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唐朝之后,西安不再是首都?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

从秦汉到隋唐,西安可以说承载了中国半部封建史,关中地区曾经是多个王朝的发源地,很多朝代都是以关中为总基地,最终吞并天下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关中地势险要,古人常说关中之地有四塞之险,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肖关,南有谷关,这四所要塞加上黄河天险形成了天然的屏障。

二是历史上关中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农业发达,自古以来一直都是粮食的主产区,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充足的粮食供应为王朝的建立提供了保障。

为何唐朝之后,西安不再是首都?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但是为什么自唐朝之后西安就再没有称为中国的首都呢?

这其实是有很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是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虽冷暖交替出现,但总的是暖湿期越来越短,干冷期则越来越长,这种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决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不可逆转的由黄河流域迁到长江流域的走势。

而西汉和唐朝前期正处于温暖期,气候暖湿,适宜农作物生长,《太真外传》等史料记载今天只有在南方可以培育的橘子,曾经在唐朝皇宫中也可以种植,并且果实甘甜可口。

为何唐朝之后,西安不再是首都?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隋唐时期的关中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已经出现了连续干旱,冬季降雪次数也明显减少,农业出现了欠收,对唐代长安的粮食供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唐朝为了保证长安成的粮食供应,曾经 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用渭河营建长安漕运工程调运粮食。

但是从河南湖北进入陕西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地势,相当于逆流而上,运粮食的船很容易翻,而且随着干旱现象的加剧,渭河水量也越来越小,导致渭河漕运起到的作用也极为有限。陆路运货量是有限的,行动速度又慢,更无法满足粮食的需求。

为何唐朝之后,西安不再是首都?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还有就是军事形势的变化,宋朝西北防线大幅收缩,长安成为了边陲之地,离少数民族政权太近,明显不适合做首都,而且由于西部少数民族政权已经对中央王朝构不成威胁,西部隐患消失,统治者的重点经营区域逐渐东移,以防被来自北部和东北部的少数民族。

三是战争对长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拥兵自重,首都长安经常被藩镇攻占,大肆破坏。五代时期诸王朝更替的过程当中,长安一代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使得关中地区更加的破坏,这样残破的长安城想要修缮,就必定要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但是天下刚刚平定,刚建立的王朝显然没有这个条件。

为何唐朝之后,西安不再是首都?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关中尽管没落了,但是后世王朝还是想要把首都迁至关中,宋太祖时期就想要把首都迁至长安,可惜他英年早逝。明太祖时期派太子朱标前往关中考察,发现这里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长安城了。最终也只能不了了之,放弃了迁都的想法。

此后六百年间,首都的地位基本是在南京和北京之间轮换,北京虽然也需要漕运,但是相比长安要好很多,因为北京与江南的地势相差不大,漕运也不是十分费力,更重要的是,北京城偏北,更有利于对边境游牧民族的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