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最初只是个农业国,二战时几乎成废墟,如何变成超级大国的?

蒋南亚


1.苏联国土是世界第一大

你们别看苏联刚成立的时候基础差,但是人家底子高,这点就可以比如说是破船还有三千钉、瘦死骆驼比马大的道理,苏联的祖辈是沙皇俄国,沙皇俄国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打仗夺地盘吞并领土,所以苏联推翻沙皇以后自然而然地继承了沙皇所有广袤的领土。就算是我一点技术没有,但是我有地有的是资源,就已经超越了世界上很多的国家。比如说日本,你技术再好、再发达,你没有资源,什么也不是。

2.共产主义彻底改变了苏联人思想

人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财富、有多少权利,重要的是要有思想,要不然和畜生没什么区别,共产主义思想我就不过多介绍了总之是富有人无限的激情和热血。就好比如当时中国一样,赋予了当时中国人多少的激情与热爱,大生产运动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所以思想一直是决定人前进的方向。而苏联人也毫无例外,共产主义所武装的苏联人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团结。人民积极劳动,大力发展国家实力,以最快的速度将苏联这个新生国家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持平。

3.大量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

国家花重金请外国专家或者先进技术来为苏联进行飞速发展,同时再派大量的苏联人向外国留学和学习。

学有所成以后,苏联学子们将回国建设国家。就比如说是二战前期,苏联完成五年计划以后,又开始购买大量的机器设备和吸收人才,极大缩短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差距。


鹏正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压根不知道沙俄是欧洲的工业大国。

这就是苏联宣传厉害的地方,似乎它是从0起步创建了红色帝国。

这就和说旧中国一穷二白,什么都造不出一样。

其实,早在清末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很多战舰,包括平远号巡洋舰,都是福建马尾造船建造的。

在苏联成立之前,沙俄是欧洲的工业大国,甚至可以说是强国。

在一战爆发前的1914年,沙俄钢产量为470万吨,是世界第4位,仅次于英美德,比法国还高。

众所周知,钢铁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指标。

按照工业总产值来说,沙俄是世界第5位,比法国要低一些,但差距有限。

石油开采量、木材开采量占世界第2位。

棉织品是第3位。

机器制造业第4位。

钢铁的冶炼、铁、铁矿石、水泥的总和产量是第5位。

除了工业以外,其实沙俄的农业也很强。沙俄的小麦、黑麦、大麦等产量,是世界第1位。

大牲畜的头数,是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

实际上,苏联到二战后多年,农业才和沙俄时期产量一样。

可以说,沙俄的工业总量并不低。

大家其实都知道,布尔什维克的骨干就是工人,而不是中国革命的农民。

苏联就是依靠工人获得革命成功,以城市包围农村,最终夺取了政权。

沙俄期间,产业工人有几百万人,而民国初期的中国工人不过五六十万人。

这些工人是苏联革命的中坚力量,没有他们也就没有苏联。

自然,沙俄工业也是有缺点,主要是工业技术比较落后,比西欧国家要落后5到10年。

和今天的中国有几分相像,沙俄的战机发动机有大部分必须依赖进口。

这主要是航空发动机是工业技术中要求最高的,沙俄难以制造世界顶级的发动机,只能购买。

同时,沙俄缺少一些精加工的机械和加工技术,导致生产的产能受到限制。

比如沙俄莫辛甘纳步枪生产数量,在一战期间有很大的不足。

这导致一些沙俄军队缺少步枪,尤其是大溃败损失百万兵力以后,武器补充非常困难。

美国为了支持沙俄,曾经让威斯汀豪斯公司和雷明顿公司去生产莫辛甘纳步枪。

然而,这两家公司比沙俄的兵工厂,产量要高得多。

美国公司认为莫辛甘纳步枪并不难制造,应该是沙俄缺少精加工设备,他们的流水线也不合理。

其实,一战中的沙俄,能够自产从战斗机、战列舰、重炮、重机枪在内的各种重武器,轻武器的生产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稍后,沙俄还生产了自己的坦克。

这客观说明,沙俄的工业基础还是不错的。

苏联的发展并不是从0起步,而是站在沙俄雄厚的工业基础之上。

其实大家读过《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就知道,保尔本来就是工人。后来苏联建立了多年,保尔去哈尔科夫的工厂做干部,工厂使用的仍然是沙俄时代的机器。


萨沙


现在翻阅世界地图,已经找不到苏联这个曾经这个超级大国了,它在1991年正式解体了,提起这个,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还是感觉很唏嘘。不管怎么说,它也是曾经是昔日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也创造了一个奇迹,刚开始成立的时候,还不过是一个农业国,国民经济比较落后,但是时间可以改变一切。

后来还经历了二战的“炮火”,偌大一个国家几乎废墟一片,没想到短短几年后,就变成一个超级大国。放养现在世界,几乎算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就像中国从1949年建国开始,到现在这个规模,也是持续了好多年。而苏联能够做到这些,到底是怎么是回事呢?

第一:原有的基础

苏联的“前身”就是沙俄,虽然这个国家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当中,实力并不是相当强大,但是也有自己“优势”。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大部分“遗产”,地域可是相当宽阔,尤其是石油,矿产资源等更是相当丰富。而这些东西,更是发展国力的必备条件,尤其是重工业,军事等。尤其是沙俄早在19世纪60年代,废除了农奴制度,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这种方法促进了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国家生产力。

不要小看这个制度,美国政府也是在林肯总统时期废除这个制度,国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这样的话,也标志着它向资本主迈进了一大步。这样也摆脱了原有的落后农业制度,虽然有些人对此并不满意,但是整体来讲还是国家受益很大的。

第二:科学技术

苏联本身的科学底蕴,也是相当丰厚,这点从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来看就可见一斑。而在二战结束后,政府对于本国的科学发展,也是相当重视的,基本上是大力扶持,这促进了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像核武器,导弹等都是在那个时候研究出来的。这些成果,截止到现在,依然保存非常完好。尤其是它的“继任者”俄罗斯,更是受益很大。

第三:相关制度

前苏联是世界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算是开创历史先河。它主要实现的就是集中所有制,在第二次战争时期,可以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是集合了所有的力量支援前线,保证了军队战斗力。而这个制度也延续到了二战结束后,虽然中间也略作变动,但是总体保持着这个大体方针。这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国家整体实力相当强大,但是真相究竟如何,外界就不得而知了。

第四:客观原因

其实苏联被誉为“超级大国”,除了上述几个原因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原因。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苏联是由15个“加盟国”组成,综合起来力量自然比较壮大。另外二战结束后,当时苏联的领导人是斯大林,这位本身也是比较有领导能力,放弃了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思想,推行农村集体化等策略。由此一来,也确实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另外苏联被誉为超级大国,也是因为它在国际上的地位,尤其是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英法美代表资本主义,而中苏代表了社会主义世界,两种思想激烈对抗。如果说美国是资本主义的“大哥”,而苏联是社会主义“老大哥”。

然而,苏联这个超级大国,里面存在很大“水分”,并不是像表面上表现出来的那么强大。尤其是这个集中的制度,到了后期它的弊端越来越多地显现了出来,甚至拖垮了苏联。本身整个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有些经济数据并不一定十分准确。尤其是第二次战争结束之后,苏联为了和美国“对抗”,某些方面还会“弄虚作假”。

都知道苏联是由15个国家组成,不过并不代表着他们团结一致,尤其是苏联对于这些国家采取“掠夺”政策,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进而导致他国不满。这些国家的资源,充实了苏联的“钱袋子”,才造就了经济繁荣的“假象”。

另外,为了国家发展军事战斗力,苏联政府甚至有些“不惜代价”,不顾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加剧了苏联的社会动荡。如果说它是超级大国,真正来讲的话,只有军事战斗力,犹如“瘸腿”一般,不利于国家整体发展。并且这个超级大国的“称号”,客观上来讲也是有些名不副实。


闲来读史


首先,苏联可不是农业国家!苏联的前身是沙俄,而沙俄在彼得大帝时期资本主义工业就得到了发展,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在沙俄灭亡前夕,俄国的工业在世界上已经步入一流行列!庞大的工业基础为苏联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前提!

苏联在建国初期,鉴于内忧外患的局面,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进行重工业建设。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也极大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发展。在二战前夕,苏联的重工业在世界上已首屈一指!战争虽然对苏联破坏极大,但苏联疆域辽阔,在战争初期就进行了工业转移,西部战争区域虽然被破坏的满目疮痍,但后方却是安然无恙的!其工业体系不光没有被伤及筋骨,反而因为盟国的援助及战后的掠夺得到进一步发展!

早在苏俄时期,苏共就非常重视军队建设。在卫国战争期间,经过残酷的战争磨砺,红军已经被建设成为一支钢铁雄师,强大的军队使苏联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举足轻重!国际地位在战后得到空前提升!

在反攻德军的时候,苏军解放了众多德占国家,并在解放区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苏联的势力范围扩展至西欧。并在战后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扩散,作为共产主义老大哥其政治影响力遍布全球。

由此,战后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





人民之友阿飞


我个人总结了一下历史,近代工业强国发展的套路,其实都是差不多的!

1.侧重性发展

想要直接全方面的成为工业强国,那是不现实的事情。所以,走向工业化的道路,往往是有限侧重性的发展部分产业。而工业化的灵魂,是重工业。

但是重工业也有很多,生产个水泥,造个化肥都是重工业,到底该发展其中的哪一种呢?

答案无疑是原材料工业(主要还是煤炭和冶炼金属),从而带动全体工业的发展。

这可以说,这是近代所有工业国发展的必经之路。

刚刚建立起的苏联以及战败后的日本,都是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按道理说应该先解决吃饭,生存的问题(农业,轻工业),可为了国家快速的发展,都是视而不见,义无反顾的投入重工业。

像苏联的斯达汉诺夫运动,现在看来有些违背常理——人怎么可能无偿加班呢。在但是在那种特定的情况下,是完全想得通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充分调动工人工作的积极性,来加速积累的过程。

其次,正式因为苏联是一个新生的国家,很多新建设的东西都非常的先进(很多发展中国家新建立的城市比老牌发达国家看上去都发达)、有活力。苏联是较早引入流水线生产的国家,生产效率非常高,不能单单以工业基础衡量其生产能力。

2.战争与机遇

人类历史上,对科技催化速度最大的,是战争。毫不夸张的说,从一战开始,到二战结束的科技发展的成果,超过了前面两百年的总和。

在危机的迫使下,要么发展,要么就是灭亡。生死存亡的关头,苏联爆发出了令全世界震惊的动员能力。一个国家几乎所有的生产力,发展全部投向了军工产业。

没有官僚主义,没有资本家,不用照顾民众的生活需求,苏联愣是在短时间内完爆了工业上账面实力遥遥领先其的德国。

在二战中苏联的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培养一大帮子相关人才,战后又吞了德国的工业基础,军事和工业两开花,成为超级大国当然是理所当然的了。

而且当时精加工的重要性还没有显现出来,等到了80年代后,苏联的工业就明显的没落了。


喜欢就关注呗。。。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看不见的角落


农业国?你也太看不起老毛子了!

众所周知,苏联大都是沙俄的老底子,而沙俄一度被许多人认为是落后的农业国。

这种认知也并不是没有依据,毕竟沙俄农奴制度的是其社会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就此认为沙俄是一个“农业国”,那就大错特错了。

作为欧洲老牌列强,沙俄的工业是比较强的。否则仅凭一个农业国,是无法在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立足的。当初沙俄可是被称为“欧洲宪兵”的存在,没少当搅屎棍。

虽然后来被英法胖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沙俄依旧很强大。

在一战前,即“十月革命”前夕,沙俄是当时世界第四或者第五大工业国。前三甲当然三英美德了,其后便是法国与俄国,两者基本上不分上下。至于日本意大利这些国家,那还不如沙俄呢。

当年日俄战争沙俄之所以败,一个是鞭长莫及、一个是国内动荡,士兵反战情绪高,最重要的是俄国没有出全力,而日本是举国出动。

所以总的比较下来,沙俄在列强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基础是有的!

而在十月革命之后,苏联成立,其在俄罗斯的工业基础上,依靠着其独有的社会体制,使得工业迎来了一个大发展。

由于当时的苏联实行计划经济,集中全国之力发展工业。使得苏联的工业发展绕过了轻工业——资本积累——重工业的发展顺序,直接跳到了重工业。在加上国家包办,企业没有市场压力,可以肆无忌惮的生产,不计成本。

结果两个五年计划,苏联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即使是在二战爆发前夕,苏联的工业体量,还要稍稍领先德国。即便当时苏联的工业化水平不如西欧列强,但规模实在太大,有时候量变是可以引起质变的。

至于二战之后,苏联损失巨大是没错,但其也同样借此机会染红了大半个欧洲,其影响力空前。而且当时世界上的主要强国除美国和法国以外,都不比苏联来得舒服。重建之后的苏联得益于庞大的工业体量,以及囊括了大半个欧洲的人才技术与市场优势,继续保持了其老二的地位。


此外,从军事和政治影响力上来讲,苏联也是当时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国抗衡的存在。

总而言之,苏联的发展首先是得益于沙俄的基础,其工业化建设难度大大减少,至少比咱们当年要强!


白话历史君


苏联是慢慢的成为超级大国的,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走向强大的;苏联是在一次次的改革中从落后走向先进的,是在一次次的战争的毁灭中获得了浴火重生的机遇。在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过程中,苏联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巨大的代价;在从农业文明突破到工业文明的道路上,苏联经历了艰难险阻和一往无前。枯木中萌发新芽,废墟上重建文明;没有一蹴而就,只有踏实苦干。彼得大帝的近代化学习和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尼古拉二世的倒行逆施和二月革命终结了封建因素的对社会发展的阻碍,十月革命和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开创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斯大林的坚韧和高度集中的发展模式为苏联的工业化强国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9年的经济危机创造的机遇和二战的锤炼使苏联有了傲视资本主义的资本,二战后资本主义的遏制和冷战最终确立了苏联超级大国的地位和荣耀。这种超级大国的荣耀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还表现在对世界的发展和文明的贡献上。

苏联从农业弱国变成工业强国是一个过程:

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第一步:彼得大帝的改革和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使俄国一只脚挤进了近代文明的大门。


苏联的前身和主体是沙俄,沙俄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是一半野蛮和一半文明的杂合体。是谁让沙俄变成这样呢?是彼得大帝和亚历山大二世。彼得大帝对沙俄最大的贡献就是从西方带回了近代化的因子,开阔了沙俄的眼界和解放了沙俄的思想;在思想解放的基础上,彼得大帝用野蛮的手段强行对沙俄进行近代化改造,以自己的儿子阿列克谢的鲜血铸就了全方位的近代化改造。可以说彼得大帝造就了沙俄的勃勃生机。

虽然彼得大帝是进步的,但他也有落后的一面,那就是他宣称“农民是必须束缚于这块土地之上”的政策强化了农奴制;而农奴制却是俄国再进一步的最大障碍。为了维持封建贵族的封建统治,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奴,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枷锁并清除了障碍。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沙俄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为以后沙俄政治上的变革打下了基础。

封建社会内部的封建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的斗争打裂了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大门,俄国的努力使他们赶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班车。

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第二步:尼古拉二世的不得人心的战争政策违背了人民的意愿,被激化的矛盾导致了二月革命的爆发,并最终终结了沙皇俄国和封建制度,扫除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尼古拉二世统治时期,沙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越发严重,严重的社会危机不仅冲击了社会秩序,还动摇了沙俄的统治;但尼古拉二世不仅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缓解这种矛盾,还采取了激化矛盾的措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当时的情况下,谁加入战争,谁就会被俄国人民推翻;谁给人民带来和平,人民就支持谁。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联合领导了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结束了沙皇对俄国的统治。可惜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并没有退出一战。

人民支持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发动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苏维埃政府甚至还颁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来进一步缓解尖锐的社会矛盾。在获得了短暂的国内和国际和平的基础上,列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这意味着俄国的封建因素的彻底瓦解和新型发展道路的逐步形成。

资本主义的最大敌人是封建主义,只有封建主义彻底消亡才能进行彻底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最大敌人是资本主义,只有打倒资本主义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因此,

沙俄的灭亡意味着俄国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最大障碍的消失,为以后超级大国苏联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

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第三步:苏联的形成和战时共产主义及新经济政策为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提供了前提和经济基础。

1922年12月30日苏联出现于世界至上,成为世界上领土最大的主权国家;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出现了基础是列宁领导的国内战争的胜利,而国内战争胜利的最大保障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不仅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消灭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基础,为苏联的成立创造了一个空前有利的机遇。

但是共产主义政策虽然造成一定的经济危机,但也为后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供的经验和教训。此时的苏联就已经提出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手段发展经济的理论并付诸实施;可以称之为有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还巩固了工农联盟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已经在实际上开创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为以后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借鉴。可以说,这个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建设经验为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提供了经济前提。

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第四步: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引导苏联从农业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工业强国,铸造了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工业脊梁。没有苏联重工业的发展,就没有苏联超级大国的国际地位。

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随时都有可能覆灭;当时苏联经济文化落后的内部状况和被帝国主义包围的外部恶劣环境迫使斯大林逐步废除了新经济政策而代之以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策略让苏联抓住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机遇,而权力的高度集中和计划经济的优势使苏联的重工业快速发展。苏联很快就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仅次于美国。

虽然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苏联优先发展正工业的策略导致了农轻重比例的失调,虽然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在低水平线上徘徊,但苏联的军事力量却急剧增强。可以说,苏联解决了一部分的内忧和大部分的外患。苏联重工业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增强使苏联赢得了二战,

彻底解决了苏联的生存问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都没有消灭苏联,而苏联的存在是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最基本的前提。

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出现使世界上出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发展道路互相竞争的状态,苏联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发展模式是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根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的第五部:二战后苏联国际政治地位提高,且资本主义压迫下的危机意识及冷战逼迫出的警惕心理催生出了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政治的巨大影响力和军事力量的强大威慑最终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


苏联是二战的战胜国,为二战做出了巨大贡献;毫无疑问,打败法西斯并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的苏联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这种政治影响力使得苏联破产了社会主义的范围和力量,东欧各国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全世界,这标志着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的道路的斗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随着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和冷战的进行,世界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美国和苏联各是世界的一极。与美国相比,苏联的优势在哪里?军事!经过了斯大林的隐忍和赫鲁晓夫的发展之后,苏联军事在勃烈日涅夫时期超过了美国;无论是在常规军事方面还是在战略军事方面,苏联都已经超过了美国。吓的资本主义世界瑟瑟发抖的西方--81军事演习就是苏联超级大国的最佳的表现。

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是建立在重工业强大、军事力量强大和政治影响力强大的基础上的,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是一个过程。

超级大国苏联的启示:

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是近代化的结果,是人民反抗压迫的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创新,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发展方向。虽然1991年的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遭受了重大挫折,但我们更吸取了让社会主义更快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要一时的胜利,我们更需要永远的胜利;社会主义不仅需要战术上的胜利,社会主义更需要战略上的胜利。超级大国不仅是实力和地位,更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历史纬度


常识问题,苏联并不是农业国,而是一个工业国。

要说苏联是农业国呢,其实也算凑合,他最初是农业挺不错,但是斯大林在位的年代里,苏联已经变成了一个标准的工业国了,而且是个工业大国。他的重工业,早在二战之前就已经建设完毕了。

苏联的工业化始于1929年的时候,一直到卫国战争爆发,他都在建设自己的工业区。他通过出售乌克兰的粮食,去购买西方的设备,回过头来建设自己。他有自己的几个五年规划的计划,这期间里,他建设了大量的发电厂、钢铁厂、工厂什么的,这都是让苏联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型。最重要的是,苏联的工业在这会儿已经很有成就了。

战争期间,苏联不是越打越弱,而是越打越强。他的工业能力,在战争中全都体现出来了。再加上他接收大把的美援物资,这会儿他是能从工厂里开出来用万来计算的坦克飞机大炮,这些东西有的是。苏联就是靠着这些东西,把德国人赶了出去。苏联那会儿的武器产量,不能只算在美国援助的头上,你还要算在苏联人自己的努力上面。

即便二战中,苏联大部分城市都被打成了废墟,他的经济什么的还是处于一个上升的态势。他的工业,依旧没落下。他的工业集中于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等地,这些地方斯大林为啥要死守这些地方?因为这是苏联活下去的根基,没了这些东西,苏联就别想活着打完这仗。

而你等到战争结束这会儿,苏联是有不少地方变成了废墟,也死了不少人。但是与此同时,苏联有一支非常庞大的军队,手里握着数不胜数的武器,这些武器的数量,甚至美国人都有所忌惮。而到了1949年,苏联又造出了原子弹。你就说,手里有一支庞大的军队,还握着核武器,还有一帮小弟,他咋就变不成大国呢?


军武文斋


关于这个问题,斯大林表示:因为你对“斯大林模式”的强大威力一无所知。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苏联从开始到解体都始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这个从沙俄帝国脱胎而来的红色帝国,虽然发展基础极其薄弱,但却用了20多年时间就迅速一跃成为超级大国,创造了名副其实的发展奇迹。

那么苏联到底是如何办到这一切的呢?静夜思认为有以下原因:

1、底子相对较好

苏联建国之初之所以给人留下落后农业国的形象,多半源于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评价斯大林的一句话。

他说:“在他接手俄国时,俄国还只是个手扶木犁的国家,当他离去时,俄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

的确,虽然名列一战前五大工业国之一,但沙俄的工业化水平却始终一言难尽,不仅规模小,技术水平还非常落后。

在19世纪70年年代美德等国陆续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沙俄还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龃龉前行,直到20世纪初才勉强完成。

虽然沙俄在1861年解放了农奴,但贫农仍然占据了总人口的80%以上,这严重限制了沙俄工业化的发展规模和潜力。列宁说沙俄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实在不是耸人听闻。

不过尽管远远落后于美德英法,但沙俄相比于世界上其他没有工业化的国家,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这是继任者苏联能够艰难起步的重要物质基础。

2、发展模式高效

自十月革命以来,帝国主义对红色政权的围堵就从未停止,在粉碎了帝国主义的干涉战争后,苏联还面临着如何增强综合国力,抵御可能到来的帝国主义战争,并将无产阶级革命推向全世界的巨大挑战。

在这样的条件下,1924年列宁去世后,继任的斯大林开始抛弃新经济政策,推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国家行政手段将国内有限的资源尽可能高度集中,优先进行重工业建设,提升苏联的工业化水平和综合国力,为共产主义革命的溢出做准备。

而为了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斯大林要求进行农业集体化,匀出更多资源支持工业化发展。

斯大林模式的作用是极其显著的,尤其在帝国主义强邻环伺的险恶环境中。仅仅用了两个五年计划共10年时间,到1937年,苏联综合国力就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强大的工业实力,是苏联在二战中最终彻底消灭德日法西斯的重要保证。

3、历史机遇助推

虽然帝国主义为苏联关上了门,但上帝为苏联开了好几扇窗。

1929年,资本主义危机席卷西方世界,大萧条的景象和欣欣向荣的苏联形成鲜明对比。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数十万专家和技术工人移民苏联,苏联的工业实力更加雄厚。

不仅如此,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资本主义市场,西方国家纷纷解除对苏联的经济封锁禁令,大量先进产品出口到苏联,苏联的工业化水平开始突飞猛进。

当然,这些和二战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

作为二战最激烈的战场,苏联在二战中给苏联军民造成了4600万人的巨大伤亡,占到了当时苏联总人口的1/4,以上,但苏联在二战中的收获更加巨大。

除了依靠美国《租借方案》获得美英等国海量的援助,二战后期苏军的掠夺同样可观。占领德国后,苏联将东德境内几乎所有工矿设备全部拆运回国,作为战争赔款的一部分;消灭关东军后,苏军在伪满洲国境内故技重施,大量设备被运回西伯利亚,这些使得苏联在二战后的经济恢复更加迅猛。

1945年二战结束时,苏联的工农业产值不到1937年的1/3,但1950年,苏联工农业产值就超过1941年。而在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原子弹,打破了美国核垄断,至此苏联成为和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

所以,苏联的崛起绝非偶然,这是一系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二战开始之前,在欧洲诸多强国中,纵然苏联坐拥广袤土地,也难以融入西欧强国之列。这是因为,整个西欧的工业革命比俄国早了将近100年,尽管沙皇彼得一世很早就推动了俄国的工业化改革,由于国内大环境所致,一直到20世纪的30年代,在英法德等国看来,这个粗鲁、庞大、野蛮的国家也只是“大而不强”,更没有任何资格跃居他们之上。

而且,就在前苏联领导人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苏联工业发展的同时,二战的爆发几乎将整个苏联拖入了地狱,惨烈的苏德战争让苏联精华地区的诸多城市变成了废墟。原本根基就不如英法等国,又遭到战争的破坏,按道理,苏联的国力应该大幅倒退才是,然而,苏联却在二战后地位陡升,甚至成为了与美国并列的世界超级大国,苏联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

苏联地图

首先,得益于苏联开国后20余年的专注建设。苏联自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国内建设之中。二战爆发之前,苏联已经通过1928年所实行的5年计划,将整个国家建成了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在苏联飞速发展建设的同时,1929年至1933年,全球资本主义却处于经济危机和陷入萧条之际。

爆发的经济危机令资本主义国家的大量工厂破产,美、英等国无奈之下只能廉价出售工业设备,西欧诸多国家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苏联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向资本主义国家购买了全世界的先进机器,同时又通过移民计划吸引大量的资本主义国家人才进入苏联。

苏联工业改革

据资料统计,1931年苏联向全世界购买的工业机器设备占据了全球市场的1/3;1932年,苏联对于工业设备的购买力达到了全世界的50%,美英等国几乎一半以上的机器都出口给了苏联。不仅如此,在这几年内,向苏联移民的美国技术工程师多达10万人。

比如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就业的将近7000名外国专家中,其中大约有1700人来自于美国。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苏联抓住了世界经济危机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迅速发展国内工业,弥补了之前农业大国的不足,甚至反超许多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苏联

其次,苏联本身就拥有全球最大的国土面积,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储存量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沙俄政府执政期间,非常喜欢给国库积累黄金,所以,苏联时期整个俄国的黄金储备量占据将近全球的1/3。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时,苏联用这笔财富向全世界购买工业设备,大力发展本国经济。

再加上它的国土面积广阔,即便是二战发生后,苏联的资源储备量在自给自足的同时,依然能够向世界各国出口资源,也因为如此雄厚的家底,苏联战后才能够此快速的恢复生产力,并在其他国家处于战后疲惫状态之时,一跃成为全球超级大国。

苏联领导人油画

再次,苏联在二战取得胜利后,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第2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苏联从苏德战争爆发之后,一度牵制了纳粹德国,超过90%的兵力。虽然二战中苏联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但是,苏联也可以骄傲地说,纳粹德国最终灭亡,苏联居功至伟。

反法西斯的伟大胜利,不仅让苏联人心中颇感自豪,也让世界各国革命者满怀希望注视着苏联。如此一来,原本在西欧各国无太大影响力的苏联,一跃成为了全球革命者的领头羊,在世界瞩目的情况下,反而促进了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形成。综上所述,苏联能够在战后快速成长为超级大国,是由早先的工业改革、丰富的资源、时代大背景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阵营

最后,当然与苏联强大的武力密切相关。第2次世界大战,苏联固然承受了2700万人死亡的惨重代价,但与此同时,在最为残酷的苏德战场上,苏联也淬炼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经验极为丰富的精锐大军。这支人数超过千万的军队从苏联扭转局势之后,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纳粹德国最终被灭亡,绝大部分都是这支军队的功劳,可以说,无论有没有英美的诺曼底登陆,苏联灭亡纳粹德国的结局都不会有什么变化。

正是靠着这一之无敌之师,让苏联的地位有了大幅提升,也正是这支军队的存在,才让苏联的势力不断向外扩展,并最终将东欧及部分中欧地区纳入了势力范围,更一手扶持了社会主义阵营。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也进一步奠定了苏联在欧洲乃至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