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優秀的詩人(海子、顧城、戈麥、葉賽寧、茨維塔耶娃、西爾維婭)都選擇自殺?

詩人與詩官號


以西方人的觀念來思考這個問題,筆者會說:"詩人,是上帝的嘴巴,是最接近理想世界的人。"文學歷史的卷軸,往往很沉、很重,除了上述詩人,選擇死亡的還有: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晚清學者王國維等等,以及那個差點選擇死亡的,魯迅。這無疑是文學的永不停息的不幸號角。為什麼會這樣呢?且說兩點點理由:

1、 時代的過於沉重,壓在了詩人的肩膀

顧城殺妻、海子臥軌,這是中國文學歷史上,震盪人們大腦的事,也多為自詡"理智"的人嘲諷,為不少以文學為信仰的人捧上聖壇。似乎詩人天性自由,無所留戀。但其實都不是這樣子。顧城《一代人》裡寫道:"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是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這首詩歌寫於剛剛過去的文革歲月,復旦出版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設了一個標題——民族命運的自覺承擔者。面對慘痛的歷史現實,詩人以隱喻的手法,表露了自己的將肩負時代的理想,走出黑暗的信念。

然而詩人是脆弱的,也是勇敢的。對於一個世界失望,一定抱有過哪怕一絲的希望過,對生命的眷戀,再到不眷戀,一定都到過現實毀滅的打擊?現實有多恐怖?——文革、工業化下的剝削。海子、顧城、葉賽寧,都無疑有著和時代格格不入的根源。他們天真、也更脆弱,那是個學者都擔憂的時代,更何況只會說真話而無力改變現實的詩人。

死,和誕生,永遠是人繞不開的孿生,對於死,詩人、文人往往不是那麼恐怖,他被賦予者美學的價值,即便那是很痛苦的悲劇,但也能給他們一個解脫。就像王國維投湖,一紙遺書:五十年來只欠一死。死,何來欠之說?是士大夫的氣節!


2、 詩人是上帝的嘴巴,但是在中國古代不是

筆者不由想起蘇東坡,這個豁達的人,"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人生起起伏伏,不過過眼雲煙,有一顆創造價值的心,才能留下真的價值。中國古代的大詩人皆是如此,儒家,是一個講究社會價值的思想,捨生取義,才是死的正確方式。所以,中國古代的大詩人,鮑照、左思、賈島、文天祥……無一不是有一個堅定的信念。

海子、顧城,我們知道,都是五四之後的新詩人,他們沒有儒家的所謂的"封建思想",這都是在之前不論好壞都被丟棄了的了。再加上文革價值觀念的全面崩潰,他們有理想,但是是迷惘,那顧城來說,他雖然殺死自己心愛的妻子,但是時候也承受不了現實而自殺了,這位童話詩人,當然是受到了心理疾病的折磨,這是悲哀的。但是我們也看到,在中國儒家大義觀下,大詩人是不會自殺的,他們要留下名字,在後世。

總結:詩人自殺,在當下這個和諧安定的新中國吧,該是少有了。但似乎又不是?富士康那個草根詩人呢?所以,詩人,既然看清了苦難,承擔起困難了,我們該做的,就是這個文學邊緣化的世界裡的詩人,一個應有的尊重。


一往文學


是啊,詩人為什麼自殺?

學者劉小楓在他的著作《拯救與逍遙》一書中,對這個問題有很獨到的研究。

以中國文人來說,屈原是中國詩人第一個自殺的,後來有無數詩人或文人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自古以來,很多作家、詩人,思想家都採用以自殺的手段離世,他們為什麼要這樣?

詩人何以自殺?

詩人何以不再留戀這個世界?

詩人何以不再珍愛自己有生命?

詩人何以頻頻追問活著的意義何在?

活還是死?

留在這個在他們眼裡汙濁的世界,還是離開?

詩人有他們的價值判斷?

一旦詩人對自己得價值觀產生疑問,一旦詩人對他們的世界觀表示疑問,一旦詩人一再追問人生的意義,這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衝擊,價值大廈坍塌導致詩人對他所熱愛的一切產生懷疑,離開這個世界只是時間問題。

詩人都是情感敏感,情緒感受多變,心理狀態不穩定的人,他們都生活在自己的思想世界裡,以自己獨特的眼光看世界,心靈純淨,思想單純,一旦外部世界的變化衝擊使他們感受到不可承載時,詩人就會以他們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外部環境的理解。


老左心理工作室


這個問題,我可以給出一個滿分💯的答案。但是我懶得說[呲牙]




野才子


於詩,我本是個局外人,沒有資格發表言論;但最近幾天因為餘秀華的出現,讓我開始關注到這個領域,所以也就想說上幾句。

平心而論,當“現代詩”這玩意兒被小青年徐志摩從西方帶回來落地生根之時,就不是一個好苗子,而是一個笑話。咱中華詩歌傳統源遠流長,從甲骨文的卜筮辭開始,經春秋戰國到漢代,四言和五言詩基本定型;歷三國到唐宋,七律詩體制徹底分明;期間,關於詩的理論研究也伴隨著一起形成完備體系。毋庸置疑,關於什麼是詩,在宋代就已形成全民共識:四言五絕七律皆為詩。之後的1000多年,關於詩的概念和格律從來就沒有發生過任何更改,所有的創作者都按照這一定式進行寫作。而隨性的徐志摩創作的所謂“現代詩”,壓根就沒有任何既有的規矩來約束它;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創作者的加入,也沒有形成相應的理論研究來規範它。以致發展到最近的一二十年,國內並沒有出現多少職業創作者的情況下,“現代詩”的流派倒是眾多,異彩紛呈,各執一詞,為自己的狗屁不通千方百計找藉口。回觀詩歌繁榮的唐朝,就算是李白、杜甫這樣的大名家都不曾分幫結派各自為營,反倒是互相學習共勉。

“現代詩”壞就壞在它的“自由”:天馬行空,恣意妄為。須知,在現代社會,任何一個正常人都必須接受包括社會公序良俗、道德底線、法律、工作或學習守則的約束,必須無條件的遵守。可“現代詩”的創作者們顯然是無底線地追求“自由”,而這種無底線的自由,往往就是精神病人的特質。君不見,只要某某人犯了點事,一經查出有精神病,連法律都是失去效力的,拿他無可奈何。寫“現代詩”的詩人,往往追求的就是這個效果。所以,無底線的“自由”一旦實現就已經瘋狂,而苦求不得也會慢慢被逼瘋,所以“詩人”自殺就一點兒都不奇怪了。

還是說說咱盛世唐朝,詩歌繁榮,名家輩出,名作高產,卻並不見有哪個詩人心智不健全。為什麼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差?須知,在格律化的要求下,創作一首詩的難度係數會暴增,每一首都是字斟句酌而得,這個過程既辛苦又充滿樂趣,也是一個訓練思維的過程:偶得一個佳句,必定歡呼雀躍,興奮不已;若苦思不得,就只好向同行請教學習,共同探索,就有點像球迷一起看球,到了精彩處共享快樂。那時候的詩人們其實就是把寫詩當做了一場全民體育運動,一種盛況空前、時間持久的思維體操,苦卻快樂著。

再說回來,說說這“現代詩”如今“自由”到了什麼程度:韻可以滾蛋了,句式可以凌亂了,前言可以不搭後語了,甚至都可以自己製造出連詞典裡都查不到的新詞了!牛啊!這已經不是餘秀華要《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的節奏,而是要穿過大半個宇宙去找外星人生兒育女了。餘秀華說她的心裡其實還跑著一列火車,依我看豈止是火車!簡直就是一艘核動力航母,不懼任何風暴。君不見,她在評論區裡頻繁爆粗,出口成髒,滿嘴噴糞,似乎全網她最大,是頭條裡的女王無疑。可以想見,這思想“自由”到了什麼程度?幾乎就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地步了。套用一句網絡流行語:自由得如同千萬頭草泥馬在狂奔。

再套用一句流行語:老天要把你滅亡,必先讓你瘋狂。瘋狂的創作者和瘋狂的“現代詩”都將被徹底埋葬。


專拔狗牙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優秀的詩人選擇自殺?我看到這個問題目前有137個人回答,答案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但我以為,若拋開事物的種種表象,直抵問題的內核,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這些詩人(包括一些著名的文學藝術家)或許是抒發情感的高手,但卻對人生的本質以及自身的本來面目毫無認識,或認識過於淺薄,無法了知萬事萬物原本是緣起性空,幻生幻滅而已,結果凡事太過當真,將自己陷入了分別妄想的泥潭中,無法自拔。一旦精神找不到出路,就會鑽入認知的死衚衕,以捨棄生命作為出路。這是多麼的可悲!

與此同時,又由於這些人完全不知生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糊里糊塗地以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死後不過是一把灰而已,一了百了,從此就得解脫。這種“斷滅空”的可怕理念,使他們無知地把自己推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因為自殺其實只是深重痛苦的開始,並且會為他們未來帶來惡性的循環。若真知因果,他們哪裡敢做這樣的選擇!

生命非常可貴!之所以可貴,是因為人身難得。有幸得此人身,我們當敬畏生命,珍愛生命,不論人生的境遇是順是逆,都不放棄將生命用來致力於探索人生的真諦,生命的實相,用來利益他人,造福社會,並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洞徹人生,增長智慧,使自己的人生過得充實而又有意義。

但願生命的教育能夠廣泛開展並深入人心,願所有的人都能懂得生命的可貴和活著的意義,從而遠離悲劇的發生。


慧心文殊苑


這是一個高冷的問題,問的很好。

首先,文人都是憂國憂民的人,詩人也不例外。詩人是通過形象來感應未知的世界,他們的精神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他們的理想是豐滿的,以為世界都是好到極致的世界,都是花花草草,鳥語花香的。

其次,詩人們對現實都是歌唱美好的,他們當中的世界有偉大的,有憂鬱的。有幸福的,有傷感的。有已知的,也有未知的。……,他們都希望世界一個樣,美好加歌唱,但是常常是事與願違。

第三,詩人們多是現實和理想的矛盾體。他們的精神世界常常是脫離社會現實的,而現實是骨感的,理想是豐滿的。他們發現世界醜惡時,常常在感性中質疑,不能自已。徘徊於理想和現實之間。他們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第四,有些詩人是政治家的玩物。特別是蘇聯的一些文人,如高爾基等,在專制的統治中感到生不如死,一旦他們的理想破滅了,他們就失去了精神支柱。

第五,文人的作品,經典的都是大背景的。它們反映的都是社會的命脈。歌功而頌德的文章流傳的都是不遠的。揭露黑暗的文章,才是不死的經典。國之不幸,而文之大幸也。一個人生在亂世,你的感觸可想而知啦。

第六,還是有一些詩人,特別是文人的倔強。那麼多清高自傲,脫離現實,也是他們自殺的原因。性格決定命運呀。

……

一言而蔽之:在生活中詩人的理想,如果跟現實相沖突,他們對世界無可為力,他們中的有些人是容易走極端的了。

這是我個人的一些淺見。謝謝大家!


夜憶口香糖


他們站得高,找不到知音,很孤獨,他們己經看透了世上的紛紛擾擾了,覺得多活一天都是累,他們相信還有另外一個世界,在那裡,有談得來的朋友在等他,在那裡,他們的才華才可以盡情發揮,他們不認為自殺是種錯,只不過是為了早一些去到自己夢想的地方,早一些過上自己追求的生活而已,如果不去,他怕他的智慧會因這紛擾複雜的世界而喪失,他們只喜歡過簡單如神仙般的日子!其實他們沒有死,只不過換了一種活法而已……


初夏思夏愛華夏


孤獨的尋找,無盡的黑暗。心頭的那一抹光,淡了,暗了,滅了……

2016年的統計,國內抑鬱症已經在向低齡化發展,2017年數據內的統計已經有5400萬人確診為抑鬱症,而到2019年,患抑鬱症的人數已經達到了9500萬,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確診抑鬱症人數達到3.5億,近十年來的增長速度為18% 其中女性的平均發病率5.1% 男性為3.6%

在國內,精神病算是侮辱性的詞語,都避諱不談,所以人們在精神衛生上的幾乎零投入,使得大家在面對抑鬱症時幾乎一無所知,而在一次又一次的警鐘響起下,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個精神類疾病。

時代高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大數據的環境下,工作量不斷的增大,工作機會卻越來越少,物質已經極度豐富,精神卻無比匱乏,更得不到補充,我們發現個人的作用越來越渺小,身體疲憊,精神焦躁不安,最終扯斷了那根緊繃的弦,因為對精神類疾病的無知,我們忽略了他的求救,以致每年都有上萬的人因此而自殺。

世界衛生組織公佈2030年抑鬱症將成為世界第一大負擔疾病

許多藝術家也是因為抑鬱症終結了生命,他們精神上是如此的富有,又是如何墜入了這個可怕的深淵。

藝術是自由的,他們深邃的精神世界與普羅大眾無法產生共鳴,生活所迫,妥協不停的在上演。《歌手》是個很好的例子,有的選手的作品,普遍得到了業內的好評,卻無法得到觀眾的認可,不得不選擇迎合大眾的口味,此中痛苦,不可言喻。在這場個人與群體的角逐中,驕傲的人選擇了走向內心的更深處,封閉自己,或者死去。

其次,收入的拮据,敏感的神經,工作時間混亂,長期的寂寞,不被人理解,這些也都是從事藝術工作者抑鬱的誘因。

公立精神性醫院少,專業精神科醫生的稀少,精神教育的缺失,都是整個社會治療抑鬱症要面對的。

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也可能會溫暖一點那顆冰冷的心,也許就這一點點便能卸下那顆稻草呢!


特大豬頭


看過他們的詩文,雖都意境深遠,但他們骨子裡太柔軟,精神上也固步自封,身心又鑽入死衚衕而不能自拔,美其名曰:看破紅塵!

但紅塵豈是區區凡人能看得破的?

死亡是種解脫,但自殺無疑又是無能的代名詞。自殺豈不是自絕於父母,自絕於親人,自絕於天下嗎?

我最瞧不起的詩人就是海子,儘管他的詩文比較耐讀,一個骨子裡軟弱的幽靈……


巴山老鐵


這種人把生活看的過於美好,把生活看成了美好的詩歌,但是生活是殘酷的,稍有不順心的生活就會走向極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