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散養雞很貴雞蛋也不便宜,為什麼農村人不多養殖散養雞(不比種地收入高嗎)?

農民小宋


農村的散養雞很貴雞蛋也不便宜,為什麼農村人不多養殖散養雞(不比種地收入高嗎)?

有句俗話: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農村土雞、土雞蛋(這裡說的是原生態的真貨哦!)看似價格很貴,沒有從事過這類養殖的人一定認為利潤豐厚,可是能夠真正從養殖土雞、賣土雞蛋掙到錢的養殖戶寥寥無幾,更多的虧錢流淚。

物以稀為貴。按照這個常理,如果農村散養土雞、賣土雞蛋好掙錢的話,肯定早已大量養殖,市場售價就不會這麼貴了。就像現在賣的飼料雞蛋、假土雞的價格一樣。

為什麼農村散養土雞、土雞蛋這麼貴,還是沒有人去多養殖掙錢?究其原因可能主要二個:

01 看似賣價高,其實都是養殖成本高倒逼的

目前,農村散養土雞基本上還是以傳統方式來養殖的,沒有創新改變。這樣的傳統養殖方式,單單五穀雜糧飼料、雞苗和疫苗等費用,養殖成本就要達到100元左右一隻,折算成按重量計價,就是30快錢左右一斤。賣35~45元一斤,一隻雞沒有包括人工費在內的毛利潤就是20快錢左右。

土雞蛋按個買,我們福建當地這裡賣價2快錢左右一個。如果把飼料雞蛋也折算按個計價算,才5毛錢左右一個,兩者價格相差4倍左右。養殖土雞產蛋賣土雞蛋,收益跟養土雞直接賣雞會略高一些,但是,收益也不高。

一隻散養土雞一年產蛋120~140個,一隻土雞一年的五穀雜糧飼料100塊錢左右,外加疫苗、土雞蛋、下蛋母雞正常出現損耗等,一隻雞一年養著成本接近150塊錢,土雞蛋通過批發銷售和外加零售綜合價按1.8元一個來算,一隻散養土雞養殖一年產土雞蛋收益不到50塊錢。

02 大批量銷售難,銷售瓶頸難解決

前面說到了散養土雞養殖成本高的問題。可能很多人會反問:那就批量搞大來,不就多掙錢了嗎?其實不然。批量搞太大了,銷售又是一個難點和挑戰。

就先說賣土雞吧。現在市場上、特別是城市裡的土雞市場,假土雞還是主流產品。零售價才一斤15塊錢左右,散養土雞的養殖成本就高達近30塊錢一斤,所以,無法以現有傳統批量批發銷售出去,只能靠零售或者部分團購方式銷售出去。以零售方式銷售土雞,如果是大批量養殖,要在短時間銷售出去十分困難,目前大多數農村人不具備這樣的營銷能力和水平。

土雞蛋銷售方面,市場需求量大、普遍認可度比較好,比土雞銷售難度小一些。但是,養殖規模一旦搞很大了,只能大量靠批發出去,價格就會比較低,收益就會明顯降低。還有一點就是散養土雞產蛋買土雞蛋,對養殖技術要求比較高。如果養殖技術和管理不到位,產蛋率就會出現大幅度下降,弄不好還不如直接賣土雞來得簡單。這也是很多農村人不願意養土雞產蛋賣土雞蛋的主要原因吧?

儘管各類電桑、網絡直播等現代營銷方式,對農村土雞、土雞蛋等農產品銷售發揮很好的效果。但是,在現有農村能夠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能的還是比較少,需要進一步快速發展才行。

從今後農村以散養土雞、賣土雞蛋作為一項主要依靠的收入項目來說,走種養結合、生態循環養殖模式是值得大膽嘗試的最佳選擇。

以上是我的觀點和看法。我是無來無去者,歡迎大家補充和發表您的評論,請加關注,讓我們今後一起聊聊種養結合、生態循環養殖的這些事。

無來無去者







農民小宋


【三友話三農】認為:數量少好養,量大一養就遭殃。

記得前些年,每當開春以後,有幾家賣土雞苗的,便來到我們村,賣炕雞嘍……賣炕雞嘍……那渾厚,粗曠的吆喝聲至今在我耳畔邊響鳴。聲音響過不久,母親和鄰居的大娘嬸子及嫂子們都出來察看挑選,一個毛絨發亮的小雞在筐子裡嘰嘰喳喳,叫個不停,歡迎著自己的新主人。

在一陣歡樂喜哈要價,還價中,開始了挑雞。你買十個,我買二十個。用筐端著,用手捧著,母親不買多,也不買少,每年都買20只。有了這些小雞,母親就象得了個寶貝似的,找了一個大紙箱,四周用螺絲刀穿了一個個眼,我不解。母親告訴我,怕捂著箱子裡的小雞。每天一到晚上,她都把箱子裡的小雞搬到堂屋裡來,恐怕跑掉和被貓,老鼠糟蹋了。第二天一晴天出太陽,便端出來給小雞曬暖。快到一年,雞的羽毛都漲的豐滿。紅的,白的,蘆花的,金黃的,五顏六色煞是喜人。每到春節前,母親便開始挨家送雞,送雞蛋。

那時的雞好看也好喂也好吃。我們村裡有個養雞戶一看土雞價高,雞蛋價也高,萌生了飼養土雞賺錢的念頭。第二年,定了500只雞苗,由於不懂技術,又碰上了禽流感,死的光光的,損失不小。那些散養戶亳發未損。由此看來,正如飼養戶所講,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





三友話三農


在農村只要你聽到餵養的雞發出“咯噠”“咯噠”“咯噠”的聲音時,可以斷定又可以收雞蛋了,小時候記得只要聽到這個聲音,我就會迫不及待的趕緊跑到雞窩處,拿著剛下的熱乎乎的雞蛋敲開一個小眼,直接喝到肚子裡,那感覺真好,我小時候幾乎可以說每天一個新鮮土雞蛋。


記得那個時候的雞肉價格很便宜也就幾塊錢一斤,新鮮土雞蛋雞蛋3毛錢一個,可是現在呢,純正的土雞蛋要2塊錢一枚,土雞肉的市場價格高達30元一斤,這麼好的價格現在為什麼農村人不多養點呢,說真的多養點是比種地好,但是你聽我講完就知道為什麼農民不願意養那麼多了。

農民對養殖土雞的態度

大家都知道我們農民的內心非常容易得到滿足,要知道農民每家每戶也就只有幾畝地,如果農民多養了很多雞,那麼餵養的糧食就需要很多。



再一個很多農民朋友內心不想走養殖,主要是農民擔心餵養出來以後賣給誰,後期如果餵養的雞生病了怎麼辦,要是賠了怎麼辦,這些都是我們農民考慮的,因此很多不願意多養,一般也就10幾隻,主要就是讓雞下蛋。


農民個家場地問題

要知道農村的院子裡都喜歡種植點蔬菜,如果養了一群雞,要知道院裡什麼也長不好,而且院裡都會多出很多雞屎,院裡也不美了。

那麼就會有人問,圈起來養殖不就可以了,也來告訴你如果圈起來養殖的話,對於土雞本身就變味了,因為農村的土雞都是每天在外跑著找食物才能真正體現出土雞的價值。


再一個如果圈起來的話農村院裡就那麼點地方場地也不夠啊,因此農民還是以滿足為基本要求,不求太多,這就是我們農民的心態。


綜上所述:

農民養殖多了容易有風險,一般我們農民不想擔風險去養殖,只要養的夠吃可以了。

你們老家是不是這樣的想法呢?


紀錄鄉土




記得小時候家裡就養雞鴨了,但是我們很少殺來吃,因為是要拿去賣的。如果殺了吃,我們就沒錢了,也上不了學。但現在隨著生活變好,從以前沒飯、沒肉吃到現在農村都做了樓房,飯、肉都有吃了,可見生活水平提高了。

在農村,養雞的人不少,但養得卻不多,最多也就20只雞了。像我媽就養,也才十來只,雞也下蛋,但是也不賣雞也不賣蛋,都是留起來自己吃了。家裡養的土雞,價格都不便宜,但是為什麼不多養?



第一個現在生活好了,人們也不想那麼辛苦了。第二個就是擔心禽流感,這樣就真的血本無歸了。第三就是沒地方養,圈養起來也不好。第四就是農民現在種農作物也不多了,要是都拿米、玉米等去餵養,那人還吃什麼?

我們算下一畝大概1000斤稻穀,脫粒後是700斤米左右,如果一斤2塊錢,那就是1400塊錢,除去費用也不剩什麼錢了。算一隻土雞有3斤,一斤20塊錢,一隻60塊錢。養100只土雞,算一隻60就是6000塊錢了。那養土雞也要養1年左右,就算沒有一年也有八九個月,其中要的成本也不少,而且100只土雞也不可能圈養,也要場地吧。



所以養雞也是需要條件啊,加上農民現在生活好了,最多養一些吃了。我媽就捨不得賣,說都是好東西,留給自己就好了。


壯鄉小美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說說我自己的看法,現在農村裡的土雞價格是還不錯,可是為什麼老百姓都不願意多養多發展呢?那我就以我自己養了二百隻土雞的經驗來回答大家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看農村裡的人養的純土雞賺不賺錢?值不值得發展?現在農村土雞價格也就30到40之間,平均一隻土雞也就按4斤計算,一隻雞大約能賣150塊錢,那麼一隻土雞的生長期平均按一年計算,每一天一隻雞吃3兩玉米,現在玉米1塊錢一斤,一年下來吃糧食要108塊。如果說大規模的養殖,還得算管理費,修建雞舍費,防禦費,成活率的損失費,這些加起來可以說一隻雞最好的就是保本吧,還不能遇到什麼瘟疫之內的!

這就是為什麼農村人不願意多喂的根本原因,因為根本就賺不到錢,可是他們為什麼又要少量的喂呢?

因為他們主要是自己吃雞和雞蛋,所以他們不考慮那些成本的問題!

謝謝大家的觀看,如果覺得說得是這樣的事實,請為我點贊關注,多多支持一下!



鎮巴三農


農村的散養雞的雞蛋的確是不便宜。我昨天還同著我媽去了集市上買那個土雞蛋,價格在1.1元至1.3元之間。至於這個價格,是降了一點的,冬天的價格怎麼也要1.5元以上一個蛋的價格。土雞蛋的價格是根據天氣氣候溫度來漲幅還是降低價格的。天氣熱保質期降低則降價,反之則漲價。


至於為什麼不多養殖散養雞,養了不比種地賺錢這個方面。

很多人都只是把養散養雞當成一個日常,每天早上和晚上餵食一次。如果要大規模的養殖散養雞,其風險肯定是存在的,誰也決定不了這個氣候變化,溫度一降下來就要考慮雞的保暖問題。除了這個也要防止疾病,雞瘟也是時常會發生的案例。而且大規模散養雞,這個場所肯定也是要夠大的,足夠大規模散養雞的活動範圍。範圍大了又要費時的去管理,管理方面的技術也是要足夠到位。



在散養雞與種地之間相比,就那種植水稻做比較吧。種植水稻至於前期插秧下去,然後保證田裡水分的充足,加上日常的除蟲病害以及到最後的收割。費時費力費心肯定是沒有那麼多的,可以選擇在種田的時候又可以散養幾隻雞何樂而不為呢?


我是喬治,關注我,我們一起討論三農。


農村小喬治


主要還是農戶各家散養土雞的心態,如果擴大散養雞的養殖規模,農戶養殖心態肯定會變,養殖心態變了,雞和蛋也就“變味”了,人們也就不會追捧,價錢也就不會這麼高了,農戶養殖也就不會“看著”賺錢了。


農戶散養雞,不等同於養殖戶專業養殖的批量土雞,雖然雞都是土雞,蛋也都是土雞蛋。但是管理模式和給食的飼料不同,性質大不一樣,產生的收益也大不同。



如果以農戶家的散養雞模式養殖,大批量散養雞。先不說一個村莊到處都是雞屎,無處下腳走路不說。單說餵食純糧食投資成本成倍增加,而且散養雞由於是在自然條件中活動,受制於季節性的變化,秋冬季節產蛋量太少;如果散養肉雞光吃糧食和活食,(比如小螞蚱小蟲子等),不給食點“營養”飼料,養殖週期長不說,育肥太慢了。就是散養肉雞的價錢再高點,農戶家散養雞都不一定賺錢;但是批量養殖場的雞有保溫恆溫條件,蛋雞一年四季產蛋,比散養蛋雞增加經濟效益很多;如果是肉雞,批量生產避免不了給食一些“營養”雞飼料,來保證肉雞快速育肥快速出欄,這樣也大大提高了養殖效率。


一般農戶受制於地裡條件,和管理模式,無法這麼操作散養雞。如果農戶自家有地方,專業養殖多一些散養雞,無論是為了追求雞蛋或者肉雞的效益,而降低養殖成本等,養出的土雞性質就變了。在農村人的眼裡,批量生產的雞和蛋,也就不是真真正正的土雞和土雞蛋。

農戶散養雞和蛋,養殖不為掙錢,大多都自家“自產自銷”,餵食雞的都是純糧食,不計代價,不求收益。這種心態,養殖出的雞和蛋才是高品質的綠色食品,也決定了農戶家的土雞和蛋,大受追捧和歡迎。但是受制於這種散戶散養心態,量遠遠供不上市場需求,物以稀為貴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都批量生產散養雞和蛋,在無法保證“質”的情況下,“量”上去了,也就不一定掙錢了。


三農的高度


散養放養的雞確實在口感上比集中飼養的雞要好許多,主要表現在肉質緊實度上,集中飼養的雞由於長期缺乏運動,肉質鬆散,如果烹飪過度,雞肉會被打散,而放養的雞因為長期運動,已經練就一身腱子肉,這樣的肉吃起來肯定更加富有彈性和嚼勁。這就和人一樣,胖子和經常健身者的區別。


市面上散養雞價格往往是集中飼養雞的數被倍,尤其是這疫情期間,當雞價跌至2塊多的時候,這種村子裡面的散養雞價格依然堅挺,零售價格在18元以上。

因此問題來了,既然這散養雞這麼賺錢,為什麼村民不多養呢,其實道理很簡單,這些散養雞其實吃的食物主要是各類糧食或者菜葉的搭配,本身成就高,如果大量飼養,這個成本是村民難以接受的。


PoWer


農村的散養雞很貴,是城裡消費者的感覺。農民即便一點成品飼料都不用,完全用玉米,麥麩,草粉,菜葉餵養的林下散養雞,也難銷售出高價。那些高價銷售的散養雞,只有通過有機認證的公司才能做到。

春節是農村散養雞的價格高點。農村習俗用於供奉的紅羽大公雞最值錢。去年臘月也僅有十二,三元一斤。果園遍地創食吃的,農民要價十五,也不容易銷售掉。年前的價格,是沒有受到疫情影響的。

本地一家大的農場,種植了百十畝丹參。冬季以丹參雞為廣告點,要價較高,也只有二十六元一斤。

十二元的價格,農民想賺到錢不容易。玉米價格雖然比較低,但是為了雞的夏季口糧,心須要貯存曬乾的玉米,一元的價格是有的。麥麩能便宜一些。但不能做主料。從雞苗到成雞,細算經濟帳甚至會虧錢。春季買二十隻雞苗,冬季僅長成七,八隻的情況很普遍。

能夠通過養殖土雞賺錢的,都是在品牌上做足了功課。68,88,甚至168一斤的雞,當然能大賺。但是農民做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