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克莱斯特的A集团军群为何不愿调兵给顿河集团军群?

历史扒粪机


首先可以确认的是A集团军群司令克莱斯特本人并没有拥兵自重,不愿意放弃部队指挥权的意思,之所以在抽调本集团军群兵力归属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时表现的比较消极完全是因为希特勒某些命令的束缚,当然也存在一些客观的原因,诸如交通不便、储备物资太多、苏军的猛烈追击等原因。



克莱斯特的A集团军群从来都没有收到陆军总司令部明确而又坚定的撤退命令,希特勒希望克莱斯特只是进行局部的撤退以抽出一部分兵力去增援顿河集团军群,他并不想完全退出高加索。而且希特勒严令必须尽可能的将作战物资撤回,这使得克莱斯特不得不放缓前线的撤退行动,以为后方补给单位的撤退争取时间,这种缓慢的撤退行动和顿河集团军群的快速机动作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给克莱斯特的作战指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为撤退的越慢意味着越容易遭到苏军的追击,难以脱离,步兵在这种边打边撤的作战中必然损失惨重,所以克莱斯特就愈发依靠装甲师等机动部队来支持他的撤退行动。而对于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克莱斯特的装甲师等快速部队以挽救那里的局势,尤其是增强对第6集团军的解围部队实力。


如果一开始希特勒就下令A集团军群彻底撤出高加索,不再担负建立库班桥头堡的任务,全部向罗斯托夫撤退,并且不要顾虑作战物资的损失的话,那么克莱斯特必然全力可以及时抽调出大量兵力去增援曼施坦因,首先放弃库班桥头堡向罗斯托夫撤退可以大大缩短A集团军群的防线,使得克莱斯特可以节省出大量的部队,其次在第17集团军的步兵单位逐步接近罗斯托夫时即可逐步接替在附近进行掩护的第1装甲集团军的防线,从而解放出这支快速部队,迅速转隶给顿河集团军群,以第17集团军的兵力守住罗斯托夫附近防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那条防线的宽度很窄,远比库班桥头堡要窄多了,而且仅靠罗斯托夫这个交通枢纽也可以让第17集团军得到充分的物资补给。


在克莱斯特的回忆中,他本人也是倾向于整个集团军群全部经罗斯托夫撤离,而不是留下一部分兵力去据守那个库班桥头堡,克莱斯特显然无法做到在迅速向顿河集团军群前调兵力的同时,维持住一条完整的防线,这是前后矛盾的,不可能兼得的。出于对本集团军群安全的考虑,克莱斯特只能是放缓对顿河集团军群的增援,克莱斯特的决策无可厚非,我们不能指责这位将领没有全局意识,只能是说希特勒互相矛盾的命令严重干扰克莱斯特的作战部署,使得在南翼关键的时刻,A集团军群没能为顿河集团军群提供强大而又及时的援助。


战略论


谁告诉题主A集团军群不愿调兵给顿河集团军群的?没从A集团军群调兵,57装甲军发动进攻的右翼23装甲师是哪儿来的?不就是从A集团军群第1装甲集团军抽调出来转隶顿河集团军群的?



至于A集团军群还能不能抽出更多部队,很不幸,深入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主力距离斯大林格勒战场距离并不近,更糟糕的是高加索地区路况恶劣,A集团军群要维持自己有秩序的迅速撤退都非常困难,遑论调动更多预备队给顿河集团军群,实际上,从德国本土赶来的齐装满员第6装甲师在12月3-5日就陆续到位,但是为了等从高加索赶来的半残的23装到位并完成整补,冬季风暴行动开始时间推迟到了12月12日,而从中央集团军群调来的17装要到12月17日才姗姗来迟,就这种状态,你要等A集团军群抽调更多部队,是打算让苏军有时间彻底巩固51集方向的防御呢?还是打算让第6集团军的态势进一步恶化呢?

A集团军群距离战场并不寂寞,而且交通条件恶劣,为了等23装到位,顿河集团军群已经把冬季风暴行动推迟了一周多时间,要从A集团军群抽调更多部队投入冬季风暴,大概会把保罗斯彻底饿死


DDG的老船坞


照甩锅帝的回忆录,他向陆军总司令部要求抽调第1装甲集团军第3装甲军有两个 时间点:12月18日前和18日后。克莱斯特不愿再次抽调第3装甲军当然有个人因素,1941年11月17日甩锅帝明目张胆的违抗南方集团军群抽调第11集团军第73、170步兵师给克莱斯特的命令。

冬季风暴行动原定12月3日开始,拖延到9日,最后确定为12日。甩锅帝原计划第48装甲军和57装甲军同时投入解围行动,因8日第48装甲军陷入奇尔河防御战,两钳出击变成单钳,甩锅帝应该要求过增强第57装甲军的兵力:“本集团军群司令部一再请求,能将A集团军群所属第3装甲军及其在山区无用武之地的两个装甲师,划归本集团军群,但屡遭拒绝,理由是A集团军群声称,只有允许他们撤出位于高加索突出部位的阵地,他们才能抽调这个军。”

但增加兵力要求即使得到认可,它也不可能立即加入第57装甲军作战,除非甩锅帝再次延迟进攻时间。第23装甲师从11月24日开始调动,到萨尔河休整补充,到12月10日才进入出发阵地,原因之一是道路解冻只能铁路运输。



那么甩锅帝是否认为第57装甲军仅两个装甲师就能获得成功呢?甩锅帝应该是怀有信心的,不然最高统帅部12月12日的日志不会如此记载“冯·曼施坦因元帅报告说他可以以两个正在进攻的装甲师的兵力达成决定性的胜利,但是他手中缺乏足够的部队去维系他延伸的侧翼。”

如此情况下要求A集团军群以一步兵团替换驻埃利斯塔的第16摩步师也无可厚非。但克莱斯特敢放心以一个步兵团替代一个机动师吗?埃利斯塔位处卡尔梅克草原,距科捷利尼科沃150公里,距捷列克河超过300公里!一旦有失,苏军将切断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的联系,直扑罗斯托克。而正是第16摩步师在43年1月阻止了苏军渡过马内奇河切断第1装甲集团军后路和冲向罗斯托夫的企图。



12月24日甩锅帝致电陆军总参谋部“如果我们希望成功,那就应该以最快的方式(自行)将霍特的第3装甲军和所属两个装甲师调来,最后将第16摩步师调来。与此相应,要开始动用第 1装甲集团军作机动作战。在天气良好情况下,第3装甲军的调遣,6天的准备时间足够了。”这是甩锅帝23日抽调第6装甲师去奇尔河防线,并命令第57装甲军后撤下所为,代表了他真实的意图吗?



这不过是甩锅帝甩锅艺术的表演,为推卸责任埋下伏笔!此时他应一如既往的更担心的是意大利第8集团军防御的崩溃所带来的霍利特集团军级集群的危机!如果此段失守,苏军夺取罗斯托夫,他的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都会被关入鸟笼。而距罗斯托夫650公里之遥的第1装甲集团军在没有党卫军第5维京摩步师和第3、13装甲师后又谈何机动作战?希特勒和克莱斯特都应看到这点,才没让甩锅帝由壮怀激烈的解围失败后的恼羞成怒得逞!

事后复盘来看德军夸大了当面苏第51集团军的实力(4-5万人),导致霍特、第57装甲军军长基希纳与第6装甲师师长劳斯一直发生分歧。前两者指责劳斯沉缅激战而不是突向斯大林格勒由此浪费时间,后者认为“上库姆斯基是解救斯大林格勒的真正起点,只有在打败两倍于德军的苏军后才能打开一条通向第6集团军的救援通道。”当18日德军再次夺取上库姆斯基时,苏近卫第2集团军已赶到梅次科瓦河布防,最终该集团军阻止了德军进一步突破,并和第51集团军一起压迫让第57装甲军步步后撤。28日科捷利尼科沃的失守也就意味着德军再也不能发动第二次解救第6集团军的行动,甩锅帝也就卖卖嘴皮!


分享到:


相關文章: