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德经》里面说“多藏必厚亡”?

囡囡语录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一部《道德经》讲尽了修身、治国、养生之道,值得我们细细研读、领悟。而本题“多藏必厚亡”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该章旨在教人爱惜身体,重视生命,不要过分地追求名利。

原文释义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一章字面意思其实比较容易理解,逻辑也很清楚。

开篇老子先用三个问句引发思考:名声与生命哪个更亲切?身体与财货哪个更重要?拥有名声、财富与失去生命哪个有害?

答案很明显,所以老子得出一个结论:过于热衷名声,损耗一定很多;过于迷恋财货,丢失的一定很重。

最后,针对名声、财物和身体的关系,老子给出了他的建议:对于名声的传扬,只有知道满足才不会收到污损;对于财物的追求,只有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产生危殆。做到“知足“、”知止“身体才会保持健康,生命才可以长存。

领会精神

这一章看似说的是养生,但其实我们也都明白,身体的健康更多的源自于心态的调和。而“多藏必厚亡”其实也是老子对于世人应该如何面对名利的一个指导性意见,这个意见,从大的层面来说,也是符合老子一向的主张的。

  • 对于名利,知足知止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太史公此话道尽人生百态,世人无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和利在不知疲倦地奔走,乐此不疲。世人之所以奔波不停,盖因为名声当然越大越好,资财自然是越丰厚越好。

但真的是这样吗?

追求声名远扬的同时,也许会为声名所累耗费更多。机关算尽,沽名钓誉,人一旦迷失在浮名的迷雾中,就容易失去自我的本真,变得虚伪。鲁迅先生曾说过:“面具戴久了,就揭不下来了,除非伤筋扒皮。”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名气越大,所受到的评判也会越严苛,所得到的嫉妒、猜忌也会越多。

盲目地追求财富的丰厚,有可能会失去的就更多了:家庭失睦,亲情缺失,友情离散,健康透支……

  • 适可而止,物极必反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思想核心,简单说,就是一切行为都应该效法自然之道,而所谓自然之道,最直接的便是不勉强,不刻意,淳朴,清静,谦让,淡泊。

老子不是全然否定世人追逐名利,但倡导对名和利的争取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过于勉强,不过于执着,也就是对追名要“知足“,逐利要”知止“,因为一旦忘却了这个界限,人就容易为名利所桎梏,变为名利的奴仆,得不偿失。正所谓”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中,每个个体都有其需承担的社会使命,这是责任。但有多少人沉迷于名利,却以责任为借口,为自己内心的贪婪寻找托辞,这都是不可取的。

那些为了博一点儿虚名,挣多些金钱,不惜放弃正常的生活,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尊严,不惜伤害身边人甚至是自己的身体的人们,可曾真的静下心来想一想,生命中是否还有比名和利更重要、更值得珍惜的物事?名利和生命,到底哪个才更重要?

一旦我们想通了“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道理,明白了“知足知止“的训诫,我想,好多人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吧:所谓的专家学者们不再做违心之论,公务人员也都能够守己奉公,教师们能够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商人们真正以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为宗旨,演员们也都会懂得德艺双馨的可贵。

与生命相比,功名利禄皆浮云。

不是不该追求名利,而是要懂得知足常乐,不执著于名利。

不贪图名利也不等于不去积极地建功立业,只是只有当我们摆脱了名利的桎梏,才能超然物外,人财两得。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名利和生命的博弈中,下对属于自己的那一步!


【喜欢请关注@七盏先生,一起茶话诗书。】


七盏先生


“多藏必厚亡”出自《道德经》四十四章。原文是: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就是:名声和身体哪一个对自己更亲一些?生命与财富哪一个更应该看重?得与失哪个对自己危害更大?

所以过分追求自己必然会有过度的消耗,过多的隐藏财富也必然会带来重大的损失。懂得满足则不会受到耻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这才是长久生存的道理所在。

所以看了全文才能明白“多藏必厚亡”的意思,我们古人是很有智慧的这句话放到2000年后的今天依旧散发着无尽的智慧,“多藏必厚亡”告诉我们做人要适可而止,万事不要太过,过了就会导致坏的结果。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也是中庸文化的一部分,比如说一个小孩子家长如果太溺爱了往往就会适得其反,会把小孩子推到相反的方向,最后这个过多的宠爱就会害了他!

“多藏必厚亡”告诉我们的另外一个道理就是德不配位就必有余殃。当一个人的品行,道德没有达到他所拥有的财富的时候就会有灾难,这也是“多藏”最普遍的现象,生活中有些人中了彩票发了大财往往就花天酒地,尽情享受,没有具备驾驭这么多财富的品德,所以好日子就不会长久,最后花光了钱还欠一屁股债,亲人在金钱的纠纷下纷纷离自己而去,凄凉度过余生。

所以一个人不要天天想着有钱之后怎么爽怎么花,往往这种人是不会有钱的,提升自己的品味,提升自己的格局品德,当财富来临的时候你才能抓住!才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竹林论风月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原文是: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这是在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取舍,要正确地面对得失,任何获得,都将伴随着失去,不要过度地追逐名利荣华,要知道人生是无法完美的。

甚爱必大费。过分地热爱、追求某样东西,人的思想和行为就会被其所累,消费甚大。比如说:女人越是追求美丽,越是会在面貌上花费,购买化妆品和衣服鞋包,不满意相貌不惜动刀整容。明星为了吸引观众,获得流量,各种花边新闻不断,打造人设,也就不得不忍受其隐私被公众窥视。

多藏必厚亡。人们一向认为,钱越多越好,权力越大越好。可是,对于钱财、名利、权力、地位的追求贪得无厌的人,往往最终会因为金钱、权力而死。而且,钱财动人心,太惹眼的财富还可能招来灾祸,古代许多有钱的大商人都没有好下场,比如说沈万三。

另外,要更好地理解“多藏必厚亡“,还要联系前面几句话:”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连续三个反问句,名声和生命相比,哪个更重要呢?生命和财产相比,哪个更贵重呢?得到和失去相比,哪一个更有害呢?与名利、金钱这些东西相比,自身的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过分地追求名利、权力、金钱、地位,人就会被这些东西所掌控,变成欲望的奴隶,不得解脱,最终被自己的欲望拖垮。要如何对抗贪得无厌的欲望呢?老子这样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世久。人要懂得知足,学会收手,才能长久地生活在世界上。

老子的话理解起来也并不难,但道理都懂,能做到的人却不多。人心不足蛇吞象,对于欲望的追逐是没有止境的。欲望太大的人终究也要被欲望所吞没。所以说:适可而止、知足常乐是很重要的。


大梦觉醒


比句原文: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出自《老子·德经·第四十四章》

解释: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历史上富可敌国的人物如和珅、胡雪岩、沈万三、吕不韦等都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都没遵循老子所说。但有一个被民间称为财神的范蠡却可以全身而退,明哲保身。

陶朱公范蠡,春秋末期人,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历史上最有名的美女西施就是范蠡调教出来的,传说帮助越王勾践振兴越国时他明确提出了商品价格对生产与流通的作用,尤其是恰当地处理好谷子价格与其他商品价格的关系对生产与流通的作用,共同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勾践复国后,范蠡知道勾践此人可以共苦不能同甘,于是回归山林隐退。后来定居于定陶,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非常乐善好施,肯于帮助别人,屡次散财,也可以说是慈善第一人,所以也有“富而行其德”的评价。那么,范蠡的财产有多少呢?据史料记载不完全统计陶朱公的财产有贰拾亿两刀币,《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t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为财神。

我们处在的这个时代,经济飞速发展,虽然我们做不到富可敌国,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奋斗,让自己能够实现财政自由。在这个过程当中,心中始终要牢记不忘初心,能够知足所以不辱,做到知止所以不殆,可以长久。




佛与道


“多藏必厚亡”本质上是揭示了“因果律”、“适度性”的关系。

要完整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要联系这句话的上下文,明白这句话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说出来的,才能知道老子此言的意之所指。

如果脱离语境来单独看这句话,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要理解这句话,就要看下它出处的全文。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释义:

首先,开篇提出三个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引出论题。

声名和自身修养品行相比,哪个更值得亲近?

财物和自身修养品行相比相比,哪个更有价值?

得到和失去相比,哪个更有问题?

这三个问题,正是红尘羁绊,世人迷失自我的价值导向何在的问题。

这是如何看待名利,如何看待自我修养和人格的塑造,如何看待得失的人生哲学。

名缰利锁在眼前,世人谁能自持初心不变?

得失无常,祸福相依,谁能做出正确选择?

每一个发问,都是直指内心,都是对人性的灵魂拷问!

开篇以此诛心之言令人振聋发聩,正是要警醒浑浑噩噩行走世间的每一个人,人生路走得如此匆忙,有没有停下来好好想一想自身,想一想名利得失,孰重孰轻?

其次,面对如此三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①过分的追求名利,耗费的代价必然更大,即甚爱必大费。

②过分的得到,意味着更严重的失去,即多藏必厚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年龄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重,我们每天奔波疲惫,为了生计而算计,为了前途而忙碌,时时刻刻被生活枷锁所困,过分的追求,过分的索取,反而南辕北辙,更加迷失了自我,失却了本心。

老子讲“道法自然”。超越了合理的尺度,过分的索取,破坏了天地大道平衡、自然的法则,必然为大道所不容,必然被天地间的客观规律所反噬。



最后,面对因为过度,而造成的“大费”、“厚亡”的结果,提出了解决方案:

①知道满足欲望的尺度所在,不过度,那么就不会有蒙受耻辱之事的发生,即知足不辱。

②知道适度的节制,适时地停止下来,不过火,就不会发生危险,即知止不殆。

实施这样的解决方案,就不会出现破坏“道”的客观规律,行无咎,那么就不会有灾祸发生,就可以长治久安,即可以长久。

所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来老子在这一章揭示了二个规律:

第一,事物存在因果关系,即甚爱必大费。

你越是偏爱什么,你为之付出的代价必然也越大,成正向的因果关系。

第二,事物存在一个适度性关系,即多藏必厚亡。

超过正常尺度的得到,反而物极必反,得到越多,违背客观规律越严重,失去的就更快更多。

这二个规律,实际上又是一体两面,合而为一的。



正常尺度内事物成正向因果关系,而一旦超过适度的界限,破坏了“道”的平衡,那么物极必反,破坏的越严重,反噬地也越严重。

这正是“多藏必厚亡”的本义。

比如,俗语说“吃饭要吃七分饱”,为什么呢?

因为“七分饱”,正是一个合适的“度”,把握好这个“度”,既能保证肚子吃饱,满足身体需要,又不会过剩,增加胃和身体的负担,堆积脂肪。

而如果吃得过量了过度了,不仅不会带来益处,反而加重消化系统负担,让胃感到不适,长期下来,身体就要出现各种疾病。所以,适度性很重要。

超越了“度”的界限,越拥有,则害处越大。

西晋有名的富豪石崇,家有美妾、美婢成群,但他最偏爱的却是其中的美妾绿珠。石崇在朝廷的靠山贾谧被杀后,得势的孙秀派人来索取石崇最爱的美人绿珠。石崇沉默半晌,唤出一群美女让孙秀派的人随意挑选,但却拒绝让他们带走绿珠。


事后,恼羞成怒的孙秀陷害石崇。石崇知道是自己得罪对方的缘故,但也觉得自己并没有多大罪,顶多就流放边远之地罢了。然而,当石崇被押往刑场时,他才醒悟别人是谋其财害其命,石崇最终被杀,蓄积的万贯家财全都没了。

石崇太爱惜他的美妾绿珠,但他无论如何想不到,竟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此所谓“甚爱必大费”。

石崇强取豪夺,拥有了富可敌国的财富,他蓄积的越多,觊觎他财富的人就越多,想害他的人就越多,竟然因此而亡身殒命,此所谓“多藏必厚亡”。



另一方面,资源是有限的,你拥有的越多,那么别人就拥有的越少,失衡的状态越严重,面临的危机也越严重。这正是“多藏必厚亡”的另一层“零和博弈”的含义。

比如说,皇帝的位置只有一个,有人坐上王位,必然就有人坐不上王位。所以,历来宫廷斗争都是你死我活的场面,而在这场斗争中,谁“多藏”占有优势,谁就会成为众人虎视眈眈的公敌。

康熙在位时,非常看好二阿哥胤礽,在他二岁时,就封为太子,指定为下任继承人,对其各种厚爱,多种关照。

正因为皇位只有一个,想坐的人又太多,而占据明显优势的胤礽自然就成为所有人欲除之而后快的靶子。

最终墙倒众人推,在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胤礽最终被废太子身份,终生被圈禁而死。而不起眼又低调的四阿哥胤禛,却出人意料的上位称帝,不得不说,人生真是如梦似幻,难以捉摸。

“多藏必厚亡”,过犹不及。

所以,“多藏必厚亡”包含了多方面的意思,在“适度”范围内遵循“因果律”,想得到越多,则付出越多。

而超过“适度性”的范围,与“道”背驰,则物极必反,自己得到的越多,别人失去的越多;自己拥有的越多,别人觊觎你的越多,最终都会导致失衡的状态愈加失衡,最终被反噬地越严重。

此所谓“多藏必厚亡”之义。

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点击关注,可以查看更多深度文化解读,看透文字背后的故事]


西词上仙


多藏必厚亡

这句话要理解的话也比较简单,当一个人累计的东西超过了自己本应该得到的。

那么,给他带来的未必是长久的财富和安定

相反,事物往往是物极必反的。

所以,这句话也是说给那些没有急流勇退的人。也是为了告诫他们不要太过分了。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几个合伙人创业,最重要的是怎么分名分利,名利分好了,剩下的就是怎么干的事情。

但是有人就藏了私心,起了贪念

他把自己的钱搞的多多的,把合伙人的钱搞的少少的。

最后呢,他因为“多藏”而有了大量了金银珠宝

然后,这几个没怎么得到金银珠宝的合伙人联起手来

把他一开始孤立,使之变成被动的地位。

最后,在集中优势兵力的团结下。

这个人终于被歼灭了。

试问,如果这个人一开始的时候就保持公众心,那今天的结果肯定就不会发生。

所以,这句话也就告诉我们

凡事得给别人留条后路

凡事都不能太贪

凡事在任何的时候都得有一个公平、公道、公正。


鬼谷圈


天下事物,有得必有失,得到的越多,失去的就越多。这是规律。

“多藏必厚亡”语出《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这一句,与上一句“是故甚爱必大费”是前三句(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的答案。凡事甚爱其身的人,必然是爱欲缠身,只顾自身物欲满足,所以一生精力完全消耗在物质追求上,为物役一生,故曰“大费”。在老子眼中,这些人是耗费自己、浪费一生来满足自己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慾,而不是利用这短暂的人生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过份的贪求物质与欲望的人,必定要劳心劳力,大费精神,结果失去越多。贪求利禄的人,必定喜爱宝贵的珍品,但是珍品藏得越多,反而使人嫉妒怨恨,结果往往身遭横祸。

贪财货又复不知满足的人,虽然自身用之不尽,可是偏要多藏厚贮,其将来亡失的机会或越多。老子深知“身”是肉身之存在,财货是生存之需要,人之生存,不能脱离居住饮食的生活条件,但是,君子以道生财,以直取货,不妄贪无厌,这才是老子教人“

财货贵实用而不必多藏”,积财不如积德,爱货不如爱身,重身不如重德。人若能明悟,君子爱财,取诸于道,且还诸于道,以多余而用不尽之货财回馈社会,树立德于人间,这样才是老子所言之本意。

知足常乐,知足的人,他的心就减少贪求,身心自然超于无忧无虑之间,远离了羞辱侮蔑之事,更不会遭到危险的祸事,像这样的人,可以与天地共长久了。


一真讲堂


为什么追求爱情追不到?

为什么努力工作真心待人得不到重视?

为什么拼搏半生却落个潦倒中年?

为什么名声地位难以提高?

为什么金钱财富看得见抓不着?

面对生活烦恼,人生困惑,不必过分纠结,也许只是认识还不够。

老子的《道德经》流传千古,经久不衰,正是因为揭示了事物运行的规律,让后人得以方便直接的认识了解天地大道。

”多藏必厚亡”出自第四十四章,原文为: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声与身体哪个更亲近?

身体生命与物质财富哪个更重要?

获得与丢失哪个更有害处?

过分的贪爱一定付出大的代价,过多的追求宝藏一定更快的灭亡。

因此知道满足就不会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灭亡,长久的生存下去。

人要自尊自重,名望、财富、嗜好都是身外物,适当追求、拥有,千万不要过度!

从小读书学习,都是为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失去了读书的快乐,过分的追求成绩。

有了心爱之人那天,开始为她牵肠挂肚,恨不得每时每刻粘在一起,爱的过度,辛苦了自己,厌烦了别人。

工作中,为了金钱为了地位,趋炎附势,放弃了家庭,放弃了身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培养孩子,过分的关注,害怕输在起跑线,报了这个班报那个班,却也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老子告诫我们,要看重自身,看轻名利,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立身立德。


大书歪说


《道德经》里面说“多藏必厚亡”出自第四十四章,其意思是:贪欲过多(不干净)的财富,必遭惨重的亡失。藏,聚集大量的东西。藏古通“脏”,肮脏,不干净。厚,深,重(《辞海》),惨重。那么,为什么《道德经》里面会说这句话呢?其原因就是老子告诉后世人:为人要知足。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长久平安。

 


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


此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在此章中以反问的形式问出了几个问题:名声与生命谁重要,身体与财货谁重要?得与失谁更有害?以上三个问题都是在为后文铺垫。名声与生命,大家都会说选生命,但在抗日期间,如果鬼子逼你做汉奸,你选留名还是留命?身体与财富,大家都会说珍惜身体,但在你至亲至爱之人患病,你身无分文。还会珍惜身体吗?得与失,大家都会选择得!但武大郎得到了潘金莲,他快乐了吗?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老子用几个反问证明了一个道理,即辩证的看待事物,看待得与失!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苏辙在《老子解》解道为:爱之甚,则几可以求之者无所不为,能无费乎?藏之多,则攻之者叉众,能无亡乎?

苏辙的解侧重于人性,即一个人如果痴迷于某一事物,就会因为此投入巨大的金钱与时间。一个人过份的富有,则嫉妒他,打他主意的人必然众多,能不消灭吗?!

但这并不是这句话的全部释义!如果联系前文,老子是在阐明世间的等价交换原则,即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满足(爱)必然付出巨大的物质上的代价(费,即金钱,精力),拥有众多的产业财富,为了保证能够永久的拥有它们,必然要付出巨大的维护成本,而当成本超过收益之时,就是灭亡之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