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坛之星”温暖战“疫”病房

“我看到病毒面前你们逆行而上,

用血肉之躯把疫情阻挡,

我记住了,

王江坚强,

坚强王江!”

“教坛之星”温暖战“疫”病房

3月10日,武汉泰康同济医院感染七科患者周先生治愈出院时,写了一首小诗送给科里的医护人员,诗里特别提到了一个名字:王江。

身着防护装备的医护人员,外观上看起来并无太大差异,是什么原因让周先生对“王江”这个名字印象如此深刻?周先生讲述了他和王江的故事。

2月19日,周先生刚收治入院时有些焦虑,情绪时而激动时而低迷,不喜欢跟医护人员交流。医生王江查房时,发现周先生血压很高,就询问他用药情况,周先生不耐烦地说:“天天都是这么吃药的,我哪里知道为啥这几天控制不了。”他生硬的态度并没有让王江生气,王江继续用轻快话语了解其他情况。查完房,王江翻看了周先生的病历资料,发现已经近20天没有见到家人,情绪难免低落。周先生肺炎情况不严重,但血压很高,控制不好会有危险,情绪的控制对血压有很大影响。于是,王江找来周先生爱人的电话,告诉她周先生目前的情况和良好的预期,只字未提他情绪上的事。第二天查房时,周先生竟主动跟王江说起了话:“我跟她说我会好的,她不信,你一说她就相信了。”说完还笑了笑。话匣子打开,周先生告诉王江,家人非常担心他,以为他说的话是“报喜不报忧”,反而增添了他的烦恼,王江的电话,让家人情绪稳定下来,周先生的心情也随之得到放松。此后,王江常常把周先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告诉他和他的家人,他们对康复的信心越来越足,也更加配合治疗,病情和心情都一天天好转。

“她说的每句话我都愿意听。”周先生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她的话里就带着阳光,大家听着就觉得很温暖很信任。”

“教坛之星”温暖战“疫”病房

王江进污染区前,在更换口罩的间隙对镜头露出笑容。

周先生口中的“王江”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3月11日,记者来到感染七科病房,见到了刚刚从病房出来的王江,她正忙着在微信上回复患者的问题。问及她与患者交流的“秘诀”,王江说:“共情很重要,必须要换位思考。”曾连续多次获得全国、全军教学竞赛一、二等奖,多次获评“教学标兵”“教坛之星”的王江,把跟学生交流的“法宝”用到抗“疫”病房里,“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患者需要什么样的医生,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都必须要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

一位60多岁的女性患者总是在科室医患交流群里不停地反应自己的各种不适,医生护士反复沟通无果。王江察觉后,来到患者身边,没有问病情,而是拉着她的手微笑着和她聊天、拉家常。患者倾诉的欲望很强烈,几乎都是她在说,王江在听,适时给予恰当的反馈。半个多小时后,患者说起了老伴因患新冠肺炎去世的事,伤心地掉下眼泪。王江用力地握握她的手,轻轻地拍拍她的肩,静静地陪着她。待患者情绪平复后,王江说:“大姐,我把手机号留给你,你有事随时可以找我。”此后,王江便经常抽空去陪她说说话聊聊天。奇怪的是,此前在交流群里十分活跃的这位患者,却很少再发言;而平日里很少说话的她,脸上渐渐变得笑容满面。“每个患者真正的需求不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对于她,治疗要跟上,但她更需要的是关心和陪伴。”王江说。

“教坛之星”温暖战“疫”病房

3月9日夜里22点多,正在值夜班的王江收治了一对夫妻,因床位紧张,只能暂时将他们安排在不同的病房。得知夫妻二人春节以来一直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没能见上一面,第二天一早,王江特别请护士长调换床位,安排他们住在同一间病房。中午,确认二人床位安排妥当后,忙了一夜的王江才回去休息。“此时此刻,团聚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患者董先生和刘女士说。

“虽然看不清你的模样,但我记住了防护衣上的符号,一边写着王江,一边写着坚强。”读着周先生写的诗,王江开心地笑了。

她把阳光带给患者,患者把温暖送给了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