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希望自己從未寫過鵝鵝鵝

駱賓王:希望自己從未寫過鵝鵝鵝

風高浪急,天昏地暗,駱賓王和徐敬業的舊部,一起乘坐在逃亡高麗的船隻之上。他曾經遭遇了百般險困,沒有想到眼前的滾滾江水,也要攔阻他。他來到了船頭,茫然地環視著周圍的群山峻嶺,他的安身之處到底在何方呢,他從未想清楚過這個問題。

拔劍的聲音在駱賓王的身後響了起來,他回頭一看,所有的將領都拿劍指著他。看來他不用再想自己的安身之處了,這艘船恐怕就是他生命的盡頭。人們在面臨存亡之境時,心裡充斥著多是不甘心與懊悔,此時的駱賓王也是一樣。

濁世中人都曾有年少成名的美夢,駱賓王曾經實現了大多數人一生都難以兌現的夢想。可是此時的他卻對年少成名感到深深的後悔,假如他年少未成名,他也不會落到如此境地。

駱賓王出生寒門,但是他卻是一名神童,七歲就能寫詩。有一天,他的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見他聰明伶俐,就問了他幾個問題,駱賓王都對答如流。之後駱賓王跟著客人來到了附近的池塘,客人有意試試他的才華,便讓駱賓王以池塘裡的白鵝作詩。

他略微思索了片刻,便脫口而出了一首《詠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此詩動靜相生,將鵝描繪得活靈活現,客人對駱賓王稱歎不已,連呼“神童”。至此之後,駱賓王“神童”的美譽就傳遍了十里八鄉,人們都相信這位孩子將來必有大作為。

駱賓王:希望自己從未寫過鵝鵝鵝

成年後的駱賓王一入社會,又引發了社會的輿論。他作了一篇《帝京篇》,當時的文壇稱之為千古絕唱。駱賓王因此年少成名,成為了世人仰望的存在。志得意滿的駱賓王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而他因性格直率得罪了考官,被惡意陷害導致除名。

年少成名的人總以為自己才華蓋世,不懂得忍讓與謙卑。科舉落第則是駱賓王第一次嚐到年少成名的壞處,他也沒有反思自己的過錯。畢竟年少成名的人也是自負的,不管錯與對,他都相信自己是正確的。

此後的十餘年間,駱賓王憑藉自己的名聲倒也謀得一官半職。他在長安軍中擔任過秘書郎,之後又離京前往豫州,進入了道王李元慶的幕府。他在這些不入流的小官位上,一晃就來到了而立之年。

三十而立是人生重要的轉折點,這是對人生成長階段的總結,也是未來道路的分水嶺。年少努力的人會踏上一個更高的高度,而年少無為的人會落到一個更低的低谷。駱賓王雖年少成名,但是這份名聲也摧毀了他,導致他年少除了詩賦之外,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作為。

他註定要跌落到一個更低的低谷,年少成名很快給他讓他嚐到了第二次壞處。他無法面對自己的名聲與現實境況的反差,導致他選擇了逃避現實,辭職回到山東隱居。隱居的他除了感嘆自己的懷才不遇,卻不曾做出任何付出的努力。

他苦苦等待著機會,他相信年少成名的自己註定生而不凡。他這一等就等了十一年,此時的他已經45歲了。人生的芳華已過,浪費了大半生。值與不值,恐怕他的心中從未想過這個問題。

45歲的駱賓王,幸運地等到了自己的機遇。公元664年的冬天,高宗李治前往泰山封禪。當時山東文壇就推薦駱賓王寫歌頌高宗功業的文章,駱賓王寫了一篇文采卓絕的《請陪封禪表》。

高宗大悅,於是提拔駱賓王為東臺祥正學士,負責校理朝廷圖籍。駱賓王很快嚐到了年少成名的第三個壞處,成名帶給他的是故步自封,他不懂得迎合社會的人情世故。被名聲推上天的駱賓王又豈會彎下自己的身段,與這個世界多接觸呢。

駱賓王:希望自己從未寫過鵝鵝鵝

中國自古就是人情社會,這樣的駱賓王顯然很容易得罪人。兩年之後,駱賓王就被誣陷,導致再次被罷官。他孤零零地在長安又生活了幾年,箇中心酸只有他自己能夠體會。直到他52歲時,西南戰事激烈,他請求跟隨薛仁貴從軍出征。

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他開始了自己鐵馬金戈的軍旅生涯。在他從軍的期間,是他詩作的黃金時期。不管是“不求生入塞,惟當死報君”,還是“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都是作於這一時期。

他還給朝廷寫過幾道“報捷書”,而正是這些書信,讓駱賓王再次得到了朝廷的賞識。回到長安不久的他就出任朝廷侍御史,官居六品,這也是他一生中最高的職務。年少成名的人始終不懂屈伸之度,他不久後又遭彈劾,鋃鐺入獄。

駱賓王:希望自己從未寫過鵝鵝鵝

幸運地是,朝廷改元,不久大赦天下,駱賓王因此逃過一劫。不久之後駱賓王來到了揚州,而從此刻開始,他的生命開始倒數。揚州的徐敬業,世襲英國公,他看不慣武則天,於是在揚州發動了兵變。

徐敬業得知駱賓王在揚州後,就邀請他一同共事。駱賓王被成功說動了,畢竟成事後就能擁有滔天的權位,誰又不心動了。於是他寫了一篇《討武曌檄》,痛斥武則天的罪惡。這是年少成名帶給他終極的壞處,年少成名的人總覺得自己終會成就一番大事業,完全不顧現實和時代的發展。

徐敬業不久之後就兵敗了,而駱賓王跟著徐敬業的舊部逃往了高麗。他的思緒再次回到了眼前,他後悔自己寫了《詠鵝》,後悔自己的年少成名,可是已經於事無補。當一股冰冷進入他的身體之後,他絕望地離開了這個給他太多美譽的世界。

我們都習慣說:“假如我年少有為不自卑,那麼就可以獲得自己愛而不得的愛情,脫離日復一日的工作。”可是年少成名的人又有幾人獲得了自己心中的幸福。如果我們缺乏社會經驗,成熟的處事之道,那麼年少成名就是可怕的深淵。摔下下的人,終究一生也再難爬上來。

矛盾的地方在於,少年肯定缺乏社會經驗和成熟的處事之道,這需要時間和世事的打磨。那麼比起年少成名,我們更應該追尋大器晚成。成功別嫌太晚,畢竟空中樓閣終有摔下來的一天。

駱賓王:希望自己從未寫過鵝鵝鵝

最後講一個傳說,我們經常看電視劇,會希望悲劇的故事結尾能夠改變,古人也是如此。他們不希望駱賓王如此死去,於是編寫了一個故事:

有一天,宋之問來到靈隱寺。他想寫一篇《靈隱寺》留作紀念,可是當他寫道;“鷲嶺鬱巖嶢,龍宮鎖寂寥”的時候,他思路枯竭了。這時,一個和尚聽聞之後,就說道:“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

宋之問頓時覺得靈光一閃,一氣呵成寫下了《靈隱寺》。第二天,他想拜老和尚為師,可是老和尚卻消失不見了。經過打聽之後,他才知道這名老和尚就是“初唐四傑”中的駱賓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