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什麼要西出函谷關?

龍門誠君


老子再不西出函谷關,恐怕九界就沒道教立足之地,徹底成為昊天大帝家族和西方教的統治之地了:

第一,封神大戰後,西方教大盛,接引準提二聖人下,西方教整合了本土佛派勢力,原截教和闡教勢力,成為九界第一大教。而且,隱隱要得到昊天上帝的垂親。

這時,鴻鈞道祖帶著通天教主暫時迴歸混沌,無力管事。

第二,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因為跟師弟通天教主爭氣,一個境界不穩,一個實力大損,甚至影響到闡教氣運。再不行動,恐怕道教將淪為三流勢力。

第三,太上老君必須乘西方教整合未完成時,生事,再加以時日,恐怕就算他有心,西方教鐵板一塊兒,也整合不動了。

這時,佛派和截教、闡教投降到接引、準提二聖下邊的人,還沒歸心。

第四,於是太上老君聯合佛派本土、截教和闡教投降過去的弟子,並帶著多寶道人,

西出函谷關,與接引、準提二聖大戰。

最後,算是慘勝。接引投降,準提被打得境界跌落到大羅金仙;太上老君,因此一役,由混元大羅金仙高階,跌落到低階,無法復原;蚊道人,直接打得轉世投胎去了。但幸好勝了。

於是,太上老君改組西方教為佛教,形成了二教主+三佛祖的態勢。

道教,也算是保住了二流勢力的根本。


董江波


“老子”退休了想去哪裡去哪裡,願意去哪裡去哪裡,難道還要說出個子醜寅卯才能去嗎?就算是去旅行也不用說為什麼吧😄?

總不能告訴你們實話說:是兒子“啃老”子、是“孫子”“無中生有”坑“老子”,老子當然是“走為上”了,咋地?或者真的告訴你們說我要去崑崙山拜會王母娘娘,你們又能信嗎?



WILLSON39


華夏文明是正統道藏哺育的結晶。周王室亂,道藏失傳,王室不再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道法,諸侯起陸,百家爭鳴自此而起。

這是老子西出函谷關的背景。

他居中原數十年,傳道渡人無數,卻沒有真正完全繼承他道學的人,孔子那樣的,也只是承接了道德仁義禮中的末學“禮”。

西出函谷關並不是放棄中原,而且早已預見後期的西部文化侵略。

《西遊記》中太上老君曾說“昔年西出函谷關化胡為佛”,可見老子的作為並沒有因為西出函谷關而停止,而是繼續為華夏文明的延續而努力。

唐朝看似繁華,卻不及前朝(如夏商周)穩定的十分之一,卻相信外來的和尚好唸經,放棄了對正統道藏的繼承和追求,反而去傳承西方他國的文化,其實卻不知,當時的西方文化,也只是老子道法傳承的細枝末節之點。

真正的正統道藏,不是讓人避世,不是讓人放棄今生,而是讓每一個血液中流淌著善良正直的華夏人,以民族復興為己任,不畏懼任何黑暗,不停止於糖衣炮彈,為天下為公、人人平等的目標去努力,去堅持。

真正要明白老子的思想,多讀《道德經》甲本,一切盡在其中。


辵首玄中


老子,姓李,名耳,又名李聃,據史書所說,母親懷孕了81天,在李樹下生下他,因為他一生下就童顔鶴髮,像個老頭,耳朵又長又厚。故名老子。

至於老子西出涵谷關,已是個千年難解的迷團,

老子西出涵谷關,紫氣東來,蔓延三萬餘里,尹喜驚為天人,請求老子收為徒弟,之後老子給尹喜五千字真言後飄然離去,史書在這裡戛然而止。他去了那兒就成了歷史學家們的困擾迷困。往後的歷史學家們的說法不一。

最後歸納說法,老子帶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去蠻味深重的西方國家,去感化西方蠻人。

只是在西方沒有找到確鑿證據顯示。



大森林151252635


老子出函谷關後,到哪裡去了,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後來奉老子為祖師爺的道教,甚至認為老子是昇天當神仙了。而且,國內由此還有很多名山,都被認為是老子昇天的地方。

後來,在道教與佛教爭鬥得最激烈的時候,道教甚至說,老子出了函谷關後,到印度去了,而且當了釋迦牟尼的師傅。釋迦牟尼在學習了道教以後,才創建了佛教。

(老子出函谷關)
不過,很少有人考慮另一個問題:老子究竟為什麼要在年邁的時候出函谷關呢?

其實,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或許就明白老子出函谷關後,究竟到哪裡去了。

老子肯定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但究竟他一生幹過什麼,卻並不很清楚。只是從孔子、莊子等人的著述或講述中,我們知道他一鱗半爪的一些事蹟。

不過,老子的事蹟雖然不詳,但是他的學問無疑是很高的。從孔子、莊子這些大思想家的表述中,我們也看得出來。但他究竟有怎樣高深的學問,似乎連孔子、莊子都說不清楚。孔子直言老子是“神龍見首不見尾”,而莊子的記載中,老子幾乎是整個春秋時期所有思想家的共同老師。

老子、孔子、莊子這樣的人,在那個年代,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就是“士”。“士”在當時是一個特殊的階層,他們沒有爵位,不算官員,不過卻有知識有文化。“士”在那個年代的歸宿,主要有兩個選擇。

(古代的卿大夫)

一是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諸侯,或者卿大夫,把自己的學問轉化為治國安邦的策略。轉化為治國安邦的策略以後,他們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卿大夫,乃至於成為諸侯。這樣他們就脫離了他們“士”的身份。

二是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這樣的“士”,也是想讓他們的學說發揮作用。不過不是直接發揮作用,而是通過他們寫的文章,以及他們教授出來的學生來發揮作用。他們的文章會影響到諸侯和卿大夫的決策,他們的弟子也會去各國謀求官職,發揮政治上的作用。

孔子是一個兩個選擇都嘗試過的人。他既積極地謀求過官職,同時,也廣收門徒傳播他的學說。在這兩點問題上,孔子最想做的,顯然是第一點。如果能夠謀求到官職,並且能夠利用官職讓他的學問發揮作用,他其實並不願意收門徒當老師。網上有個說法,孔子上臺後殺掉少正卯,原因是少正卯和孔子搶生源。這種說法是很可笑的。因為孔子真正當了大官了,他哪裡還用得著教書呢?所以不存在搶生源這個說法。

(孔子授學)

當然了,除了上述兩個選擇外,“士”還有第三個選擇,就是當隱士。

不過,雖然那時候的文獻中,記載了很多隱士。但是,這些隱士只不過“隱”起來生活,他們是不是真的有大學問,算不算一個“士”,真的很難說。因為一個有大學問的人,絕對不會不想讓他的學問流傳於世,絕對不會不讓他的學問發揮作用的。

有人可能會說,你所講的“士”,都是入世的“士”,還有一種出世的“士”,也就是他們所追求的是長生不老,修仙訪道,所以就隱居起來了。

這樣的“士”肯定是會有的。不過,追求長生不老的人,首先必須是他特別留戀這個世界的生活。比如帝王,因為現世生活讓他迷醉,因此才特別留戀。或者他在這個社會碰壁了,因此才想要過另外一種生活。比如張良這樣的人。而如果這個“士”,一開始就隱居,對現世生活並沒有體驗,他的學說在現世沒有發揮過作用,他顯然是不會心甘的。

講了這些,我們再回過頭說老子。老子屬於上面的哪一種“士”呢?老子並不是過隱居的生活,他當過周朝的小官,不過沒有成為卿大夫以上的階層。他也沒有著書立說,或者通過教授弟子,把他的學問傳播出去。同時他也並沒有想過當隱士,因為他和當時的很多思想家都有交流。

(孔子和老子)

那麼,老子真的是超出了上面所講的所有“士”的類型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老子肯定還是想要讓他的學說,能夠在社會中發揮作用的。直接當官是不成功的,教書育人他又覺得麻煩,不合他清靜無為的性格。因此,也就只能著書立說一條路。

但是,那時候的人,都盛行一種“述而不作”。孔子一生都沒寫過文章,《論語》也是他的徒子徒孫們搞起來的。老子當然也不例外。因此,老子便想到了一種能留下他學說的辦法,也就是過函谷關。通過這一事件,既讓他能夠順利地留下他的著述《道德經》,同時,也通過這種方式,讓他的著述能夠引起世人足夠的重視。

至於過了函谷關後,去了哪裡,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留下一部震驚世界的著作的這個目標,已經實現了。

(參考資料:《論語》《莊子》《史記》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其實老子是故意在試探尹喜。畢竟道尊德貴,不可輕易傳授,馬虎不得的。萬一收錯了徒弟,這不就功虧一簣了嗎?自己的畢生心血也就白費了。這也體現了“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老子是絕對不會輕浮了事的。

而來尹喜果然不負老子所望,將道德經完全融會貫通,將道德經發揚光大,傳承至今。尹喜和老子後被莊子併成為古之博大真人。尹喜也被稱為文始先生、文始真人,文始就是文明之始。據說著名的鬼谷子、列子都是尹喜的弟子。


小光念股


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去看:

第一,當時的諸子百家都在宣揚自己的道,都認為是對的,再出來講道已經不合時宜了,當人的觀念固化以後,不但打破舊思想難,甚至會把自己處於危險之地。我們可能想象不到這種處境,舉個近代的例子,哥白尼的“日心說”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問世之後,打破舊思想的認知,遭到當時宗教的強烈抵制,宗教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是由上帝創造的,很多科學家被處以極刑,新的思想會遭到舊思想的攻擊,甚至會付出慘痛的代價,流傳甚久的“老子講道圖”,老子對著老虎講道就是這個含義。

第二、如果按照道的真正智慧,老子是存在可能西去傳道的,去印度點化佛教,採取“迂迴路線”進行傳道。《道德經》有兩個觀點有述,第一句“反者道之動”就是迂迴路線,反之行者,道之動也,反之傳道是更加有利於傳播的;第二句話“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裡的玄通假字旋,旋之又旋就是道的結構體,老子西出函谷關,是從正旋的結構,進入了反旋的結構,必然有人從反旋再正旋迴來,這就是物極必反,也解釋了反者道之動,後來就有了達摩祖師來中國傳道。

《道德經》道的結構,玄通假字旋,玄是正旋,又玄是反旋,就是旋來旋去;

與《周易》的意思一致:週而復始的變化;

與《阿含經》的意思一致:由彼到此的輾轉。

不同之處無非是言的主體不一樣:

《周易》言天地;

《道德經》言自然;

《阿含經》言心。

讀了《道德經》裡面暗含了西去“化胡為佛”思想。只是很多人理解不到而已!


中博士的世界論


你好,我是“古今之變”,為您解答!

我先介紹一下老子吧。

▲ 老子

老子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對周禮非常精通,曾在周朝擔任“守藏室之官”。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函谷關關令尹喜有一天早上“望雲氣”,看見“日出東方,紫氣東來”,有一團浩蕩八千里的紫氣正從東方飄來。他知道有得道的高人將至,於是趕緊做好準備迎接。不多時老子騎青牛來到函谷關,尹喜很高興,立即拜老子為師,虛心向他學道。老子臨行前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這就是後來傳世的《道德經》。

那麼,老子為何要西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呢?

▲ 函谷關

一、老子對周王室失望透頂,憤而西出函谷關

當時東周王室衰弱,各諸侯國勢力逐漸強大,王室內訌不斷,明爭暗鬥。到處戰亂,將士流血犧牲,百姓民不聊生使老子厭煩。憤而出關,四處雲遊。

那為何不向東、南、北而走呢?那是幾方強勢的諸侯之地啊,老子不樂意去。

二、為躲禍端不得已而出關

王室發生戰亂,王子朝率兵攻下劉公之邑,從他管理的守藏室內搶走了許多珍貴典籍,老子負有看管不利的責任,老子內疚辭官向西出關躲避。

三、為傳播大道而出關

據史料記載,老子欲去秦地講學。而函谷關是西去秦地必經之路。

▲ 老子西出函谷關

以上三點就是老子要西出函谷關的原因了。小夥伴們,你們明白了嗎?

(參考史料:《論語》、《莊子》、《史記》)


文/古今之變: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贊、評論、轉發、關注!


古今之變


老子為什麼要西出函谷關?

老子出關這個事件與徐福東渡日本,明朝初年建文帝去向,明末李闖王失蹤並稱歷史四大謎題。

無論老子有沒有出函谷關,但有關老子的記載就此而止。

那老子為什麼出關呢?原因可能有下面幾種:

一種可能是,老子倡導的思想學說不適應時代,不被統治者和世人採納。

他的一些思想還處在奴隸時代,而社會已向封建時代過渡。人們希望建功立業、攻城拔寨永享榮華,排斥無為。

老子與時代格格不入,他出關隱居。

再一種可是,老子此時年歲已高,他突然去世,又沒有後人記載。

第三,道教徒子徒孫不願記載老子死亡的消息,假託他騎青牛出關得道昇仙,這樣才會鼓勵有更多的人修道,擴大道教影響力。

第四,老子清靜淡泊的個性早看參透生死,妻子死亡後他曾敲瓦罐而歌,他認為這是順其自然。

老子留下一些謎好讓世人研究,孔子說老子如雲中之龍,神龍見首見尾。

第五,古代靈氣充裕,老子思想高深,修煉到一定境界,飛昇了。

第六,老子去關外未開化的地方,傳播他的思想。

總之,不管老子有沒有出關,結局怎麼樣了,都不能掩蓋他是偉大思想家,哲學家的事實!




春風依醉


道德經這部著作沒有研究透,但有看過老子的電影,根據電影來看,第一:當時函谷關軍事危機,所以老子過去用自己的聲望及時阻止了這場危機,並且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傳授給了守函谷關的將領。第二:老子要想讓更多人瞭解道德經,掌握天地密碼,引導人們提升知識,掌握智慧,便於更好的傳道。第三:有可能,老子自己已經透視自己的命運,知道西出函谷關,才是他應該走的路,所以也就有了碰到年少的孔子,兩人進行思想碰撞。第四:深知活到老,學到老。為了學到更多知識,所以決定即便是晚年,也要出去走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