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究竟有什麼厲害之處?中國五千年兩個半聖人為何有他?

銀杏文學經典


都別搶,我來答。

所謂中國兩個半聖人不知道是哪位神仙捏造出來的言論,這樣的觀點肯定是無法成立的。

聖人是什麼?

有的人會拿《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的這句來描述: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聖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但《左傳》中可從來沒有說這是拿來衡量聖人的標準,人家在這裡談這三個標準,是拿來討論什麼是不朽,按照《左傳》裡的說法,所謂的不朽就是從立德、立功、立言三個方面來體現的,即所謂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關於聖人,《黃帝內經》中是這樣描述的: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慾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簡單來說,聖人就是超脫了世俗的存在,擺脫了低級慾望,沒有貪嗔之心,既不刻意疏遠世俗,但也不刻意追求世俗,活的很灑脫,不會糾纏於事務,思想上也沒有煩惱,活得就是一個逍遙自在。

按照這個概念好像很簡單,但真的要實現起來,那是非常難得,基本上就像佛家說的無慾無求了,光這一點恐怕99%的人都做不到。

但是按照世俗的標準來看,能夠成為聖人,基本上都是名聲和成就很高的人,像孔子、孟子、老子這些思想大咖,開宗立派的人。

說中國只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王陽明,一個是曾國藩。

前兩個我認了,曾國藩就達不到了,半個也不行,曾國藩最大的成就是在政治上,思想上基本沒有貢獻什麼成就,說他立德,實際上不過是獨善其身總結出了一些個人經驗和想法,遠遠談不上聖人。

對於王陽明,像曾國藩自己都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所以也不知道是哪個神經病列的,硬生生把曾國藩也給塞了進去。

王陽明還是可以當一當聖人的,且不說他文武雙全了,就說他的那個心學就足以讓他和孔聖人肩並肩了。但心學追根溯源也不是王陽明開創的,從孟子到兩宋,很多哲學家都研究過。

只不過到了王明陽這裡,成了集大成者。

對於他的心學筆者沒有研究,所以也不敢妄談,簡單來概括他是我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成就最高的人,他和朱熹那一派不同的是。

王陽明這一派被稱為主觀唯心主義,朱熹他們被稱為客觀唯心主義。

什麼叫客觀唯心主義,王陽明有一句名言:

汝未來看此花時,汝花於汝心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傳習錄》

意思就是很多東西你沒看見,就相當它不存在,就像你不去看一朵花時,你不知道它什麼狀態,但你去看時,你就會看到它是什麼顏色,什麼形態,這些都是取決你的心。

所以王陽明說心即理,類似於我們現在說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取決於你怎麼看,這就是心的主觀性了。

以前朱熹那一派用的是客觀唯心主義,意思是通過客觀事物變化的規律來尋求知識或者智慧,但王陽明覺得太麻煩了,而且他看不起朱熹的思想。

就倡導直接修良知,他有句名言: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意思一個人的心本來是沒有善,也沒有惡的,產生善惡是因為人的意識,知道一件事好不好是我們的良知在起作用,這個良知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公理,正義,大道,反正是正面的東西。

那修心就是保存好的,去掉惡的,這就是王陽明提倡的格物了,一個人始終保持理智,正確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和萬物,這就算成功了。

所以你看現在有很多看待事物總是容易出現偏激的看法,這就是走歪了,失去了自己的心。

這就是大體王陽明心學的闡述內容,但真要闡述起來肯定不是那麼簡單,這裡只是大體概括一下,總之王陽明憑藉他的這個思想成就 。

我覺得他肯定是可以當聖人的,至於曾國藩則遠遠達不到標準。

另外王明陽打仗也是很厲害的,皇帝還沒來,就把叛亂給平定了,結果惹得皇帝還不高興。


圍爐談史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陽明是他的別號,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在中國歷史學者評價中,有一個比較有趣的說法,中國五千年只出現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另外半個是曾國藩。能被公認為聖人,由此可見王陽明是有多麼厲害,那麼具體表現在什麼地方,筆者就來分析一下:

一、什麼是聖人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叔孫豹曾經有過關於三不朽的論述,他稱:“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能做到這三不朽的人,就可以被稱為聖人。

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對德、功、言三者分別做了界定:“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他創立的儒家學說奠定了中華文化的根基,指引了中國兩千餘年的思想潮流,被稱為“文聖”和“萬世師表”,聖人之名實至名歸。那麼王陽明一生又做哪些事,被歷史學者稱為聖人呢?

二、王陽明的成聖之路

(一)立下成聖的志向

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從小就顯現出不凡之處。據說王陽明和大多數成功人士一樣,出生之前便天生異象,他在母親肚子裡十四個月才誕生,在他誕生之前,奶奶就夢見雲中仙樂飄飄,一位天神穿著紅色的玉仙衣,抱著一個孩子,從天上降落到王家。他的爺爺王天敘就給他取名叫 “雲”,並給他生活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筆者心想,幸虧天神不是騎著馬下來的,不然的話,豈不叫......。

歷史上許多名人年少時都有宏偉的志向,在這方面王陽明也不例外。王陽明11歲時,他的父親王華在科舉考試中了狀元,留京就職。王陽明的爺爺王天敘便帶著他遠赴北京和父親團聚。在赴京的途中,王天敘的朋友邀請他們在當地金山寺遊玩,並提議以金山寺為題作詩。王陽明特別有詩才,片刻間就寫出一首詩“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紗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眾人都誇讚王陽明有超人的才華,而他卻對此不屑一顧,說道:“文章小事,何足掛齒。”

那什麼才是他心目中的大事呢,很快的,答案就出來了。到京城以後,王華給他找了一個私塾上學,他見到老師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何謂第一等事?”老師有些蒙,這個問題有點大呀,他認真想了想便說:“當然是讀書考試做大官啊”。

而王陽明卻不這樣認可,他的老爹王華可是新科狀元,要權有權,要錢有錢,這樣的事情對他這個官二代、富二代來說,即沒吸引力,又沒挑戰性,他對老師說道 :“我要當聖賢”。老師聽到後,心裡很憋屈:“你厲害,狀元的兒子惹不起。“

(二)學習成聖的本領

北宋思想家張載在《橫渠語錄》中記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就是成聖的方法和路徑,怎麼去實現它呢?需要有為萬世開太平的本事,而這正是王陽明需要掌握的本領。從此以後,王陽明開始認真的學習和鑽研軍事知識,苦練騎術,遍覽兵書,不斷的組織戰術模擬和軍事對抗,練就了經略四方的本領。可惜的是,當時是明憲宗朱見深在位,他勵精圖治、體諒民情、政治清明、邊境穩定,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年輕的王陽明經略四方的本領無用武之地。

到了王陽明19歲時,他到江西迎娶布政司參議諸養和的女兒,回老家餘姚途中,拜訪了大理學家婁諒。這時候的王陽明覺得自己對理學的理解已經不錯了,也進行了很深的研究,他就向婁諒請教做聖賢的方法,婁諒告訴他聖賢是可以後天學習養成的。王陽明又問為萬事開太平不是最好的方法嗎?婁諒告訴他:“擁有聖人的才德,才能施行王道。為萬事開太平只是外王,還要具有內聖的才能和德行,先有內聖後成外王,你要學習朱熹格物致之的理論,通過各種實踐和知識把不明白的想通之後,就是聖人了。”

王陽明深受啟發,回鄉後認真研讀朱熹的經典理論和文章,同時還鑽研各種理學大師的著作。可是沒有系統科學的知識,朱熹所講的一草一木皆有自己的道理就無從理解。王陽明從開始的迷茫,到苦惱,到最終放下。此路不通,自有能通之處,一往無前是勇氣,放下另尋出路是智慧。

26歲之前,王陽明在詩詞文章、道家養生、佛家思想上尋找成為內聖的方法,然後跟隨許璋學習軍事理論,學到了諸葛亮兵法和奇門遁甲中兵法的精要,最後他又回到了學習朱熹理學的道路上。九年間,王陽明在內聖的道路上兜兜轉轉,始終找不到成為內聖的鑰匙,而他卻一直在追尋。

(三)龍場悟道內聖成。

公元1499年,王陽明還是通過科舉進入了仕途,他從工部觀政開始,仍然努力探索成為內聖的道路,這之後他與辭章、佛教、道教撇開了聯繫,徹底放棄了這些不實用的雜學,又重新回到朱熹理學的道路上來,按說王陽明迷茫了這麼久,也思考學習了這麼久,實現內聖的契機總該來臨了,可惜答案是否定的,他實在是參不透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而更令他喪氣的是,他還確定不了朱熹錯在哪,有些懷疑是不是自己智商不夠用,真是夠悲催的。

《孟子》: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直到1504年,他已經在身心之學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思想,離心學也越來越近了,他從朱熹理論裡怎麼也達不到萬物通透、一切皆知的境界,於是就停止鑽研程朱理學,在北京開設培訓班講解自己的身心學說。

按說這個時候王陽明吃了那麼多的苦,心學也該誕生了。可是,這麼關鍵的時刻,王明陽掉鏈子了,而且栽的還不輕。他捲入了以劉健、謝遷為首的朝廷大臣集團和以劉瑾等“八虎”為首的宦官集團的鬥爭之中,這趟渾水威力太大了,好多明智的大臣都選擇了迴避,可王陽明則不然,他還是不能違背自己的良知,毅然決然的衝進了這個漩渦裡。當然,結局早已經註定,王陽明被罷職免官,廷仗四十,下詔獄。戚慘牢獄生涯,使王陽明認清了理想和現實的差別,他覺得這輩子不會重見天日了。

沒有想到只在牢裡待了三年半,到公元1507年春天,他被朝廷釋放了出來,貶到貴州龍場驛這個蠻荒之地當郵政所長。這是大明疆土最南端的一個驛站,太監集團的信號很清晰,王陽明你就別想回來了。果不其然,劉瑾派了錦衣衛在路上暗殺王陽明,若不是他計謀高深,以水遁欺詐之法逃脫,估計世上就少了一位聖人。到了龍場驛,卸任所長對他千叮萬囑,這個地方蠻民兇殘,糧食短缺,空氣有毒,動物兇猛,你可千萬要小心,然後就樂呵呵的走了。

龍場驛惡劣的環境讓王陽明在這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和折磨,他的內心比以前堅強了百倍,他在心中不斷的審視朱熹的格物致知,然後思考聖賢之人會如何處理自己所面對的問題。突然在公元1508年某一天,這個問題的答案從龍場驛呈現了出來,王陽明頓悟了,就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簡單來說聖人之道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分辨是非善惡的良知是與生俱來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只有自己才能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他的心學宗旨是人人皆有良知,是“知行合一”,只要遵循自己的良知,就能達到“寧靜於內,無敵於外” 的境界。這就是王陽明所理解的格物致知,這是王陽明所創建的心學。

王陽明: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三、知行合一王陽明

龍場悟道以後,王陽明在朋友之中的形象越來越高大,也得到了貴州官場和軍事長官的認可。他重新詮釋了朱熹和陸九淵在理學和心學中關於知行的解釋,兩人都認為是先知後行,先尋天理,然後實行。而王陽明則認為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結果,兩者是一個整體,沒有先後的順序,因為每個人心中早就存在天理,就不用再花時間去尋找,而是通過實踐來驗證心中的天理正確與否。

(一)心學官場初顯威。

從公元1509年到1510年,他在貴陽學院宣講自己的“知行合一”學說,後來三年貶謫期限結束,又在當地官員的極力推薦下,當了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這時候上天已經給王陽明提供了一個實踐和施展心學的平臺,王陽明把“知行合一”應用在了處理政務上,用在處理各種關係上,他的務實、他的變通,讓他在廬陵縣如魚得水,在樹立德行、減少賦稅、改良訴訟、科學規劃等多面做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得到了老百姓的衷心擁護和愛戴。其實在王陽明心中,他始終不曾忘記自己11歲時立下的宏願,他不停的傳播自己的心學理念,目的不是為了招收弟子,多掙錢,而是想通過“知行合一”,讓每個人都能明白自己就是聖人。

(二)知行合一定江西

正德六年(1510年),大太監劉瑾死了,王陽明回來了。從他到京城開始,到1516年之前,王陽明歷任吏部驗封司主事、署員外郎、吏部文選司主事、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僕寺卿、南京鴻臚卿,他的官越做越高,陽明心學名氣也越來越大。他常常北京和南京之間穿梭,在秀麗山水之間講學,當官只是他的生存手段,宣揚自己的學說才是畢生追求的事業,而他的事業現在做的是蒸蒸日上。

人的際遇就是這樣,在你最想要的時候機會總是不來,在你不那麼在意時,機會就悄然無息的來到了你的身邊。公元1516年8月,王陽明老成持重的氣度和不動明王的威嚴深深的折服了兵部尚書王瓊,在他的推薦下,王陽明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州,而在這裡,在等了足足三十年以後,他少年時“經略四方”的才能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

江西的匪患十分的猖獗,謝志山、藍天鳳、池仲容、陳曰能、高快馬、龔福全、詹師富佔山掠府,殺官害民,匪兵十數萬,氣焰十分的囂張。朝廷大軍往往是按起葫蘆浮起瓢,剿匪效果甚是輕微。王陽明初到江西剿匪時,就被大土匪詹師富狠狠的上了一課,差點被活捉。

從此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他的特長在運籌帷幄之中,而不在拼殺疆場之上。

王陽明把知行合一發揮到極致,利用自己“經略四方”的才能,把攻心放在第一位,把軍事打擊放在第二位。他高度重視情報工作重要性,不斷提高自身的軍事力量,增加官兵的訓練強度和軍事能力提升,科學利用裝備的先進性提高戰鬥力,使用最合理的計謀兵法謀取戰略上的制高點,在他的一系列的科學部署下,只用了一年零三個月,就橫掃了詹師富、陳曰能、謝志山、池仲容等這些大土匪,徹底的解決了江西的匪患,王守仁用兵“詭異”、獨斷,不重形式重實質,廣泛發動心裡戰,他用兵如神,被稱為天人。在剿匪過程中,他不斷的用實戰來檢驗自己的心學,還經常和弟子們探討,並寫下了心學的入門書《大學問》。

《大學問》: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

(三)雷霆萬鈞平寧王。

1519年,寧王朱宸濠造反了。寧王造反的根其實在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就已經埋下了,朱棣當年騙了寧王朱權,把他和他的七萬精兵綁到了自己的戰車之上,靖難成功以後,朱棣並沒有兌現自己與寧王共分天下的承諾,還把寧王封到了江西南昌。

朱宸濠繼承了他祖宗寧王朱權的遺志,勾結朝中閹黨和大臣,四處招攬謀士,結交山賊草寇,建造武器工廠,訓練革命衛隊,一直在為造反做準備。王陽明前期和兵部尚書王瓊通信時,直覺已經告訴他寧王要反,但是他知道寧王還沒有做好準備,現在造反就是腦子進水了。誰知寧王錯估了皇帝朱厚照的意圖,提前起兵造反了,集結部隊七萬人,對外號稱十八萬。憑自己的良知,王陽明一定要阻止寧王,可是隨他剿匪的官兵都已經解散,他現在是光桿司令一個。他假裝傳檄各地到江西勤王,臨時集結官兵,使用計謀對外號稱10萬,又用造假的手段,離間寧王和他的謀士李士實、劉養正。

後來在寧王玩命攻擊安慶城的時候,王陽明果斷分析現在的戰況,採用圍魏救趙的方法,利用各種宣傳手段迷惑南昌守軍,率領三萬雜牌部隊去圍攻南昌城,並一戰而下。現在需要面對的,是寧王朱宸濠回師救援的數萬大軍,王陽明把他知行合一的能力發揮到極至,佈置了各種應戰措施,並實施一個匪夷所思的攻心計,製造了數萬塊免死木牌。王陽明以正戰擊敗了寧王的先頭部隊,又以奇取得大勝,免死木牌擊垮了造反士兵的信心,用火攻破了寧王的連舟法,用奇兵收復了南康、九江,就這樣,只用了四十三天的時間,寧王叛亂就被王陽明平定了。

而這時,“威武大將軍朱壽”,也就皇帝朱厚照率領的平叛大軍才剛出北京城,為了避免親征大軍對沿線造成惡劣影響,王陽明體恤百姓的疾苦,重新修改了報捷書,將皇上和他身邊的讒臣作為功勳,自己屈居人後,可王陽明並不後悔。他把功名利祿視作浮雲,不把得失放在心上,這就是致良知,也是王陽明心學的最終目標。

王陽明:志於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於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

(四)一生光明終成聖。

在這之後,朱厚照意外落水身死,嘉靖皇帝登基,“大禮議”事件結束以後,王陽明重新出山到廣西剿匪,這時已經是1527年,王陽明也已經55歲了,身體已大不如前,在去江西的路上,王陽明在致良知的基礎上又進一次昇華,提出了四句教。此去廣西,離他上次剿匪已經11年,離他平定寧王之亂也有8年,這時離他龍場證道、宣揚心學已經近20年。這次王陽明走在了成聖的路上,他的弟子已經遍及了大明的各個角落,南浦、南昌的百姓對他頂禮膜拜,即使孔聖人到此也就這樣了。之後王守仁總督兩廣,平定盧蘇、王受造反,剿滅斷藤峽叛軍。平亂之後,王陽明病情加重,於公元1529年1月9病逝於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舟中,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有明一代,“一帝一相一聖”對後世有較大影響,“一帝”是朱元璋,“一相”是張居正,“一聖”就是王陽明。王陽明去世後,他的精神受到了人們史無前例的緬懷,陽明心學從此名揚天下,盛名遠播,對日本和東亞都有較大的影響。時至今日,王陽明的思想仍然激勵和影響著無數的人。綜上,筆者認為,王陽明真正實現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稱為聖人,一點也不為過。


清悠初見


普遍認為中國古往今來只有兩個半聖人一是孔子,半個是曾國藩,還有一個就是比曾國藩還早的王陽明。近代有人對曾國藩的評價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官、為將、為相一完人”。這半個聖人的評價就這麼高,那麼一個聖人的王陽明又是什麼樣的呢?

王陽明,浙江餘姚人,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明朝的心學大師。他從出生就異於常人,他母親懷胎十四個月才生下他,還因為祖母夜夢仙人,乘雲而來,給他取名叫王雲。

但是這孩子從生下來就不會說話,為此,家裡人很難過,結果他5歲那一年,家裡來了一個和尚,見到這孩子說,這孩子好啊,只是說破了。這句話令他的爺爺頓悟了。

“雲”字不就有說的意思嗎?不就是道破天機——仙人乘雲而來了嗎?於是立即按照《論語》給王陽明改名為守仁,名字一改王守仁就會說話了,當然不是當時就說話兒,是逐漸學會說話了。這的確神異的不得了!

從小王守仁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親是狀元公,祖父的學識也很淵博,所以王守仁的家庭教育條件很好。

王陽明在私塾讀書的時候,老師問了大家一個問題:“天下第一等的事情是什麼?”大家都答了五花八門的答案,沒有讓老師滿意,而王陽明回答這個問題是衝口而出,作聖人是天下第一等的事情。這個境界令老師和後世的人們都驚掉下巴,但是這就是少年壯志呀!誰敢說人家做不到?這就是志向異於常人。

王陽明不但這樣說而且身體力行的真幹,最著名的就是格物——在家裡格竹子,結果太用功生病了,這也促使他反思朱熹的思想,後來他又出遊邊塞,準備收復失地。除了讀書學習,他還主要學習兵法和武藝,目的是有一天要建功沙場,所以他射箭射得不錯。這是行為異於常人。

參加科舉是他必然的人生道路。三次考試才中舉,到工部觀政,後來,得罪大太監劉瑾被打了四十廷杖,貶為龍場驛丞,就這樣,劉瑾還派人追殺他,他製造了一個投水自殺的假象才得以逃脫。這是智識異於常人。

此時他父親也被劉瑾趕出北京調往南京任職,王陽明回家見了一次父親,他父親說既然朝廷有令你就赴任吧,於是王陽明到了當時的貴州龍場,明朝的時候那裡還是化外之地,瘴癘之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王陽明在這裡經歷了極端艱苦的生活,他親眼見到上任的小官吏死在路上,他帶人把死者掩埋了。

當時沒有房子住,他住在一個石洞裡,睡在一口石頭棺材裡。但是當地的群眾並不歧視他,幫助他們蓋房子,建宿舍,這令王陽明很感動,他把這稱為“良知”,王陽明新學的核心就是“致良知”。

王陽明認為少數民族內心和我們一樣都有良知,這種良知發揮出來就是很大的能量,可以照亮我們的人生,照亮世界甚至宇宙。於是他繼續反思自己為學為官為人的整個歷程,終於有一天,他在石棺裡思索,夜色濃重,四野寂靜,什麼都看不見,什麼都聽不見,但是王陽明的內心世界正經歷一場電閃雷鳴、嶽撼山崩的激烈鬥爭。

突然之間王陽明大喝一聲,剎那間,如同一道閃電劈開了濃重的夜幕,照徹山河萬朵,王陽明終於悟到了心學的真諦,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這是面對困難時的態度異於常人。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成就了王陽明心學。王陽明掌握了這樣一種強大思想武器,於是在為人處世中無往而不勝。先是在貴州龍場講學,影響很大。貶謫期滿出任廬陵知縣,劉瑾倒臺之後被召入京,兵部尚書王瓊對王陽明非常欽佩,推薦他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地。

這一去就引出一段平定江西匪患的故事,接著又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四十三天平定醞釀十幾年的叛亂,而王陽明手下都是七拼八湊的軍隊。這是處理危機異於常人。

他在平定江西匪患和朱宸濠叛亂的過程中,不但用兵法,而且還是用心理戰,深入細緻的分析對手的心理動向,採取堅決有效的措施打擊對手,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比如和朱宸濠決戰時立起一面白旗“寧王已擒,我軍不得縱殺”,這造成叛軍混亂而致大敗。第二天王陽明就抓住了朱宸濠。

最後王陽明病逝於回家的路上,離家只有最後一段水路了,他卻再也支撐不下去了,臨死留下“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八個字遺言。

他的心學影響巨大,曾國藩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蔣一生崇拜王陽明,敗逃臺灣後將臺灣草山改名為陽明山。日本海軍元帥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有一塊腰牌上刻著“一生伏首拜陽明”。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王陽明的一生最精彩的莫過於落難後刻苦自強,實現龍場悟道的偉大飛躍,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人在挫折和失落中要堅強要堅持。


小小嬴政


王陽明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但如果說他是聖人,這明顯是過了。普通人知道王陽明,很多事通過當年明月的通俗說史作品《明朝那些事兒》,該作品將王陽明說成是影響明朝命運的人物,是繼孔孟朱之後的一個大聖人。但當年明月的描述過於誇張和主觀,且他本人並不瞭解王陽明。當年明月將王陽明和朱熹的觀點相對立,但從《傳習錄》來看,王陽明對朱熹非常推崇,對於朱熹的觀點,王陽明沒有不贊成的。再者,王陽明的心學,僅僅是他學術上的一種成就,而非軍事指導思想;當年明月卻硬是將王陽明的軍事才能和心學聯繫在一起,曲解了心學的本意,使之在讀者眼中成為“厚黑學”。

王陽明的心學,若要細說,可以出一套系列叢書,但如果簡單來講,從兩個方面便能夠概括:世界觀上的心外無物,和方法論上的知行合一。所謂的心外無物,指的是內心與所謂的天理是相通的,一切的美德,良知,均在心中,因此終極的真理,關於宇宙萬物的規律和社會人生的原則,均可在心中探尋得到。因此,人需要不斷地探尋自己的內心以“致良知”,並且將自己自省的結果踐行到實際中。當然,當時並沒有產生近代科學萌芽,因此內心中的“世界”不過是綱常構成的抽象非實體。

王陽明的思想,並不是他憑空創造的,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從宋代繼承下來的。宋代的陸九淵陸九韶兄弟便已經提出了心學的基本觀念,並且在鵝湖與當時的理學大師朱熹進行過辯論。王陽明繼承了他們的思想,並且將朱熹思想中的某些因素與之融合,借鑑了佛家的某些觀念,最終揉合成了所謂的“陽明心學”。原汁原味的王陽明學說,並沒有直接影響到當時的社會,而他的弟子王艮創立的泰州學派(距離王陽明的思想已經偏離得較遠),的確在觀念和行為上衝擊了當時社會的“正統”,頗有開新風氣的意思。

至於說日本的陽明學派,尤其是東鄉平八郎的那句“一生俯首拜陽明”,幾乎已經和王陽明本人的思想完全脫離,不過是披著“陽明心學”外衣的純粹日本本土思想,日本的陽明,與《孔子改制考》中的孔子,是相同的。

最後,王陽明的思想時特定時期的產物,如果一成不變地運用於當今的社會,基本上是沒有什麼作用的,因此,批判繼承很重要。


庭州行者


首先我們評價王陽明不應該用“厲害”這個詞。

王陽明不是厲害,他是偉大,是深厚,是高山仰止,是高深莫測。

他是一個哲學家。

王陽明一輩子研究的問題是: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

請注意,不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而是“我們”。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是西方哲學家研究的。

“我”和“我們”的差別正是東西方文化的差別,這個話題更大,在本問答略過不提。

說回王陽明,據說有一天,王陽明在杭州虎跑寺看見一位得道高僧正在打坐,王陽明繞著和尚走了幾圈後突然問道:“和尚是否掛念家中老母?

“出家人不打誑語”,和尚羞愧的說“嗯”!

和尚說完,淚流滿面,站了起來,雙手合十🙏,“阿彌陀佛,感謝施主,和尚去也”

然後和尚衣服也沒換披著袈裟大踏步就回家了!和尚還俗去了!

和尚的行為語言一下子點開了王陽明,原來所謂“存天理,滅人慾”是做不到的,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無妻無子無錢無財之得道高僧也還做不到“滅人慾”呢!

普通人更不可能做到的了。

王陽明推翻了理學家朱熹的格物方法“存天理滅人慾”。

這個很厲害!

因為自孔子開始,儒學大家多矣,孔子逝世,一分為八,曰子張之儒,曰子思之儒,曰顏氏之儒,曰孟氏之儒,曰漆雕氏之儒,曰仲量氏之儒,曰樂正氏之儒,另外還有一個小派別子夏之儒。

以上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儒家。

然後是董仲舒橫空出世,藉著漢朝的行政力量,“獨尊儒術”,其實是“獨尊董式儒術”而已。

我們都知道,董仲舒搞的其實是“外儒內法”的王霸之道,和孔子念茲在茲的“復周禮”,孟子的“仁者無敵”差的真不算近了。

有點遠。

然後就是“理學”誕生了,兩宋之際,程朱理學為尊。

說真的,理學提倡的“滅人慾,存天理”有點過分了,離孔子之儒差了十萬八幹裡,“人慾”也要全面滅掉,大家難道不做人了嗎?

然而沒辦法,事物發展到了這個地步!整個兩宋時期都軟弱不堪吶!

怎樣修習理學?

怎麼“滅人慾”?

二程和朱熹也給出了答案——格物致知。

格物,格物,一下子就格到了大明朝,出來了一個王陽明也開始格物了。

王陽明是一個認真的人,他曾經認真的格了七天七夜竹子,最後格出了一身的病,啥也沒格出來。

病痛思痛!王陽明問道:“什麼是理學之理?"

眾人面面相覷,“理”自然不應該簡單是道理之理,但究竟是什麼?卻也說他不出。

王陽明又問:“為什麼要格物?”

“求理呀”!有人快速回復說。

“什麼是‘理’?”

“......”眾人無語,又回去了!

“心即理”!王陽明說道:“滅人慾錯了,不應該向外格物,我們的內心良知要遵循!‘人慾’也有美好的,是不是?比如出家人也忍不住想自己母親呀!難道我們不允許和尚想娘而還俗嗎?”

有很多人就“恍然大悟”了,然後追隨了王陽明先生。

至此,“心學”誕生!

“心學”的誕生雖然也沒有完全止住儒學繼續往下坡發展。

但!總算是止住了儒文化在“滅人慾”的道路上繼續狂奔。

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不是王陽明橫空而出,中華文明再“滅人慾”五百年,經過文明程度更底的滿清之後,會是什麼局面?

中華大地還有“人”嗎?

文明就滅亡了也說不定!

題主題目“兩個半聖人”很貼切。

第一個是孔子。

第二個就是王陽明,尊他為聖人就是因為他止住了中華儒教在“滅人慾”的道路狂奔。

還有半個聖。是曾國藩,因為他擋住了“拜上帝教”,

也很重要。

可是,曾國藩沒能建立起哲學體系,他的言論都是些“有感而發”的議論而已!

所以他只是半個聖人。


葭明通半瓶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估計小夥伴們能夠進來壓根就不是衝著厲害不厲害進來的,就是想瞅瞅,上下五千年公認的兩個半聖人是誰?

那行,咱先把題主的問題擱一邊,先把這個問題回答了,也就幾句話的事。

首先咱理解一下什麼是聖人。在咱一般人的眼裡,聖人其實就是德高望重,有大智慧,這思想境界堪稱完美的人。

或者按照人家官方的話講,這得在修身,立德,立言,立功您這都有建樹的人才能被稱之為聖人。

那麼這兩個半的聖人是誰呢?頭一個,大傢伙猜也能猜出來——孔子。至於為嘛呢?這就算俺不介紹,您自己個也能悟出來。

接著第二位就是咱題主說的王明陽,待會咱詳細的說他。

再有半拉是誰呢?你絕對想不到曾國藩。不僅是您想不到,俺第一次知道的時候,也驚了半天。

畢竟曾剃頭的綽號,這不是胡亂蓋的,當年攻破天京,屠殺無辜老百姓多少?他也能佔半個。哎,這事聊起來話長,可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解決的問題,以後有機會再聊。

咱今天就是衝著王明陽來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聽俺聊這檔子事。

王明陽

王明陽是大明王朝的人,據史書說,他們家世在浙江餘姚這地那是相當顯赫的,這顯赫也就算了,而他的出生那也是相當的不凡。

他母親懷他的時候,這一懷可就是十四個月,這別人都十個月,有那著急的不足月就出來了,人家還比一般人多四個月。這都沒地說理去。

而在他出生之前,他奶奶做了個夢,就夢見一朵祥雲忽忽悠悠就飄到他們家上頭,就聽著那雲裡邊吹吹打打的,不一會一個天神就從雲裡走了下來,懷裡還抱著一娃。

因為這個夢他爺爺就給他起了名叫“雲”,所以王明陽開始的時候是叫王雲。

不過接下來可就讓人奇怪了,王明陽這都到了五歲了,連話都不會說,卻把他爺爺讀過的書不僅讀了遍,還默記了下來。

家裡為這事也挺煩惱的,這不五歲之後有一得到的高僧路過他們家門口,就看見了王明陽,摸著他的頭就說了:“孩子是個好孩子,可惜別道破了!”

他爺爺大小也是個讀書人,一聽就明白了,立馬給王明陽改了名,叫王守仁。這一改名,王明陽立馬就開口說話了,你就說神奇不神奇。

估計小夥伴們都有點詫異,為嘛不是王明陽,而是王守仁呢?王明陽是別號,王守仁是人家真真的名字,都是人家的名,大家不要懷疑。

過去古人起名那都有講究,什麼名啦,字啦,號啦的,這都有。

這是人家出生的時候。

人家小時候也不凡,當年王陽明十一歲的時候,他老爹就通過科舉這條路做了狀元郎,這就留到了京師裡邊做了官。

王陽明這就趕到了京師和父親匯合,開始了他北京人的生活。

王陽明的才華自不比說,也就幾個月的時間,在人家那讀書人的詩詞圈子裡,也有了一定的名望。

這轉眼就十二歲了,在這幾個月裡,王陽明就一直在琢磨一個問題:“人這一輩子啥是第一等大事?”

最終他把這個問題,帶給了他塾師的先生。

為此兩人還有了爭論,先生認為是科舉,王陽明認為科舉不是,做一等大事應該是成為聖賢之人。

這事算是在王陽明的心裡種下了一顆種子,就等著時機成熟了發芽壯大。也為他日後成為聖人,做了個基礎。

接下來的事

後來明英宗遭遇土木堡之變,被瓦剌抓到了做了俘虜。

小小的王明陽,就萌發了學兵法,報效國家的想法,十五歲的時候,就給當時的皇帝多次上書,獻計獻策平定農民起義,只是這事併為引起皇帝的關注。

也就是在這一年,王陽明出居庸關,山海關就有了經略四方的想法。

瞅著年紀,咱十五歲還調皮搗蛋,老師指著東,咱還奔著西撒丫子跑的年紀,人家都開始有了經略四方的想法。

人比人氣死人嗎?這就是,要不人家就能成為聖人呢?

十七歲的時候,人家就結婚了,你都不知道,就在結婚的當天,說死了都找不到他這人。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以為,王明陽是不是沒有看上人家姑娘逃婚了?

那倒不是,人家在閒逛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道士擱那打坐,他瞅見了,上前和人家討教,道士告訴他,人家在修煉長生之術。

這好,王明陽就開始和道士相對靜坐了,這一坐就到了第二天,愣是被岳父大人找到了,才結束了這場靜坐。

從這裡咱就能看出來,王明陽要麼不做,要麼就得做到極致。

後來王明陽在十八歲的時候,接觸到了朱熹的格物致知。

實踐出真知嗎?所以王明陽就打算用朱熹的格物致知來實踐,他對著家裡邊的竹子,一格就是三天三夜,結果是啥也沒有格出來。

打這裡開始,王明陽就開始對格物這事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那麼朱熹的格物致知是理學,相對於理學,王明陽就站到了孟子的心學這一派。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嘛是心學?嘛是理學?”

咋說呢?這倆東西解釋起來有點費勁,繞的厲害,估計您也不感興趣,俺就簡單的說一下。

不管是心學,還是理學,這其實都能歸結到哲學的範疇,哲學嗎?虛虛而為的東西,不管怎麼說他都有理,這東西離老百姓遠那麼一點,是讀書人研究的最高境界。

而這倆學派雖然都能是哲學範疇裡邊的東西,但卻是相互對立的。

大家理解到這一層就行了,再深入一層,俺都覺得繞,指不定就把自己個繞進去了,大傢伙見諒。

那麼對於心學的理解和深入的解釋,其實就是王明陽能夠成為聖人的關鍵。

當然您別以為王明陽是那種拿著一本書,給人講經的聖人,這位可是另一隻手拿劍的聖人。

前邊咱不就說了嗎?他是讀過兵法的,而且他這兵法還應用到了實踐之中。

人家可有著狡詐專兵的字號。

當年江西這塊盜賊四起,前任巡撫這都裝病去職了,很多縣的主簿都戰死了,原因就是這官府都讓盜賊給鑽成了篩子,到處是眼線。

王明陽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相當於一個光桿司令去就任了,他把這幫子盜賊的眼線,轉手之間就變成了自己的眼線。

聯合其他省份的士兵,首先討伐的就是當地最大一股子盜賊。

就這麼數十年的泛濫的盜賊就沒了,這就是他帶著一幫子書生和偏將乾的事。

在他五十四歲的時候,從官場當中退了出來,開創書院,宣講他心學,當時他這研究獨成一家為“王學”。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算是他的核心理念。

後來王明陽還是被啟用總督兩廣,平定叛亂。

再後來肺病加重,告老還鄉,病逝在了江西大餘縣,當他屍體過境江西的時候,軍民都穿著麻衣哭送王明陽。

後來王明陽從祀於孔廟。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王陽明不厲害,一生忙碌地位還不如一個備胎,他的學生曾國藩無論在學術還是實踐中獲得的成就都比他厲害得多。

現下的人吹噓王陽明厲害純粹是因為推銷曾國藩的成功學而推銷的,實際上曾國藩在成功之前當年學習的東西多了去了,遠不止一個王陽明。

吹噓王陽明厲害都是為了賣書,以昏使昏,誤人子弟。


高高智商玩家


“聖”通常用來形容在某一方面做到極致的人,在中國歷史上有詩聖杜甫,畫聖吳道子,酒聖杜康,書聖王羲之等人,甚至在武俠小說裡面還有劍聖獨孤求敗,可以說能夠當得起一個“聖”字,必然在其所攻之處有了極高的造詣,達到了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但是有人說中國上下下五千年,儒家僅有兩個半真正的聖人,其中聖人孔子是不必說了,這第二個聖人就是王陽明,還有半個聖人是曾國藩。可以說在一些人的認識中,王陽明在儒家的地位甚至比亞聖孟子還要高。王陽明究竟是何許人也?到底有什麼厲害之處?

王陽明生於公元1472年,是明朝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本名叫做王守仁,字博安,號陽明,世稱陽明先生。

王守仁出生於顯赫的官宦世家,其父親王華,是成化17年的狀元郎。可以說王守仁一出生就比別人有了先天的優勢,但是王守仁直到五歲還不會說話,其家人開始還認為這孩子會不會是個啞巴,只有其祖父堅持認為這孩子是個不可估量的大才之人,後來其父親舉家移居紹興,王陽明才開口說話。

幼年時期的王陽明,有一個非常優越的學習環境,跟隨父親祖父讀書寫字,積累下了深厚的學識功底,到了稍大一點,王陽明便立下了鴻鵠之志,立志學好本領為國效力。

長大後的王陽明和當時諸多士子一樣步入了科舉的考場,和王陽明同一天步入考場的還有名冠天下的風流才子唐伯虎,但兩人卻因人生目標不同走向了完全不同的軌跡。

年輕的王陽明因為恃才傲物,文采斐然,從而得罪了朝中權貴,參加了兩次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但其絲毫不引以為恥,反以為榮。

後來在其父親的幫助下,王陽明才得以在工部任職,在其後的宦海生涯中,有因為政績斐然而擢升,但更多的是因剛正不阿得罪權貴而遭貶謫。在數次的起起伏伏中,王陽明也得以悟道。

正德13年,王陽明在江西為官之時,以一介書生之力平定了江西匪患。贏得了當地老百姓的極大尊重。

正德14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效仿赤壁之戰平定了寧王之亂,也正是因為平定了寧王之亂王陽明才得到了朝廷的重視,嘉靖皇帝繼位之後,王陽明因功加升為南京兵部尚書,又封其為世襲新建伯。可以說在嘉靖初年,王陽明備受恩寵。

在以後的生涯中,王陽明更多的專注於學問方面研究,而選擇遠離政治漩渦,嘉靖四年,王陽明在紹興創立了陽明書院,開始著書立學。

王陽明在數十年的宦海沉浮生涯中,始終沒有放棄對儒家學問的學習與探索,並且結合其自身經歷融入了佛家道家的些許思想,更加精確的詮釋和發展了儒家思想。在其著書立學之後,有大批弟子追隨其身後,在儒學方面自成一派,繼承和發展了“心學”,成為了“心學”的集大成者。

王陽明的“心學”可以說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不止在中國範圍內流傳,更是傳播到了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等地,至今日本人都非常推崇王陽明,在日本國內有多家研究王陽明的機構。

在研究王陽明的人士中不僅有文人學士,還有不少商賈將軍,日本近代著名軍官東鄉平八郎就說過“一生俯首拜陽明”。由此可見王陽明的厲害可見一斑。


海佑講史


中國五千年悠久歷史,誕生了不少出類拔萃的人才,其中最最最極致的人才叫作聖人。

中國有很多聖人,如詩中聖人杜甫,酒中聖人杜康,兵聖孫武,武聖關羽,畫聖吳道子,書聖王羲之,大聖孫悟空等等。


但這些“聖”都是某一方面造詣突出,達到了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稱之為“聖”,但這些聖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聖人。

真正意義上的聖人,是思想上的聖人,是精神上的聖人,是民族的精神導師,是超脫凡人的驅殼,接近於神的聖人,這樣的聖人就寥寥無幾了。

有人說,中國五千年來,只出來了兩個半聖人,第一個是孔子,這個不消多說了,古今公認的,第二個是王陽明,這個是今天說的重點,剩下的半個是曾國藩,這個爭議比較大,也不是今天的重點。

今天重點來說一說王陽明。

王陽明又叫王守仁,他是明朝的思想家,軍事家,他一手創造了“心學”,他在中國不太有名,貌似還沒有道士王重陽出名,但他卻在日本聞名遐邇,婦孺皆知。

所謂牆內開花牆外香。


我有個朋友到了日本,發現日本公交車上,有個中年男人在翻看《傳習錄》,書名是用繁體漢字寫的,朋友覺得很奇怪,這是什麼書啊?怎麼是用漢字寫得呢?

朋友和日本男人聊了起來,後來才驚訝地發現,書的作者居然是明朝的王陽明。朋友根本沒聽說過此人,回去上網搜了搜,才發現王陽明居然是被埋沒了的聖人。

有人說,沒有王明陽,就沒有日本的崛起,這種說法或許有些誇張,但王陽明在日本大火特火了幾百年,這是真實的。

1905年,日本軍官東鄉平八郎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了俄國艦隊,當大家追問取勝之道時,東鄉平八郎舉起一塊腰牌,只見上面寫道:

一生俯首拜明陽。


當年的日本,對王明陽崇拜已及,如早稻田大學創始人大隈重信,日本國立銀行創始人澀澤榮一,三菱集團創始人巖崎彌太郎等,都從王明陽的心學中獲益匪淺。

王明陽的心學到底有何厲害之處呢?

打個比方,金庸武俠裡面,哪個男主角武功最厲害?我認為是令狐沖,他之所以厲害,不是因為七星大法,不是因為易筋經,還是在於獨孤九劍。

獨孤九劍的精髓是什麼?無招勝有招,隨心所欲,不拘泥於一招半式,沒有招式,就沒有破綻。試問,一個毫無破綻的武功,誰又能擊敗他呢!


而心學也是如此,它講究隨心而動,從內心深處尋找真理,心產生理,“理”化而生萬物。

當然,我的認識非常淺薄,連皮毛都沒悟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好好研究一下王陽明,對你的人生一定大有裨益。


一半秋色


人生在世,最難的事情就是能夠在短短的幾十年中,同時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屈指可數,這個團體有一個非常響亮的名稱,那就是聖人!

明朝的王陽明就是這麼一個了不起的人,成功超越了在性格上有缺陷的朱元璋,在經濟上有點說不清楚的張居正,成功加冕大明帝國第一人的桂冠。

王陽明創立了心學,並且在他的帶領下,心學迅速成長起來。就好比現在郭德綱率領的德雲社一樣,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發展的風起雲湧,成為了和以姜昆為首的主流相聲界能夠分庭抗禮的一股力量。王陽明的心學同樣如此,在極短的時間內,他們就成為了能夠和朱熹的陳朱理學相對抗的儒家流派。

王陽明在思想上的蛻變之旅,還得感謝一個特別的人物,那就是號稱立皇帝的正德時代第一權閹劉瑾。王陽明為人正直,沒有攀附當時權勢熏天的劉瑾,始終不忘初心,只說真話,不說假話,套話,不拍馬屁。由於劉公公的迫害,使得王陽明來到了他的悟道之地,貴州龍場。這就是王陽明的立德。

貴州龍場的環境極為惡劣,但是惡劣的環境磨鍊了王陽明的心智。王陽明開始不斷的拷問自己朱熹的陳朱理學到底正確嗎?

終於有一天,王陽明發現其實成為聖人的道路就在每個人自己的腳下。人與生俱來就有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一個人的善惡對錯發展軌跡完全取決於這個人的內心。所以王陽明的心學的核心就是知行合一,每個人都能遵循自己的內心的良知,就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

隨著王陽明心學的主要思想的建立,王陽明在自己的朋友圈中,也逐漸的成為了知名人物,在當地也算是打開了局面,深受上官們的青睞。

在類似於流放的三年時間結束之後,王陽明終於得以翻身來到了江西做了一任地方官。這等於為王陽明建立了一個他實踐知行合一的舞臺。在知行合一思想的引導下,王陽明政績出色,深受百姓的愛戴。

當然,在此之外,王陽明也收了很多徒弟,將自己的心學思想傳播,讓更多的人知道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如何踏上成為聖賢的道路,很快心學就擁有了很多的信徒。這就是所謂的立言。

正德六年,王陽明最大的敵人大太監劉瑾被明武宗朱厚照賜死。放在王陽明仕途之上最大的石頭被搬走,王陽明進入了升官高速通道。小王的升官速度非常快,很快就成為了贛南的巡撫大員。

在這個崗位上,王守仁幹得非常出色,江西當時出現了兩頭拔尖的情況。江西的學子讀書非常用功,考取功名的比比皆是。另外一方面,江西的匪患也是出名的厲害,王守仁到崗之後,這些土匪的好日子也算到了頭。

王陽明,和現在的大胃王浪胃仙,紅雨老師有個共同的習慣,那就是給別人上課。王守仁的戰術很簡單,那就是能用腦子解決的,就絕不用人命來填,腦子正是王陽明最強的地方,也是那些土匪們最欠缺的東西。

兩相比較之下,王陽明很快就佔據了絕對優勢。採用了王氏科學剿匪法的明軍,越打越順,狠狠的給那些土匪們上了一課,肅清了轄區內的匪患。

然而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江西境內不僅僅土匪作亂,還有朱家的王爺,企圖拷貝當年朱老四的奇蹟,以藩王之尊向皇位發起挑戰。

面對來勢洶洶,擁有七萬人馬的寧王,王陽明手裡一個士兵都沒有,但是他並不怕,因為他有腦子。經過一番騷出天際的操作之後,王陽明擁有了大批的人馬,而且老王由於前段時間升級打怪,對於各種陰謀詭計,那可謂是玩的出神入化,把個寧王調動的如同乖兒子一樣。

老王爸爸要他去哪兒,寧王就像幼兒園裡最聽話的孩子一樣,不折不扣的完成任務。這種仗打到這種程度,已經進入了王陽明最擅長的逗你玩模式。很快,

一場可能影響整個天下大局的謀反,就被王陽明鎮壓了。

在嘉靖年間,王陽明表現也極為搶眼,以極小的代價剿滅斷藤峽叛軍。比起前任,耗資巨大調集數省大軍,只換取區區幾個月的和平來說,王陽明,真的算得上明代經濟適用男的典範。這些事情都是王陽明立功的一方面。

綜上所述,王陽明一生符合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的標準。斯人已逝,但是王陽明的心學思想,當代社會依然影響了很多人。所以王陽明被稱為聖人,一點也不誇張,完全是實至名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