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宗庙会供奉西汉皇帝的牌位吗?

tbr迅龙


简单来说,会,因为东汉名义上是继承汉室江山的。

西汉和东汉的国号都是“汉”,东西之分是后人加上去的,类似的还是先后,比如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及先汉和后汉,只是后来汉的数量越来越多,后汉给别的政权了,这两个才被称作西汉和东汉。

东汉的建立者汉光武帝刘秀被称作中兴之主,他也是以汉室继承者自居,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建武二年正月)壬子,起高庙,建社稷于洛阳,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是月,赤眉焚西京宫室,发掘园陵,寇掠关中。大司徒邓禹入长安,遣府掾奉十一帝神主,纳于高庙。”

在刘秀称帝的第二年正月,刘秀就在洛阳建立高庙,也正是在这一月,盘踞西汉旧都长安的赤眉军焚烧宫室、挖掘皇陵而去,刘秀手下大将邓禹率军进入长安,将西汉十一位皇帝(高、惠、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的牌位护送至洛阳高庙。

另一方面,刘秀也尊奉了自己的生父及先祖,《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建武三年正月)辛巳,立皇考南顿君已上四庙。”

《续汉书·祭祀志下》记载:“光武帝建武二年正月,立高庙于雒阳。四时祫祀,高帝为太祖,文帝为太宗,武帝为世宗,如旧。三年正月,立亲庙雒阳,祀父南顿君以上至舂陵节侯。南顿君以上至节侯,皆就园庙。南顿君称皇考庙,钜鹿都尉称皇祖考庙,郁林太守称皇曾祖考庙,节侯称皇高祖考庙,在所郡县侍祠。”

南顿君刘钦、钜鹿都尉刘回、郁林太守刘外和舂陵节侯刘买分别是刘秀的父、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也就是刘秀直系的四辈祖宗,即四亲。

刘秀这种举动,在今人看来是合乎情理的,毕竟自己当了皇帝,祖先总不能还是平民百姓吧,建个庙逢年过节祭拜一下、放点冷猪肉肯定要的,但在那个宗族意识极其强化的时代,刘秀此举,无异于自己向自己的称帝理由挑战。

刘秀称帝的理由说来简单,就是兴复汉室,尽管他为此付出了建国的努力,但名义上就是中兴。既是中兴,怎么能够尊崇自己从未当过皇帝的先祖而将与他们同辈的西汉皇帝丢到一边?小宗逆袭大宗,这不是乱了宗法?

天下大乱时没空搭理宗庙这事,等到建武十一年(公元36年)东汉统一后,朝臣们有空搭理这事了,大臣张纯和朱浮等人向刘秀提出建议。

据《后汉书·张郑曹列传》载:“纯以宗庙未定,昭穆失序,(建武)十九年,乃与太仆朱浮共奏言:“陛下兴于匹庶,荡涤天下,诛锄暴乱,兴继祖宗。窃以经义所纪,人事众心,虽实同创革,而名为中兴,宜奉先帝,恭承祭祀者也。元帝以来,宗庙奉祠高皇帝为受命祖,孝文皇帝为太宗,孝武皇帝为世宗,皆如旧制。又立亲庙四世,推南顿君以上尽于舂陵节侯。礼,为人后者则为之子,既事大宗,则降其私亲。今禘祫高庙,陈序昭穆,而舂陵四世,君臣并列,以卑厕尊,不合礼意,设不遭王莽,而国嗣无寄,推求宗室,以陛下继统者,安得复顾私亲,违礼制乎?昔高帝以自受命,不由太上,宣帝以孙后祖,不敢私亲,故为父立庙,独群臣侍祠。臣愚谓宜除今亲庙,以则二帝旧典,愿下有司博采其议。”诏下公卿,大司徒戴涉、大司空窦融议:“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亲庙,宣、元皇帝尊为祖、父,可亲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别为南顿君立皇考庙。其祭上至舂陵节侯,群臣奉祠,以明尊尊之敬,亲亲之恩。”帝从之。是时宗庙未备,自元帝以上,祭于洛阳高庙,成帝以下,祠于长安高庙,其南顿四世,随所在而祭焉。”

经过群臣讨论,刘秀最终认宣、元二帝为祖、父来奉法统,他的宗法父亲汉元帝及以上的汉朝皇帝神位供奉于洛阳高庙,与汉光武帝宗法同辈乃至低辈的汉成帝等神位则供奉于长安高庙,四亲庙随所在之处祭祀。

按照张纯这个理论,汉光武帝相当于成为了汉元帝的嗣子,自然是要供奉西汉皇帝的。

当然,汉明帝继位后,觉得老爹太委屈,费了老大劲再立汉朝搞成了继承,给汉光武帝上世祖庙号,另立一个世祖庙,跟高庙并立,这是不合礼制的,可汉明帝就这么干了,群臣也拦不住。


平沙趣说历史


东汉和西汉虽然都是刘邦之后,却是从汉武帝那一辈开始分的。礼不过五代五服,东汉也许会供奉刘秀本人的祖父辈,但很难奉西汉全部皇帝于世庙的,或者会供西汉皇帝的牌位于高庙。因为他们是刘氏一个很大的分支。这是供和奉的区别。

由于刘秀和汉武帝之前的皇帝有直接血缘关系,景帝,文帝,高祖三位,会供奉他们的牌位,但是武帝以后跟刘秀不是一支,很难奉于世庙。

也就是说从汉武帝以下,到西汉最后一个皇帝。和东汉第一个皇帝到东汉最后一个皇帝。他们的共同的最近的一个祖先是,汉孝景帝刘启。

景帝刘启一子登基为帝,就是汉武帝,从汉武帝开始,一直传到西汉末年。

景帝另外一子,长沙王刘发,后经过汉武帝的推恩令,封地越来越小,到刘秀时,已经是个布衣家庭。平常百姓了。因为中间隔了好多代。


所以东汉不太可能的供奉西汉全部皇帝之庙,特别是从汉孝武帝以后的皇帝。会供高祖,文帝,景帝三位。

会称是高祖之后。毕竟同是是一脉。却是分枝。犹如人会供其祖宗,曾,祖,父辈,那他的曾之旁枝呢?肯定是他的后人供之!

同时,汉景帝刘启还有一个儿子,是中山靖王刘胜,这一枝,同样被汉武帝的推恩令,经过西汉但东汉,又由东汉到东汉末年。又出来一个皇帝。

就是三国时的刘备,只不过到他那辈时,更是一个布衣皇亲了。


中孚鉴


历史上,把刘邦建立的汉朝称为西汉,把刘秀建立的汉朝称为东汉。西汉的首都在长安,东汉的首都在洛阳。但实际上,他们其实都是一家人,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之所以史学界要将他分为东西汉,是因为西汉末年的时候被“穿越者”王莽篡了位。

(光武帝刘秀)

事实上,古代人宗族观念极强,又更何况皇室乎?且历朝历代都以“孝”治天下,东汉的皇帝想要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又岂会不供奉西汉的皇帝?

东汉皇帝这一支和西汉皇帝这一支分家是在汉武帝这一代。刘秀的祖上长沙定王和汉武帝一样都是汉景帝的儿子。现在大一点的家族,宗族祠堂里都会把像这样的两支祖先供奉在一起,更何况当时的皇室?!

事实上,东汉皇帝都把刘邦奉为“开国之君”,而把刘秀奉为“中兴之君”。东汉时西汉的延续,而不是另起炉灶,甚至连刘备都自认为是汉室后裔,建立的国家都国号为“汉”。

东汉皇帝不仅在洛阳宗庙中供奉西汉的十一位皇帝,还修缮了长安的宗庙,同样供奉他们。《后汉书》中有记载:

“建武二年,起高庙,建社稷于洛阳,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遣府掾奉十一帝神主,纳于高庙。”

这很明确的说明了刘秀在光复洛阳后,修建高庙,将西汉的十一个皇帝全部供奉了起来。

(汉高祖刘邦)

东西两汉其实一直都自认为是一个朝代,不仅两汉,两晋和两宋也都是一个朝代。之所以分开叫,不过是史学家们方便于区分罢了。


历史小跟班


东汉确实供奉西汉皇帝的牌位。

东汉光武帝刘秀是汉景帝儿子长沙王刘发的后裔,刘发也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弟。从辈分来讲,刘秀跟汉成帝刘骜同辈,虽然两人相差40多岁。

家谱世系

汉高祖刘邦一一汉文帝刘恒一一汉景帝刘启一一长沙定王刘发一一舂陵节侯刘买一一郁林太守刘外一一巨鹿都尉刘回一一南顿令刘钦——汉世祖光武帝刘秀。

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戾太子刘据——史皇孙刘进——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

刘秀供奉西汉诸帝的牌位主要有两大原因:

第一,在古代宗法制社会里为保证大宗的地位,如果大宗绝嗣,则由小宗过继给大宗,成为大宗的后嗣,尊养父为考,而称自己的生父为叔父或伯父。例如清朝咸丰皇帝的独子同治死后没有子嗣,于是就过继光绪给咸丰为嗣,称咸丰为皇考,同治为皇兄,而称自己的生父淳亲王为叔父。原本打算等光绪生下男丁,则将光绪孩子再过继给同治,以保证法统上帝系依旧在咸丰、同治一脉,但由于光绪也绝嗣,于是才过继光绪的侄子宣统给同治皇帝为嗣,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再比如四世三公的袁绍就过继给自己的伯父袁成为嗣子。

光武中兴后,大司徒戴涉、大司空窦融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亲庙,宣、元皇帝尊为祖、父,可亲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

也就是说在亲庙中,供奉宣帝等五位皇帝,刘秀尊奉汉宣帝为祖父,汉元帝为父亲,要亲自祭拜。 按照辈分,汉成帝是自己的堂兄,其他皇帝更是自己的晚辈,因此这些皇帝由有司安排祭拜。对于刘秀的直系先祖,“别为南顿君(指刘钦)立皇考庙,其祭上至舂陵节侯,群臣奉祠”,由群臣来祭拜。最终刘秀同意了这个方案,毕竟能够保留自己父亲的祠庙。

第二,刘秀尊汉元帝为皇考,有利于安定天下。王莽篡汉后,倒行逆施,不得人心,导致天下百姓思念汉朝。绿林军起义拥立更始帝刘玄(跟刘秀同属汉景帝子长沙王刘发后裔),赤眉军拥立刘盆子(汉高祖刘邦孙城阳王刘章后裔)汉室宗亲起事。邯郸布衣王郎更是自称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與,河北(指黄河以北)豪族百姓受其蛊惑,便于邯郸称帝,势力遍及整个河北。刘秀在平定天下时,汉室宗亲的身份使他更好被天下百姓认同,并能集结一批忠于汉室的有志之士。

刘秀即尊西汉诸帝,一来可以表明自身的合法地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让一些汉室宗亲以及冒名者不敢再有窥伺帝位。二来也符合中国的宗法制社会,符合当时主流的价值观——“礼,为人后者则为之子,既事大宗,则降其私亲”。过继为人之子,应尊奉养父,而降低对生父的礼遇。

后世宋英宗的“濮议”——宋英宗想尊奉自己的生父濮王为帝,称皇考,而称养父宋仁宗为皇伯,明世宗的大礼仪——嘉靖帝想尊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帝,称皇考,而称嗣父明孝宗为皇伯。都引发了朝廷的轩然大波,以北宋司马光为首的台柬不惜全体辞官,以故内阁首辅杨挺廷和之子杨慎不惜被廷仗发配云南。而刘秀尊宣帝、元帝为祖、父,不仅在当时,更在接下来近1900年的封建社会里都称为楷模、典型案例。


庆历


东汉宗庙当然要供奉西汉皇帝的牌位,因为东汉刘秀是以西汉君统继承人自居的,所以必须供奉西汉皇帝。

  • 1,两汉君统的衔接和建武十九年除四亲庙之议

一直以来,有不少人为刘秀抱不平,觉得文叔是自己辛苦打的天下,又不是继承西汉的家业,怎么就不能尊崇亲爹亲爷呢?还非得供奉西汉皇帝呢?这个问题怎么说呢?只能说刘秀借用了别人家的东西,不得不做出一点付出。

话说新朝末年,由于王莽侵犯到豪族们的经济利益,再加上天灾频频,终于引发天下大乱,烽烟四起,乱世中的老百姓自然会想念前汉的平静生活。王莽篡汉是通过“和平”的禅让方式,没有引起大流血事件,对普通老百姓没有造成重大损失。如今面对天灾人祸,乱世流离,不免会思念以前的生活,你说元成哀都不是好皇帝,但他们在位时,整个社会相对平稳啊!有了鲜明的对比,这就形成了民间“人心思汉”的怀旧思潮。

那些起兵的集团们看到这种倾向,纷纷打出刘氏招牌,以博取老百姓在感情上的共鸣和支持,一时之间,真的刘氏宗室、冒牌的刘氏宗亲都冒出来了,以西汉皇室代言人、继承人自居,想占据天命、正统的舆论支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刘秀自然也不例外,人家好歹是正经刘氏宗亲呢!因此在建武元年(25)六月称帝后,在八月份,就祭祀西汉的太祖、太宗、世宗三位先帝,以西汉的法统继承人自居。

建武元年八月壬子,祭社稷。癸丑,祠高祖、太宗、世宗于怀宫。(《后汉书》·光武纪上)

割据势力隗嚣比刘秀还先祭祀西汉的一祖二宗,他采纳方望的建议通过为西汉的一祖二宗立庙的方式来迎合民众。

“遂立庙邑东,祀高祖、太宗、世宗。·······事毕移檄告郡国:······遵高祖之旧制,修孝文之遗德。有不从命,武军平之······及更始败,三辅耆老士大夫皆奔归嚣。”(《后汉书》·隗嚣传)

隗嚣的年号也是明晃晃的“复汉”,向老百姓表示他要带领大家恢复汉朝的幸福生活。外姓人都如此,何况刘秀这个宗亲?当然得打起“兴复汉室”的旗号,我是正统,你个冒牌货死开。

定都洛阳后,在建武二年(26)正月,刘秀就在洛阳立高庙,据《汉旧仪》的记载说洛阳新立的这个高庙,其实是西汉宣帝时为武帝设于此地的郡国庙,也就是说,这个高庙的前身其实就是孝武庙。国家草创时期嘛!没钱,自然一切从简,也是权宜之计咯!

就在当年攻下长安后,又把长安的西汉十一帝神主都请到洛阳,安置到高庙去,一个庙里合祭西汉太祖以下诸帝,这就是东汉“同堂异室”宗庙制度的雏形。

建武三年(27)正月,刘秀又在洛阳立四亲庙,祭祀亲高祖父舂陵节侯刘买、亲曾祖父郁林太守刘外、亲祖父巨鹿都尉刘回、亲父南顿令刘钦四世祖先。

建武三年正月辛巳,立皇考南顿君已上四庙。(《后汉书》·光武纪上)

既然为四亲立庙,就是把亲高祖父以下四代都列到皇帝宗庙系统中,已经远远突破永光改制后的七庙制,也隐隐有用四亲取代西汉大宗四庙的意思。

刘秀这个举动自然违背宗法原则,按照宗法制度,帝系大宗不可绝,如果大宗中断,就得选择同宗中的支子去承嗣大宗,承嗣者就必须削减对私亲的礼制,你刘秀自诩为西汉的正统继承人,自然就要屏弃私亲,不能过河拆桥吧?

因此,天下平定礼法恢复后,儒学士大夫们就不能坐视皇帝带头践踏礼法,才有建武十九年(43)正月,张纯、朱浮上书请除四亲庙的奏议。要求刘秀陛下依据宗法制度的“为人后者为人子”原则,撤消亲生高祖父以下的四亲庙,以西汉皇帝大宗替代。

秀哥是要脸面的人呐!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撤消设立于洛阳的四亲庙,改在章陵立庙,降低私亲祖先的奉祀规格,由所在郡县奉祀;同时,以元帝为父,宣帝为祖父,和太祖、太宗、世宗三位神主一起供奉在洛阳高庙;又把平辈的成帝和晚辈的哀帝、平帝三位神主供奉在长安高庙,由臣下奉祀;总算解决掉刘秀和西汉诸帝的世系衔接问题。

也就是说,在刘秀建武十九年时,大汉的宗庙里除了太祖、太宗、世宗、中宗四帝万世不迁,还有元、成、哀、平四亲,怎么数都是八个啊?这怎么算?没法算就不算,迷糊着过呗!

  • 2,东汉初期奉行同堂异室庙制的深层次原因

中元二年(57)二月,六十二岁的刘秀驾崩,留下“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的遗诏。

按照宗法礼制,做为入继大宗的刘秀陛下驾崩后,他的神主就该像西汉诸帝一样安置在高庙中,序昭穆、享受祭祀,这才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他的儿子明帝刘庄以老爹拨乱反正、中兴大汉为由,另外起庙,尊为世祖庙。

这样,洛阳帝京就有两所宗庙,一个是祭祀着西汉太祖、太宗、世宗、中宗、元帝五帝的高庙;一个是祭祀着世祖光武帝的世祖庙,让人不禁猜度,这是恢复多庙制的节奏么?

永平十八年(75)八月,四十八岁的刘庄驾崩,“遗诏无起寝庙,藏主于光烈皇后更衣别室。”(《后汉书》显宗纪)

就是让嗣皇帝把他的神主安置到世祖庙中、他母亲光烈皇后阴丽华的更衣别室之内,并没有为自己立庙。刘庄的这个举动既向天下人表明了他对母亲的孝意,也通过贬低自己来抬高老爹光武帝刘秀,进一步突出刘秀再造大汉帝国的光辉形象。为了避免儒士们哔哔,刘庄还特意留下遗诏:“敢有所兴作者,以擅议宗庙法从事。”

刘庄为啥留下这样的诏令,不就是因为他自己都觉得自己的行为已经违背宗法礼制,只能用皇帝的权威震慑儒士闭嘴。

章帝刘炟继位后,有司上奏说,“孝明皇帝圣德淳茂,劬劳日昊······省送终之礼,遂藏主于光烈皇后更衣别室。天下闻之,莫不凄怆。陛下至孝烝烝,奉顺圣德。臣愚以为更衣在中门之外,处所殊别,宜尊庙曰显宗,其四时禘祫,于光武之堂,闲祀悉还更衣,共进《武德》之舞,如孝文皇帝祫祭高庙故事。”(《后汉书》肃宗纪)

通过这个奏议可以看出,阴丽华的更衣室在中门之外,和奉祀刘秀的正殿是分开的,能够专门为明帝进行单独的祭祀,刘庄能够享受单间待遇,就是说世祖庙中还有他的显宗庙,庙中之庙,这个时候,东汉皇帝宗庙的“同堂异室”制度就已经形成了,并为之后诸帝沿用。

章和二年(88)二月,三十三岁的章帝刘炟驾崩,也留下遗诏“无起寝庙,一如先帝法制。”他儿子和帝刘肇继位,上庙号肃宗,奉神主于世祖庙,从此,同堂异室在东汉彻底形成惯例。

后来和帝刘肇驾崩,上庙号穆宗;安帝刘祜崩,上庙号恭宗;顺帝刘保崩,上庙号敬宗;桓帝刘志崩,上庙号威宗,“皆藏主于世祖庙。”

至于襁褓小儿殇帝刘隆,邓太后以他还是婴儿,不用列庙,只是在陵寝接受祭祀就行;冲帝刘昞、质帝刘缵都以殇帝故事,就陵寝祭。

就这样,东汉诸帝神主都立于世祖庙,与西汉帝系的高庙五主并行,俨然两个系统,好像是对世人昭示他们和西汉诸帝截然有别的蕴意,因此,被宋人徐天麟讥讽“不知礼义之正”。

是呀!你们既然表示上承西汉帝系,又为何另起世祖庙,你们东汉的张纯、朱浮、曹褒、郑玄都号称明习典礼,为何让东汉的庙制不列昭穆、没有迁毁、不复古人七庙之制呢?

东汉人蔡邕是第一个为同堂异室解释的人,“孝明立世祖庙,以明再受命祖有功之义,后嗣遵俭,不复改立,皆藏主其中。圣明所制,一王之法也。自执事之吏,下至学士,莫能知其所以两庙之意,诚宜具录本事。”(《后汉书》·祭祀下)

把东汉实行同堂异室制度的原因归纳到刘秀节俭上,蔡邕的言论颇受人推崇,南朝沈约、刘宏、隋朝许善心都沿用蔡邕的解释,认为光武帝中兴崇俭,才同堂异室的。

但是,细细思量,如果说东汉初建之时,因为战事频频,财力的确匮乏,不得不事事从简;那么经过刘秀、刘庄父子两代近五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家元气已经恢复,经济状况远不是国初可比,依照古礼更改庙制并不是多困难的事。

所以,同堂异室并不是遵俭的问题,只能是东汉诸帝的私心作祟,不能尊崇本生四亲已经觉得很委屈压抑,如果再让刘秀屈尊在西汉诸帝之下,实在难以接受,因此才特别褒崇刘秀,才开创同堂异室的庙制。

  • 3,初平改制为帝国续命

因为东汉诸帝都上庙号,也不迁毁,到了灵帝刘宏在位时,除了殇、冲、质三帝不列庙外,世祖庙就有世、显、肃、穆、恭、敬、威一祖六宗七位皇帝,以至于“积多无别,是后显宗但为陵寝之号。”

这时候连明帝刘庄都没有单间享受了,同堂异室的弊端逐渐展现出来,改革庙制也势在必行了。

再加上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士大夫大混战,礼法败坏,各种矛盾日趋激化,终于导致黄巾大起义,使整个帝国处于分崩离析风雨飘摇之中,那些儒学士大夫们就把希望寄托到古礼上,企图通过变革修正宗庙制度、重新构建被严重践踏破坏的礼制秩序,为大汉帝国续命。

献帝初平元年(190),蔡邕提出“宗庙迭毁议”:以西汉没有庙号的元、成、哀、平四帝亲尽,都迁毁;以东汉的和、安、顺、桓四帝功德无殊,还有过差,不应为宗,请除四帝庙号。

非宗亲尽宜毁。(《后汉纪》孝献皇帝纪)
有司奏,和、安、顺、桓四帝无功德,不宜称宗,又恭怀、敬隐、恭愍三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称后,皆请除尊号。制曰:可。(《后汉书》孝献帝纪)

并参照周礼,实行七庙制度,但是,鉴于两汉君统衔接的特殊情况,皇帝宗庙庙数并不仅限于七庙,而是十一庙,分别是:西汉高庙的一祖三宗高、文、武、宣四帝;东汉世祖庙的一祖二宗光武、明、章三帝,二祖五宗七帝并为世世不毁之庙,安、顺、桓、灵四帝为四亲庙,亲尽迭毁。

众所周知,初平元年的宗庙改制并没有达到为帝国续命的目的,依旧在军阀混战中走向末路。

  • 4,猴格说

和赵曙、朱厚熜之流相比,刘秀的确是太委屈了,几乎是白手起家,却不能尊崇自己的亲爷们,只怪当初自己贪图别人家的好处啊!便宜哪里是好占的?但反过来说,还是因为刘秀有底线的,做不出赵、朱之流翻脸不认账的行为,只能自己压抑咯!

因此,刘秀的儿子刘庄才曲线救国,把同堂异室发扬光大定为制度,让自家老爹死后不用那么憋屈。

当然,不能因为东汉承认西汉的帝系就认为他们遵守礼仪,其实东汉诸帝也是数次践踏礼法制度,比如让迭毁制度形同虚设了,比如勿论有没有功德哪怕在位是个混蛋如桓帝都追上庙号了,已经开了庙号泛滥之源头。

名声还凑合的顺帝刘保也曾经为了表达对老爹安帝的孝心,在安排宗庙陵寝祭祀的时候,把安帝排在殇帝前面,理由是殇帝小孩子了,安帝为其兄了。

到顺帝死后,他的妻子梁太后也企图把身为侄子的顺帝排在殇帝前面,理由也是“殇帝幼崩,庙次宜在顺帝下”。在谏议大夫吕勃和大鸿胪周举的反对下才没有得逞。殇帝泪目:你们两口子不能揪着我一个襁褓小儿往死里欺负啊!

孝殇皇帝虽不永休祚,而即位逾年,君臣礼成。孝安皇帝承袭统业,而前世遂令恭陵在康陵之上,先后相逾,失其次序,非所以奉宗庙之重,垂无穷之制。昔定公追正顺祀,春秋善之。其令恭陵(安帝)次康陵(殇帝),宪陵(顺帝)次恭陵,以序亲秩,为万世法。(《后汉书》·孝质帝纪)

就是这样。

简表系猴格自制。

图片截图影视剧侵删。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帝王宗庙礼制研究、汉代庙制问题探讨、汉书、后汉书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有喜欢辽夏金元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不会让您失望!当然,还有后宫八卦。


猴格大人


东汉皇帝当然会供奉西汉皇帝的宗庙,因为在历史上看,东汉和西汉是同一个王朝,只不过是西被逆贼给篡夺了,然后东汉又恢复到了刘家的统治,王朝的国号都叫汉。后世的史学家为了区分两个不同的阶段,分别叫西汉和东汉,中间以王莽篡位分割开来。王朝的正统性就像一个家族族长的正统性一样,是需要传承的,而设立宗庙祭祀祖先,就是继承统治正统性最好的方式。

不过刘秀在宗庙中并没有将自己父亲的排位供上,而是供奉了西汉从汉高祖到汉元帝的排位,刘秀名义上汉元帝的儿子。 刘秀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汉景帝刘启,刘启是汉文帝刘恒的儿子,是刘邦的孙子。刘秀是刘起的第7个儿子长沙王刘发的后代。关于刘发的出生还有一个故事。有一天晚上,刘启去临幸一个妃子,而这个妃子因为例假而不能侍寝。于是他就让自己身边的宫女代替自己去伺候皇帝。汉景帝刘启也没分清是谁,于是就和宫女接接触了一夜。后来宫女就怀孕了,生的儿子就是长沙王刘芳。因为刘发的生母是宫女的原因,所以刘启对刘发很不喜欢。刘启把刘发封到了长沙。刘发就在这里生活繁衍后代。一直到六代,有了大名鼎鼎的刘秀。



历史中简堂谈古说金


我是日月千年依旧。读史可以知兴替,明得失。所以背下来是没有用的,要去提炼,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历史大背景

我们都知道西汉于公元8年被王莽篡位改朝换代为新朝,新朝刚立,天下大乱,各地纷纷趁着光复汉室的名号,解起“反莽兴汉”的旗帜,割据郡县,招兵买马,改元建号,拥兵成王,据《后汉书》记载,仅仅数年,当时的割据政权就有王朗,公孙述,李宪,秦丰等数十个割据政权。因为“反莽兴汉”是当时最吸引人的旗帜,所以,凡是有点实力的刘姓宗室,都趁机欲继承他们祖宗的“大爷”,不是刘姓的也要改名换祖宗(真是为了当王,祖宗都不要了),装扮为皇族后裔,借机浑水摸鱼;没法乔装皇族的,也要凭借自身实力,拥立刘姓皇族作为招牌,以寻求自身的发展。

而我们故事的主角刘秀于更始三年(公元25年),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鄗县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吃鸡成功,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而刘秀创建的汉朝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东汉!!

刘秀是怎样做的?

光武帝刘秀的祖先并非汉武帝的分支,那么汉武帝这一脉的皇帝会被供奉在东汉的宗庙中吗?关于这点《后汉书·光武帝纪》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起高庙,建社稷于洛阳,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遣府掾奉十一帝神主,纳于高庙。"

这段话也就是说刘秀在登基之后将西汉的十一位皇帝依旧供在了宗庙,而且不仅在洛阳建庙,在长安也修了宗庙。

东汉的宗庙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天子七庙”这种东西在封建的古代社会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刘秀在建武三年(公元27年)再次做出改动,他规定3个不可拆迁的祖宗庙,分别是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桓、汉武帝刘彻;刘秀后又在洛阳设立“四亲庙”,祭祀亲高祖父舂陵节侯刘买、亲曾祖父郁林太守刘外、亲祖父巨鹿都尉刘回、亲父南顿令刘钦四世祖先。刘秀初步在形式上具有“天子七庙”,然而古代宗法制度极其严格,挂羊头卖狗肉的事不可持久。毕竟刘秀的先祖是西汉第刘秀初步在形式上具有“天子七庙”,然而古代宗法制度极其严格,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事自然不可持久。毕竟刘秀的先祖是西汉第6个皇帝汉景帝刘启,出自刘启第6子长沙王刘发的一脉,换言之刘秀是皇族的旁支,继承皇位名不正言不顺,以旁支继嗣大宗,有很多技术问题要解决,最终刘秀该怎么处理?

最终东汉朝廷还是发挥了中国人民优良的和稀泥传统,没有什么是和稀泥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和一次!刘秀追认西汉第10位皇帝汉宣帝刘询为爷爷,认西汉第11位皇帝汉元帝刘奭为爸爸。如此一来,四亲庙被撤销(当然天下还是比祖宗重要),每年的祭祀祖先仪式也发生一些大变动……

每逢祭祀的时候,刘秀伺候就不再直接祭祀自己的直系祖先,而在高庙祭祀干爷爷刘询、干爹刘奭,至于刘秀的直系祖先则由所建地的官员祭祀。另外,平辈的汉成帝刘骜和晚辈的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由刘秀所派大臣在高庙祭祀。

通过上述措施,刘秀也就解决掉皇帝的世系衔接问题,当然还存在一点小问题,“天子七庙”变成“天子八庙”,皇家供奉着刘邦、刘桓、刘彻、刘询、刘奭、刘骜、刘欣、刘衎八位皇帝!(但最起码大的问题解决了)

后辈改动

中元二年(公元57年),62岁的刘秀驾崩,其子汉明帝刘庄即位。他觉得自家老爹刘秀这么牛逼,老爹的牌位怎么能像那些普通皇帝一样安置在高庙,就特别为光武帝刘秀建造一座“世祖庙”。从此,洛阳就有2座皇家宗庙,供奉刘邦、刘桓、刘彻、刘询、刘奭、刘骜的高庙、供奉刘秀的世祖庙并存流传下来!


历史如明镜


中国历史上只有1个汉朝,因为中间发生“王莽篡汉”事件,历史学家将之分为“西汉”“东汉”。从汉高祖刘邦到汉献帝刘协,就是1个家族在统治天下,血脉一直没有断。

尽管刘秀开创东汉犹如白手创业,但古老的帝国荣耀,还是让他甘愿延续昔日的光辉。于是,建都东边洛阳的东汉没有另起炉灶,而是承继建都西边长安的西汉,祭祀西汉的先帝们自然成常理。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设立高庙祭祀汉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向天下宣告正统所在。第二年,大将邓禹攻下长安,收西汉11个皇帝的神主,派人送回洛阳。刘秀将这些神主请进高庙,这一做法违法“天子七庙”的惯例,按道理只能摆放7个先帝的神主……

“天子七庙”事关政治稳定,刘秀在建武三年(公元27年)做出改动,他规定3个不可拆迁的祖宗庙,分别是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桓、汉武帝刘彻;又在洛阳设立“四亲庙”,祭祀亲高祖父舂陵节侯刘买、亲曾祖父郁林太守刘外、亲祖父巨鹿都尉刘回、亲父南顿令刘钦四世祖先。

刘秀初步在形式上具有“天子七庙”,然而古代宗法制度极其严格,挂羊头卖狗肉的事不可持久。毕竟刘秀的先祖是西汉第6个皇帝汉景帝刘启,出自刘启第6子长沙王刘发的一脉,换言之刘秀是皇族的旁支。以旁支继嗣大宗,有很多技术问题要解决,最终刘秀该怎么处理?

干宣传找个理由,还是不会难到东汉文臣,这是他们的特长。很快东汉朝廷就做出反应:刘秀认西汉第10位皇帝汉宣帝刘询为爷爷,认第11位皇帝汉元帝刘奭为爸爸。如此一来,四亲庙被撤销,每年的祭祀祖先仪式也发生一些大变动……

每逢祭祀的时候,刘秀就不再祭祀自己的直系祖先,而在高庙祭祀干爷爷刘询、干爹刘奭,至于刘秀的直系祖先则由所建地的官员祭祀。另外,平辈的汉成帝刘骜和晚辈的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派大臣在高庙祭祀。

通过上述措施,刘秀总算解决掉皇帝的世系衔接问题,当然还存在一点小问题,“天子七庙”变成“天子八庙”,皇家供奉着刘邦、刘恒、刘彻、刘询、刘奭、刘骜、刘欣、刘衎。

中元二年(公元57年),62岁的刘秀驾崩,其子汉明帝刘庄即位。他觉得老爹这么牛逼,神主如一般皇帝那样安置到高庙不妥,就特别建造一座“世祖庙”。从此,洛阳就有2座皇家宗庙,供奉刘邦、刘恒、刘彻、刘询、刘奭、刘骜的高庙、供奉刘秀的世祖庙并存运作。

上文已说西汉、东汉都是源自刘邦的血脉,出自刘氏旁支的东汉皇室对西汉皇室并不热情,除去早期的几个直系祖先外。

自从有了刘秀的世祖庙,东汉王朝的皇帝们驾崩后,纷纷将神主搬进世祖庙,而不是进高庙。这种情况被称为“同堂异室”的庙制,尽管西汉帝系受到祭祀,然而东汉帝系自成体系。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献帝成为最后1个皇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和群雄争斗正酣,朝廷已经沦为傀儡。宗法意义变得更加重要,东汉朝廷推出“天子七庙”,宣布西汉高庙的一祖三宗(刘邦、刘恒、刘彻、刘询)、东汉世祖庙的一祖二宗(刘秀、刘庄、刘炟)为世代不毁之庙。

毋庸置疑,宗法是维护王朝安定的重要因素,只不过在帝国夕阳之下,历代先帝的神主又能怎么样呢?


子屠龙


这个是肯定的。因为涉及到东汉政权合不合法的问题,政权的变动非常注重合法性。

刘秀的老祖宗刘邦,为了反抗秦朝的暴政才起义。可以说是非常符合民意了,他依然要扯上一堆水德火德之类的东西,显示天命在汉,努力提升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刘秀的运气就好很多了,不需要扯天命那么玄学的东西,只要宣布自己是刘邦的后代,合法性就没有问题。

刘备也是这么干的,不过他汉室宗亲的身份隔得有点远。如果三国时刘备得了天下,他肯定也要把西汉、东汉的皇帝牌位供奉起来,不然就是打自己的脸。

史料上也写得很详细,后汉书的祭祀篇,经常出现祭祀高庙等字眼。

乙酉,使太尉行事,以特告至高庙。太尉奉匮以告高庙,藏于庙室西壁石室高主室之下。

而且,光武帝不仅仅是供奉牌位那么简单。他将刘邦与黄帝并列,一起供奉。

陇、蜀平后,乃增广郊祀,高帝配食,位在中坛上,西面北上。天、地、高帝、黄帝各用犊一头,青帝、赤帝共用犊一头,白帝、黑帝共用犊一头,凡用犊六头。

除了刘秀,明朝的朱棣干过这样的事,他起兵的理由是清君侧。所以为了不打自己脸,他攻入南京城时连皇宫都来不及进,就跑到宗庙祭祀朱元璋去了。也因此浪费了一些时间,建文帝不知所踪,成为困扰他一生的秘密。

其实,西汉跟东汉的划分,只是后代人为了方便区分硬加上去的,仅仅是为了方便而已,不用太当真。


桂西散人


东汉宗庙是会供奉西汉皇帝的牌位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属于一家人,流的同样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血液。

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更具体的可以追溯到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那一支血脉上。

只不过到了西汉末年,皇位被外妻派的王莽给篡夺了。

天下本来是姓刘的,一下改成姓王的了。

刘邦的子孙,怎么可能会善罢甘休呢?

为了夺回老祖宗留下的江山,刘秀和大哥就开始组织起家庭成员来起义反对王莽了。

最后,刘秀当上了皇帝。他这个皇帝,还是大汉的皇帝,沿用的国号还是“汉”,被历史学家称为了东汉,刘邦建立的那个“汉”是西汉。

之所以有西汉,东汉之分,最主要的是更好的让后人区分他们。

但是,当时对于刘秀来说,是没有这种区别的,毕竟他继承的,就是刘邦的那个大汉王朝。

刘秀把王莽赶下台之后,就把皇室由长安搬迁到了洛阳。

在洛阳刘秀建立了宗庙,并且把西汉的十一位皇帝的牌位全部给搬迁了过来。

东汉和西汉,就是统一的一个大汉王朝。

刘秀只不过就是一个中兴之主,他们和西汉是同宗同源,血脉相连的近枝亲属。

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那个刘皇叔刘备,还在曾大汉皇室血液的热度。

他一直就是打着恢复汉室的名义起义,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人们的支持。这说明大汉的统治,在百姓心理的印象还是不错的。

刘秀当年能把王莽政权推翻,能把赤眉军,绿林军打败,也是用的恢复汉史的名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