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前想喝牛肉汤,亲儿不理会,养子为他杀牛,隔天养子去世

唐朝年间,荥阳县有个卖炭翁,人称荀老爹。几十年来,荀老爹每日都去山里砍柴烧成炭,再拉到城里去卖。

有一年冬天,地上的雪下了有一尺厚。荀老爹拉着一车炭,缓慢地走在积雪深深的小巷里。巷子里一个行人也没有,家家户户关紧了门,平常乱吠的犬儿也没了踪影,鹅毛大雪一片片落在地上,天地间寂静无声。

就在此时,荀老爹突然听到一声声啼哭。原来是一个婴孩被裹在襁褓里,放在一户人家门外的柴禾堆上。荀老爹走过去细瞧,见那婴孩已经被冻得满脸通红,声音也逐渐沙哑低沉。

荀老爹见此,连忙抱起婴儿,敲开了那户人家的大门。那户主人开了门,见荀老爹抱着孩子站在门外,忙问缘由。荀老爹说道:“我看见这孩子被放在你家的柴火堆上,恐怕是你家的孩子。”

主人家连忙摆手,说道:“我家孩子最小的已经九岁了,这不是我家的孩子,你去别人家问问吧。”说完就关上了门。

荀老爹把巷子里所有的人家都敲遍了,对方都称不是自家的孩子。荀老爹忙着给客人送炭,只好把那婴儿带上。有人见他背着一个婴儿,笑道:“老树又发新芽啦!”

荀老爹连忙说孩子是捡来的,有人便建议他将孩子送到官府。卖完了木炭,荀老爹去了官府,结果官府里的衙役说,整个荥阳县无父无母的婴儿很多,县衙没有办法处理。

于是,荀老爹只好把婴儿抱回了家。荀老爹的妻子余氏抱怨着说道:“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再添进一张嘴,是要我们一家人都讨饭去!”

原来,当时荀老爹已经五十岁。因为家境贫寒,他三十二岁才娶上妻子,生下两儿一女,女儿刚刚出嫁,两个儿子才七八岁。

荀老爹叹道:“好歹是一条性命,不计较喂什么,只别让他饿死,将来大了,也是孩子们的助力。”

余氏一边不满地嘟囔着“别人家的崽子养不熟”,一边起身去热米汤了。

从此,这婴儿就在荀家留了下来,荀老爹给他起名荀玖。余氏对荀玖,远远不如自己的孩子那样疼爱。荀玖身上穿的是两个哥哥穿了许多年的衣服,吃的是两个哥哥吃剩下的残羹剩饭;余氏为了两个亲儿子将来能去县里做学徒学手艺,因此让他们在村学里上过好几年的学,认得一些字,能背诵圣人文章,而对待荀玖,却说早日养家糊口要紧。荀老爹为了家里和睦,也不好太说她。

荀玖长到十二岁,就每日跟着荀老爹去山里砍柴烧炭,因他力气很大,每日砍的柴多了好几倍,荀老爹渐渐能攒下一些银钱,给两个儿子娶了亲。

两个儿子成家后,一个在县里的米粮铺做记账伙计,一个成了村里屠户的女婿,日子都过得很好。然而他们都不愿意赡养荀老爹,因此兄弟两个跟父母分了家,荀老爹和余氏跟着荀玖过日子。

荀玖虽然清贫,侍奉父母却十分周到。一日三餐,荀玖都先由荀老爹和余氏吃完后,自己再吃;出门前,一定向荀老爹禀告回来的时间;攒了钱,他就给荀老爹和余氏做新衣裳,自己的衣服却十年都没有更换。

荀老爹非常爱喝镇上一个商人酿的酒。有一年,那位商人出了远门,于是就将店铺关闭了。荀老爹想着美酒的滋味,连续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荀玖知道后,赶了近一百里的路,追上了那位商人,请求他为自己的父亲酿了酒。

荀老爹一直活到七十多岁。后来得了重病,眼看不行了,荀玖跪在他的床前,询问他还有什么心愿。荀老爹说:“有一年,我给县里一个大户人家送炭,那天十分寒冷,我却闻到主人家里传来诱人的香气。那个主人家非常和善,请我坐在门槛上喝了一碗。那是一碗炖的雪白的牛肉汤,撒着葱花和芫荽,那美妙的滋味,我到现在还记得。”

荀玖听了,就去找两个哥哥商量。荀老爹的两个儿子说道:“老爹也忒会吃!朝廷不让宰杀耕牛,如今市面上的牛肉越来越少,即便有也被那些大户人家买去了,哪里寻得着!”

荀玖听了,默默无语。他思考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他来到荀老爹的床前,献上了一碗浓浓的牛肉汤。荀老爹喝了牛肉汤,心满意足地去了。

然而荀玖却被衙役抓去,判了斩首。原来,荀老爹临死前喝的那碗牛肉汤,是荀玖不顾法令,杀了家里的耕牛。

荀玖死后,荥阳县县令才听说了荀玖杀耕牛的缘由,心里十分后悔。于是,他为荀玖立了孝子亭,亭里立着孝子碑。据说从此以后,但凡为人子女者在孝子碑前为父母许下心愿,没有不灵验的。

唐朝年间,荥阳县有个卖炭翁,人称荀老爹。几十年来,荀老爹每日都去山里砍柴烧成炭,再拉到城里去卖。

老人去世前想喝牛肉汤,亲儿不理会,养子为他杀牛,隔天养子去世


有一年冬天,地上的雪下了有一尺厚。荀老爹拉着一车炭,缓慢地走在积雪深深的小巷里。巷子里一个行人也没有,家家户户关紧了门,平常乱吠的犬儿也没了踪影,鹅毛大雪一片片落在地上,天地间寂静无声。

就在此时,荀老爹突然听到一声声啼哭。原来是一个婴孩被裹在襁褓里,放在一户人家门外的柴禾堆上。荀老爹走过去细瞧,见那婴孩已经被冻得满脸通红,声音也逐渐沙哑低沉。

荀老爹见此,连忙抱起婴儿,敲开了那户人家的大门。那户主人开了门,见荀老爹抱着孩子站在门外,忙问缘由。荀老爹说道:“我看见这孩子被放在你家的柴火堆上,恐怕是你家的孩子。”

主人家连忙摆手,说道:“我家孩子最小的已经九岁了,这不是我家的孩子,你去别人家问问吧。”说完就关上了门。

荀老爹把巷子里所有的人家都敲遍了,对方都称不是自家的孩子。荀老爹忙着给客人送炭,只好把那婴儿带上。有人见他背着一个婴儿,笑道:“老树又发新芽啦!”

荀老爹连忙说孩子是捡来的,有人便建议他将孩子送到官府。卖完了木炭,荀老爹去了官府,结果官府里的衙役说,整个荥阳县无父无母的婴儿很多,县衙没有办法处理。

于是,荀老爹只好把婴儿抱回了家。荀老爹的妻子余氏抱怨着说道:“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再添进一张嘴,是要我们一家人都讨饭去!”

原来,当时荀老爹已经五十岁。因为家境贫寒,他三十二岁才娶上妻子,生下两儿一女,女儿刚刚出嫁,两个儿子才七八岁。

荀老爹叹道:“好歹是一条性命,不计较喂什么,只别让他饿死,将来大了,也是孩子们的助力。”

余氏一边不满地嘟囔着“别人家的崽子养不熟”,一边起身去热米汤了。

老人去世前想喝牛肉汤,亲儿不理会,养子为他杀牛,隔天养子去世


从此,这婴儿就在荀家留了下来,荀老爹给他起名荀玖。余氏对荀玖,远远不如自己的孩子那样疼爱。荀玖身上穿的是两个哥哥穿了许多年的衣服,吃的是两个哥哥吃剩下的残羹剩饭;余氏为了两个亲儿子将来能去县里做学徒学手艺,因此让他们在村学里上过好几年的学,认得一些字,能背诵圣人文章,而对待荀玖,却说早日养家糊口要紧。荀老爹为了家里和睦,也不好太说她。

荀玖长到十二岁,就每日跟着荀老爹去山里砍柴烧炭,因他力气很大,每日砍的柴多了好几倍,荀老爹渐渐能攒下一些银钱,给两个儿子娶了亲。

两个儿子成家后,一个在县里的米粮铺做记账伙计,一个成了村里屠户的女婿,日子都过得很好。然而他们都不愿意赡养荀老爹,因此兄弟两个跟父母分了家,荀老爹和余氏跟着荀玖过日子。

荀玖虽然清贫,侍奉父母却十分周到。一日三餐,荀玖都先由荀老爹和余氏吃完后,自己再吃;出门前,一定向荀老爹禀告回来的时间;攒了钱,他就给荀老爹和余氏做新衣裳,自己的衣服却十年都没有更换。

荀老爹非常爱喝镇上一个商人酿的酒。有一年,那位商人出了远门,于是就将店铺关闭了。荀老爹想着美酒的滋味,连续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荀玖知道后,赶了近一百里的路,追上了那位商人,请求他为自己的父亲酿了酒。

荀老爹一直活到七十多岁。后来得了重病,眼看不行了,荀玖跪在他的床前,询问他还有什么心愿。荀老爹说:“有一年,我给县里一个大户人家送炭,那天十分寒冷,我却闻到主人家里传来诱人的香气。那个主人家非常和善,请我坐在门槛上喝了一碗。那是一碗炖的雪白的牛肉汤,撒着葱花和芫荽,那美妙的滋味,我到现在还记得。”

老人去世前想喝牛肉汤,亲儿不理会,养子为他杀牛,隔天养子去世


荀玖听了,就去找两个哥哥商量。荀老爹的两个儿子说道:“老爹也忒会吃!朝廷不让宰杀耕牛,如今市面上的牛肉越来越少,即便有也被那些大户人家买去了,哪里寻得着!”

荀玖听了,默默无语。他思考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他来到荀老爹的床前,献上了一碗浓浓的牛肉汤。荀老爹喝了牛肉汤,心满意足地去了。

然而荀玖却被衙役抓去,判了斩首。原来,荀老爹临死前喝的那碗牛肉汤,是荀玖不顾法令,杀了家里的耕牛。

荀玖死后,荥阳县县令才听说了荀玖杀耕牛的缘由,心里十分后悔。于是,他为荀玖立了孝子亭,亭里立着孝子碑。据说从此以后,但凡为人子女者在孝子碑前为父母许下心愿,没有不灵验的。

老人去世前想喝牛肉汤,亲儿不理会,养子为他杀牛,隔天养子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