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7歲寫出《詠鵝》的他,後來怎麼樣了?

駱賓王,婺州義烏人,出身在一個書香家庭。

比起很多出生寒門的大詩人,他的出生,讓他拿到了一副好牌,從小就可以接觸到良好的教育。

受家庭氛圍影響,他小時候就特別聰慧,應了張愛玲那句“成名要趁早”,成為遐邇聞名的“神童”。

在初唐時期,受齊梁詩風的影響,當時的詩歌都比較華麗莊重,連唐太宗也喜歡那些措辭豔麗、粉飾昇平的詩歌。

而駱賓王和其他三兄弟的抱負,就是努力擺脫這種靡靡之音,把詩歌從宮廷移到普通老百姓家,拓寬詩歌題材領域,而他和他的三兄弟,也被後人稱為“初唐四傑”。

駱賓王:7歲寫出《詠鵝》的他,後來怎麼樣了?

02

高宗儀鳳三年,武則天臨朝當政,駱賓王當時在宮中的職位是御史,主要職責是諫言獻策。

在一次履行職責時,他腦子一熱,不合時宜的上書諷諫,反對武后專權。

當時武則天的權勢如日中天、炙手可熱,聽到駱賓王竟然不識時務的當著眾多大臣的面批評自己,一怒之下,不由分說的便以貪贓罪讓駱賓王入獄。

駱賓王有口難辯,悲憤不已,在獄中聽到蟬鳴聲,便想到了自己的悲慘遭遇,寫下這首情境交融、意象鮮明、感情真摯、幽憤深長的詩,於是寫了一首《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盡,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在駱賓王眼裡,蟬就是自己的象徵,這首詩表達了他的處境和心境,也成了他此後的人生寫照。

駱賓王:7歲寫出《詠鵝》的他,後來怎麼樣了?

03

駱賓王出獄後,被貶為臨海縣丞。鬱郁失志的他,毅然辭官而去。

後來徐敬業起兵,策反武則天,駱賓王早已不滿武則天專權,徐敬業的這一舉動,正和駱賓王的心意。

他掌管了軍隊的文書之職,盡情抒發著自己的所思所想,有名的《討武后檄》,就是這個階段寫的,文中的內容,把武則天罵得狗血噴頭。

但是武則天讀到這篇檄文後,卻非常欣賞其文采。

立即問身邊大臣:“這篇文章是誰寫的?”

當聽說是駱賓王后,武則天后悔地說:“拋棄了這樣的人才,真是過失啊!”

關於駱賓王的結局,歷史上有“伏誅”和“投水”兩種說法。

“伏誅”,就是因為反對武則天,被其殺了。

“投水”,就是抱負不能實現,鬱鬱寡歡,投河自殺。

但不管如何,如此一個不得志詩人的離去,總是令人痛惜不已。

駱賓王:7歲寫出《詠鵝》的他,後來怎麼樣了?

04

駱賓王是初唐四傑裡作品最多的一個人,他的詩不僅量多,而且體裁涉獵範圍廣,涉及社會生活方方面面。

我最喜歡的詩有兩首,第一首可以算得上是每個孩子詩歌的啟蒙,它就是讓每個人都能朗朗上口的《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首詩,是駱賓王7歲時創作的,也因此奠定了他“神通”的地位。

駱賓王:7歲寫出《詠鵝》的他,後來怎麼樣了?

第二首是《易水送別》: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這首詩是在易河邊送別朋友的時候創作的,看著奔流的江水,駱賓王內心感慨萬千,任翻滾的江水狂卷、淹沒自己的一片冰心,一世英才。

他送別了過去的自己,也送別了那些為已之夢而甘心獻身的忠魂。

駱賓王:7歲寫出《詠鵝》的他,後來怎麼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