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報怨”VS“報怨以德”

生活中,很多人的思維習慣是:一件事,要麼對,要麼錯;要麼好,要麼壞。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也叫做二元對立思維。

可生活並不是這麼簡單。要知道,交通中,除了紅綠燈,還有一個黃燈。除了左右通行的馬路,還有立交橋。所以,無論工作、學習還是日常生活,儘量跳脫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應該採取立體思維。

所謂立體思維,就是面對問題時,讓自己跳脫出來,以更全面的視角探求現象背後的本質。

因此,當面對“以直報怨和“報怨以德”的問題,一旦生出判斷誰對誰錯之心時,就要注意了。此時應該儘量讓自己跳出來,以第三種或者叫對立統一視角探求它。

其實,無論老子,還是孔子,這兩句話的內涵都是跟寬厚的心量和足夠的智慧有著莫大的關聯,目的是讓人覺悟,以達到和諧與秩序的目的。

以直報怨,出自儒家經典《論語》,原文: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有人問孔子:“用善行回報惡行,怎麼樣?”孔子說:“那用什麼回報善行?應該以直的方式回應惡行,用善行回報善行。”

曾讀過南懷瑾的《論語別裁》,他這樣解釋“直”:

你打我一記耳光,我不打你一拳,但吐你一口唾沫,不過分吧!總可以吧?因為你打我,我實在生氣。至少,你罵了我,我可以不恨你,但我不理你,這總可以吧?

我們都是普通人,當我們面對不公平時產生氣憤情緒是很正常的。如果我們不採取相應措施,只會助長對方錯誤行為。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也只是說“忍一時”,並不是毫無底線的忍。該出手時必然要出手。這裡面有一個尺度和底線的問題。

這應該就是“以直報怨”的道理。孔子一直是這個主張。所以,“直”可以理解為用適當的懲罰回報惡行。

對於“直”,我有兩點理解。

第一層含義是:公正合理,不偏不倚。人之道,恩德要用恩德報,不可讓善行得不到善果。另外也不可一味姑息縱容,以致罪惡擴大而良善喪失,同時也不可以以此要挾,加重報復,這些都是有失偏頗的。

依我的理解,孔子這句話是說給生活中大多數人聽,針對生活中的大多數情況的。

第二層含義是,“直”,只是一種手段,法律也好,懲戒也罷,都只是“直”的體現。也就是說,“直”與純淨、純善的內心同源,而表露出來的行動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假如法律淪為以怨報怨的工具,則正義不存,黑白顛倒,人心淪喪。“以直報怨”最需要的是有足夠的道德修養為基礎才能真正得以實施和產生巨大的作用。

讀到這大家可能會非常贊同孔子的“以直報怨”了。那麼,老子的“報怨以德”,又該怎麼理解呢?

先看一下歷史上著名的齊桓公和管仲的故事。可能大家聽說過,這裡簡單介紹一下。

公子小白(齊桓公)在與公子糾爭位時曾捱過政敵管仲的一箭,差點要了他的性命。應該說公子小白與管仲之仇不共戴天,可是,當他登上國君之位後,卻以政治家的敏銳,齊桓公意識到齊國的發展需要管仲這樣的人才。於是聽從了鮑叔牙的勸說,以博大的胸襟寬容並重用了管仲。由於齊桓公不計前嫌,反而以重用“回報”當年的一箭之仇,深深地感動了管仲。從此,管仲便盡心效力國事,鞠躬盡瘁,最終助齊桓公實現富國強兵,成功進行了“尊王攘夷”,率先登上春秋霸主之位,成就了彪炳千秋的歷史偉業。

這樣看起來,“報怨以德”似乎也有“市場”。

原文:“老子曰: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報怨以德”是老子的思想。根據南懷瑾《老子他說》裡的解釋:

就是說,你對我不起,我不恨你,不報復你,反而對你好,乃至把你感化了。在老子看來,這不是容忍,是更高一點的大慈悲的態度。

對此,也有兩點理解。

第一,原文的“大小多少”理解為因果轉換上。以一種大慈悲心感化對方,以一種大智慧大境界減少對方的“怨”,大而化小,多兒化少,以期望最終通過量的積累達到質的變化。

歷史上,有很多以德服人的例子。比如王陽明。

當年他老人家以短短三十五天時間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籌備了十年時間蓄謀已久的叛亂。引起了朝中小人的不滿與記恨。

太監張忠受江彬指使,他找來了上百名士兵,天天站在王陽明的家門口破口大罵,其實,只有一個目的——挑起是非爭端。

這幫從京城來的大兵,罵人之難聽,汙穢至極點。王陽明的下屬們看到此情此景,極為憤怒,決心收拾這幫兵痞無賴。可是王陽明並沒有同意,因為他明白張忠的企圖就是挑起是非,所以必須讓自己保持冷靜。他非但不跟這幫罵人的士兵計較,還善待他們。病了給藥,也不排擠他們,本地人吃什麼,就給他們吃什麼。這幫京城來的士兵,他們也有良知,從王陽明對他們的所作所為,得出了一個結論:王陽明不僅不是一個壞人,還是一個大好人,是一個真正值得尊敬的人。慢慢地,搗亂和罵人的人逐漸減少了,也不再尋釁滋事了,張忠多次催促,卻無人響應。

所以,我所理解的“報怨以德”,是給那些有慈悲心、有大智慧大境界的人所講的“道”。

按照臺灣著名學者曾仕強老先生的觀點,老子是給更高智慧的人講“道”的。

每個人都有一個純淨純善的本性,這就是良知,但良知被私慾和矇昧遮蔽了,猶如烏雲遮日。所以"以德抱怨"在於讓迷惑犯錯的人懺悔、醒悟,更體現了大慈大悲之心。

第二,原文的“大小多少”理解為程度上。

其實,王陽明也不是不殺人的。面對當年反覆無常的江西的山賊土匪頭目,也是斬草除根,除之而後快。因為這幫人的私慾太盛了,以至於良知很難再撥雲見日的出現。為了百姓的安穩太平,天下蒼生的福祉,必須除之而後快。

所以,“以德報怨”,這中間有大小、多少之別,要先看清楚。

“以德報怨”是一個高難度的動作。不是所有人所有時候都能做到的。要克服自己的私慾,那就要看個人的修養了。


綜上,其實,很多時候面對很多問題,我們的老祖宗早就給我們答案了,可能是我們沒有真正領會罷了。我們要把聖賢的話搞清楚。可是,那要每一個字每一個字都很小心,否則就糟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