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场上,为什么说士兵绝对不能捡敌国的枪?

Kanata_


在抗战时期,八路军是很爱捡武器的。

八路军一直很缺枪支。

1937年,八路军出师抗战时,全军四万多官兵,只有一万多条枪。子弹也少的可怜,平均没把枪只有30发子弹!

等到1940年时,八路军已经发展到40万人了,可是枪支也只有9万条。子弹也不多,平均每条枪不到20发子弹。

八路军真的很穷,人称“三枪八路”:士兵每人五发子弹,打完三枪就不舍得打了。平型关大战时,每名士兵给了100发子弹,绝对是最富裕的一次了。

这么缺武器部队,见了鬼子和伪军的枪能不捡吗?

八路军因为武器稀缺,最喜欢打游击战\\伏击战。这种战斗,要求就是快准狠,不能打消耗!只要战斗超过半小时,敌人和自己消耗的弹药就多了,此战肯定亏本。

刘伯承反复教导八路军“要在敌人枪没上堂,炮没上架,马没备鞍时就把它打死,不能的话就赶快撤”。

百团大战,八路军就“亏本”了。整个战斗,八路军总计消耗了70万发子弹。可是,才缴获了34万发子弹。而八路军的子弹来源少,不可能自己造新的,只能捡弹壳重新装填一次(新弹壳只能用一次,旧弹壳不能用)。

所以,八路军打完仗,连新弹壳都捡走了,更别说枪了!而且,八路军一直以擅长打扫战场出名。八路军打扫过的战场,就给鬼子留条裤衩!衣服都给他拔了,拆洗一下,还能穿。

林彪在抗战时,就是因为穿了鬼子的军大衣,骑马到前线溜达时,被晋绥军当成了鬼子军官。结果,一枪打成重伤。不过,后来卫立煌将军在看望林彪时,按时林彪是否需要什么。林总试探性的提出需要武器装备。没多久,卫立煌将军给送来100万发子弹,外加25万颗手榴弹!

八路军老兵会告诉新兵,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武器,并想法多缴获敌人武器。对于地方部队,当捡到三八大盖、九二重机、歪把子这样的好枪时,要马上送给主力部队,不能私自留下。对了,好弹壳也记得上交给兵工厂,重新装填使用。

在现代战争中,捡敌人武器使用的可能性基本上没有。

1,现代战争中,步兵枪械已经不是什么稀缺武器,各国都有自己的制式装备。作为士兵,也对自己装备的枪械是最熟悉的,根本不会费体力去捡敌人的陌生武器。基本上打完就走,打扫战场是其他人的事。

(现代战场上,见了敌人的枪也不会多看一眼的。)

2,部队大量装备的制式步枪故障率很低,而打仗又是团队作战,每人也都会携带一定基数弹药。所以,不会出现因为弹药不够,去捡敌人武器的情况。

3,每种枪械声音是不一样的,使用敌人武器会让战友误会是敌人在身边。这样容易造成误伤。

4,敌人的武器遗留在哪里,也不可能是装满子弹,配好弹夹的,专等你去拿。打两枪就没子弹了,捡他也没用啊。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在战场上捡敌国的枪支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所以很多国家都禁止士兵在战场上捡敌军武器。对于打仗来说,战场是两军交战的地方,直到我们生活的年代,才有了和平,少了战火。

战场的心机和手段

在战场上,这些士兵的生命就如同草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牺牲。对于在战场上打仗,其实有很多讲究,而且有很多规定,士兵一定要去遵守,不能随意破坏规定。

就拿在战场上捡敌国的武器这件事来说,捡敌国的武器并不是一件有利于自己的事。因为这是战场,所以有很多心机跟手段,说不定因为士兵的一个不小心,不只伤害到自己的生命,还会损害到自己军队的安全。

譬如二战时期,德国军队经常会在遗落的武器下埋手雷或者地雷,当苏联军队在战后进行清理的时候,自然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所以,才有很多国家规定士兵在战场上不能捡敌国的枪。

捡敌国的枪支对自己没多大用处

对于二战时期的一些战争来说,当时各个国家生产武器的方式都不同,对于枪支弹药的生产技术也大不相同。所以在当时的战场上,就算士兵捡了敌国的枪也是没用的。

因为自己的国家没有这支枪能够使用的弹药,如果强行使用不匹配的弹药的话,很有可能会造成枪支走火,如此一来,就会伤害到自己甚至伤害到身边的同伴。

所以说,捡敌国的枪支对自己来说没有好处,而且还会因为敌国在这些遗落的武器上做手脚,导致捡武器的士兵会因此丧命,甚至会对自己的军队带来一系列的灾难,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因此在当时的战争中,士兵在战场上作战,尽量不要去捡敌国遗落的枪支,因为这种情况既危险又对自己没用。

有些情况下并不是不能捡敌国的枪

在战争中,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其实就不用理会一些规定。生死存亡之际,一些规定设定的并不合理。

比如说,两个敌国的士兵打仗的时候,一个士兵手里的枪没子弹了,面对这种情形,没子弹的士兵不可能就此缴械投降,很有可能会奋力一搏。

此时没有枪的士兵会选择武力的方式去解决两个士兵的问题,这个时候,没有子弹的士兵会选择抢过敌国士兵手里的枪。这个时候,这个士兵是可以用敌国士兵手里的枪的,有本事抢了过来,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如果按照规定不能用敌国的枪,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士兵就只能等死了。所以说,对于战场上的一些武器,并不是所有的都不能用,而是不能随便用,凡事没有个绝对。

敌人的枪支武器可以再利用

在国民抗战时期,我国解放军前身八路军,当时的成立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敌人的枪支就是自己的战备资源。

在战争之后,他们都会把敌人的枪支捡回去,在影视作品《小兵张嘎》中,就有对八路军战后捡枪支的描写,其中的罗金保打完鬼子以后,就把鬼子的枪给带回去。

如此可以看来,敌人的枪支并不是绝对的不能捡的,而是针对具体情况去判定。像八路军大部分军资也都是从敌人手里缴来的,然后通过一些改良,成为自己的武器。

如果八路军也像一些国家规定的那样绝对不能捡敌国的枪支,就不会有今天的胜利了。所以说在战场上,士兵不能捡敌国的枪支这种规定不是绝对的。


大国布衣


这又是一个教条主义害死人的问题呢!当你的手中枪械卡壳,敌方9个士兵,端着AK47,狞笑着想你的掩体走来,旁边敌人尸体上有一把AK47,似乎还有子弹,你居然秉持绝不能捡敌国的枪的信条,坚绝不拿,等待你的就是被敌人用枪托砸死,然后对着你的尸体撒尿。末了还不忘来一句:Super SB!

其实把问题中的"绝对"两个字换成"轻易",才是正确的。但是普通人是分不清这个区别的。他们太迷信”有人说“。


在战场上,尤其是丛林战,利用尸体、丢弃的枪械制作诡雷,十分普遍,只要我们轻易去搬动或者拿去枪械,就会触发爆炸,给自己带来灾难,因此士官会说,没事别去捡枪!因为打扫战场是战后的事,需要仔细甄别。命只有一次。

至于有人会说用敌人的枪会引来自己方面的子弹照顾,那是在己方还有队友的情况下,如果敌人距离你只有几米了,你还不去捡枪,只能是蠢货,死有余辜,特么什么时候了,就算被自己人撂倒,也得打死几个敌人垫背啊。如果只有你一个了,我看你还是自己啦光荣弹吧。


小村姑没当过兵,也只是纸上谈谈,可是原理是明白的,不要被这样的傻缺问题害死啊!



诸葛小村姑


相信很多朋友们都玩过射击类游戏,在游戏里看到地上有一把好枪的时候,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捡起来自己用。可是在真实的战场上,很少有士兵会去捡敌人的枪支,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点:

一、捡敌军留下的枪支可能很危险

战场上散落的枪支可能是敌人故意布下的诱饵。这个招数即使在游戏中也经常出现,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游戏经历:当你发现地上有一把好枪,兴高采烈地过去刚要捡起来,结果直接被埋伏的敌人突突死。

在游戏里死了不要紧,还可以等待复活。但如果在战场上死掉,那就真的永远长眠了。生命只有一次,用自己的枪不好吗,为什么要去捡敌人的枪呢?

而且在现实中,地上的枪支也可能是敌人做了伪装的诡雷,即便在战后打扫战场的时候也时常有人中招,白白丢掉性命,士兵在战场上就更没必要去冒那个险了。

二、弹药不匹配

在战场上即使你顺利捡起敌人的枪,最大的可能也是突突几下之后弹匣打空,然后发现弹药无法得到补充。

由于不同型号的枪支需要使用不同规格的子弹,除非你能把敌人的弹药箱也一起搬回来,否则射光了子弹的枪支和烧火棍也没什么区别。

三、枪支性能不熟悉

枪支的型号五花八门,有的长有的短,有的轻有的重,捡来的敌方枪支用起来未必趁手。由于士兵们长期使用同一种型号的枪支进行训练,身体会形成固定的肌肉记忆,包括射击姿势、扣动扳机力度、射击节奏等,也就是所谓的枪感。

在战场上士兵只有使用最熟悉的枪支才能保证射击精度。一些影视剧中的主角在枪林弹雨中随手捡起一支枪都能指哪打哪的情况,在现实中基本是不可能存在的。

就像专业的台球运动员都使用自己的专属球杆打比赛一样,只有用起来如臂指使才能发挥出全部实力。

枪支也是一样的道理,贸然使用不熟悉的枪支进行射击,连它的弹道都把握不住,有多大概率能打得中敌人呢?甚至还可能会由于姿势不当或者错判后坐力而伤到自己,实在是得不偿失。

四、使用敌方枪支易使友方产生误判

在普通人耳中,战场上乱七八糟的枪声听起来可能都差不多,可是在经验丰富的老兵那里,枪声却可以成为判断战场形势的重要依据。

首先,不同枪支在射击时会发出不同的响声。如果你使用捡来的敌方枪支进行射击,那么你的友军极可能根据枪声将你判定为敌人,朝你丢个手雷过来可别怪队友太过无情。

其次,在己方阵线里突然出现敌方枪声,很可能使己方错误地认为敌人已经攻了过来,从而动摇军心,甚至使指挥官对战局产生错误判断,造成难以估计的后果。

基于以上原因,士兵们在战场上通常是不会去捡敌人丢下的枪支的。但事无绝对,在极端情况下,该捡的枪还是要捡的。

比如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武器弹药基本靠从敌人那里缴获,手里拿的是各式各样万国牌的武器,甚至挥着锄头也能冲锋陷阵。在那种情况下,把锄头丢下捡一把枪使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剑起红休


题目中的说法太绝对了,战场上捡枪有时候确实是被禁止的,但不是绝对的。

禁止捡枪是什么情况?

所谓的禁止捡枪,一般就两种情况,一种是看见敌人撤退,丢下了很多辎重,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是敌人故意丢下诱饵,一旦上去捡枪,就可能会被围歼;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双方交战的时候,要么有壕沟,有么有坦克的掩护,这样的情况,如果想上去捡枪,那是绝对禁止的,因为一旦出去那就是活靶子,除非是拍电视,否则基本是回不来了。所以,禁止捡枪,是从战略上和对战士的保护上来说的,这些情况下,确实是要禁止捡枪的。


当然,还有一些情况,也是不提倡捡枪的。我们知道,每种枪支都有和自己匹配的丹药的,比如狙击枪的子弹,威力更大,造型和其他的子弹也不同,而且不同国家的狙击枪,子弹也完全不同。如果战场上捡了人家的枪,却没有响应的子弹,那就是冒着丢命的危险,捡来了毫无用处的东西。这样的情况下,也是不提倡捡枪的。

什么情况下不禁止捡枪呢?

这种情况通常就一种——收缴战利品!对于战胜者来说,战利品是他们最喜欢的东西,即使是用不上的,也能当做自己成功的证明。历史上,八国联军入侵我国,拿走了很多他们都看不懂的东西,但是他们却依然将这些东西看做是战利品,非常得意地带走了。对于战利品的使用,可能抗战时候的我方部队做的最好。抗战中,我们因为经常在农村、山林活动,所以根本没有多少军工厂,而且因为我们不会出卖国家来换取钱财、物质,所以就更加缺少先进的装备。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的战士穿着的都是破烂,武器只有步枪。这样的武器在战场上用起来极为吃亏,所以我们的战士们很渴望得到敌人的装备。于是在很多地方,为了夺取日军的装备,我们的战士要想很多办法。因为我们的敌人固定,日本和我们胶着了八年,而他们自己又不会经常更换子弹的大小,所以我们缴获了日军的枪支后,只要后续再缴获一些弹药,就完全可以一直使用下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军在各地广泛地捡敌人的武器,每次敌人在逃跑以后,我们都会感到很开心,因为他们又把一些重要的武器丢下,而这些武器,我们经过简单的训练后就能使用了。不过,再往后随着我们军队在各地影响力增强,我们的兵工厂也越来越多了,后来日军的三八大盖已经不适合我们使用,所以捡枪的现象也就基本没有了,因为我们都能仿制苏联、美国的一些装备了。美国人在二战中的冲锋枪威力惊人,我们在后来也经常使用这些武器。


总之,在战场上并不是不能捡枪,就算是要捡,也是派出小股部队捡,而不会把所有人都放出去,这样即便是中计,损失也会很少。


小镇月明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除了游击队以外,没有正规军回去捡敌人的武器。

原因如下:

第一,误伤。

在近距离作战中,绝大部分士兵是根据敌人的武器来判断是敌还是友。

你随便拿着敌人的枪支,就非常容易被战友误伤。

优秀的士兵可以通过枪声以及枪支的长度和外形,一眼判断持枪者是不是自己人。

甚至,很多时候只是听枪声,然后就命令空中或者地面重武器支援了,这非常容易造成误伤。

而近距离作战中,大家都不会仔细辨别,往往一旦判断是敌人立即开枪。

第二,弹药补充困难。

现在作战,弹药消耗量很大。

即便是使用单发步枪时代的二战,在中国战场上我军消耗了十九亿发子弹才消灭了五十多万日军。这个数字已经比美国要好很多了,只需要400发子弹就能歼灭一名日军。

实战中,步兵弹药消耗量很大的。

你缴获敌人的枪械,能缴获多少子弹,大部分就是敌人士兵身上那些很少的子弹。

一旦子弹消耗光了,你怎么补充?

枪没有弹药,岂不是废物?

第三,容易中诡雷。

实战中,谁都知道各国立功的标准之一就是缴获对方武器。

所以,很多游击队故意将武器下埋上诡雷。

所谓的诡雷其实很简单,将强制放在一块木板上,下面压着几个手雷就行了。

你一去捡强制,手雷立即爆炸,不但炸死你一个,还会炸死周边战友。

所以别以为打扫战场的士兵是轻松的,搞不好就会死。


萨沙


一般来说,战士都是针对配发的枪械进行过专业的战术训练;制式的枪械虽然是一样的,但是每把枪都有自己的性能;并且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战士们已经充分熟悉了自己的武器。


如果在战场上换了敌人的武器,一是不熟悉枪支的使用;二是不了解该枪支的具体性能;三是子弹无法做到相应的补充。

我军更有要求:除特殊情况外,禁止使用敌军枪支(特殊情况根据现场自行判断),所以除在极特殊情况下,很少有人会去捡敌人的枪支。


杨无敌Echo


李云龙式喊叫式、口号式的杀敌甚至是狭路相逢勇者总胜总能沾光的对战方式,在实际中的确不多见,老兵的话其实道理很深!



原话可能不是这么说的,而是说尽量别捡,加入自己的枪出了问题无法射击,恰好有一枝触手可及的敌国的枪,而此时敌人饿虎扑食般过来,到底是捡还是不捡。

再一个说自己枪里已经确定没子弹,手边正好有一枝触手可及的敌国步枪,捡起来打响了可能就能保命,打不响则可能丢命,但不管丢命保命,前提是捡起来才能创造活下去的可能。

再或者自己的枪不小心脱手掉了,还偏巧掉到靠近敌人的一方,而自己脚下就躺着一枝敌人的枪,这时候还考虑千万要不要捡的问题,捡起来总比个烧火棍好用。

而且也不一定就有烧火棍给捡,因为战争进行到白热化的阶段,很难说还有可供使用的烧火棍存在,因此这话太绝对,到底捡不捡还得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定。

当然,即使说绝对不要捡也不算错,因为敌人的枪就是敌人的,任何一种制式武器从接触到熟练掌握都需要一个过程,即使于老兵,也需要一定的熟悉时间。

在战场上一般不可能有这样的时间去学习敌人的武器使用方法,老兵们可能只是在警告新兵,要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可能意味着已经到了绝境。

至少说在先手上已经落在了下风,这种下风很可能是生与死得距离和差别,因此,老兵说的话也不能算错,只是他们可能有更好的更丰富的应对不出现这种问题的办法。

而这些办法才是老兵们说话的立足点,那就是勉励新兵好好学本事,直白点讲老兵可能只是在强调一个事实:你大爷还是你大爷,啥时候都得认这个大爷,不认就得吃亏。

这印证了一个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道理,老兵对于新兵向来是不客气的,尤其是在这种生死攸关的作战经验上,那都是老兵九死一生拿命换来的。


你能说他没用,谁都不会跟自己的小命开玩笑,这也是老兵为何会受到敬重的原因,他们的经验的确重要,因此,避免沦落到捡敌国枪支的地步,这话不错,很有道理!


历史三日谈


捡敌国的枪是很罕见的一件事儿,因为很简单,真正的打仗可不是像打《使命召唤》那样,一路突突突,子弹不够了捡敌人的枪就好了。



首先,就是弹药和供弹具通用的问题。以海湾战争为例,伊拉克方面使用的是AKM系列突击步枪,而美军则使用的是M16A2系自动步枪。这两种步枪的弹匣不同,使用的弹药也不同。



而且在真实的战争中,可不会像COD那种捡把枪还带着弹药。弹药不通用就很尴尬了,毕竟你不可能指望弹匣中那一梭子打完一次战斗吧?


好,就算你还要捡备用弹匣。但是有件事很尴尬,弹匣可能不适配战术背心上的弹匣包啊。以AK的钢制弹匣与北约4179标准铝制弹匣为例,两者的弹匣弧度不同,所以适配的携行具也就不同。


北约标准的4179铝制弹匣


除了这两点之外,那就是枪声的不同了。在越战中,曾经有一名美军士兵在使用AKM突击步枪的时候,遭到了己方火力的攻击。这是因为,在很多时候士兵看不到敌方目标的具体位置,所以就干脆先打一梭子过去再说。


使用AK突击步枪的美军士兵


总的来说,在战场上临时捡起敌人的武器,也只是特殊情况下才行,而且也都是迫不得已的情况。在己方武器弹药供应充足的时候,谁还愿意去捡敌人的武器呢?


我是战甲装研菌,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


战甲装研菌


在战场上,为什么说士兵绝对不能捡敌国的枪?

如果不捡日本鬼子的枪,八路军和新四军如何壮大发展收复失地?居然有人说只有抗战神剧中才会有人去捡鬼子的枪。我就呵呵了。

不过,财大气粗的国军,真的不一定会捡敌人的枪,因为大胜仗的机会很少很少。

先来看国军的缴获情况。

台儿庄战役中,国军取得的战绩是毙伤日军11984人,俘虏719人,缴获大炮31门,装甲车11辆,大小战车8辆,轻重机枪1000余挺,步枪10000余支。

看见没有,日军几乎所有的枪都被捡回来了!

抗战初期的台儿庄大捷,国军缺枪少炮自然要捡枪,可是抗战后期美国援助不断,还会捡枪吗?

当然会!

国军的对日最后一战湘西会战中,国军取得了歼敌27000余人的辉煌战绩,缴获上看,迫击炮43门,榴弹炮13门,山炮5门,重机枪48挺,轻机枪240挺,掷弹筒260个,步枪无数,日军洋马1650匹。

谁说不许捡枪?难道留着给土匪拿去欺负老百姓吗?有一点基本常识没有!

抗日战争中,一场战斗是否胜利,战绩如何,一看歼敌人数,而看缴获数量。甚至可以说,没有缴获的大捷,基本都是吹牛的。

第三次长沙会战,国军30万大军抵御日军6万人进攻,结果以伤亡十万取得胜利,杀敌六千多。这次战役被称作“长沙大捷”。缴获上看,国军得到了步骑枪1138枝、轻重机枪115挺、山炮11门、无线电台9架及其他军用品。

这些是基本可靠的数据,在长沙的其他几次抗战中,薛岳经常不打草稿地随意吹嘘歼敌人数,受到老蒋的破口大骂。中外记者齐聚长沙要求参观缴获情况,薛岳完全没有缴获,就谎称俘虏的数百个鬼子都已经被杀了(尸体也不能提供),缴获的武器直接装备军队了。

很明显的差距就是,台儿庄大捷中,国军颁发了11枚青天白日勋章;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颁发了两枚青天白日勋章;湘西会战中因为主要将领已经有了勋章,就没有再颁发,第一次第二次长沙会战,则一枚都没有发出去。

有国家财政和军工生产支持的国军,都特别喜欢缴获敌人的枪支弹药,完全一穷二白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则更加重视对日作战的缴获了。

著名的平型关大捷,第一一五师一举歼灭日军1300余 人, 击毙2名中佐, 击毁汽车79辆、 摩托车3 辆, 缴 获步兵炮1门、 轻重机枪21挺、 步枪500余支、 炮弹2000发、 掷弹筒23个、 马 车 200余辆、 军马50余匹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

这些珍贵的缴获,一方面会简单整修之后装备部队,改善我军火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提供给我军新建的各种军工企业,经过逆向研发和仿制,实现军工水平的改善。

整个抗战中,八路军极其重视缴获日军武器,学习日军战术,每一种武器的缴获,都铭记于史册,成为这个部队最值得纪念的一部分战绩。

1941 年夏,八路军山东纵队在一次对日军的作战中,首次缴获了一件威力巨大、很多指战员都从未见过的奇怪武器。 原来,它竟是日本最新研制的“九二式”重机枪,日军当时在整个山东战场也只有两挺。它被缴获后,日军如被摘去“心肝”,为 了追回它,对八路军软硬兼施,甚至开出了“还我重机枪,即停止‘扫荡’”的“优厚” 条件。

1939年1月,为了报复日军的扫荡,我八路军129师冀豫支队第三团对大杨庄据点的日军发起夜袭,300多日军在寒冷的冬夜中睡的正香就被一锅端了,战后清理缴获物资,人们发现了一门山炮。129师副师长徐向前专门派人给这门炮照了相,到现在,这门山炮还珍藏在军事博物馆。如下图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其实敌人真的不是给我们造的,敌人造出来的炮,是屠杀中国人民的,而我们八路军和新四军,从敌人那里缴获各种枪炮,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

百团大战前,八路军有人员 359274 名, 各种枪炮共计 176992 门。其中,步马枪 90534 支, 手枪 4957 支, 轻重机枪 1590挺, 自动步枪 127 支, 手提机枪 680 挺, 信号枪 172 支, 掷弹筒 108 支, 迫击炮 156 门, 平射炮 9 门,山炮 38 门。总体武器不足三成,必然需要向敌人索取,所以百团大战中我军特别重视对敌人枪支弹药的缴获。

具体到129师太行军分区,百团大战中的消耗远超过缴获,实际上从缴获中去补充,完全是缘木求鱼。

图中可以看出,迫击炮能得到15%的补充,而子弹能得到72.5的补充。如果单纯靠缴获,八路军很快就会弹尽粮绝了。

整个129师,情况其实也差不多。

129师经过长期练兵,能达到和日军一对一对拼的状态,但是从具体的缴获上看,依旧是入不敷出,赔本的买卖。

晋察冀军区其实也差不多。唯一能够通过缴获进行完全补充的原因在于,晋察冀军区本身的掷弹筒太少,火力太小。

所以,结论就是,八路军与日军作战,不仅要捡枪,还要捡子弹,甚至还要把日本鬼子的衣服拔下来回去改着穿(直接穿真不行)。

甚至是,捡完枪和子弹,还要捡回去子弹壳。八路军战士收集使用过的弹壳,进行筛选和修复,然后重新制作底火,通常是将坏的黄铜弹壳上剪下铜皮,冲压成铜盂,并加入雷汞后重性嵌入弹壳底部;然后才把造粒后的火药按规定的重量装入弹壳;最后加上弹头。

即使是解放战争,我军的这一“以战养战”思想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缴获的国军武器尤其是重武器,同时再加上俘虏的国军技术骨干,成了我军迅速建立炮兵队伍,实现摩托化机械化的主要方式。典型代表就是,苏中战役时,粟裕要骑着自行车(为啥不骑马?表示不懂)一天一夜来回苏中和淮南,豫东战役则直接开汽车到战场上去了。

如今的解放军,再也不用捡枪捡子弹了,甚至大炮都不一定愿意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