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餡餅砸中劉恆,為何他在登基前猶豫不決?是矯情還是害怕

導語: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過一首帝王家的宮廷生活,這便是著名的

《後宮詞》

淚溼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

紅顏未老恩先斷 ,斜倚熏籠坐到明。

可憐紅顏總薄命。最是無情帝王家。

詩句的意思是:淚水溼透了羅巾無法入睡好夢難成,深夜時分聽到前殿傳來按著節拍唱歌的聲音。紅顏尚未老去已經失去了君王的恩寵,斜靠著熏籠一直坐到天明。

這是一首典型的怨詞詩,從這首詩可以直觀的反映封建帝王宮廷生活的冷路無情。

然而,這哀怨封建帝王家的宮廷生活,相比較封建帝王家的殘酷政治鬥爭,如同九牛一毛。

在歷代歷代的封建王朝中,帝王家的皇室貴胄,為了爭奪皇位而發生骨肉相殘乃至流血的案例就不計其數。

例如: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當曹操去世後,曹丕廢除漢獻帝自立為皇帝后,為了除掉自己的兄弟曹植,竟然找藉口讓曹植在七步之內寫出一首與兄弟有關的詩句,並且規定詩句內不能出現兄弟的詞語,而曹植含淚在七步之內作出後世廣為流傳的詩句,這便是:

天上掉餡餅砸中劉恆,為何他在登基前猶豫不決?是矯情還是害怕

曹植


歷史上更有比曹魏政權皇位爭端更為殘酷的鬥爭,其中歷史上影響較大的幾個案例如下:

  1. 隋煬帝楊廣,為了皇位,弒父殺兄,姦汙其嫂,隋煬帝為了皇位,其罪行已經罄竹難書。
  2. 唐太宗李世民,通過“宣武門事變”,成功剷除其兄李建成和李元吉,繼承大統後開創“貞觀之治”。
  3. 明成祖朱棣通過“靖難之役”成功奪取侄子建文帝的皇帝,而後開創“永樂盛世”。
  4. 清世宗雍正帝參與”九子奪嫡”,最終從眾多皇子中,脫穎而出,成為大清朝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雍正帝在位十三年,政治顯著,但是對曾經參與奪嫡的兄弟,進行清算,其眾多的兄弟不是被終身幽禁,就是被折磨致死。

因此,從以上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無情最是帝王家。

漢文帝,劉恆,西漢的第五位皇帝,在未繼承皇位之前,僅作為眾多劉姓諸王中一個默默無聞的諸侯王,當皇位的餡餅掉到劉恆的頭上時,劉恆卻表現的小心翼翼,當被周勃、陳平等西漢開國老臣邀請去長安上任之際,劉恆更是步步為營,一路上走走停停。

天上掉餡餅砸中劉恆,為何他在登基前猶豫不決?是矯情還是害怕

劉恆


為何對於唾手可得的皇位,劉恆卻一直遲疑不決?下面就給大傢俱體闡述下,其具體原因。

一、漢文帝劉恆的童年經歷有關。

漢文帝劉恆,西漢的第五位皇帝,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漢惠帝劉盈之弟。正常以劉恆皇子的身份,劉恆就可以享受超過西漢百姓的物質生活,自然童年也是無拘無束的快樂長大。

然而,帝王家的宮廷生活,並沒有我們眼中的如此美好,也許漢文帝劉恆童年的物質生活衣食無慮。然而,漢文帝劉恆的宮廷生活,並不是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

漢文帝劉恆的生母薄姬,原本是秦末起義軍中魏王魏豹的妾,楚漢戰爭初期,魏豹附漢而叛漢,後被韓信、曹參擊敗被俘。而後,薄姬成了俘虜,因此被送入織室織布。漢高祖劉邦因為一次巧合到織室,見到薄姬長相十分漂亮,頗有姿色,因而被好色的劉邦看中,納入後宮,臨時寵幸一次,就被劉邦拋擲腦後,也許薄姬後來沒有懷孕,劉邦也許就不會記住薄姬這個人。

薄姬生育劉恆後,並沒有改變劉邦對薄姬的寵愛,薄姬依然不得寵,而劉恆雖然作為劉邦的第四子,但是其命運跟生母薄姬一樣,自小就不受父皇劉邦的重視。

自然漢文帝劉恆幼年的生活,並不是自由自在,處在等級森嚴的宮廷中,作為皇子,沒有劉邦的重視,薄姬母子只能依靠織布,小心翼翼的維持自己的生活,而漢文帝劉恆從小因此養成沉默寡言、與世無爭的性格。也正是薄姬母子這種與世無爭的性格,為日後自救以及漢文帝劉恆繼承大統奠定基礎。

天上掉餡餅砸中劉恆,為何他在登基前猶豫不決?是矯情還是害怕

劉恆和生母

因而講,從小就不被劉邦乃至整個西漢宮廷重視的漢文帝劉恆,當被告知自己被推選為皇帝時,自然是大吃一驚,更不敢相信這是事實,這是劉恆猶豫不決原因之一。

二、劉恆深知殘酷的宮廷鬥爭。

漢文帝劉恆從出生到八歲之前,生活在西漢宮廷之內,自然深知殘酷的宮廷爭鬥。當時漢高祖劉邦在世時期,戚夫人深受劉邦的寵愛,而戚夫人所生的趙王劉如意,更十分得劉邦的寵愛。

天上掉餡餅砸中劉恆,為何他在登基前猶豫不決?是矯情還是害怕

戚夫人


當然,畢竟呂后是劉邦的結髮妻子,因此當劉邦稱帝后,呂后被冊封為皇后,統御後宮,劉盈作為嫡長子,被冊立為太子。

隨著年齡的增長,劉邦對太子劉盈越發的不滿意,深感漢惠帝劉盈性格懦弱,也就是傳說中“子不類父”。而劉如意不僅十分聰明,脾氣秉性也十分像劉邦,再加上戚夫人時常給劉邦吹吹枕邊風,因此劉邦想廢除劉盈太子之位,改立劉如意為繼承人選。而劉邦這一想法最終沒有得以實現。但是戚夫人和呂后之間的仇恨卻加深了。

劉邦駕崩後,漢惠帝劉盈繼承大統,由於劉盈性格懦弱,因此,西漢的朝政大權幾乎被呂后牢牢的掌控。呂后掌控軍政大權後,其首要目標就是打擊曾經的政治宿敵戚夫人,戚夫人被呂后先幽禁在永巷,剃去頭髮,頸束鐵圈,穿上囚徒的衣服,讓她舂米做苦役,戚夫人一邊舂米一邊唱著《舂歌》,呂后聞著大怒,命人砍斷了戚夫人的手腳,剜掉眼珠,燻聾耳朵,喝下啞藥,也就是後世說的“人彘”,不僅如此,呂后還毒殺趙王劉如意。

從呂后對外戚夫人的處罰,我們不僅看出呂后的毒辣,更看出西漢帝王宮廷的殘酷皇權鬥爭。

呂后在除掉戚夫人和趙王劉如意後,不僅沒有就此停手,反而變本加厲,開始針對劉邦其他的兒子加以迫害致死,最終劉邦的八個兒子,其中有一半被呂后迫害致死。另外呂后為了更好的把控朝政,大肆封賞呂氏外戚為王或者擔任朝廷的重要軍政治職位。此外,呂后更是大搞劉呂兩家政治聯姻,監控劉姓諸王和滿朝文武大臣,因被呂后迫害致死的劉姓諸侯王和文武大臣不在少數。

天上掉餡餅砸中劉恆,為何他在登基前猶豫不決?是矯情還是害怕

呂后


劉恆由於幼年就不受劉邦的重視,養成安分守己、沉默寡言的性格,後又被安排到貧窮的代國為王,因而劉恆和其母親並沒有引起呂后的注意,因而得以保全性命

從呂后亂政,毒殺劉恆諸位兄弟這兩點就足可以證明西漢宮廷鬥爭的殘酷性,劉恆作為親身經歷者,自然深知其殘酷性,自然當皇位砸到自己頭上時,劉恆自然遲疑不決。

三、誅呂行動的殘酷性,而劉恆寸功未立。

公元前180年,呂后病逝,由於呂后及呂氏外戚長期禍亂朝政,引起劉姓諸王和西漢開國功臣的極度不滿,在呂后剛去世,劉姓諸王和西漢開國功臣一起聯合起來,展開一場

“誅呂行動”,隨著袒劉之軍蜂起。齊王劉襄發難於外,陳平、周勃響應於內,劉氏諸王,遂群起而殺諸呂,劉氏皇族集團與呂氏外戚集團的一場流血鬥爭,以皇族集團的勝利而告終。

天上掉餡餅砸中劉恆,為何他在登基前猶豫不決?是矯情還是害怕

周勃


誅滅呂氏勢力後,由於呂后所立的後少帝劉弘並非漢惠帝劉盈所親生,因而後少帝劉弘先廢后被殺,這就出現西漢皇位空缺問題。

於是以周勃、陳平為首的西漢開國功臣就此商量,在劉姓皇族選擇皇位繼承人,經過周密的商談後,以周勃、陳平為首的西漢文武大臣一致認為代王劉恆作為西漢皇帝的繼承人選最為合適。其根源在於:劉恆生母薄姬沒有強大的外戚家族勢力,並且薄姬和代王劉恆性格溫和寬厚,待人親善。因此劉恆被推選為皇位繼承人。

劉恆深知這其中利害,首先“誅呂行動”,劉恆自始至終都為參與,未建立寸功,而其他劉姓諸王為“誅呂行動”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其中以齊王劉襄和朱虛侯劉璋所立功勞巨大,而齊王劉襄又是作為劉邦長孫,坐擁齊國,富可敵國,實力雄厚,因而在當時推選誰作為皇位繼承人問題上,在開始齊王劉襄的擁護聲音最高。

天上掉餡餅砸中劉恆,為何他在登基前猶豫不決?是矯情還是害怕

齊王劉襄


最終“誅呂行動”的勝利果實落給了寸功未建的代王劉恆,這極有可能引起其他劉姓諸侯王的不滿,進而有引起戰爭可能性,實力弱小的代王劉恆自然深知這其中利害,因而當劉恆接到作為西漢皇帝繼承人時,劉恆一直遲疑不決,不敢前去上任。

總結:當皇位降到代王劉恆的頭上時,代王劉恆一直猶豫不決,是選擇去長安做皇帝還是留在代國為王,這和劉恆幼年的生活有著巨大的關係。

劉恆作為皇子,卻從小不受重視,在西漢宮廷中備受冷落,而在等級森嚴和殘酷的宮廷鬥爭中,要想獲得生存,劉恆處處小心翼翼,因而從小養成安分守己,與世無爭的性格。

劉邦駕崩後,呂后掌控朝政大權,對於曾經的政敵,呂后進行嚴酷的打擊,不僅如此,呂后為了鞏固政權,先後毒殺劉恆的四位兄弟,而呂后及其外戚卻大肆的禍亂朝政,迫害劉姓諸王以及西漢開國功臣,這引起他們的極度不滿。當呂后去世後,他們聯合一起展開一次徹底的“誅呂行動”,而呂氏一族遭到毀滅式的打擊。

在此次“誅呂行動”中,劉恆自始至終未發一兵一卒,未建立寸功,而皇帝的寶座最終落到劉恆的頭上,自然劉恆對此誠惶誠恐,一直猶豫不決,一方面皇帝的寶座誘惑力著實十分強大,另外一方面,自己繼承皇位,,唯恐引起此次“誅呂行動”的劉姓諸王不滿,進而引來殺身之禍。而此時的西漢都城長安仍然充滿著血腥,此去長安生死難料,因而代王劉恆得知自己作為皇位繼承人時,代王劉恆仍然步步為營,深怕中計,喪命黃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