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绣更是画,隐匿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国之瑰宝

1.小小刺绣绝非服饰这么简单

东汉刘熙撰《释名》载:绣,修也,文修然。绣,从“丝”旁,近“修”音,简言之,就是通过丝绒或丝线在布帛上使图文修饰完美的一种工艺过程。

通俗地讲,刺绣就是在特定的织物上穿针引线以手工操作的方式形成图案、色彩的一种传统工艺形式,它兼具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的共同特征。因此,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苏绣、湘绣、蜀绣等各大名绣,多被视为“民间美术”或者“传统美术”,而不仅仅是“传统工艺”。

简单区分的话,刺绣可以被分为生活实用绣和艺术欣赏绣两大类。


是绣更是画,隐匿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国之瑰宝

刺绣真丝围巾:典型的生活绣


是绣更是画,隐匿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国之瑰宝

取材自任伯年画作的艺术刺绣:典型的欣赏绣


生活实用绣,主要指服装鞋帽、围巾、箱包等生活日用品上的刺绣,起到美化装饰和区分消费档次的作用。

艺术欣赏绣,则指纯粹的欣赏类刺绣,比如各大名绣中都有的刺绣挂屏、台屏、地屏等,这类作品主要起到空间装饰和美化作用,同时彰显主人的审美品位和社会地位。

生活实用绣因定位为生活用品,以机绣为主,手绣为辅。艺术欣赏绣几乎皆为手工刺绣,鲜见机绣,具有极高的欣赏性、收藏性和投资性。

说到刺绣的起源,可以从考古和文献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从考古发掘来看:

1958年,在湖北江陵马山砖厂战国一号墓中,出土了绣衣、绣衾、绣袍、绣裤,刺绣花纹有龙凤等。1975年,陕西宝鸡发掘两座西周前期

奴隶殉葬出土文物中,发现了附于倪室泥土上丝织物的刺绣痕迹,可以观察到采用的是辫子股绣的针法。 1976年,妇好墓发掘,出土的铜觯上,粘附有菱形绣的残迹。经专家鉴定,其绣纹组织结构为锁绣针法。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 可见从考古来看,刺绣的出现不会晚于殷商时期。

从文献记载来看:

《尚书·卷五·益稷》载:“帝(舜)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绘),宗彝、藻、火、粉米、黼(fǔ)、黻(fú)、絺(chī)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这是舜对禹说的一段话。唐代经学大家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注疏:我欲观示君臣上下以古人衣服之法象,其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绘),合五彩画之,又画山、龙、华虫于宗庙彝尊,其藻、火、粉米、黼(fǔ)、黻(fú)于絺(chī)葛而刺绣以五种之彩,明施于五色,制作衣服,汝当为我明其差等而制度之。

《后汉书·舆服下》载:《易》曰:‘庖犠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坤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天下备章,公自山以下,侯伯自华虫以下,子、男自藻火以下,卿大夫自粉米以下。”

可见,从文献记载来看,黄帝、尧、舜时期,通过在衣服上“作会(绘)”“絺绣”来区分身份等级的制度已经有了,刺绣也正是在这样的“现实需要”下诞生的。

2.是绣更是画,隐匿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国之瑰宝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有一种“是绣更是画”的独特绣种,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扬州写意绣。

在艺术特色上,扬州刺绣以水墨写意绣见长,绣师们多采用名家字画为底本,将画理与绣理融于一体,灵活运用各种针法技巧,所绣作品无不表现出俊逸的笔墨神韵,达到了“绣画难分”“不是绘画,胜似绘画”的高超境界。


是绣更是画,隐匿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国之瑰宝

扬州刺绣创作中


是绣更是画,隐匿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国之瑰宝

扬州刺绣精品《朱瞻基-莲浦松荫图》


2014年,扬州刺绣作为苏绣扩展项目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扬州写意绣”界定为四大名绣之一苏绣的扩展项目,定名为“苏绣(扬州刺绣)”。但扬州刺绣源于汉,兴于唐,精于宋,盛于明清,又有其独特的发展脉络。

扬州刺绣的发展可追溯到西汉。

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建都广陵,“凿山铸钱、煮海为盐”使扬州成为当时富甲一方的城市。据《文选·班固<西都赋>》载:“屋不呈材,墙不露形,囊以藻绣,络以纶连。随侯明月,错落其间。”1980年,扬州西北高邮天山出土的西汉广陵王刘胥夫人墓中发现了刺绣品,这是迄今见到的扬州最早的刺绣实物。

唐朝时,扬州刺绣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期。

扬州刺绣在此前辫子技法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平绣的多种针法,相互融合,使得绣品更加华美,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当时的扬州刺绣还远播到了日本,《唐鉴真过海大师东征传》记载,扬州高僧鉴真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开始的历次东渡,随行者中均有扬州的琢玉、髹漆、雕刻、刺绣等艺师,并带有许多绣品。其中有功德绣《普集变》一铺、阿弥陀如来像一铺、千手像一铺、救世观世音像一铺等,这是我国刺绣艺术早期对外交流的史实。

宋代时,扬州逐步发展出了取材于名家书画的艺术欣赏绣。

据《宋史·职官志》载,宋曾设绣画专科,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倡导以刺绣再现古画风采,谓之“绣画”,其分类有山水、楼阁、人物、花鸟,从而提升了刺绣的文化品位,一时间名绣工相继涌现。很多绣品“用线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其时,扬州乃文化重镇,绣画之风,其兴也勃,扬州绣工选择画稿,偏爱水墨写意画,极具艺术性和欣赏性的写意绣的雏形也由此出现。


是绣更是画,隐匿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国之瑰宝

扬州刺绣精品《仇英-赤壁赋》


明清时期,漕运和盐商推动了扬州经济社会的再度繁荣,也将扬州刺绣技艺的发展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明清时期,扬州漕运发达,成为盐商的聚集地。富贾人家的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日常的生活中除了用琴棋书画自娱自乐、陶冶性情外,刺绣就成了很多人打发时间的工具,进一步促进了扬州写意绣的发展。

据清人邓之诚《骨董琐记》载:“广陵余氏女子韫珠,年甫笄。工仿宋绣,绣仙佛人物,曲尽其妙,不啻针神。曾为阮亭绣神女、洛神、浣纱诸图,又为王西樵作须菩提像,皆极工。”又有“卢元素,字净香,其先长白人,能诗工画,尤善绣,有针神之曰。曾宾谷转运维扬,芍药开并蒂三花,遍征题咏,净香绣三朵花图,并绣已作和章于上。与句容骆佩香齐名,时号卢骆”。清人朱启钤《女红传征略》也载:“高邮王瑗(琼),进士李炳旦妻,幼通经史,工书画,尤精发绣观音,尝为亲疾发愿,以绢素绣璎络大士像,拆一发为四,精细入神,不见针线迹,宛如绘画,观者叹为绝技。” 在这些记载中,广陵女子绣艺之高超可见一斑。而同一时期的国内其它地区的相关记载则不多见。


是绣更是画,隐匿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国之瑰宝

扬州刺绣精品:《张大千-甘香图》


是绣更是画,隐匿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国之瑰宝

扬州刺绣精品:玉兰台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