却不据为己有。

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制的。

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

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有道的圣人保留着债务的凭证记录,但是却不会用它去索取债务。

天之道,利而不害;

纵观儒家与道家,儒家将“道”现实化、社会化,而道家却将“道”超然化、自然化。

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