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边塞诗中意,且把柔情付朔风

女子边塞诗中意,且把柔情付朔风

——解读一个女子笔下的边塞诗

唐代兴

关山月 鲍君徽(唐)

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

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

《关山月》

谢君徽是唐代中后期女诗人,《全唐诗》仅存有四首。其中《惜花吟》较为知名,诗句“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为后世人所称赏。她的诗大都从容雅静,而不故为炫耀。乐府《关山月》作边塞之声,有须眉气。

古代有许多男诗人借女子之口来表现对戍边征战的思想情感,谢君徽的这首边塞诗就直接从女性的角度表达对战争的思想情感。一个女子,在唐代不可能戍边杀敌,但她可以通过读诗文、听故事来感受边塞的烽烟,将自己对边塞戍守征战的理解和想象用文字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女性独到的视角和情感世界将给我们展现怎样的边塞景象和对戍边的思想情感呢?

首先看一下题目,“关山月”,这是汉代的横吹曲的曲调名,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伤离怨别的情景。开篇两句写秋月照边城,交代事时间、地点。看似套路式的开头,但她抓住秋月的“高高”和照“辽阳城”的景象,一下就展现了一个寥廓的画面。诗人的眼睛似乎已经看到了北部边城的月光。我不禁要问,可能吗?若果是男诗人,那是绝对可能的;但她只是女性呀!由此看出这是女诗人的想象,开篇就用了由实入虚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和不凡气度。后面的内容都是女诗人的想象。三、四句“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写月亮刚刚被照着无边无际的塞外之地,很快就出现了月晕,风不断地吹起来了。这样写,是说边塞的气候变化大,刚才还是晴空,转眼之间就是大风来了。不是有民间有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和“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吗?为后文写“朔风悲边草”做了伏笔。接下来第五句直抒戍边士卒思乡之情,第六句写马被战鼓声惊吓,难道战马害怕战鼓声吗?鼙是一种军用小鼓,多用来比喻战争。这是写战马也不想打仗了战了,由此反映士卒戍边时间之长,战争之残酷,造成的苦难之深重,蕴含着诗人对战争的怨恨,对士卒的深深同情。“朔风悲边草”描写出北风呼呼地吹着,战地上的草呀,也发出低沉粗重的呼呼声,像在伤心地哭的情景。作者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风之猛烈,烘托了环境的恶劣,“胡沙暗虏营”写胡人的军营被大风刮起的黄沙遮掩了。这句诗好像是说我们的士卒在为敌人担心,其实是写士卒仿佛在问,敌人的军营在哪儿,看不清楚呀,怎么去作战,怎么去防守呀!这两句衬托出士卒戍守的艰辛。“霜凝匣中剑”,匣中的利剑上都凝结着厚霜。读到这句诗,我们仿佛听到士卒在说,剑都成这样了,怎么去杀敌呀,我的天呀。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士卒的不能痛快杀敌的痛苦,“风惫原上旌”一句写北风让原野上的大旗都不想再飘扬了,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士卒内心的压抑和苦闷。“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两句是士卒的心里活动,“早晚”这个词主要有这样几种含意:(1)早晨和晚上 杜甫《江雨有怀郑典设》诗:“春雨闇闇塞峡中,早晚来自 楚王 宫。”(2)先与后,迟早《三国志·魏志·王朗传》:“盖生育有早晚,所产有众寡也。”(3)时时,天天 韩翃 《送山阴姚丞携妓之任》诗:“他日如寻 始寧墅 ,题诗早晚寄西人。”(4)何日;几时 唐 李商隐 《重有感》诗:“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5)何得;何曾 柳永 《剔银灯》词:“如斯佳致,早晚是读书天气?”选哪一个含意才和这首诗前面的内容照应得更好呢?我以为,选“何日,几时”这个含意好,结尾两句就可以这样理解,士卒在问自己,哪一天才能回到朝廷去报告打败了敌人,从此不再听到边地的刁斗声。当读完结尾句,你会感到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士卒内心多么的痛苦和无奈,多么希望边地和平,不再有争战。这样心理与前面的描写相呼应,而且,前面的描写都是为后两句蓄势,情感到这里就顺其自然地爆发了,点明题旨,达到了震撼人心,令人回味的艺术效果。

分析完了这首诗,你感到了女诗人的边塞诗与男诗人的边塞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男诗人的边塞诗大都昂扬着建功立业的豪情,与男性对功名追求、对国家的担当有关;女诗人本身不能去建功立业,加上情感细腻,所以,她的诗尽管写出了壮阔的景象,但这个景象并不是用来衬托驰骋沙场豪情,而是一个很客观的活动环境;尽管写了戍卒的艰辛戍边,但不是展现他们顽强无畏,而是表现他们不愿受忍但又不得不忍受着这样的现实。这样的描写是不是呈现一个新的艺术天地?给你我多了一种审视历史、认识生活


女子边塞诗中意,且把柔情付朔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