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一国之力建成的帝王之陵——唐太宗昭陵,被誉为“天下名陵”


在陕西省礼泉县九嵕山上,有一座被誉为“天下名陵”的帝王陵墓——昭陵。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昭陵建设持续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是唐陵最奢侈的一座皇陵之一。1300多年来,昭陵地表建筑已是断壁残垣,墓中随葬品也是不知所终。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武皇帝。贞观十年,皇后长孙氏病危,她对唐太宗叮嘱后事说要俭薄。唐太宗遵照长孙皇后的遗言,在皇后崩后,把她临时安厝在九嵕山新凿之石窟,陵名昭陵。李世民同时决定,自己也要选择这里作为归宿之地,并与长孙皇后合葬。自此,昭陵开启了“依山为陵”的先河,也开启了昭陵长达107年的建设。

昭陵由唐代著名画家、工艺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设计,工程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据史书记载,昭陵玄宫建筑在山腰南麓,穿凿而成。 地宫深75丈,墓道前后有石门5重;墓室内设东西两厢,列置许多石函,内装随葬品。陵园方圆60千米,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据《旧五代史·温韬传》载,“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


按照唐太宗最初的想法,帝王陵寝要完全效仿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务从丰厚。但精通经史的虞世南提出反对意见,说:"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他建议太宗陵内不藏金玉,并在陵外立碑予以说明 。在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

由此,昭陵成为历朝历代帝王陵墓中比较“寒碜”的一个。里面没啥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但收藏着一件珍贵文物,那就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李世民登基之前就酷爱书法,尤重王羲之的墨宝。史书称,《兰亭序》枕在李世民的头下边,死后又把它殉葬在他的昭陵里。

此外,昭陵祭坛东西两庑房内置有六匹石刻骏马浮雕像,即著名的“昭陵六骏”。这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喜爱的六匹战马,曾伴随他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考古发掘表明,“昭陵六骏”在唐末时,便遭到了破坏,在此后的千余年中,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让“昭陵六骏”饱受磨难。在1914年,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刻被盗卖至国外,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从此六骏天各一方,再未相聚。


此外,通过对整个陵园的实地考察,已确认昭陵有193座陪葬墓,陪葬墓数目之多,是历代帝王陵寝之冠。陪葬者除了皇族外,大部分是文武功臣,此外,有些少数民族首领也有幸陪葬。其中陪葬墓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秦琼、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

如今,昭陵地面建筑虽被毁坏了,又屡遭战乱的破坏,但陵园遍布着丰富的古迹和文物,还藏有大量历史文物。这座费尽心思,倾一国之力建成的帝王之陵,保存了大量有关唐代的史料,她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