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山下,

当年从农校毕业被分配到一个名叫松山镇的山区,成了一名住该镇松岭村包片干部。松岭村地处群山环绕,偏僻落后的山峦中间,四面穷山僻壤,山岭纵横,只要有松树生长的地方就是一座山,高高矮矮,大大小小,不计其数。村子座落在群山峻岭之中最大最高的山巅上。进村迎面就是一排用青石垒成的瓦房,是当年农村物资供应代销点,有供销社,食品所,还有邮政代办点。也是本村最热闹的地方。所售物资都是用肩挑臂扛运上山来的,山峦叠障,山路崎岖,险象环生。村民们从未停歇,从未畏惧过艰难险阻,祖祖辈辈,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一代一代地延续繁衍生活在这遍丛山峻岭之中。

山上山下,

九十年代中期,住村包片干部的任务就是带领村民,借助山多地广种植经济果林,尽快让村民走上富裕之路。开山种果树与当时村民习惯了片片点点散种些农作物的陈旧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冲撞,工作开展得相当艰难。有人认为“荒山穷岭,能长活果树才怪”,还有的说,“栽上果树,猴年马月才能挂果呀“,也有人讲,“栽果树既没有先例,也没有经验,怕是闹着玩,应付应付上头而之"。住村干部和村委会一班人马日夜不停,调查走访,宣传科学种植果树的经济效益,争取村民们的理解和支持,首先得到了党员干部家属及亲戚的支持。然后人传人,家带家果树总算是栽上了。

山上山下,

果树的成活率还叫满意,少量的损苗也急时补栽上了。村里根据山峦的分布,选择风水阳光充分的山地,分别栽上了不同果树。住村干部联系了县农科所技术员常年下来跟踪服务,果树长势喜人。但果子成熟如何运下山去又成了愁人的事。当务之急是要赶在挂果成熟前修条下山的机动车路,住村干部求来点援助资金同村干部一起带领村民,人凿镐挖,总算是从石头崖上挖出了一条能走农耕拖拉机的石籽山路。等到果子成熟上市的那年,村民们算了算比传统分片散种农作物经济收入翻了好几倍,这下山村沸腾了,村民兴奋了,高兴了。有的买了农用车,有的买了彩电,有的翻新了房子。这下村民有了发展壮大的激情了。

山上山下,

二千年初,高速公路从山脚下穿过,住村干部和村委会正筹备从山上修一条通往山下的柏油路,一是为了让城里的卡车直接开到山上去拉果品,二是要把山上的果园风情开办成观花摘果的乡村旅游区,我却因工作调动去了遥远的地方。离村前,我转遍了全山,寻找着自己的走过的足迹,眼前的一切告诉自己山村变了。山村变成了风景如画,鸟语花香。村民变得越来越富了,精神劲儿高昂起来,喜悦的心情挂在了脸上。临别时,我忍不住地回头仰望着山乡,请您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回来,欣赏您更加美丽容颜。

山上山下,

二十年过去了,如今再登上那座松岭山,满山果树成林,阳春三月,鸟语花香,景色怡人。先前那排青石房依然耸立眼前,仍然充满着生命活力,变成了接待游客的农家乐饭庄,装修得如此古色典雅。按照新农村规划,山上所有的农家住房全都搬迁到了山下,住进了崭新的楼房。山上成了果园旅游景区,观花摘果赏风景。原始野生荆棘树群受到保护和修剪仍然是山峦间的一道风景线,穿插于各种果区园的边界,形成了果树连遍,绿荫成群,花香草清,鸟鸣蝶舞的自然景观。山上原先村民居住过的青石瓦房,有的早以破窗露顶,院内杂草丛生,却依旧保存下来。村干部说,留下穷困的记忆当作本村发展转变的传统教育基地,让村里的年青人知道过去贫困,才会真惜今天的幸福。还有部分具有当地风土人情的宅子,仍然完好无损地发挥着余热。成了农家乐坊,游览歇脚的茶屋。山下的村庄建设的如同城市花园,街道两旁排列整齐着的楼房,院里还有健身广场,村民楼前停泊位上停放着各种骄车。山上山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录着改革开放卅年来的辉煌。展望未来,寄托着美好的期望。

山上山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